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九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同伴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与同伴交往的重要体验,这种同伴经历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2.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3.同伴群体: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心理团体,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个体联合而成的团体,在年龄上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的同伴团体有两种类型:友伴群(clique)和群体(crowd)。
4.友谊:是一种“互惠均衡的亲密关系模式”—儿童期,好朋友就是与之共同活动的游戏伙伴,因此儿童只要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游戏以及如何顺利加入到活动中去就可以;而青少年的友谊关系更为亲密,这需要个体具备更强的社会能力,如何进行恰当的自我表露、如何为朋友提供情感慰藉和支持、如何有效协调与朋友的分歧等。
5.同伴接纳:6.同伴影响:7.亲密感:8.异性友谊:9.友谊观:10.同伴文化:11.同伴导向:青少年对同伴有着很强的感受性,同时寻找同伴支持、指导,同伴一致性水平很高。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A.同伴经历B.同伴影响C.同伴关系D.同伴接纳2.()就是二元互动的典型表现。
A.亲密B.友谊C.爱情D.交谈3.群体是互动着的、彼此有着某种程度交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下列不属于群体特性的是()。
A.内聚力B.平等性C.异质性D.规范性4.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
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能力得以发展。
A.社会认知B.空间认知C.情绪情感D.意志能力5.人数较少,约在2-12人,通常三五一伙、七八一群。
自发交往中形成,在共同活动或亲密友谊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是什么类型的同伴团体()。
A.群体B.友伴群C.友谊D.团体三、填空题1._________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一、单选题1、研究者给花花讲述“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花花认为“不应该偷药,因为偷药是犯法的”。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判断花花最有可能处于哪个阶段?()A.后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道德相对论阶段D.习俗水平正确答案:D2、花花认为“故意打碎1个杯子的小男孩”比“不小心打碎15个杯子的小男孩”比更坏。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判断花花最有可能处于下列哪个阶段?()A.道德实在论阶段(他律阶段)B.前道德阶段C.习俗水平D.道德相对论阶段(自律阶段)正确答案:D3、在Warneken和Tomasello(2006)的研究中,当儿童看到实验员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为研究者打开柜子。
该研究探讨了儿童的哪种亲社会行为?()A.合作B.助人D.分配正确答案:B4、Blake等人(2015)研究发现,当儿童分到4个糖果,而他人分到1个糖果时,儿童会拒绝接受这种分配结果。
这体现了儿童哪种类型的公平感?()A.不利不公平厌恶(DI)B.有利不公平厌恶(AI)C.按需分配D.按劳分配正确答案:B5、下列哪个因素会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A.观点采择B.移情C.自我概念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6、在Jin等人(2017)的研究中,研究者先和儿童玩一个3分钟的钓鱼游戏(一起钓鱼或比赛钓鱼),然后让儿童为主试挑选礼物。
该研究是为了探讨()行为对解读他人心智的作用。
A.竞争B.分享D.合作正确答案:D7、为了探究儿童的分配行为,研究者给花花一些糖果,让她分给自己和另一个小朋友,并且告诉花花:“另一个小朋友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分配结果。
如果她拒绝了,你们两个就都拿不到糖果了”。
该研究者采用的范式是()A.独裁者博弈B.N-back任务C.最后通牒游戏D.桃心—花朵游戏正确答案:C8、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分配的儿童逐渐减少,选择()分配的儿童逐渐增加。
A.平等、利己B.平等、利他C.利他、利己D.利己、平等正确答案:D9、为了测量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者让儿童报告“你最(不)喜欢和谁玩”或“你觉得班里最(不)受欢迎的人是谁”。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交朋友都不喜欢交()这样的朋友。
A.敬老爱幼,彬彬有礼B.说话粗俗,欺负弱小C.知错就改,待人诚恳2.下列属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A.打架斗殴B.辱骂他人C.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D.纠结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3.下列不属于学校中的欺负行为的是()。
A.故意打、推、撞、踢同学B.给同学起侮辱性的外号C.散播他人隐私D.在僻静的小路上管低年级学生要钱4.王凯答应周六和同学-起去公园玩,但因家中有急事走不开,事后,王凯应该:()。
A.不当一回事,反正是小事。
B.从此不再对同学许诺C.主动向同学解释、道歉,以得到同学的谅解D.同学如果问,就找个借口应付下5.下列同学的行为哪种做法才算是说到做到?()A.小亮找小明去玩,小明忘记帮姥姥去打扫卫生的诺言,直接和小亮去打篮球B.小华在除夕夜看春晚到12点,早上无论妈妈怎么招呼,他都一动不动,心里还想,反正是商量好的去爷爷家,晚去两个小时也没关系C.小江正在练毛笔字,小军来找他踢球,小江说我已经答应妈妈练习半小时,练完字才可以去,小军不高兴的走了二.填空题(共10题,共34分)1.在校外受到()的时候,也需要果断采取措施,()。
