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脑病防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96.22 KB
- 文档页数:3
肝性脑病的研究概况【摘要】多数肝脏病变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可引起肝性脑病,而且多有诱因伴发。
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主要有氨中毒、氨基酸失衡、假性递质、r—氨基丁酸、锰中毒、胶质病学说等。
清除和预防诱因,并针对发病机制给药是防治肝性脑病的重要措施。
【关键字】肝性脑病病因发病机制防治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以临床上各种严重肝脏疾病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扑翼样震颤、构音障碍、出现病理反射、脑电图异常、血氨升高等。
1.1病因不论何种病因引起,凡急性、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细胞功能衰竭阶段,均可导致肝性脑病。
继发性肝功能衰竭(FHF)时广泛的肝细胞急进性坏死,是肝性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常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其次是甲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或其它病毒所致.次要的病因是肝毒素,包括药物(过量的扑热息痛、四环素,抗结核药物如对氨水扬酸、异烟阱、利福平等,氟烷麻醉)或毒覃、四氛化碳等毒物.有时发生在妊娠急性脂肪肝、Reye综合征等。
慢性肝病是肝性脑病的常见基本病变,主要为各种病因所致的肝硬化,除因病变晚期有肝细胞功能衰竭外,广泛的门腔静脉侧伎循环形成或在门腔静脉吻合术后(有时脾肾静脉吻合术后),均可导致肝性脑病.次常见的病因是肝癌.。
2.1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2.1.1 氨氨是含氮化合物代谢中的副产物,也参与许多代谢的中间反应。
然而,高浓度氨是有毒性作用的。
通常氨在肝内以尿素形式排出,尿素是水溶性的无毒代谢物,通过肾脏清除。
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脑细胞和肌细胞参与氨的代谢大大高于正常情况。
(1)干扰脑糖代谢五个生化部位,使A TP生成量锐减,脑神经之兴奋活动难以维持;(2)使中枢神经递质异常,包括与学习、记忆、行为和脑电激活有关的兴奋性递质—乙酞腿硷的不足与抑制性递质—r一氨基丁酸早期减少而晚期增多,致脑机能障碍;(3)脑氮激活神经元膜上的Na一K-A TP酶并与K+竞争,使细胞内外Na十、K十分布失衡,干扰神经冲动传导;(4)刺激大脑边缘系统引起神经精神障碍。
最新:多维度评估肝功能在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肝衰竭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中症状成因复杂、死亡率高的一类综合征,由肝炎病毒、酒精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各类功能障碍,主要以出现黄疸、凝血功能异常、腹水等症状为临床表现。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而复杂的器官,合成人体所需蛋白、转化机体代谢物以及自身细胞再生修复都对人体十分重要。
各种毒素、细菌、病毒危害肝脏时,开始可只涉及肝脏单个功能维度,随损伤程度、损伤维度的增加,代谢、合成、再生等都受到影响,继而出现腹水、门脉高压、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死亡率高,治疗主要包括并发症的对症处理、保肝、人工肝及肝移植等,其中肝移植人群的选择及时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该器官的复杂生理功能及其强大的代偿和再生能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加之不同患者的机体状态以及合并并发症的各异,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所受影响更为复杂。
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肝衰竭患者生存率,近年来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研究,尽管目前有很多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及评分模型,如胆红素、白蛋白、Chi1d-Pugh评分等,但这些指标或者评分模型仅涵盖了肝脏功能单一或是部分几个维度,并不能更整体、全面的进行评估预测,因此涵盖肝脏多个维度功能的评估思路及评估体系可提高患者预后判定价值。
所以,我们将近年来肝衰竭预后评估相关研究总结,从肝细胞多维度功能分析,以期提高对肝衰竭评估及为更加合理诊治策略提供依据。
一、肝脏合成及储存能力1、白蛋白血浆中白蛋白浓度是由白蛋白合成、血管内和间质室间交换、分解代谢以及肾、肠损失等相互平衡的结果。
多项研究已明确血清白蛋白浓度在各种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近年来对白蛋白在肝衰竭领域作用价值的研究体现了其与疾病危重程度相关性、时间空间相关性。
在肝脏功能受到损害时,白蛋白合成、氧化修饰等都相应受到影响。
疾病危重程度越明显,肝脏功能受到损伤越大:(1)肝脏合成功能损伤,白蛋白基本合成量减少,形成了血清白蛋白低浓度;(2)白蛋白可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经历翻译后修饰,修饰后的白蛋白相对于未修饰状态始终表现出受损的功能状态,形成了血清白蛋白低功能。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肝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其病死率极高,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
各国学者不断探索其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
