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6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互相交往、相互影响的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认知以及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浅析。
首先,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逐渐形成。
同伴关系提供了一个优秀的社会交往平台,使青少年得以与他人互动和沟通。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青少年能够获得对自我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培养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同伴群体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同伴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塑造。
正面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而负面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养成,如吸烟、酗酒、逃学等。
因此,积极引导和塑造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行为发展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同伴关系能够提供有关社会经验和信息的反馈,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在同伴互动中,他们可以交流观点、分享知识和触摸不同的文化,从而拓宽认识和认知的范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伴关系提供了一个情感支持的网络,让青少年感受到友谊和归属感。
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减少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生。
同时,同伴关系还能够促进体育锻炼和团队合作,增强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认知和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引导和塑造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青少年同伴关系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的意义和影响:
1. 社交技能的培养: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学习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
通过与同龄人相处,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建立友谊、沟通交流、解决冲突、合作协作等社交技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2. 形成身份认同: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会逐渐发展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
他们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交流,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价值观念。
3. 情感支持与归属感:同伴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
与同龄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关系,分享喜怒哀乐,互相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化过程。
在同伴团体中,他们可以学习和适应不同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掌握集体行为准则,并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5. 学习与发展的影响: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他们可以进行知识交流、信息分享和经验借鉴,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个人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6. 增强自信与自尊: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得到同伴的认可和支持,获得成功的经验和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塑造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提升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综上所述,青少年同伴关系对于他们的社交技能、身份认同、情感支持、社会适应、学习与发展以及自信与自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健康、积极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学号:成绩:指导教师: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冯巧华[摘要]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学校、家庭、同伴)的影响,还会受到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认知倾向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本文基于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 同伴关系;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同伴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Foot et a1,1990)。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功能青少年正处于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从心理生理角度而言,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发展的最佳时期。
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越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同伴关系,尤其是同伴亲密关系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及其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既有相当的可塑性,同时又充满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时时困扰着他(她)们,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关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平衡的度过“风暴期”。
(一)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心里学家皮亚杰强调了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同伴关系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个体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而同伴交往中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他还特别强调,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所必需的。
另外,维果茨基强调人际交流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社会互动的意义。
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发展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成为他们成长中的重要课题。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而自我发展是指个体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发展既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家庭对青少年身份认同与自我发展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中的父母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他们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将深刻影响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
父母的认同支持和鼓励是青少年发展健康自我认知的重要因素,而过度的监管和压力将抑制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身份认同与自我发展的影响青少年在同伴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同伴关系对于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伴间形成的社会化环境和心理互动,会塑造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
正面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激发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而负面的同伴关系则容易导致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自我发展的偏差。
三、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身份认同与自我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是青少年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
在学校中,青少年除了得到知识的传授外,还能够通过各类活动和社交互动来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认同感。