2.讲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话算数是一个人的高贵()。
3.我们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学会用()摆脱烦恼。
4.能否避免冲突的发生,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方式,方式不同,()也就不同。
5.学会与朋友相处,()才能深厚长久。
6.正确认识产生冲突的(),是更好解决冲突的前提。
7.用()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容易取得矛盾方的理解信任。
8.一个人要(),说到做到。
只说不做是不讲()的表现。
9.与朋友在一起是那么()、(),这正是成为好朋友的基础。
10.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
只有正确认识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对自己说话算数只能靠自觉。
同伴关系与社交技能测试卷(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提供情感支持B. 促进社交技能发展C. 影响学业成绩D. 决定成年后的社会地位2.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A. 家庭背景B. 个人性格C. 学校环境D. 老师的干预3. 在同伴交往中,以下哪种行为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A. 尊重他人B. 倾听他人意见C. 积极参与团队活动D. 打骂或欺凌他人4.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提高情绪稳定性B. 增强自信心C. 减少孤独感D. 增加焦虑感5. 社交技能训练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A. 角色扮演B. 情绪管理C. 冲突解决D. 数学计算6. 在同伴交往中,以下哪种沟通方式更有利于建立信任?A. 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B. 间接地通过第三方传达信息C. 避免直接冲突,保持沉默D. 过度依赖言语表达,缺乏非言语交流7.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B.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C. 培养领导能力D. 以上都是8. 在处理同伴间的冲突时,以下哪种策略最有效?A. 逃避冲突B. 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C. 寻求第三方的帮助进行调解D. 以武力解决问题9. 社交技能训练的目标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提高个人吸引力B.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C. 促进情感交流D. 学习如何获胜10. 在同伴关系中,以下哪种情感属于积极的同伴关系特征?A. 嫉妒B. 忠诚C. 冷漠D. 排斥11. 同伴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A. 提高学习效率B. 增强自信心C.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D. 影响情绪稳定12. 在同伴交往中,初中生更容易受到哪种类型的影响?A. 老师的影响B. 家庭的影响C. 同伴的影响D. 社会媒体的影响13.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良好同伴关系的特点?A. 互相尊重B. 互相帮助C. 互相嫉妒D. 互相理解14. 初中生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正确的应对策略是?A. 逃避问题B. 求助于老师或家长C. 独自承受D. 报复对方15. 同伴关系对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B. 增强自我认知C. 导致依赖心理D.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16. 初中生如何通过同伴关系培养自己的社交技能?A. 模仿同伴的行为B. 避免与同伴交流C. 参加集体活动D. 孤立自己17. 同伴关系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情感支持B. 行为模仿C. 社会比较D. 以上都是18. 在处理同伴冲突时,以下哪种方法是不推荐的?A. 冷静沟通B. 寻求第三方调解C. 使用暴力或威胁D. 回避冲突19. 同伴关系对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以下哪项描述是不准确的?A. 同伴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B. 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从众心理C. 同伴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D. 同伴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没有影响20. 在同伴交往中,初中生通常更倾向于与哪种类型的人建立亲密关系?A. 成绩优秀的同学B. 性格外向的同学C. 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D. 所有同学21. 下列哪项不属于初中生社交技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A. 倾听能力B. 表达能力C. 团队合作能力D. 竞争意识22. 在同伴交往中,初中生如何学会尊重他人?A. 忽视他人的意见和感受B. 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C. 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D. 通过比较和炫耀来显示自己的优越23. 初中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A. 减少与朋友们的交往B. 参加集体活动,锻炼沟通与合作能力C. 封闭自己,避免与人交往D. 只通过网络与陌生人交流24. 在同伴关系中,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哪些?A. 