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三课 第一框
- 格式:pptx
- 大小:6.18 MB
- 文档页数:27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No.03——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编写:赵长荣审核:郑来福时间:2013.8.30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了解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阐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表现,分析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意义。
理解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通过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强做好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知识自主探究】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预习提示:阅读课本28-30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从课本上找出,标明。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宗教信仰、_______________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_______________的集中展示,也是_____________的集中表达。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遗产:①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③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________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予以保护。
二、尊重文化多样性【预习提示:阅读课本31-33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1.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在书上标出,背过。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由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第三课第一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教材分析】这一课时主要介绍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教材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为“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从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看“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第二目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是从哲学对时代的反作用来看“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经济政治的产物;(2)识记并理解真正的哲学的社会变革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哲学思维分析事件的抽象能力;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真正的哲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时代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对其进行理论性的思考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向往热爱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真正的哲学。
【重、难点】哲学与时代的了解。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分析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生分组讨论:我们同学现在崇尚什么精神,有什么样的理想目标。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同样给出自己在这个年龄段的理想目标,崇尚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代人崇尚的精神为何有这么大的不同?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人们的思想产生都离不开时代背景。
任何一种思想是一定时代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反映。
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哲学,同样如此。
那么哲学与时代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重点探讨的问题。
首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利用课件展示学习目标三、新授(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过渡:如何理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部分的内容,运用所学(尤其历史知识)分析下列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
教师利用多媒体分析总结。
用多媒体展示得出的结论并解析: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哲学是思想文化的范畴,因此哲学一定是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简言之,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追问问题:在百家争鸣的上百种思想中,是不是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是不是所有的思想能称作是哲学?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1.哲学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局部,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有人说,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提示: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局部,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但并非都是正确的反映。
有的哲学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有的哲学如此歪曲地、错误地反映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从性质上看,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哲学可能发现真理,也可能制造谬误。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1.批判功能: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塑造功能: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开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3.引导功能: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不能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只有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开展趋势的哲学,才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议题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根本特征,为经济开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X畴,当然也不例外。
(1)请结合上述论断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
(科学精神)提示: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局部,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简要回答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
(科学精神)提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课时安排】【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法】【重、难点】【课前预习】课前问题导学:阅读教材思考并在相应的地方做出记号1、文化的含义、特点?2、文化的作用?【合作探究】【课前导读和探究】(一)什么是文化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到对人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了“教化”的涵义。
当前得到公认的最早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的界定:“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和知识;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经过人类意识作用加工出来的东西。
(视频展示)--认识文化现象,体会体味文化8月10日晚,第二届青奥会开幕式在南京市奥体中心举行。
来自河南少林塔沟武术学校988名学员,参加了开幕式3个篇章6个节目的演出,尤其是压轴节目《筑梦》,120名高空威亚在地面400名学员的配合下,上下翻飞、腾空飞跃,并组成了各种不同的造型(问题思考)--请你谈谈你对青奥会开幕式的看法——图片展示,我国的不同文化(使学生对文化有了整体印象,时时有文化,处处有文化)(阅读梳理)--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领会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即文化具有普遍性(3)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有不同的,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二)文化是什么⑴文化的内涵①含义:②内容: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点①从文化的产生看:②从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看:③从文化的载体看:(3)文化的外延静态看: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
动态看:人们进行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作用)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课1框体会文化 P4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学问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和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①文化具有特别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化、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②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课2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P9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确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所确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确定的文化反作用于确定的经济、政治,赐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文化有时会超前于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有时会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化事业、培育各种高素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养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必修三课时练五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判断题1.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认同、推崇其他民族文化。
()4.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难以相容的。
()5.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二、选择题6.节日,是时间的隘口,更是心灵的驿站。
每逢中秋,人们常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到春节,人们常会感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
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
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
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
这告诉我们()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②世界人民都认同中华文化,吸收中国的灿烂文化③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A.②③B.①②C.①④D.②④9.“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就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B.文化的多样性是各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条件C.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D.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10.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文化生活》第三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案《文化生活》第三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案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前预习】、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及相关思考题2、把你的疑问写下来【学习过程】情境导入:阅读书本P28,思考,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一:阅读书本P29,从以上两个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2)民族节日: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和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
庆祝民族节日,是,也是。
情境二:阅读书本P30,思考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你还能说出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3)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____________。
情境三:阅读书本p31,思考,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①文化是世界的,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世界文化是由、_______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情境四:阅读书本p32,思考,比较上述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你能解释它们的文化印记吗?用文化的眼光,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会从希腊走向世界?从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你能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既要______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借鉴,__________,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逻辑脉络:本单元着眼三个方向、突出三大主题:一是从国际视野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交流、传播;二是从历史角度讲,阐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三是面向未来,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本单元知识是学习三、四单元的理论铺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都是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其原因和措施在本单元都能找到依据。
知识结构:本单元通过对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自身传承、发展及借鉴、交流、融合的过程,理解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传播和继承、发展的过程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素养要求:政治认同:理解我国促进文化交流、借鉴、传播的相关政策;支持推动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具体举措;认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文化创新的政策取向。
科学精神:理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明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分析文化交流传播的意义和措施,区分传统文化与历史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法治意识:树立依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
公共参与:自觉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传播;辩证继承传统文化,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描述与分类: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
2.解释与论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的意义。
4.辨析与评价: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政治认同:认同中华文化,维护好、发展好中华文化。
2.科学精神: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3.法治意识:依法保护文化遗产,破坏文化遗产是违法行为。
4.公共参与:体会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参加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主要讲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2.理解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科学精神探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根据联系的观点设计人生规划,用联系的观点指导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刚刚接触哲学学科,对什么是哲学充满好奇。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种好奇,让学生第一次就爱上哲学,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材料。
生阅读思考。
师:同学们,看了后,你对我们这个世界有什么感悟?生:回答。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师:世界是联系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讲授新课。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阅读与思考一(1)师课件出示以下成语、故事、俗语材料。
唇亡齿寒围魏救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物无孤立之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名师出高徒(2)生阅读后思考:上述成语、故事和俗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请再写几个类似的成语、故事和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