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作为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失代偿并伴有器官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短期病死率尤为突出。
目前,〃三早一体系〃的全程管理模式已成为肝衰竭治疗的基本策略。
尽管近年来肝衰竭的临床诊疗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和基础研究。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争议与共识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以肝脏和/或肝外器官衰竭和短期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综合征。
ACLF的定义一直是国内外有争议的问题,全球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ACLF定义与诊断标准包括:欧洲肝病学会ACLF标准(EASL-ACLF)、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ACLF标准(COSSH-ACLF)、亚太肝病学会专家共识(APASL-ACLF)、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ACLF诊断标准(N ACSELD-A CLF)、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等。
2022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综合APASL x EASL-CLIF X NACSELD,提出具有包容性的定义。
ACLF是发生在伴或不伴肝硬化的慢性肝病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潜在可逆性的疾病,在缺乏基础肝病治疗、肝脏支持系统治疗或肝移植的情况下,可导致多器官衰竭,3个月内病死率高。
ACLF通过慢性肝病、胆红素升高和INR延长来识别,肾脏、呼吸、循环或脑功能衰竭支持诊断的建立。
脏器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EASL-CLIF或NACSELD脏器衰竭评分来评估。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版)》中将ACLF定义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伴或不伴随肝外器官衰竭。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李蕾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200032刊名:肝脏英文刊名:CHINESE HEPATOLOGY年,卷(期):2008,13(5)被引用次数:9次参考文献(19条)1.Ferenci P;Lockwood A;Mullen K Hepatic encephalopathy-definition,nomenclature,diagnosis,and quantification:final report of the Working Party at the 11th World Congresses of Gastroenterology,Vienna 19982.Cordoba J;Blei AT 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033.Hazell AS;Butterworth RF Hepatic encephalopathy:an update of pathophysiologic:mechanisms 19994.Jones EA Ammonia,the GABA neurotransmitter system,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025.Suarez I;Bodega G;Fernandez B Glutamine synthesis in brain:effect of ammonia 20026.Butterworth RF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involving multiple neurotransmitter systems 20007.McAvoy NC;Hayes PC 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068.Vasconez C;Elizalde JI;Llach J Helicobacter pylori,hyperammonemia and subclinical 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effects of eradication 19999.Basile AS;Harrison PM;Hughes RD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benzodiazepine receptor ligand concentrations and severity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199310.Ahboucha S;Butterworth RF Pathophysiology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new look at GABA from the molecular standpoint 2004(19)11.Als-Nielson B;Kjaergard LL;Gluud C 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ntagonists for acute and chronic encephalopathy 200312.Roger F,Butterwor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brain edema in acute hepatic failure:Does glutamate play a role? 199713.Jayakumar R;Rao KV;Kalaiselvi P Combined effects of ammonia and managanese on astrocytes in culture 200414.Peter J;Perumal