孤独感B. 自尊心过强导致的冲突C. 人际关系敏感D. 以上都是25. 初中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同伴关系?A.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B. 善于倾听,尊重他人C. 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D. 以上都是26. 在同伴交往中,初中生应避免哪些不良行为?A. 欺凌弱小B. 传播谣言C. 恶意嘲笑他人D. 以上都是27. 社交技能对初中生的成长有何重要意义?A.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B. 提高学习成绩C. 促进个性发展D. 以上都是28. 在同伴交往中,初中生最常遇到的冲突类型是哪一种?A. 争夺资源B. 意见不合C. 角色竞争D. 价值观差异29.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初中生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A. 家庭背景B. 性格特点C. 学校环境D. 教师态度30. 初中生在与同伴交往中,以下哪种行为是积极的社交技能表现?A. 打断他人讲话B. 分享自己的玩具C. 恶意嘲笑他人D. 逃避集体活动二、问答题1. 什么是同伴关系?它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是什么?2. 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哪些?3. 什么是社交技能?为什么它在儿童成长中如此重要?4. 如何评估儿童的同伴关系质量?5. 教师在促进儿童同伴关系中可以扮演哪些角色?6. 如何通过教育干预来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7. 同伴欺凌对儿童的心理和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8. 学校和家庭在预防和应对同伴欺凌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参考答案选择题:1. D2. D3. D4. D5. D6. A7. D8. C9. D 10. B11. C 12. C 13. C 14. B 15. C 16. C 17. D 18. C 19. D 20. C21. D 22. B 23. B 24. D 25. D 26. D 27. D 28. A 29. D 30. B问答题:1. 什么是同伴关系?它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同伴关系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其他同年龄伙伴之间建立的社会关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八一、概念解析1、道德与品德: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2、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推理、道德评价都是道德认识的表现形式。
3、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4、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6、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涉及品德所包含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模式。
关于品德结构包含哪几种心理成分,历来有二因素说、三因素说、四因素说等多种观点。
目前影响比较普遍的是四因素说。
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成分。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
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7、他律道德:由外部力量制约或决定的道德发展阶段。
与自律道德相对应,自律道德系指自我约束、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
8、自律道德:意志自己给自己以法则,自由意志和服从道德规律的意志是一样的。
9、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
10、习俗水平:当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水平Ⅱ时,关注和考虑他人的情况增加了。
他们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行为,而能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
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列行为中,不可以作为两个人成为好朋友理由的是()。
A.一起学习B.一起逃课C.一起打球D.一起跑步2.下列属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A.打架斗殴B.辱骂他人C.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D.纠结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3.放学途中,小明故意踩了小亮一脚,小亮和小明理论时,小明不肯认错,假如你看到了这一情景,你会怎么办?()A.与我无关,赶紧躲开B.鼓掌起哄,看热闹C.向老师或家长报告,希望赶来制止D.谁跟我关系好我就帮谁4.下列成语没有体现诚信的是()。
A.立木为信B.一诺千金C.精卫填海5.可以约束小学生“打架斗殴、强行索要他人财务”等行为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二.填空题(共6题,共18分)1.用()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容易取得矛盾方的理解信任。
2.当我们遭遇校园()时,一定要勇敢站出来指证。
3.好朋友之间总有说不完的()事,与()在一起是那么开心美好。
4.说到做到是一个人()的重要标志。
说话不算数不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5.如果我们向朋友提出()的要求,会伤害朋友间的()。