学校的教育制度和培养目标对于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它们为青少年提供了构建自我认知和评价的重要框架。
四、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身份认同与自我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对于不同身份群体的认同和态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对自己身份的接受和发展。
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将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社会环境的开放与包容将使得青少年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获得更全面和健康的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浅析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摘要】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是显著的。
本文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和同伴关系特点入手主要论述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及良好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和不良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同伴关系青少年社会化青少年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细腻多元,同伴关系变得尤为关键。
个体在这个时期与同伴建立的关系,对其以后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儿童进入青少年期, 其身心发展了急剧的变化, 主要表现如下:(1)独立意识日益增强。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感和成人感, 开始不满足所处的被动服从的地位, 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行使自己的权利, 落实自己的意志。
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 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又有一定的依附性。
在独立意识的驱使下, 他们要摆脱成人的控制, 冲破成人的保护, 但往往又要寻找其他的依附对象;(2)情感日益丰富, 渴望友谊和理解。
青少年随着活动、交往范围的扩大, 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 渴求友谊。
但由于受独立意识和自尊心的影响又有一种心理的闭锁性。
青少年不象幼年那样公开地表落自己的情感, 不愿轻易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特别想寻觅知心朋友, 以知己的同伴作为暴露情感、倾吐内心世界的对象;(3)精力旺盛。
青少年由于身心发育成熟程度已接近成人, 因此精力充沛, 乐于从事多方面的活动。
智力发展的成熟, 也使其产生了更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4)性成熟开始。
青少年时期身体的发育出现了第一和第二性特征。
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有关青春期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往往易产生神秘、紧张和迷惘的心理状态。
总之, 青少年身心发展变化, 使他们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之中, 是心理上的“断乳”和“动荡”时期。
因此需要有新的活动天地。
同伴关系满足了他们这一新的需要, 提供了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小环境。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相容,情投意合,和平共处的关系。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论文导读:同辈群体是在大家的无意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
大学生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同辈群体,大学生,社会化一、如何理解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又称同辈集团或同龄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1]。
同辈群体作为普遍存在的人际环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同辈群体是在大家的无意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交往。
同辈群体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极少带有强制性,即使有领导和服从,也是相互自然协商的结果,是个体愿意接受的[1]。
第二,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友谊,与异性朋友恋爱。
若情感无所归属,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就会处在痛苦的孤独之中。
同辈群体的交往是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常常在彼此相互依赖和随意的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
大学生有强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虽然群体成员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以感情接近、观点相同为基础的同辈群体往往具有统一的群体意志和较强的内聚力[2]。
第三,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同辈群体从心目中的英雄、榜样到沟通的语言、交往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服装、发型等体现了自身旨趣分明的亚文化特征,这种亚文化对个体思想价值观念与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
高校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不同学历班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入学的大学生之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同辈群体。
这些同辈群体既具有当代青年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共性,又具有相对自主性和认知能力较强的鲜明特征。
正确认识和把握同辈群体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指引大学生社会的化进程。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作者:陈佑淋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处于校园的青少年们,大部分的时间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因此建立的同伴关系深深影响着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深入研究同伴关系,对于研究青少年人际交往,促使青少年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同伴关系;青少年一、同伴关系的意义同伴关系指的是指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青春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社会化离不开人际交往。
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迅速地发展,趋于成熟,情绪情感上逐渐独立于父母,在此过程中包含着较多的家庭冲突,产生了更多的消极情绪。
他们向朋友寻求陪伴、确认价值感,他们渴求一种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令他们可以分享情感、解决个人问题、获取安全感。
青少年缺乏对自我个性的明确把握,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力量,建立自我,从朋友身上,学会必要的个人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对社会的认知。
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更专注自我的探索,更加内省。
然而内省不是在社会型孤立中完成的,朋友是他人评价中最关键的来源,是青少年的“社會镜子”。
因此,同伴关系尤为重要。
二、同伴关系的影响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便是校园,与同龄人交往时形成的同伴关系也是成人无法取代的。
和谐友好的同伴关系可以给予青少年社会性支持和情绪支持,提升个体的自尊,拥有积极同伴关系的青少年进入成年期之后心理上会更为健康。
而遭受同伴排挤的青少年,则会产生较低的自尊。
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被排挤的经历会影响青少年形成消极的社会认知,从而影响青少年的人际交往。
有过大量的失败、冷落、不被接纳的经历和情绪的青少年,更容易关注负面的信息,对排斥等信息敏感,对拒绝等信息的抵抗能力差,对社会归属感有强烈的渴望。
当他人以模糊不定的方式传达社交意图的时候,他们便会以自己认定的人际关系图式来解读他人的意图,并产生自我保护模式,将信息感知为敌对的。
同辈群体1、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
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青少年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
2、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表现在:(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
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
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的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
