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格式:ppt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18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学教案教案名称:自主学习项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目标:1.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独立性,学会主动完成自己的事情。
2.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组织和时间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让学生了解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帮助他们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2.引导学生设定目标,并进行逐步实施。
3.培养学生组织和时间管理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让学生分享一些他们曾经或正在尝试独立完成的事情,并观察他们的表现。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为什么重要。
3.提出本节课的目标:学会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第二步:了解目标和制定计划(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希望在本节课上学会独立做什么样的事情。
2.让学生写下他们自己的目标,并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3.学生可以将目标和计划与同伴分享,并互相给予意见和建议。
第三步:实施计划(30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开始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2.教师和同学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鼓励,但不参与具体的实践过程。
3.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和实施解决方案。
第四步:总结和反思(15分钟)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完成情况,并评估他们的进展。
2.引导学生回顾他们的经验,思考自己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并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第五步:接近(10分钟)1.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根据他们的表现和反馈提供个别的指导和建议。
2.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挑战自己,尝试更复杂和困难的事情。
教学材料:1.笔记本和纸张2.笔和彩色笔3.学生的自主学习计划和目标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他们的主动性、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的自主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完成情况。
3.学生的总结和反思。
政治金榜七上电子版第一课《珍惜无价自尊》第一框《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1、自尊有何表现?答: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以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2、什么是自尊?答: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3、如何感受自尊的快乐?答:(1)我们感悟生活的意义,首先要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为人所需要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
(2)如果别人不仅能欣赏我们的长处,而且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陷,这种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
无论是自己对自己的价值的肯定,还是他人对我们的价值肯定,即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3)面对生活中不如别人的地方,我们不要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别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乐。
4、知耻与自尊有何关系?答:(1)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2)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感到惭愧和羞耻,就永远不会有自尊。
5、什么事虚荣心?虚荣心有何表现?答:(1)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
(2)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人有一点儿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认为失去了所谓的自尊而受不了。
6、自尊与虚荣的区别?答: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自尊是对自身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追求。
7、虚荣心的危害。
答:这种过于追求表明上荣耀、光彩的心理师不健康的心理,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它不仅会影响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有时甚至会使我们酿成大错,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1、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如何理解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或者自尊与尊重他人有何关系?)答:(1)我们的自尊经常受到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我们也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自己的事自己做教案教案标题:自己的事自己做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自主处理和解决。
3.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进行自主处理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一段小故事激发学生对“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思考。
2.启发: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一些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把注意力引导到个人责任和独立性上来。
3.探究:老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一些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独立完成的事情,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4.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是独立和成长的重要体现,老师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实际生活中的角色,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对“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享经验。
2.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讲解和解读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认识。
4.情景模拟,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五、教学资源:1.小故事的视频或课文2.小组讨论辅助材料3.相关知识的讲义或教科书4.情景模拟的道具或活动材料六、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5分钟)1.教师先讲述一段有关“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觉得这段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Step 2 启发(5分钟)1.让学生回忆并分享一些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鼓励学生讲述相关经验,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2.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我们需要自己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有什么好处?”Step 3 探究(15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分享一些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独立完成的事情,并提出解决办法。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2.学生能够利用加法口诀计算简单的加法算式;3.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二、教学内容1.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概念;2.学习加法口诀;3.学习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动画表演:老师在课堂上表演一个幼儿把自己的杯子倒满水的情景,然后问孩子们:“做正确的事情,是不是越快越好?”班里一定会有孩子回答:“是的,越快越好。