6.()总是给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的存在。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要养成说到做到的好习惯。
()2.被同学欺负时,我们要大打出手,用拳头保护自己。
()3.当冲突发生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4.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应该直接拳脚相加。
()5.帮朋友作弊,让他考高分,这是真朋友的表现。
()6.只要是好朋友,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帮着。
()四.连线题(共1题,共5分)1.中国关于诚信的成语有很多。
请你找一找下列成语的主人公或出处。
立木而信《红楼梦》一诺千金商鞅言而有信季布一言九鼎《论语学而》一言为定《史记平原君列传》五.简答题(共4题,共19分)1.你有帮助自己说话算数的妙招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测试题(两套及答案)一、填空题(14分)1.友谊总是给我们 ,让我们感受到的存在。
2.我们不仅要对别人说话算数,也要对自己说话算数。
对别人说话算数,会有人 , 对自己说话算数就只能靠了。
3.友谊来之不易,需要。
学会与朋友相处,友谊才能深厚。
4.说到做到是一个人诚实的重要标志。
一旦对他人做出保证, 就要想办法尽力完成。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逐渐养成的良好习惯。
5.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
只有产生冲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冲突。
6.能否发生冲突,往往取决于我们处理矛盾的方式,方式不同,______也就不同7.在校外受到欺负时,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我们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学会用的方式摆脱烦恼。
二、判断题(30分)1.李洁按照与王云的约定,冒着大雨去王云家还书。
()2.好朋友就该相互鼓励,可以想办法共同旷课到游戏厅打游戏。
()3.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一古训说的是君子应该讲诚信,其他人可以不讲诚信。
()4.看到班级内有冲突发生,我选择绕着走。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在校外强行索要他人财物,性质严重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6.班级乒乓球双打比赛中,队友小静和小丽相互埋怨、指责对方。
()7.邻居小勇腿有些残疾,小刚经常在小勇面前学他走路。
()8.没人愿意和小明交朋友,他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9.放学后回家最好结伴而行,少走偏僻小路,少在外面停留。
()10.我们要学会拒绝诱惑,提高自制力,对自己说话算数。
()三、选择题(20分)1.赵涛答应星期六和周军一起去图书馆看书。
可是星期六早晨突然寒风肆虐,赵涛发起了高烧。
赵涛该怎么办呢?以下做法最恰当的是( )A.不去,事后不道歉、不解释B.想办法联系周军,告知他自己不能去了,并说明原因C.冒着寒风,忍着高烧,跑到约定的地方告诉周军去不了2.当不顺心、不如意光顾你的时候,你最好( )A.一个人憋在心里,谁也不说B.与好朋友谈一谈C.吃喜欢的零食3.在班级“三好学生”评选中,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小华因经常说谎而落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列属于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A.打架斗殴B.辱骂他人C.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D.纠结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当与朋友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应该()。
A.和他争吵,谁吵赢了听谁的B.冷静下来,积极沟通,自己能解决的事自己解决C.马上打电话让家长评理3.好朋友和其它同学因小事吵起来,你应该()。
A.帮好朋友一起和同学吵架B.及时劝阻,分析对错C.课后教学与好朋友吵架的同学4.下列学校可能发生的欺负行为有()。
A.给同学起外号B.小明上课说话,班长制止他C.小亮的爸爸因为他考试不及格打了他5.可以约束小学生“打架斗殴、强行索要他人财务”等行为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二.填空题(共10题,共28分)1.()是人的一个重要品质。
说话不算数不仅会对()造成伤害,也会对()造成伤害。
2.产生冲突不可怕,采用正确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冲突。
3.人无信,();诚待人,()。
4.我们都渴望友谊,前提是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
5.说到做到是一个人()的重要标志。
说话不算数不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6.言必行,();(),诺千金。
7.()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
8.当我们在校外受到欺负时,我们要保持(),不要害怕。
9.()是一个人诚实守信的重要标志,一旦对他人做出保证,就要想办法尽力完成。
10.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是()行为。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考试时小明给好朋友小王说答案。
()2.这是食品安全标志。
()3.被人欺负要向老师、家长请求保护。
()4.如果一个人不懂分享,说话、做事与同学格格不入,就很难交到好朋友。
()5.当同学犯错时,应该当全班同学的面指责他,马上改正。
()6.夏军经常取笑班里的几个女生又黑又瘦。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我们都渴望获得友谊,下列()才是真正的友谊。
A.选班级干部时,选我最好的朋友B.和好朋友一起学喜欢的科目C.考试的时候悄悄告诉好朋友答案D.帮好朋友打架2.当你看到同学被欺负时,你应该()。
A.跟我无关,赶紧躲开B.鼓掌,看热闹C.跟被欺负的同学站在一起,对欺负行为说“不”3.下面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是()。
