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支传导阻心电图及临床意义
- 格式:pptx
- 大小:269.66 KB
- 文档页数:7
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什么意思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是一种心电图波形异常,表现为QRS波群时间延长,QRS波群形态改变。
RBBB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但大多数情况不会引起严重疾病。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RBBB的定义、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定义1.定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是心内膜下的一束神经组织在病理状态下传导受损所致。
正常情况下,心脏右心室的冲动经右束支传至心肌,激动右心室收缩。
当右侧束支传导受损时,右心室收缩时会有延迟或异常,从而导致QRS波形改变,出现右束支阻滞表现。
2.临床表现完全性RBBB大多数情况下为无症状的,不需要治疗。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心动过速、头晕等症状。
但是,这些症状通常与其他疾病有关,而不是直接与RBBB相关。
RBBB的发现通常是一次心电图检查的结果。
3.心电图表现完全性RBBB的心电图特点是QRS波群时间延长,且QRS波群形态改变,表现为:(1)QRS时间>0.12s(2)V1和V2导联中的QRS波形:a. QRS波群无S波b. QRS波群R波高峰时间>0.03s(3)V5和V6导联中的QRS波形:a. QRS波群有R′波b. QRS波群R波高峰时间>0.03s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治疗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不需要特殊治疗,因为它通常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如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以维持心脏功能正常。
同时,也要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心脏疾病:1.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2.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如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的情况应及时控制。
3.定期检查对于有心脏疾病或其他相关病史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如心脏超声、CT、核磁共振等。
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注意事项1.不需要特殊治疗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通常不需要单独的治疗,但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健。
心电图查出传导阻滞怎么办姻李剑萍(桐城市人民医院)心电图是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检查方法,通过从体表记录到的心脏电生理活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
当心电图显示出传导阻滞时,意味着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出现了问题,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传导阻滞是一种应该引起关注的异常现象,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心脏传导阻滞的概念、分类、心电图表现、症状、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电图传导阻滞问题。
心脏传导系统是由普通心肌分化而来的一部分特殊神经肌肉组织,从上到下依次为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主要功能是产生激动、传导兴奋和维持调节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搏动。
心脏传导阻滞是指心电传导系统内某些部位的传导受到阻碍,使得传导速度减慢或中断,导致心电图中出现波形形态和间隔时间改变。
心脏传导阻滞的分类根据阻滞的位置不同,心脏传导阻滞通常分为3种类型: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室内传导阻滞。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房室传导阻滞,其次是心室内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周围心肌因缺血、炎症、药物、干扰等原因,使窦房结发出的激动到达心房的时间延长或不能传出,导致心房心室停搏。
窦房传导阻滞可暂时出现,也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其可根据心电图特点分为一度、二度、三度窦房传导阻滞和高度窦房传导阻滞。
一度窦房传导阻滞表现为窦房传导时间的延长,在体表心电图上很难和心律不齐相区别;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可根据典型的心电图特点来诊断;三度窦房传导阻滞表现为窦性P波消失,与窦性停搏鉴别困难。
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炎症、迷走神经兴奋、大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电解质紊乱等原因,使激动在心房到心室传导过程中受到阻碍,使得传导速度减慢或中断。
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两类。
前者包括一度、二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阻滞部位可在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及双束支。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作者:姚述远徐耕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年第01期正常心脏的激动由窦房结发出,经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下传至希浦系统,并最终激动心室肌引起心脏收缩。
当各种原因致左束支传导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即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从1909年Eppinger和Rothberger【1】首次提出束支传导阻滞的概念以来,其后90多年逐步得到发展。
LBBB的心电图表现为:Ⅰ、V5、V6呈R波形,无q波;V1呈QS或rS形;QRS时间>120毫秒;继发性的ST-T改变【 2】。
一、LBBB的流行病学很多研究进行了有关LBBB的流行病学调查。
Fahy等【3】的大规模人群调查中,LBBB 的人群患病率为0.28%,而中年男性LBBB的患病率为0.3%【4】。
80-90岁的男性人群中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即QRS>0.12秒的患病率为11%【5】,研究表明LBBB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Peter Ericsson【6】等人对出生于1913年的855名年龄为50岁的男性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共有22例出现LBBB,发病率由50岁的1%增长到80岁的17%。
流行病学的资料亦表明,作为传导系统异常,LBBB常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存在,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心肌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