”(2)引导反思:老师再问:“做正确的事情,是不是越快越好?”这时候一定会有孩子发现之前说错了。
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那应该做正确的事情吗?还是只是快?”引导孩子们理解做正确的事情的意义。
2. 学习加法口诀(1)口诀学习: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口诀。
口诀内容为:“1+1=2,1+2=3,1+3=4,1+4=5,1+5=6,1+6=7,1+7=8,1+8=9,1+9=10”。
(2)练习:让学生用加法口诀做练习,例如:1+4=?1+2=?1+3=?3. 小组合作(1)小组分配:将学生分为小组。
每个小组有4个人。
(2)问题布置:让每个小组完成以下问题:假设朋友甲家中有12个苹果,他人情好,想送10个苹果给乙、丙、丁三个朋友,并且保证每个朋友分得的苹果一样多,问每个朋友分到几个苹果?(3)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并写出自己的答案。
4. 总结归纳(1)回答问题:老师问学生们:“小组合作真是非常好的方式,为什么呢?”让学生们回答,引导他们理解小组合作的意义。
(2)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认识到了做正确的事情非常重要,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同时也理解了加法口诀的作用,更加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课堂评价1.可以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来进行评价,让学生们互相之间阅读他人的回答,并试图发现和纠正他人错误;2.可以通过让学生举手来回答问题,并由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案一、教材分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走自立自强之路》的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自立的含义、自立的意义、和怎样走向自立。
自立可以增强自尊和自信,才能勇于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本框题在第八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自立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教学难点:自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难点:自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四、教学过程:(一)、材料:⑴美国的家庭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父母从孩子小时侯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
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
⑵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有趣的规定。
条文内容是:6岁之前可以只玩耍,不必做家务。
6~10岁偶然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
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
14~16要洗汽车,整理花园。
16~18如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利向法院申诉,以求法律督促孩子履行法律。
思考:原联邦德国为什么要用法律条文规定孩子必须帮父母做家务?⑶日本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父母在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
孩子还很小时,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
⑷1993年7月,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该文记录了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内蒙古举行的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救救”“救救孩子”的呼声此起彼伏,全国大讨论由此掀起。
七年级道法上册第三课《梦想始于当下》预习指导第一框做个追梦少年【知识导图】【知识点】1.梦想的含义?(是什么)(P15)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2.青少年追逐梦想的原因(少年梦想的作用、重要性)?(为什么)(P16-17)①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主题。
②梦想能不断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③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奋斗的原动力。
④只有每个人都能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⑤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人类需要有梦想,因为有了梦想,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3.少年梦想的特点?(是什么)(P17-18)①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②少年的梦想,与个人志向紧密相连。
③少年的梦想,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4.为什么说少年的梦想,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为什么)(P18)①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古文今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意思是志向不确定,则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
喻指军事指挥员若要树立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就需立志。
—出自明代王守仁(王阳明)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格言联壁》出自清代学者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学问”类,彰显了一个人的远大志向,以及为理想不断求索的进取精神。
趋:归向。
届:到。
意思是说,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练习题】1.梦想的含义:2.青少年追逐梦想的原因(少年梦想的作用、重要性)?(为什么)(P16-17)①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
②梦想能不断激发我们对生命的,让生活更有色彩。
做更好的自己教案做更好的自己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做更好的自己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做更好的自己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以积极的态度去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主动改正缺点、激发潜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做更好的自己。
2、学会接纳与欣赏自己,提高自我反省和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能力。
3、了解接纳、欣赏自己的具体要求;明确做更好的自己的途径;正确认识每个人之间潜能的异同,掌握改正缺点、发掘潜能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做更好的自己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接纳和欣赏自己三、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以晓蓉的成长故事为线索,分别设计了“我想成为别人”、“我应接纳、欣赏自己”、“我要飞的更高”三个板块,创设了《疲惫的晓蓉》、《郁闷的晓蓉》、《神气的晓蓉》、《醒悟的晓蓉》、《凯旋的晓蓉》五个情景故事,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思考,通过体验、探究、分享等活动,让学生真实面对自己,完整接纳自己,既要接纳自己的好,也要接纳自己的不好,既要接纳自己的完美,也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在接纳自己的过程中,学会欣赏自己,在生活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教学过程如下: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潘长江、葛优师:从两位诙谐、幽默话语中,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做人的道理?【新课讲授】师: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接纳与欣赏自己,我们成不了别人,却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展示课件:做更好的自己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晓蓉,自己明明很优秀,却苦恼不已。
她老想成为别人,到底是为什么呢?展示课件:板块一:我想成为别人情景一、疲惫的晓蓉师:同学们,晓蓉为什么累?她怎样才能不累?生:引导学生讲独特,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不要只是一味地羡慕别人,我们要学会接纳欣赏自己。
我们就是应该牢牢记住:我就是我,地球上没有和我一样的人,我是一种独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