S Evaluation of the antiperoxidative effects melatonin in ammonium acetate-treated Wistar rats 200315.James JH 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0216.Butterworth RF Pathogenesis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new insights from neuroimaging and molecular studies 200317.Yurdaydin C;Li Y;Ha YH Brain and plasma levels of opioid peptides and altered in rats with thioacetamide-induced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ith opiod antagonists 199518.吴万春,张国政,汪佑霞,何池义肝性脑病患者血清褪黑素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5)19.刘思纯,张敏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概述[期刊论文]-新医学 2008(1)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程明亮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42.胡振斌.陈月桥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1)3.童雅洁.卢锴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4)4.石虹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期刊论文]-肝脏2008,13(5)5.王宇.朴云峰.许贤姬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2)6.毛华.余丽娜低钠血症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影响[期刊论文]-肝脏2009,14(3)7.徐红.李(王争)水飞蓟素对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预防作用[期刊论文]-肝脏2007,12(6)8.严家春.陈文笔.马勇.孙新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乙型肝炎肝组织表达的病理意义[期刊论文]-淮海医药2000,18(1)9.范建高.蔡晓波成人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肝脏2004,9(3)10.石虹.刘厚钰.SHI Hong.LIU Hou-yu肝性脑病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肝脏2006,11(1)引证文献(9条)1.赵亮肝性脑病96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3(50)2.郭焦枝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56例诱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2(12)3.张凤驰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56例诱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1(30)4.荣琳过氧亚硝酸阴离子在肝性脑病中作用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5.张文君预防肝性脑病的去氨微乳原位凝胶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6.王世乾112例肝性脑病患者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18)7.郑巧女28例肝性脑病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体会[期刊论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01)8.黄敏肝性脑病的循证护理[期刊论文]-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09)9.郗德凤牛磺酸对肝损伤大鼠氧化/硝基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学位论文]硕士 2011引用本文格式:李蕾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肝脏 2008(5)。
《临床肝胆病杂志》:肝衰竭营养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摘要:肝脏是机体进行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在多种因素引起严重肝损伤时,其合成、代谢以及生物转化功能会出现明显障碍。
总结了肝衰竭时糖、氨基酸、脂质等营养物质代谢的特点,以及营养不良的评估和临床干预的措施。
对于肝功能衰竭患者应尽早识别并及时纠正营养不良,以改善能量代谢及炎症状态,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能量代谢;营养支持肝衰竭是一组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四类。
其中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表现为短期内迅速出现的严重肝功能障碍,既往无肝病基础;慢性肝衰竭为肝硬化基础上的肝功能不可逆性衰退;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指慢性肝病患者在各类诱因作用下发生了急性肝功能衰竭,现缺乏统一诊断标准[1-3],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将其定义为黄疸迅速加深,血清TBil水平超过10倍正常值上限或每日上升≥17.1μmol/L;有出血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国际标准化比值≥1.5)。