第29卷第1期Vol 29 No 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年1月Jan 2010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王雅春,曹 华(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摘 要]青少年阶段相对儿童期而言,学生们与同伴共度的时间显著增加,彼此的互动更为频繁、复杂。
因此,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比儿童期显得更为重要。
深入研究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为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同伴关系;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0)01-0023-04[收稿日期]2009-09-23[作者简介]王雅春(196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同伴(peer)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Foot et a1,1990)。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1]。
相对儿童期,青少年与同伴共度的时间显著增加,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
实际上,可能在生命中没有哪个阶段的同伴关系,会像青少年阶段那么重要(Youniss &Haynie,1992)。
许多研究也发现,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比儿童期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2]在青少年期,同伴的影响首次超过了父母,如果缺少朋友或同伴关系不良,青少年就会感到孤独、自卑。
因此,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从而为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奠定一定的基础。
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化人格的影响研究同伴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其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往往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而同伴关系正是这种互动和交流的基础。
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中,可以学会分享、合作、竞争、沟通等社交技能,这些技能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成功机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化人格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
在同伴关系中,孩子们会受到来自不同同伴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正常社会化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消极的同伴关系则可能导致孩子社会化和人格发展上的问题。
首先,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会技能的培养。
在同伴互动中,孩子们会学会如何交流、如何分享、如何合作,这些都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技能。
通过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学习、交流,孩子们可以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和亲和力,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促进其社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同伴关系还可以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同伴关系中,孩子们会学会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孩子们可以培养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共情、分享喜怒哀乐。
这些情感共鸣的体验对孩子情感发展和社会化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化人格的影响并非全是正面的。
在同伴关系中,孩子们也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比如同伴之间的欺凌、排斥、歧视等行为。
这些消极的同伴关系可能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其社会化和人格发展。
欺凌行为会导致受害者自尊心受损、情感受创,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排斥和歧视行为则会导致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影响其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同伴关系的影响下,孩子们会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社会化人格。
青少年社会关系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社会关系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同伴、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探讨青少年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如何促进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
家庭对青少年社会关系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关系发展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有着深远影响。
父母是青少年最亲近的人,他们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社会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可以培养出自信、独立、善解人意的青少年,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同伴关系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
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不仅可以带来情感支持和认同感,还可以促进青少年学习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然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如逆反心理、攀比心理等,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引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朋友圈子。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关系的塑造学校是青少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合作、集体活动等形式,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团结协作等重要品质,这些都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所必备的素养。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关系发展的影响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社会关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媒体、网络等新兴媒介给予了青少年更广阔的交往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隔阂。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社交网络,建立真实而健康的社会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促进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家长要做好榜样,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倾听他们内心想法。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展团队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
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有益于他们成长的资源和环境。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家庭、同伴、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培养出更多积极健康、乐于助人、善于沟通的优秀青少年。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作为时下最热门的心理学话题之一,亲社会行为是提倡青少年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核,其内容包括的帮助、分享等正是 “友善”,是体现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良好的产物。
培养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变速发展时期的心理特点对培养亲社会行为提出了挑战(罗洪菊,2010)。
而同伴依恋在青少年发展时期中,是父母依恋的延伸及拓展,体现了重要他人的作用,是同伴关系的深化。
研究同伴依恋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在学校环境下的培育,尤其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培育与心理健康。
一、亲社会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G.Wispe 最早 提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为所有与侵犯等负性行为相反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帮助等。