A.小芳为了感谢小强给他讲题,买东西给他吃B.小明不小心踩了小强一脚,小强要他给医药费C.王强借钱没有及时归还D.小明把小芳文具盒摔坏了,小芳要他赔4.王凯答应周六和同学-起去公园玩,但因家中有急事走不开,事后,王凯应该:()。
A.不当一回事,反正是小事。
B.从此不再对同学许诺C.主动向同学解释、道歉,以得到同学的谅解D.同学如果问,就找个借口应付下5.说话不算数的人,最后失去的是()。
A.勇气B.毅力C.恒心D.信用二.填空题(共6题,共24分)1.如果我们向朋友提出()的要求,会伤害朋友间的()。
2.说话不算数不仅会对()造成伤害,也会对()造成伤害。
3.在学校生活三年多了,我交到了很多好()。
跟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事。
4.()总是给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的存在。
5.好朋友之间总有说不完的()事,与()在一起是那么开心美好。
6.在校内受到欺负可以请()主持公道,也可以向()请求保护。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对自己说话不算数又没有人知道,所以我们不用对自己说话算数。
()2.说话不算数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3.张涛教我学会了打乒乓球,他是我的真朋友。
()4.做了保证的事情就要尽量做到。
()5.雅茹经常把自己的东西借给我们用。
()6.立木为信是诚信的故事。
()四.连线题(共1题,共5分)1.中国关于诚信的成语有很多。
请你找一找下列成语的主人公或出处。
立木而信《红楼梦》一诺千金商鞅言而有信季布一言九鼎《论语学而》一言为定《史记平原君列传》五.简答题(共4题,共22分)1.你所知道的校内欺负行为有哪些?2.化解冲突有哪些好方法?3.你有很多好朋友吗?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4.请说说你对真正友谊的理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列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A.打架斗殴B.辱骂他人C.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张明下决心每天要练2张毛笔字再出去玩。
周六,在他练字的时候,好朋友徐强招呼他去踢球,他该()。
A.对自己说话算数,继续练字B.不能让朋友不高兴,出去踢球C.有理由,可以对自己说话不算数3.下列成语故事说明了失信于人的危害是()。
A.“食言而肥”B.凿壁偷光C.立木为信4.被人欺负时,我们不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A.委屈B.害怕C.高兴5.下面哪个行为属于校园的欺负行为?()A.王强在操场上奔跑过快,一脚踩坏了张峰的陀螺B.陈飞在课外活动时,故意把李勇的陀螺踩坏了C.下课了,四一班的张晓和四二班的张玲都着急去厕所,在楼梯上撞到了一块1.说话算数是人的一个()的品质。
2.我们都渴望()友谊,但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才是()的友谊。
3.我们都渴望得到真正的()。
4.友谊(),需要珍惜。
学会与朋友相处,友谊才能()。
5.能否避免冲突的发生,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方式,方式不同,()也就不同。
6.能否避免发生冲突,往往取决于我们()。
在校内受到欺负可以请同学(),也可以向老师()。
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被人欺负是痛苦的,但我们不要抵抗,抵抗可能会发生违法行为。
()2.亮亮和小飞约好一起去看电影,结果亮亮提前五分钟到电影院等候,这是一种守信行为。
()3.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就要养成说到做到的好习惯。
()4.给同学起侮辱性的外号不属于欺负同学。
()5.明明和亮亮为了一本书而争吵起来,这就是冲突。
()6.遇到校外欺负我们的人时,要见机行事,可以先妥协再事后报警。
()四.连线题(共1题,共5分)1.中国关于诚信的成语有很多。
请你找一找下列成语的主人公或出处。
立木而信《红楼梦》一诺千金商鞅言而有信季布一言九鼎《论语学而》一言为定《史记平原君列传》1.小强承诺每天写完作业再看动画片,可是今天动画片提前开演了,他应该怎么办呢?2.你有几个好朋友?选择其中一个朋友,想一想你和他(她)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
第九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同伴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与同伴交往的重要体验,这种同伴经历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2.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3.同伴群体:群体是互动着的、彼此有着某种程度交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具有内聚力、等级结构性、异质性、规范性等特性。
同伴群体通常是出于共同的兴趣或环境而自发形成的,但有些群体如学校班级则是正式建立的群体形式。
有关群体水平的同伴经历研究者主要关注了群体氛围、内部一致性与冲突、群体动态等。
4.友谊: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
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
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青少年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友谊是其中第一个重要层面。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同伴关系与依恋关系,友谊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意味着更加忠诚、坦率而无需顾虑是否应该充当社会所接受的角色。
因此一对一的友谊关系对于青少年发展非常重要。
5.同伴接纳:同伴接纳水平是同伴团体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个体在同伴团体中的社交地位。
6.同伴影响: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它几乎在青少年的所有行为维度上发生作用——衣着、言语、休闲活动、甚至价值观念等。
