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的情趣
- 格式:doc
- 大小:6.30 KB
- 文档页数:4
扇子的文雅说法
1.“摇风”是形容扇子轻摇,风自来,给人带来清凉的感觉。
这个称呼来源于古诗:“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女子拿着轻罗小扇追打流萤,表现出扇子可以带来清凉舒适的感觉。
2.“凉友”则直接表达了扇子可以带来凉爽的朋友。
这个称呼来源于古人将扇子视为夏天必备的用品,是陪伴人们度过炎热夏日的“凉友”。
3.“阵雨扇”则形容扇子可以引发微雨,给人带来清凉舒适的感觉。
这个称呼来源于古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句诗表现了扇子可以引发微雨,让人感到清凉舒适。
4.“莫知”是指扇子在手中,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一个文人的小物品,表达了扇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个称呼来源于古人的文化心态,他们将扇子视为一种文化符号,可以代表文人的气质和品位。
5.“掌扇”则是指扇子可以作为手掌中的小物品,既可以扇风,又可以作为手上的小装饰。
这个称呼来源于古人将扇子视为一种手上的装饰品,可以增加个人的魅力和品味。
6.“白羽扇”和“鹤扇”则是形容扇子的形状和材质,表现出扇子的轻盈和优美。
这两个称呼来源于古人的审美心态,他们将扇子视为一种艺术品,可以代表个人的审美和风格。
7.“鸡毛扇”则是指用鸡毛制成的扇子,在古代被认为可以驱邪除疫,具有一定的神秘作用。
这个称呼来源于古代的文化传统,人们将鸡毛视为一种具有神秘作用的物品,可以驱邪除疫。
总之,扇子的文雅说法表达了扇子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一种夏季必备的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品,可以代表个人的品位和审美。
中国古代扇子文化历史扇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扇子文化。
从最早的簪扇到后来的纸扇、绢扇、木扇,中国扇子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1. 簪扇时期中国簪扇已有2000多年历史。
簪扇制作时,将绢片剪成形状,使用竹子裁成扇骨,扇面和骨骼通过线绳固定,形成一个空心骨骸,形状简单,但体积小巧,十分精美。
在唐朝,簪扇颜色开始多变,出现了红、黑、绿等多种颜色,扇面上出现了一些图案、文字,其装饰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
2. 纸扇时期随着纸张的发明,纸扇渐渐代替了簪扇,出现了各种纸质扇面,花鸟、人物、山水、文字等各种图案被印在扇面上,纸扇出现了更多样化的装饰,同时也具备了更好的防风降温效果。
不少文人墨客在纸扇上留下笔墨,扇子不仅成为了美的艺术品,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载体。
3. 绢扇时期随着技术的提高,绢扇出现了,这种扇子采用丝绸织成,顺滑柔软,触感舒适,配以金蝉翼和骨头,使扇子更具韵味。
绢扇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更加繁琐精细,传统的绢扇上往往印有诗词、山水、花鸟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图案,更为华美。
4. 木扇时期清朝时期,木扇是一种流行的扇子。
木扇选用花梨、黄檀、酸枝、紫檀等名贵木材制作而成,经精心雕刻和细心拼接,具有浓厚的装饰艺术风格。
当时的木扇最常见的题材是戏曲、花鸟等,用木扇还可以学习书法和绘画,非常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
在中国古代扇子文化中,不同材质和风格的扇子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扇子既可以用于助风通透,还能体现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的降温工具,也是一种情感体现和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中国古代扇子样式中国古代扇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中国古代扇子的样式丰富多样,本文将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扇子样式。
一、折扇折扇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扇子类型之一。
折扇是一种可以折叠的扇子,方便携带和收藏。
它由扇骨和扇面组成,扇面通常由纸、绢或鹿皮等材料制成。