而朱智贤(1989)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 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一种主动自发的、有益于他人以及社会群体的行为,包括捐赠、帮助他人、分享等(Penner ,Dovidio ,Piliavin ,& Schroeder ,2005)。
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青少年时期有差异,如Carlo 等人(2003)通过修订后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 )使用多维测量法对138名青少年调查发现,比较前青少年时期和中青少年时期的亲社会行为,差异显著;而且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也会有所不同,Scour field 等人(2004)采用SDQ 和父母-教师评价的方式研究682个家庭发现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受到所处环境和遗传基因的影响下降,并且父母报告的得分显著高于老师报告。
除了青少年时期和评价方式,性别和共情也对亲社会行为有影响。
一项追踪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男生身上(Carlo ,Crockett ,Randall & Roesch ,2007)。
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网络分析引言:社会化是人类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会逐渐融入社会,形成自己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对个体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分析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网络是至关重要的。
一、家庭关系的影响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他们最早接触的社会网络。
家庭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网络。
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儿童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二、同伴关系的建立除了家庭,同伴关系也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和其他社交场合,儿童和青少年会结识到很多同龄朋友,他们之间建立的友谊对个体的社会化起到重要作用。
在同伴关系中,儿童和青少年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和解决冲突,这些技能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三、虚拟社交网络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社交网络成为了儿童和青少年社交的新方式。
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让儿童和青少年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
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其他人交流、分享生活,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结识新朋友和拓展社交圈的机会。
然而,虚拟社交网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孤立、欺凌和隐私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引导。
四、学校和社团的作用学校和社团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学校中,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学校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社交的场所,儿童和青少年在这里可以结识到不同背景和兴趣的朋友,通过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能。
学校和社团的组织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建立了一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交网络,并为他们提供了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五、职业发展与社交网络当青少年逐渐步入职业社会时,他们的社交网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职业发展需要青少年建立更广泛、专业的社会网络,通过与行业内的人士建立联系来获取资源和机会。
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分析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分析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青少年从家庭中脱离出来,同伴关系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依托。
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特点:1. 寻求共同体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寻求共同体验。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渴望融入一个同龄人群体,与他们一起分享和经历生活中的喜悦和困扰。
2. 形成“同行状态”:在青少年期,同伴间常常形成紧密的群体,他们共同分享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同行状态帮助青少年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增强自信心。
3. 代入感强:青少年的同伴之间容易形成强烈的代入感,他们渴望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更易被同龄人的言行所影响。
二、功能:1. 情感支持:同伴关系提供了情感支持,青少年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得到情感上的安慰和鼓励。
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可以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增强自我认同感。
2. 社会学习:同伴关系还在社会学习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少年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和观察来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社交技能、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
3. 自我发展: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发展。
同伴之间经常进行自我比较,这可以激发个体的进取心,促使其积极探索自我、发展自我。
同伴之间的冲突和抵触也能够培养青少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
4. 形成社会支持网:同伴之间的关系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伴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一种社会支持网,当他们遇到困境和挫折时,可以找到同伴的支持和鼓励,共同面对挑战。
同伴关系的支持可以弥补家庭和学校支持的不足。
结论: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与功能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青少年社交发展的基础,但同伴关系才是帮助他们建立社会认同感和支持系统的有力资源。
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特是:
1.平等性。
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
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多层面、多层次的的系统。
其中同伴拒绝和同伴接纳和友谊作为这一系统中
的两种重要同伴关系。
3.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表现、自我意识、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等。
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是:
4.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单亲家庭、家庭暴力或其他不稳
定的家庭环境,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同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5.学校环境。
学校的文化氛围、课程设置、教师的教育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
到孩子的同伴关系。
6.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
社交媒体虽然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认识新的朋友,但也
可能会让他们过于依赖虚拟世界,忽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
同伴压力:影响与应对1. 引言同伴压力是指个体在与同龄人交往中所受到的一种社会心理压力,它既可以激励个体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也可能给个体带来不适与困扰。
在青少年阶段,同伴关系日益复杂,同伴压力也因之而显著增加。
本文将探讨同伴压力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同伴压力。
2. 同伴压力的影响2.1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龄人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着重要影响。
然而,过高的同伴压力可能导致个体焦虑、抑郁甚至心理健康问题。
2.2 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同伴压力也会对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产生影响。