肝脏作为能量代谢的枢纽,在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的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肝病患者常常合并营养不良及能量代谢紊乱[4-5]。
据报道[6],严重肝功能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80%,且与高感染风险、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密切相关[7]。
因此,正确认知肝衰竭患者营养代谢特点,予以合理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营养代谢特点类型肝衰竭发生的机制各一,ACLF源自于慢性肝病基础上的肝功能急剧恶化,由于免疫麻痹等因素,感染是ACLF常见的诱发因素及合并症,并且肝病和感染所致的全身炎性反应可相互叠加,导致高代谢水平[8-9]。
ALF虽然在正常肝功能背景下发生,早期病理改变与毒素、病毒的直接损伤相关,但随着疾病进展,往往伴发免疫激活,炎症反应在进一步肝损伤中占主体地位[10]。
3】6尘坐壁壁堕盘查:!塑壬!旦星!!鲞塑!塑竺i!!!旦!望璺!!!j皇!g!竺!!坚:∑!!!!,型叭!肝衰竭脑病防治研究进展王宇明l关■词l肝衰埘.肝_生脑病.侦防;浩,}Researchingprogressofpreventionandtreatmenlofhepaticfailureenc。
pha】opalhyWANGYummg[Keywords]Liverfailure;Hepaticencephar]opathy.Prevention;FealmeFl|lFirstItuthor’saddress]InstituteofInfec-dousDiseases,Southwe},tHospital,ThirdMili—IaqMedicalUnI~ersily.Chongqin8400038,Chlnd国外一.直将肝性脑病列为急、慢性肝衰竭的必备条件。
尽管部分学者提出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40%以下的非脑病型肝功能水垒者列为肝衰竭前期,但太多数学者仍同意H有出现脑病者才可诊断肝衰竭。
目前认为,急陛肝衰竭(AHF)与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在病理学上盟肝陛脑病形式均1i…洋.前者脑水肿更_灯突出III。
暴发性肝衰竭(FHF)既可发牛,:急性肝炎,r亦可发生于幔性肝炎。
现将有关重症肝炎/肝衰竭脑病包括肝性脑病和脑水肿防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肝性脑病的防治1传统方法:低蛋白饮食、清洁晡道I州K水吸收的广谱抗生素及促进有益菌或有益菌的牛物制剂(probiotics)仍硅重要性。
乳果糖等寡糖类为促进肠道有益菌物质,有益苗活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苗、眄链球菌及优细菌(Eubac-teria)等,两类物质具有互补作用,能改善宿=E肠遭微生念平衡,减少内毒素的产宅和吸收,防止肝脏进一步损伤。
全国38家医院总结乳果糖疗效,发现它能有效降低肝性恼病段亚临床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
F,对脑病症状有效率达96.5%,认为泼琦口『作为防治肝性脑病的常规用药长作者单化: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d南K院仝j’感染病研究所期服用。
谷氨酸盐经过40糸年使用,目酌认为它们只能暂时降低血氨,但不能改善脑组织内氨浓度,且可致代谢性碱中毒,反而加重肝性脑病。
因此,国外已有将其淘汰的趋势有关肝性脑病治疗综述及讲座等亦很少涉及。
虽然如此,仍有关于精氨酸治疗大鼠肝性脑病的有效报道,认为陵药疗效与一氧化氮及聚胺(polyamine)有关121。
二糖酶抑制NAO一128是链霉素菌属的提取物,E1服后可抑制肠道二糖酶,使肠道碳水化台物类降解减少。
Uribe等【31通过对35倒肝硬化伴中度肝性触病者箍机双盲予队AO-1282周,治疗组意识状态、脑病指数及脑电图均显著改善,且走便pH值降低,出现轻微腹泻,据此提出AO一128可作为中度肝性脑病的辅助治疗用药。
在肠道非吸收抗菌药物制剂中新霉素仍是常用药物,但近年对利福平衍生物研究较多,Miglio等【4I对49例肝硬化台并肝性脑病者经双盲给予利福霉索及新霉素14d,两组血氨下降厦脑病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提出该药可作为肝性脑病的一线治疗用药,尤其适用十对新霉素耐受者或伴有肾功能不垒等。
新近Williams等川对利福平衍生物rifaximin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43例轻.中度肝性瞄病者经口服600、1200.2400mg/d3种剂量的rifaxSxnin治疗7d,发现门一体肝性脑病(portal—systemicencephalopathy,PSE)指数明显改善,疗效与剂量呈正比,提出今后可以1200mg/d作为I~Ⅲ度肝性脑病辅助治疗。
2.L一鸟氨酸L天冬氨酸肮(L—omi_【}1ine-L-aspartate,OA):0A可促进体内氨的转化与尿素的台成,降低慢性肝病时血氨水平。
给予去血管诱导FHF大鼠静脉输注OA可有效降低血氨水平,并抑制肝性莉病的发生,降低哂组织含水・继续教育・量,使多种血浆氨基酸维度增力u.如谷氨酸盐、v氮基厂酸,牛磺酸、丙氨酸及支链氨基酸等。
OA治疗使血浆各胺酰胺浓度及骨骼肌各胺酰氩台成增加(2倍),『f|i脑脊液浓度不蹙。
提示OA具确显著的降氨效应,可臧轻脯,K肿.抑制FHr肝性憾病的发生。
3.苯一1氯蕈受悻拈抗剂:Barbaro等岫1将527倒重症监护病史超过5年以上的肝硬化台井肝性脑病田~】va级患者丹成2组.一组262例给予安慰剂,另一组265例给予氟马西尼(flumazenfl)。
结果治疗组中17.5%的Ⅲ级和14.7%Ⅳa圾好转,提示氟马西尼仅对部分肝性脑病患者有效,且疗效与血中苯二氯革类物质的浓度无关,稿死率亦未降低。
症状出现后给药越早效果越好,故认为其疗效可能不是通过其受体而是通过置换内源性苯二氯革类物质实现的。
4.纳络酮Cnaloxanej:Yurdaydin等发现肝|生脑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内啡呔和强啡呔维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和腰痛症患者,提示内源眭阿片娄物质的积聚与肝性脑痫的发病有关。
国内亦有报道53例肝眭脑病患者血柴B一内啡肽显著增高与脑病严重程度相平行。