因此,父母要注意有效帮助青少年应对不良同伴压力,给予彼此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与温馨、支持性的情感氛围,由此获得安全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7.亲密感: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
是青少年友谊的特点之一,青少年将亲密性看作友谊关系的核心。
广义上,亲密性包括任何增进关系密切程度的事情。
具体讲即,彼此坦露想法、分享秘密。
青少年初期,个体对友谊的认识开始涉及亲密感、忠诚、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他们对亲密感有日益增强的需求。
8.异性友谊:青少年中后期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与异性同伴的亲密关系。
青少年期,个体社会关系网络中涉及到了各种形式的异性关系,青少年异性之间的接触显著增多,部分男女还发展了恋慕关系。
异性关系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加。
异性友谊关系不但具有友谊关系的特定发展功能,还有助于青少年对异性的深入了解,从而为成人期的异性互动提供一个基础模式。
9.友谊观:是指个体对人与人之间感情上亲密关系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青少年来说友谊观是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
10.同伴文化:是青少年心理和社会意识、社会行为或表现的总括性,它反映着青少年这一特定发展群体总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以及兴趣和追求等。
由于青少年的社会网络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不能将之视为一套完全固定统一的体系,它和成人文化一样,具有异质性,虽然其基本的心理、行为要素是相同的,但表现模式却不尽相同。
11.同伴导向:青少年对同伴有着很强的感受性,同时寻找同伴支持、指导,同伴一致性水平很高。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C)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A.同伴经历B.同伴影响C.同伴关系D.同伴接纳2.(B )就是二元互动的典型表现。
A.亲密B.友谊C.爱情D.交谈3.群体是互动着的、彼此有着某种程度交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下列不属于群体特性的是(B )。
A.内聚力B.平等性C.异质性D.规范性4.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
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A )能力得以发展。
A.社会认知B.空间认知C.情绪情感D.意志能力5.人数较少,约在2-12人,通常三五一伙、七八一群。
自发交往中形成,在共同活动或亲密友谊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是什么类型的同伴团体(B )。
A.群体B.友伴群C.友谊D.团体三、填空题1.同伴关系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2.友谊对于青少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他能够减少青少年这一时期出现的急剧变化的焦虑与恐惧,促进安全感的发展。
3.青少年将群体作为一个参照系,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
4.随着青少年的发展,同伴团体还发生着结构上的变化,即性别的混合。
从性别单一化到性别的混合,出现二元性别友谊即爱慕。
5.青少年期普遍受欢迎的决定因素是社会能力。
四、判断正误1.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被厌恶、回避的为一般同伴接纳类型。
(×)2.青少年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友谊是其中第一个重要层面。
(√)3.埃里克森关注友谊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4.自主性是青少年友谊的特点之一,青少年将自主性看作友谊关系的核心。
(×)5.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于青少年特别愿意接受来自同伴的影响。
(×)五、简答题1.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一)互动的同伴经历青少年的同伴互动时间增加,互动更为频繁、复杂、持久。
与父母互动交往、交流下降。
(二)二元同伴经历友谊关系开始真正的建立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友谊关系双方注重亲密的情感联系。
青少年普遍认为朋友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与支持,对朋友的要求涉及到彼此在深层次心理特征上的一致性。
由此产生了真正的“互惠”意识——思想、情感甚至人格上的共享。
青少年的友谊关系不再限于同性,异性之间的二元关系也可能发生。
(三)群体的同伴经历同伴的规模也渐次扩大,从范围较小、关系紧密的友伴到更大规模的群体,从单一性别的群体到两性合一的群体,这一时期的同伴经历是个体一生中最为丰富的。
2.结合塞尔曼的友谊发展阶段试谈青少年的友谊观?友谊观是指个体对人与人之间感情上亲密关系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青少年来说友谊观是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
青少年对友谊关系付出了更多感情,有了更为复杂的友谊概念,逐渐发展起更加理解地评价朋友的能力,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容忍相互之间的差异。
塞尔曼提出友谊概念发展的阶段阶段0(3-7岁):短暂的身体互动。
这一阶段儿童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切称之为友谊,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联系。
“他是我的朋友,因为他有个汽车和大娃娃。
”阶段1(4-9岁):单向帮助。
即要求“朋友”做他要求的事情。