在同龄人中,竞争和比较心理普遍存在,来自同伴的学习进步与成绩差异可能导致个体出现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2.3 对社交能力的影响同伴关系是孩子发展社交能力、建立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关键期。
然而,来自同龄人的否定、排斥等负面反馈可能损害个体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3. 应对同伴压力的策略3.1 建立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培养积极健康的友谊关系可以帮助缓解同伴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倾听和尊重他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3.2 提高个体抗压能力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和抗挫折能力,在面对同伴压力时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3.3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让孩子们敢于表达内心感受,并得到理解和支持。
同时也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工作,引导孩子们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矛盾与纠纷。
4. 结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确认识同伴压力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影响,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是当务之急。
同时,社会各界也需加强相关政策制定与落实,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请举例简述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引言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习并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社会化、学校社会化、同伴社会化和媒体社会化。
本文将分别从这四个方面简述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 家庭社会化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社会化环境,也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化来源之一。
在家庭中,孩子们学习到了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例如,父母会教导孩子如何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分担责任等。
在家庭环境中,孩子们还能接受到家人的情感支持和关爱,培养出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2. 学校社会化学校是儿童青少年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化环境。
在学校中,孩子们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社交圈子。
在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到了如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合作,学会了遵守纪律和规则。
此外,学校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社交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培养交往能力、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同伴社会化同伴关系对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孩子们学习到了如何与其他人建立友谊、合作和共同成长。
同伴关系也帮助他们发展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例如,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孩子们学会了分享、互助和冲突解决等社交技能。
此外,同伴关系还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感,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4. 媒体社会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媒体包括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通过媒体,孩子们接触到了各种信息和文化,也受到了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影响。
媒体社会化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了解社会和世界,拓宽他们的视野,但同时也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引导和监督,确保媒体的使用对他们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结论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过程,家庭、学校、同伴和媒体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少年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学号:成绩:指导教师: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冯巧华[摘要] 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产生不仅受到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学校、家庭、同伴)的影响,还会受到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认知倾向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本文基于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 同伴关系;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一、同伴关系的含义同伴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Foot et a1,1990)。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功能青少年正处于青少年的过渡时期,从心理生理角度而言,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发展的最佳时期。
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对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越父母以及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同伴关系,尤其是同伴亲密关系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及其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既有相当的可塑性,同时又充满了危机,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时时困扰着他(她)们,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关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平衡的度过“风暴期”。
(一)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心里学家皮亚杰强调了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同伴关系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个体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而同伴交往中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他还特别强调,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所必需的。
另外,维果茨基强调人际交流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社会互动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或与他人合作能够完成的作业水平之间的距离。
与一个能力很强的“专家型”同伴配对进行的合作学习(指导学习),能够推动个体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周宗奎,2002)。
(二)同伴关系的情绪性功能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Anna Freud认为同伴背景是家庭之外相对安全的释放攻击、性冲动的场所, 高质量的积极同伴关系是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
精神分析导向的另一理论家Blos指出, 青少年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个体化” , 这一过程中, 个体会重新建构与父母的关系, 走向自主, 由此必然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情感体验。
青少年就是依赖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来寻求慰藉的同时将性冲动的释放更多地导向亲密的同伴。
Sullivan曾提出友谊的功能是互相证实、共享兴趣和希冀、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坦露的机会。
他认为少年期被同伴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 平等亲密的友谊关系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并获得亲密的情感体验。
另外, Weiss在社会需求理论中提出假设, 即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功能,不同类型的关系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他列举了爱、亲密、增进自我价值等种功能。