其他罕见的病因包括Lev病(心脏骨架的硬化)、Lenegere病(原发性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瓣钙化等【7】。
在Framinghan研究中【8】,随访18年期间新出现的LBBB的发病率为1.5%,多数患者具有明显的心脏异常,如高血压、心脏扩大、冠心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仅有11%的LBBB患者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出现。
其他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亦发现室内阻滞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同时常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左室肥厚等合并存在【5】。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正常心脏的激动由窦房结发出,经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下传至希浦系统,并最终激动心室肌引起心脏收缩。
当各种原因致左束支传导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即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从1909年Eppinger和Rothberger【1】首次提出束支传导阻滞的概念以来,其后90多年逐步得到发展。
LBBB的心电图表现为:Ⅰ、V5、V6呈R波形,无q波;V1呈QS或rS形;QRS时间>120毫秒;继发性的ST-T改变【2】。
一、LBBB的流行病学很多研究进行了有关LBBB的流行病学调查。
Fahy等【3】的大规模人群调查中,LBBB的人群患病率为0.28%,而中年男性LBBB的患病率为0.3%【4】。
80-90岁的男性人群中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即QRS>0.12秒的患病率为11%【5】,研究表明LBBB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Peter Ericsson 【6】等人对出生于1913年的855名年龄为50岁的男性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共有22例出现LBBB,发病率由50岁的1%增长到80岁的17%。
流行病学的资料亦表明,作为传导系统异常,LBBB常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存在,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心肌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
其他罕见的病因包括Lev病(心脏骨架的硬化)、Lenegere病(原发性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瓣钙化等【7】。
在Framinghan研究中【8】,随访18年期间新出现的LBBB的发病率为1.5%,多数患者具有明显的心脏异常,如高血压、心脏扩大、冠心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仅有11%的LBBB患者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出现。
其他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亦发现室内阻滞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同时常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左室肥厚等合并存在【5】。
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辨别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心电图中常见的传导阻滞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准确地辨别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非常重要。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两种传导阻滞的辨别要点。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右束支传导受阻,导致冲动从心室右侧传导发生延迟。
其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主要包括QRS波复合物宽大畸形,V1和V2导联R波高而S波低,V5和V6导联出现rSR'型或者rsR'型波形等特征。
而左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左束支传导受阻,导致冲动从心室左侧传导发生延迟。
其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主要包括QRS波复合物宽大畸形,V1和V2导联出现rSR'型或rsR'型波形,V5和V6导联R波低而S波高等特征。
要准确辨别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观察QRS波形。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波形常常呈现R波增高,S波增深,ST段与T波正常的特征。
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波形则呈现为R波增高,R波弯曲,R波前宽而低,R波之间的距离增宽,ST 段常常下斜,T波倒置的特点。
观察心电图的V1和V6导联。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V1导联常常出现R波强度增高,S波弱化或消失,而V6导联则显示R波强度正常,S波低平或倒置。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V1导联常常出现QS波,R波之前常常伴有Q波,而V6导联则常常出现rS波形态。
还可以通过观察心电图上ST段和T波的变化来辨别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ST段和T波往往呈现为正常,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ST段常常下斜,T波常常倒置。
要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等其他心脏疾病相鉴别。
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鉴别诊断时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综合判断,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的影响。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发表时间:2012-09-19T11:42:20.6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卢保华[导读]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中的患病率达6%—9%。
卢保华(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山东德州 253000)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中的患病率达6%—9%。
LBBB 时,心室初始除极向量方向发生改变,由右前变为左后,掩盖或改变AMI 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其特征性的心电图复极改变使得同时发生的AMI 诊断十分困难,往往延误了实施血管再通术的最佳时间,甚至使部分患者漏诊、误诊、贻误临床。
1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通过在工作中的学习,浅谈一下对LBBB 合并AMI 的心电图诊断的认识。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通过识别S T 段的异常偏移和动态演变,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1]。
ST 段的异常偏移可以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即在QRS 波群为负向(S 波为主) 的右胸导联,原来抬高的ST 段出现了ST 段压低,在QRS 波群为正向(R 波为主)的导联, 原来压低的S T 段出现了S T 段抬高。