“她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因为我要她跟我走,她不肯。
”阶段2(6-12岁):顺境中合作。
双向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懂得了交互性,但仍停留在功利性阶段。
阶段3(9-15):亲密与分享。
儿童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
朋友之间倾诉秘密、讨论、制订计划,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但这一时期的友谊是与排他性、独占性密切联系的。
阶段4(12岁开始):自主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青少年和成人认识到人有多种需要。
“友谊是真正地承担义务,是冒险,你必须依靠它、信任它、不断地给予,但你也应该能够放开它。
”塞尔曼认为青少年基本上都进入友谊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
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在友谊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
女孩对亲密友谊的需要要比男孩早一年半到两年。
青少年期女生在友谊关系上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色彩和相互的依赖性。
女孩更多地注重人际关系,而男孩则主要对活动和成就感兴趣。
3.影响青少年同伴接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干预?研究者一般认为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接纳的主要因素。
1.行为特征所有研究证实,青少年期普遍受欢迎的决定因素是社会能力。
行为特征是个体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受欢迎青少年快乐、率真、热情、自信,给同伴以积极的肯定、适时的关注与帮助,能够悉心地倾听倾诉,彼此开诚布公地交流。
被拒绝青少年不明智、冲动、霸道,具有攻击性、破坏性,总是希望主导活动和强制别人服从,不能够很好地与别人协作。
但不是所以被拒绝的青少年都是攻击破坏型的,大约有10–20%是属于退缩型的,他们胆怯、害羞、抑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正常的人际交往。
2.认知能力很长一段时间内,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行为特征方面。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认知的重要作用。
社会认知是社会能力的重要方面,上述诸多行为表现,如适时地关注同伴并给以帮助、有效地吸引并维系同伴的注意等大都取决于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是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
同伴关系不良的青少年往往缺乏适当的社会策略。
受欢迎青少年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要维系友谊关系、让大多数同伴的喜爱需要做事情,知道给同伴以肯定,具有更多的交往技能与策略。
被拒绝青少年往往把别人的无意的损害行为理解为敌意的,不能够很好的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消极影响。
3.干预策略针对被拒绝的攻击型青少年,干预的重点通常是帮助他们学会去注意同伴,作为一个悉心的倾听者,不要试图控制别人,强制性地主导整个互动过程;同时训练他们在不干扰同伴团体活动的情况下友好地加入其中。
而对于退缩型青少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学会以积极的方式适时引起同伴的注意,并通过有技巧地询问、悉心地倾听、讲述一些有关自己的可能会使同伴感兴趣的事情等方式保持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同时帮助他们有效地融入同伴团体。
具体干预策略:(1)直接教授青少年缺失的社会技能:更高水平的观点采择能力、倾听技巧、言语交流技巧等。
(2)帮助他们参加受欢迎同伴团体的活动,逐渐使他们为同伴接受,同时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象。
(3)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改善被拒斥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这包括教授并具体展示特定情景下适当的社会技能,并就此展开讨论、推理,同时对个体真实情景中的适当表现予以强化等。
4.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有什么意义?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方面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同伴关系的文化传递、行为发展功能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人类文化的传递模式是一个群体间的过程,是从父母群体传递到同伴群体既而经由群体传至个体。
儿童在扬弃成人文化和创造自己新文化的同时,形成他们自己的群体文化,逐代传递。
所以,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同伴经历是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是关键的社会化影响源。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习得新的社会行为,而同伴是其中最主要的榜样,习得行为会因不同的强化而得以表现或受到抑制。
同伴经历是行为习得、表现的重要背景。
(二)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
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儿童青少年习得了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
学习共同体。
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来解释社会互动的意义,指出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交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