在此基础上, Fueman等人进一步指出, 个体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和一般同伴团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爱、亲密和可靠的同盟更多是从亲密的朋友关系中获得归属感或包容感则要更多地向同伴团体寻求而工具性或指导性帮助·抚慰、陪伴和增进自我价值则二者均可提供。
(学生张某,一天下午放学看到本班同学和外班李某在打架,他上去把两人拉开。
李某不满,于是打了张某。
第二天,张某对他哥说了自己被打一事。
第三天中午张某的大哥带着三位“弟兄”来到学校门口,对李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被治安室的人员发现制止,事情才得以了结。
)处于青春过渡期的青少年,情绪情感波动性大,极不稳定,外界刺激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为了表现自我,会置周围的人和事于不顾;行为带有冲动性,好感情用事,当个人的想法受到限制时,就会滋生挫折感,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往往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和不计后果,简单粗暴地向对方实施攻击行为,或借助外力进行报复。
对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自觉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
学校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强化内部管理,消除不安定因素,杜绝社会闲散人员到校滋事。
(三)个体于同伴交往中获得更完善的个性发展William James特别强调社会关系在个体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类具有被自己关注、被他人赞赏的本能倾向。
当自己没有受到太多他人的关注时, 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在此基础上, 符号互动论者如Cooley和Mead等人指出, 人们是根据自己在社会情景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
在社会相互作用中, 个体获得关于自己如何被他人知觉的信息, 这种信息就是自我形成的基础。
个体与同伴的交往对“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Sullivan的精神病学人际理论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个性是由个体的社会关系塑造的。
他尤其重视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期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 同伴能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基本框架, 这一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个性健康发展必须的。
Erikson将同伴经历看作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同伴关系提供社会支持和尝试不同社会角色的机会, 这对青少年经历的“心理延缓偿付期”尤为重要。
此外,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现代家庭外的社会化发生在儿童中期的不同性别群体和青少年期的各个群体之中, 群体过程群体中友好行为、群体外对立、组间比较、组内同化等群体行为同时又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机制。
(四)同伴关系的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人类文化的传递模式是一个群体过程, 是从父母群体传递到同伴群体继而经由同伴群体传至个体, 。
孩子在扬弃成人文化和创造自己新文化的同时, 形成他们自己的群体文化, 逐代传递。
这一理论的一个中心假设是“社会化是一个高度情景化的学习形式”, 家庭外行为系统的建构主要是在同伴经历中进行的, 是“一系列同伴群体文化的产物”。
所以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同伴经历是个体发展关键的社会化影响源。
Bandura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 同伴是其中重要的榜样源, 习得行为会因不同的强化而表现或抑制。
观察学习中的自我强化发生在个体认为自己超过同伴参照群体时而自我惩罚则是因为没有满足同伴的群体标准。
由此可见, 同伴经历是行为习得、行为表现的重要背景。
由上述理论可知, 同伴关系在发展中负担也十分沉重, 要学好二、三十门课程要过四级、六级, 拿各种等级证书要考研究生, 背外语, 背政治还要找工作, 相当紧张。
如果实行年制本硕连读, 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支出, 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三、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研究倾向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对比国内外关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发现,多数的研究进展存在于消极影响中,比如国外更关注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滥用药物、酗酒、不洁性行为的研究,在这其中关于性别、种族差异的同伴关系表现也有比较深刻、复杂的分析。
而国内也常常研究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孤独感、消极学业成就等的影响。
这对于我们在指导青少年社会化发展时固然有借鉴作用,但是对于积极构建健康有益的同伴团体意义不足,所以注重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两极”影响,不仅要研究消极影响,更应注意对于积极作用的深入挖掘。
2.同伴关系的类型分层与机制的研究在中外研究者对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常常利用现有理论量表或采取社会测量的正负提名法将同伴关系分为几个层次(如安全型、回避型、矛盾焦虑型等),这对于进一步探讨同伴关系水平对于某一变量的影响机制是有效的,通过预设同伴关系来研究影响两者的关系,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
总之,通过对比中外学者对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可以明晰此领域的前瞻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遵循规律,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健康成长。
3. 正确发挥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促进其的社会化发展。
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最大,其对中职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点,实现和完成这两点社会化功能,主要场所是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感染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为其提供着重要的精神环境,并可以使他们在同辈群体中传播这种文明、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学生成长氛围,并且能更好的发挥同辈群体的两项社会化功能。
同伴群体对中职学生生活技能、行为规范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常识、职业技能等。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中职生同伴群体经常会在一起讨论生活中的基本常识,交流自己看到或学到的知识以及技能,获得在群体中的一种认识,从而达到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的目的,同时,个体在学习和接受政治的、社会伦理道德的以及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的同时,使自己的行为与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所担任的角色相适应。
同伴群体对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逐渐掌握人们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要求等,其结果是使个体按照社会上规定的不同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四、青少年如何处理好同伴关系我们都知道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生存的我们避免不了要与他人接触,换句话说,就是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而言,主要的人际关系有: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在这里,我只是针对其中的同伴关系来说。
同伴关系按其程度可以区分为:一般的同学,较亲近的同学,要好的朋友。
在这三种关系中,要好的朋友显得更为重要,它是青少年同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对青少年来讲具有特殊的意义,占重要的地位。
进入中职,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朋友使中学生有了与小学生不同的新的相互关系。
在初入中学,同学们还比较信任老师,跟老师比较亲近,对朋友还在“探索”,但在比较熟悉之后,少年期的相互关系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这种相互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伴关系。
慢慢的,少年期的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因为:1、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刺激了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2、身体的加速发育使他们精力充沛;3、性别角色的掌握与适应性成熟所带来的心理变化使少年感到新奇、紧张与不安;4、少年新的社会地位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少年必须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等,这些都只能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