折扇的扇骨多由竹子或木材制成,扇面上常常绘有各种图案,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折扇的样式形态多样,可以是长方形、扇形、圆形等。
折扇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扇子,不仅可以扇风降温,还可以用来写字、绘画和书法。
二、葫芦扇葫芦扇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扇子样式。
它的扇面形状呈现出葫芦的轮廓,扇骨则仿照葫芦的脐部设计。
葫芦扇通常由竹子或木材制成,扇面上绘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如花鸟、山水、篆书等。
葫芦扇的设计巧妙,既实用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广泛用于宫廷和寺庙。
葫芦扇还常常作为礼品或纪念品,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三、屏扇屏扇是中国古代扇子的一种特殊样式。
它的扇面由绢、纸或薄木片制成,形状呈现出屏风的外观,扇骨通常由木材或骨头制成,扇骨之间常常用丝线或铜丝相连。
屏扇的特点是扇面较大,可以有效地遮挡阳光和风,提供更大的遮蔽面积。
屏扇在室内使用较多,常常用于遮挡阳光、隔离风雨,或作为装饰品放置在室内。
屏扇还可以绘制各种图案和文字,以增加其艺术价值。
四、蓬莱扇蓬莱扇是中国古代一种富有神话色彩的扇子样式。
蓬莱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蓬莱扇的扇面通常由竹子、木材或绢制成,扇骨则仿照山的形状设计,扇面上绘有蓬莱山的景色,如山峦、松树、仙人等。
蓬莱扇常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具有避邪驱恶、保佑平安的寓意。
蓬莱扇在宫廷和寺庙中被广泛使用,也常常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扇子样式繁多,每种样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折扇、葫芦扇、屏扇和蓬莱扇是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扇子样式。
传统折扇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折扇的起源和历史折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器物,起源于秦汉时期,始于秦代,盛行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流传至今。
折扇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折扇的分类根据折扇的不同材质和用途,折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竹扇、木扇、纸扇、绢扇、折纸扇、漆扇等。
其中,竹扇、木扇、绢扇等是传统折扇的代表,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1.竹扇:竹扇是用竹子制作的扇子,轻便耐用,透气性好,适合夏天使用,是传统折扇中的代表之一。
2.木扇:木扇是用木料制作的扇子,质地坚硬,制作精美,常常被用作礼品赠送。
3.绢扇:绢扇是用丝绸制作的扇子,质地柔软,色彩丰富,常常被用作装饰和艺术品。
4.纸扇:纸扇是用纸张制作的扇子,轻盈透气,适合春秋季节使用。
5.折纸扇:折纸扇是用折纸技术制作的扇子,常常用于儿童手工制作和艺术欣赏。
6.漆扇:漆扇是用漆制作的扇子,工艺复杂,外观典雅,常常被用作高档礼品。
三、折扇的制作工艺传统折扇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切割、打磨、涂漆、装饰等。
其中,竹扇、木扇和绢扇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手工制作,具有较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1.竹扇的制作工艺:竹扇的制作主要包括选用优质竹材、切割成合适的形状、打磨光滑、装配扇面、粘贴扇面、修整边角等工序。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精湛,以保证扇子的质量和外观。
2.木扇的制作工艺:木扇的制作主要包括选用坚硬木料、切割成合适的形状、雕刻精美纹样、上色装饰等工序。
木扇的制作工艺要求非常高,需要工匠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
3.绢扇的制作工艺:绢扇的制作主要包括选用优质丝绸、切割成合适的形状、染色绣花、装饰镶边等工序。
绢扇的制作工艺要求细致精湛,需要工匠具有丰富的手工技艺和艺术素养。