使用纳络酮后清醒率及清醒时间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H。
另一组报道用纳络酮浩疗肝性恼病患者共15例,结果12倒苏醒,而对照组17例中仅8例苏醒,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Ce[jk等【8t在FHF大鼠中证实纳络酮能改善脑病症状,但加用苯j氮革受体抑制剂ROI153505井未显示相加疗效,二,脑水肿的防治国外报道FHFH,寸.重度肝性赫病均存在脑水肿,最终导数脑疝及死亡。
黄疸至旰陛脑病时间越短,脑水肿往往越为突出ⅣI.由此造成的神经损伤甚至町持续至成功的肝移植之后。
多年来有关脑水肿的治疗均为对症方洼,如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水肿;适当头高脚低位以有利十静脉回流,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cE兰盟壁堑垂查;!哩芏!旦笙!!鲞蔓!塑曼ji!!坚!塑!!!:皇些!坠!!婴:!型!!,兰!:!戒持续性肾畦替疗法lCRRT)吼排除组缈!中jj多水舒li…。
l:达埘症疗法确有。
定成效.怛仍有明丝局限件,关键在r缺乏4t对病旧的疗法I’I。
有关FHF时脑水肿发1i机制厦其埘策的研究新进艟有以FJL方而。
1.星形股质细胞肿胀:在动物实验件FHF硅临床FHF死后即刻尸解均发现细胞成分的显著肿胀,其中亦有垦形肢质细咆的肿胀。
已知它对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具盲重爱作用.但其改变是圈还是果尚待研究。
已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循环因子在体外呵致培养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在体内则叮致|疽水肿。
其中研究最为完善的是氨。
星形胶质细胞对氯产生解毒作用的同时口T能生成一种有机渗压剂(osmolyte)谷咣甘肽,后者在细胞内积聚产生碱化细胞作用(alkalinizationofthecell)。
在体内埔过抑制谷胱甘肽台成酶可预防氨所致垦彤胶匝细胞忡胀,氨可引起培养星彤胶质细胞的外周型苯二氨革受体上调,幔而促进神经樊固醇及谷氨酸盐的生成。
最近Clemmesen等【】1I报道,l临床上发生肝性脯瘸Ⅲ度或Ⅳ度者24h内如动脉氨浓度大十146.75“mol/L(250ug/d1).提示有随水肿并易发生癫痫。
低钠血症可致基形胶质细胞肿胀.并加重氨所致脑水肿【121。
细胞因子如TNFcz及周围苯二氯荸叮致培养星形胶质细胞肿胀。
垦形II变质细胞肿胀可改变脑内神经胶喷细胞及其他细胞成分的交流IJ3l,除FHFgI",据认为肝硬化患者亦长期存在轻度脑水肿,但此说仍有待证实。
已有报道发现肝硬化患者明显脑水肿伴颅高压【141。
H上述研究结果可否产生新的治疗方法?选择性抑制哂谷胱甘肽合成酶尚无实际临床意义.因为骨骼肌亦通过其各眦甘肽台成酶产生谷胱甘肽,此为内源性氨解毒机制。
在映血再灌注FHF大鼠静注OA町降低高血氨,防止脑水肿,同时在翻译后水平引起肌肉谷胱甘肽合成酶活性增加I”l。
此制剂已应用于国内外临床。
然而,Bleil91提出,如果人类肌肉不能产生类似反应,OA所致氮负荷可致病情加重,故临昧应用必须谨慎。
新近有关一种水通道称水孔蛋白一4faquaporin一4)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提供r新的治疗线索116I。
星形胶质细胞胞浆膜可特异|生表达水孔蛋白~4.表现在其基因敲除小鼠在水中毒或脑缺血再灌注等因素作用下几乎不出现脑水肿,而在水孔蛋白一4正常的野型小鼠则常见明显脑水肿,同时还发现有脑组织水孔蛋白一4的显著增加。
因此,抑制水孔蛋白~4表达可能是今后脑水肿治疗的重要途径L】]I。
2.细胞外谷氨酸盐变化:通过脑微透析fmlcrodjalysis)口丁在实验性FHF模型检测细胞外谷氨酸盐,其增高约为正常的2~3倍。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替氨酸盐为“谷胱甘肚~谷氨酸盐1循环的成分,星形胶质细咆生成的谷胱甘陆被摄^前突触神经元,继f耐恿过咎胱甘肤台成转化为谷氨酸盐,包八突触介质后释放到突触裂缝,在该处与特异性亲离子受体或亲代谢受体,产生其激活敏应。
最后,谷氨酸盐通过一系列转运因子,重新被垦形胶质细胞摄人,完成循环周期。
已在实验性FHF模型中发现垦形胶质细胞内谷氪酸盐转运因子GLT-1活性降低1181,从而使神经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盐的重摄取降低,并可有基形殷质细胞源谷氨酸盐释放增加,其结果是细胞外各氨酸盐增高。
据认为谷氨酸盐的钠双结合(sodium-couplebinding)受体可致脑水肿119I,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种谷氨酸曲NMDA受体的抑制剂美金刚(nmmarttine)可降低脑水肿。
Ellis等120J在42例FHF中发现13例有亚临床癫痫.经研究认为此种癫痫与细胞外液各氨酸盐增高有关。
使用持续性脑电图监测,发现32%FHF患者可见亚临床癫痫活动。
应用苯妥因钠似能有效控制癫痛及脑水肿,表现为使用苯妥因钠的20例患者中仅有5例颅内压(ICP)增高,而来用苯妥因钠的22例对照者中有半数即1I例ICP增高。
尸解发现治疗组中有脑水肿征象者仅为2例(22%),而对照组则高达7例(70%)。
然而,Bleil91指出该文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未见有关獭瘸活动度的记录;治疗未用双盲法,并非所有病人均有ICP记录,该治疗对病死率似无影响,嘧水肿的判断主要通过尸解大体观。
不过,考虑到有关FHF临床研究的难度,Elus等的报道对今后深入研究无疑仍具重要指导作用。
3.脑循环:有关FHF循环的研究技术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有研究表明发展为脑水肿者常见脑血流量增加,“过分灌注”即用r形容这种脑血流量超过其JF常需求的情况。
目前认为FHF时|齄水肿系口习某磐未知的颅内信号引起脑血管扩张所致121J。
虽然FHF患者常见高动力循环,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和外周血管陋力降低,但至今未证实全身与嘧血液动力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122】。
倒如,实验牲FHF动物脑血流量增加并未伴有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L23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