四、折扇的艺术欣赏传统折扇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品,常常被用于宴会、演出、赏月等场合,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手握扇子文案短句目录:一、手执扇之韵味二、春风得意扇轻摇三、扇在手,秋色渡江潮四、炎炎夏日,扇为消暑良伴五、扇旋乾坤,舞动生活六、扇谱传世,扇艺荟萃七、手中扇影,岁月静好一、手执扇之韵味散播清风,轻茶沁心,手握扇子,曼妙动作之间迸发出别样的韵味。
扇子,既是民间工艺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雅玩之一,扇影扑面而来,带给人们一片诗意的美好。
二、春风得意扇轻摇春天的微风拂过面庞,手中扇子轻轻摇动。
扇子伴随着春风起舞,一如鲜花怒放,带给人们无尽的欢愉与享受。
春风得意,扇轻舞动,愿这份轻盈的美好与你共度。
三、扇在手,秋色渡江潮秋风习习,扇在手,渡江潮。
秋天,扇子成了人们繁忙生活中的伙伴,伴随着秋风的抚摩,给人们带来清凉与宁静。
手中的扇子舞动出秋天的美丽画卷,伴随着江潮的波澜起伏,让人心旷神怡。
四、炎炎夏日,扇为消暑良伴炎炎夏日,烈阳炙烤大地,而手中的扇子成了人们消暑的最佳良伴。
扇子翻飞,清风扑面,将夏日的炎热抛在脑后,给人们带来清凉与舒适。
扇子在炎夏中舞动,展现出一片凉爽的世界。
五、扇旋乾坤,舞动生活扇子,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情趣。
手握扇子,按需开合,扇在空间中旋转舞动,扇动着乾坤。
扇子带给人们的美妙体验,既是对古人智慧和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表达。
六、扇谱传世,扇艺荟萃扇子不仅有美好的外表,更有丰富的内涵。
扇谱传承千年,积淀着无数扇艺的智慧与精髓。
无论是折扇、团扇、屏风扇,还是著名的翡翠扇、牡丹扇等,它们汇聚了艺术和品味,展示出扇子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独特价值。
七、手中扇影,岁月静好岁月如白驹过隙,但在扇影翩翩的时光中,它们定格成了永恒。
手执扇,扇动岁月,在岁月的静好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温柔的风,舞动的扇,让我们在岁月流转中感受到永恒的瞬间。
注:本文中的目录项并未将"目录"这两个字体现出来,而是用"七、六、五、四、三、二、一"代替。
目录项之后即可按照目录生成相关内容。
形容美人纸扇的诗句
哎呀呀,说起美人纸扇,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情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你瞧,那美人手执纸扇,轻轻挥动,就像是在夜空中舞动的精灵。
就好像夏季夜晚的微风,轻柔地拂过脸颊,带来丝丝凉爽,令人陶醉其中。
这不就如同那翩翩起舞的仙子,挥动着衣袖吗?那姿态,那神韵,真真是让人移不开眼啊!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嘿,想象一下,那美丽的女子,用那精致的纸扇半遮着面庞,是多么娇羞可爱呀!是不是就像那躲在花丛后的蝴蝶,若隐若现,让人愈发想要探寻她的全貌。
她微微侧过脸,眼波流转,哎呀呀,这画面真是太美啦!仿佛时间都为她停住了脚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在那寂静的秋夜,月光洒在地上,一片银白。
美人坐在那里,手持纸扇,一下又一下地扑打着萤火虫。
那场景,好像是一幅静谧的画卷,而美人就是这画卷中最亮丽的色彩。
这情景不就像是夜空中那颗最璀璨的星星吗?突兀却又无比耀眼。
美人纸扇啊,它不仅仅是一个物件,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美的象征。
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古代女子的婉约与柔美,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份独特的韵味。
它就像是时光隧道里的一道光,引领我们走进那充满诗意的世界。
总之,美人纸扇有着无尽的魅力,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我们能从它身上领略到美,感受到那深深的情感。
它真的是太奇妙啦!。
关于扇子的唯美短句扇子轻摇,那是夏天的一抹清凉,就像微风拂过心田,哇,多舒服!比如在炎热的午后,奶奶拿着扇子给我扇风,那感觉,简直棒极了。
”“扇子一开一合,像不像蝴蝶的翅膀?美极了!嘿,你想想,要是参加古装派对,拿着一把精美的扇子,那得多惊艳。
就像穿越回了古代,成为了大家闺秀。
”“这扇子上的图案,精致得让人惊叹!简直是艺术品嘛。
要是把它挂在墙上,肯定能为房间增添不少韵味。
难道不是吗?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扇子在手,天下我有!哈哈,开个玩笑。
不过拿着扇子,真的感觉自己好有气质。
比如穿上旗袍,拿着扇子,走在街上,回头率肯定超高。
”“小小的扇子,却有着大大的魅力。
它就像一个魔法棒,能在炎热的时候带来凉爽。
你说神奇不神奇?就像变魔术一样。
”“扇子轻轻摆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那些精美的花纹,是岁月的痕迹。
难道不是吗?就像一本古老的书。
”“这把扇子,颜色鲜艳得像彩虹。
哇,看着就心情好。
要是在公园里拿着它拍照,肯定美翻了。
就像一朵盛开的花。
”“扇子,是夏天的好伙伴。
没有它,夏天得多难熬啊!你想想看,要是没有扇子,那不得热成啥样。
就像鱼离开了水。
”“精美的扇子,如同璀璨的星星。
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
要是送给朋友,她肯定会喜欢。
难道不是吗?就像一份特别的礼物。
”“扇子,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种情怀。
它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像一首动听的歌。
”观点结论:扇子,小小的物件,却有着无穷的魅力,它能带来清凉,能增添美感,能诉说故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存在。
扇文化读后感《扇文化》是一本描写中国传统扇子文化的书籍,作者通过对扇子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表现等方面的介绍,深入探讨了扇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扇子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在《扇文化》中,作者对扇子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扇子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载体,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通过对扇子的历史渊源的了解,我对扇子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除了对扇子的历史渊源进行介绍,作者还对扇子的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扇子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而且,不同类型的扇子还有着不同的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如绢扇、竹扇、纸扇等。
通过对扇子的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的了解,我对扇子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工艺技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扇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扇子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扇子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清凉,更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扇子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表现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扇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扇文化》,我对扇子这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扇子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扇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传承扇子这一传统文化,让扇子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美人持扇半遮面,为何古代女子对团扇如此着迷?团扇虽小,它的粉丝可不少。
古时候,无论你是何种身份的女子,都会随身携带这样一把小团扇。
不同的人拿扇子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既可高贵冷艳,又可接地气。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宫女手中的小扇子那就是小小玩物,而诸葛亮拿着的鹅毛大扇则是妙计横生的象征。
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则是神力无边的宝贝,一扇便会让你无影无踪。
这就是小小的扇子,所蕴含的无穷智慧。
穿越时空之门,跨过千年门槛,似乎每一面团扇背后,都有一张巧笑倩兮的美丽容颜,又或是一段动人的故事传奇。
团扇,似乎也就成了美女的象征。
那么,这小小的团扇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又为何会与古代的女子结下不解之缘呢?一、团扇的发展历程01. 团扇是什么?“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团扇,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圆形的扇子。
其实,团扇不仅仅只有圆形这一种形状,也有类似方形等多样化的款式。
但由于人们更偏爱于圆形的款式,所以,这种扇子才被称为团扇。
团扇拿着舒服,看着喜庆,所以人们赋予它的寓意也很美好,象征了团圆美满之意。
或朴实无华或雍容华贵的扇面,加上框、柄、托,通过能工巧匠的组合,一柄团扇便这样出现了。
小小的扇子虽然不起眼,但它存在的价值却不可小觑。
它不仅仅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扇风工具,也存在于各式各样的艺术品之中,甚至它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件艺术收藏品。
02.团扇的形成:秦汉起源,魏晋发展扇子的起源历史悠久,最远可以追溯到殷代。
东汉时,丝织业开始发展,爱美的人们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
一轮明月形的扇子被人们称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
当时扇子的形状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扇柄也由木、竹、骨等各种不同材料制作而成,团扇的边角和扇柄等处会根据需要或者喜好佩上扇坠、流苏、玉器等饰物。
团扇在秦汉时期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算活跃了起来,无论是壁画还是彩绘,处处都有团扇的身影。
只是魏晋时期还是以编织“麈尾扇”为主,团扇此时并没有太多的花样。
扇的情趣
如果有个扇馆,扇文化会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馆里一定是琳琅满目、五彩缤纷,游人络绎不绝。
有人说扇从舜时便有,那时的扇是用芦苇编的。
理由是《乐雅》记载曰:“以木为扉以苇为扇”。
时间上我没有异议,说以芦苇为扇,我觉得是误解。
那古时,人们的屋子用木头作门,用芦苇作窗,《乐雅》中的“扇”,是指的窗扇而不是扇子。
最早的扇子应当是羽毛作的,古人从禽类的翼和尾得到启发,羽毛资源又非常方便,于是创造了类仿生的羽毛扇雏形。
殷代对扇的记载便是羽毛的。
记载中最大的扇称“翣”,那不是为了搧风,而是为了蔽日,遮风,挡灰,又叫障扇。
皇帝出巡时,左右两宫人各执高高的障扇一把,身立其后,遇风遇灰即以“霎”挡之。
当然,同时还又摆了威风,摆了排场,皇皇然巍巍然。
据记载,翣以雉鸡尾的毛作成,所以又称雉尾扇。
后改用孔雀毛。
孔雀形似雉而大许多,雄孔雀尾长,张开时如巨扇,尾毛金绿色调,高贵而又灿烂。
皇上出巡时都有翣紧随其后。
民间的扇肯定比皇上的霎出现得早,而且肯定是早许多时间。
本来就是先有百姓而后才能有皇帝,当然便也先有了百姓用的扇,而后才有了皇帝用的霎。
用于搧风的扇比用于当风灰的霎的产生更早,是不言而喻的。
老百姓要的是搧风,叫谁去给他们挡风和灰,在还没有皇帝之前是不会有霎的。
禽类的羽毛轻便,资源多,编制也容易,岂会舍近而求远,舍易而求难。
所以,以芦苇为扇的说法是误解了。
与霎相反,最小的扇子却只有巴掌那么大,主要是供欣赏耍玩,后来又作为工艺品收集。
小姐太太们喜欢小小的扇子,用檀香木雕成,放于袖内故称袖扇。
没多少风,但有股清香。
主要是为显豪华富有,显娇艳迷人。
她们走出家门,来到巨头大老们云集之处,“小小香扇握手中,娇滴滴态更从容。
一颦一笑露风采,政界商场胜诸公。
”
诸葛亮用扇是最出名的,看三国书三国戏的人都知道,按现在的时髦词,可以尊称他做“扇星”。
纪晓岚也喜欢用扇,据说他冬天也带扇,算作个“扇迷”吧。
皇上身边的人爱扇,往往是因为扇是皇上赏赐,或扇面上有皇上的题字,能摆了自己的身份。
小小的一把扇子,因为是皇上题字或皇上赏赐,常常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看见那扇,别人便得多敬他三分让他三分。
诸葛亮随时随刻都拿着把鹅毛扇,无论与敌方会面,召开最高会议,指挥战斗,布置任务,都手执那把鹅毛扇。
对他来说,搧风的功能微不足道。
那是指挥棒,方向盘,定海神器。
从他那扇子的起落挥洒,轻重缓急,幅度大小,一次又一次的,展现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聪明才智和豪迈胆略。
他端坐城墙之上,镇定自若,缓缓地摇着鹅毛扇,多么凛凛然一位运筹帷幄的英豪形象,把敌军吓得后退了几十里。
一个空城计,一把鹅毛扇,一副镇定自若的神态,战胜了城下敌军的千军万马。
为什么人们那么看重扇子?扇子可以成为身体的延续,可以是语言的补充,它可以表情达意。
可以用来表决心,可以用来摆身份,也可以用来遮丑,必要时用来创造和改变说话的气氛和节奏。
比如语塞或失误之中,或一时难以捉摸定夺之际,他们便常常用扇子来调节。
犹如现在的香烟,趁喷云吐雾之间,快快想好新的决策,拿出新的主意。
在舞蹈、相声和影、视、剧的表演中,扇子常常是十分重要的助手和表情工具。
翩翩起舞中,扇子成了演员身段的延伸,动作的强调放大,使得更加娇艳更加动人,也更为煽情。
电视剧《大宅门》中的香秀,戏耍王总管后,得意的用那扇子,作弧形状,从左向右从
右向左的搧着扇子,用力的搧,急速的搧,大幅度的搧,动作既美又显示了她那得意和咄咄逼人的精神状态,戏耍得王总管又气又恨,又怕又恼,而哭笑不得。
平民百姓的扇有各种各样,扇的功能也多种多样。
百姓们的扇主要是用来搧风降温的,但也不尽然。
其实,百姓们也在发挥扇的多功能性。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这是古时候。
美女们借扇作娇滴滴态,表风韵迷人状,或是借扇掩羞遮丑。
俊男们则以扇作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潇洒倜傥。
公子和小姐们还常常利用扇面题诗以表爱意,以扇定情。
扇子常常充当着红娘,为公子和小姐牵针引线,私定终身,帮他们演出了一扇定终身的美丽故事。
过去时代,人们喜欢在扇面题字,最多的是“清风徐来”四个字。
传说有一穿着破烂,鹤发童颜的老翁路过一家门,这家主人见老人冒着烈日而行,便请至堂屋中稍稍歇息,送来扇子和茶水。
客人见主人善良好客,便要来笔墨,写了“清风徐来”四字。
后来这把扇子便能引来格外凉爽的微风。
此事传开去后,人们便依葫芦画瓢,都学着在扇面上写那四个字。
不知道他们依法炮制的四个字是不是也能引来清风。
也许会有凉了许多的感觉。
如果去过农村便会体会到,劳动时常常会成群的人提高调门嚯!——嚯!的叫,常常便果然会有微微的风随那嚯嚯的声音而来。
我想,那题过字的扇子,至少在人们的心目里有了凉风。
更多的人自是题些其它的,情趣各异。
如“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渗透出温情脉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激励人们上进。
“世间多少不平事,不会作天莫作天”,又是愤懑的发泄。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是借以向对方试探。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则是酸酸的自我调侃。
而有一些年代,扇面上又常常是标语口号,或领袖的语录,宣传一种主张和信仰。
小小尺纸,但见争夺,尽展各自的风采与主张。
扇面也兴画画,或诗画配,画成山水仕女、花鸟虫鱼、梅兰竹菊等。
传说,一次曹操还正筹谋大事之际,要杨修为他画幅仕女扇面。
杨修不慎掉了数滴墨,于是只得改作飞虫图一幅。
那“宁我负天下人,不宁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看后双目圆瞪,再细细看,扇面上有一行题词:“小小蚍蜉岂能撼大树,巍巍大象确实怕老鼠。
老天高高在上人人畏,唯独飞虫遮成满天雾”。
于是曹操才改怒为嗔。
杨修称赞他的力量呢。
“纨扇本招风,曾将热时用。
秋来挂壁上,却被风吹动。
”这样的扇面题词,自又是另一番情趣,把扇子搧风变为风搧扇子,一种对立统一的幽默与谐趣,跃然于词中,于纸上。
后来,扇子进入经济社会,其表情达意又为经济利益效力,扇子成为了广告媒体的中介。
一些企业作好一批批印着企业名字的扇子,放在剧院影院会场展厅,供观众无偿使用,既办了社会公益,又为企业和自己的产品扩大了知名度。
现在的剧院影院用不着扇子了,于是,有些企业把好事做到汽车、电车、火车、轮船上,供乘车乘船人无偿使用。
当然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可惜这样的机会不会长久,只有公园、街道、田间,还能是他们较长远的用武之地。
在没有电的年代,有一种年轻人没见过的扇,那是理发店的拉扇,头顶上一两排用布料做成的排扇,两个孩子忽悠忽悠的拉,阵阵凉风徐徐吹来,给了理发的客人凉爽。
科技发达了,不需要孩子去忽悠了。
那年代没有禁止童工的立法,现在不需要也不再允许童工去忽悠。
现在是呼呼叫的电扇,轰轰响的空调机。
自然是比扇子舒服得多,无需花力气,其凉爽也非扇子可比。
只是没了情趣,没了幽默,缺了扇子的文化和风味。
呼呼叫与轰轰响中,没了小姐从扇中延伸出来的娇姿媚态,没了公子们抖擞出来的风流倜傥,也没了诸葛亮般的幽默风趣和凛凛然。
当然,用句套话,这是九个手指和一个手指的
关系,毕竟电风扇舒服,毕竟空调机更舒服,当然,空调又自派发出来另一种满足,阔气与享受。
说句玩笑话,若形容扇子为小家碧玉,电风扇是大家闺秀,空调则是阔太太了。
在社会上,还是阔太太更吃香。
除非是为防止停电,否则,人们便可以和扇子永远的拜拜,把它们送进历史博物馆和扇文化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