S T 段的异常偏移也以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即在QRS 波群为负向(S 波为主)的右胸导联,继发性S T 段抬高的幅度明显增加;在Q R S 波群为正向( R 波为主) 的导联,继发性ST 段压低的程度明显加重。
2009 年AHA、ACCF 和HRS 心电图指南推荐的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如下。
⑴在QRS 波群为正向的导联,ST 段抬高≥ 0.1mv。
⑵在V1—V3 导联,ST 段压低≥ 0.1mv。
⑶在QRS 波群为负向的导联,ST 段抬高> 0.5mv.教科书推荐的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⑴Ⅰ、aVL、V5、V6 导联出现Q 波。
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辨别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心电图检查中常见的心电传导系统异常。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心电图上显示右束支传导受阻的情况,而左束支传导阻滞则是指左束支传导受阻的情况。
它们在临床中的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旨在总结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辨别并处理这两种心电传导系统异常。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特点及区别,提高对心电图异常的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简要介绍每个章节的主题和重点。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具体内容可以包括: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意义和目的,为后续章节内容提供铺垫。
2. 右束支传导阻滞要点部分:分为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三个小节,详细介绍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知识。
3. 左束支传导阻滞要点部分:同样分为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三个小节,详细介绍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知识。
4.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重点强调右、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辨别要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以上是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应根据所撰写文章的详细情况进行具体展开。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区别与辨别要点,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两种心电图异常。
通过对两种心电图异常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和对比,希望能够提供给读者清晰的认识和指导,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的心脏问题,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同时,本文也将就如何准确辨别左右束支传导阻滞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临床心电图诊断要点一、心电图各波段主要意义1、P波正常:宽度<0.11s、振幅<0.25mV。
如宽度>0.11s伴显著切迹,切迹间距≥0.04s,表示左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
如振幅≥0.25mV,呈尖峰型,表示右心房大。
2、 P-R(P-Q)间期房室传导时间,心率正常成年人,应在0.12~0.20s之间,超过最高值时,称P-R 间期延长,表示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⑴时间:正常成人0.06~0.10s、儿童0.04~0.08s,时间延长,表示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
⑵振幅:RaVR<0.5mV,超过可能为右室肥大;RaVL<1.2mV、RaVF<2.0mV,超过提示左室肥大,6个肢导联电压绝对值均<0.5mV或每个胸导联电压绝对值均<0.8mV,称低电压,常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等,偶见于正常人。
⑶ Q波:除aVR导联可QS或Qr外,其余导联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无切迹。
V1V2不应有q波,V3极少有q波,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波,超出正常范围的Q 波称异常Q波,常备见于心肌梗塞等。
4、 S-T段任何导联下移应<0.05mV,若超过提示心肌缺血或劳损,上抬V1~3 应<0.3mV、其余应<0.1mV,超过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5、T波T波方向常和QRS主波方向一致,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振幅应大于同导联R 波的1/10,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巨大高耸T波可见于急性心肌梗塞、高血钾等(轻度增高多无临床意义)。
6、Q-T间期 0.36-0.44s长短与心率有关(具体应查表),Q-T间期延长常见于心肌缺血,损害心脏肥大或低血钙等,伴T波异常时可出现极为严重的心律失常。
7、U波在T波后0.02~0.04s可出现,一般在胸导联(尤其V3)较清楚,可达0.2-0.3mV,明显增高常见于低血钾,倒置可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或运动测验时。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4相束支传导阻滞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4相束支传导阻滞”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4相束支传导阻滞亦称“心动过缓依赖性束支传导阻滞”。
是指在较缓慢的心率(低于临界心率)时出现,在心率增快(超过临界心率)时消失的束支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的速度与其动作电位0相振幅和0相的上升速率有关,即0相动作电位振幅越高,上升速率越大,其传导速度越快;反之则传导减慢以致阻滞。
而上述二个因素则取决于膜电位的水平。
当膜兴奋时,静息膜电位的负值减小可导致动作电位0相振幅和0相上升速率均降低,使传导减慢。
4相束支传导阻滞是由于在心率减慢时,束支发生自发性舒张期(4相)除极引起膜电位降低,室上性激动到达该区域时引发的动作电位振幅低,0相上升速率减慢,因而引起束支传导阻滞。
此外,阈电位升高亦是产生4相传导阻滞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时舒张期自发性除极化不能达到阈值,无法引起心肌的除极而导致传导障碍。
上述机理中,可能阈电位升高,即向零偏移最重要。
Massumi对间歇性4相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提出了5项标准:(1)增宽的QRS波群前必须有P波,P-R间期应0.12~0.16s(A-V间期120~160ms)之间,此可与预激综合征、连接性逸搏伴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相鉴别;(2)不是出现于房颤或房扑者,且应排除由其发生的室性逸搏;(3)可反复发生这种现象,但PR间期固定,不随QRS波群变化而改变;(4)必须除外不完全性双侧束支传导阻滞;(5)正常传导的波形必须除外超常期传导。
4相束支传导阻滞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3相束支传导阻滞同时存在。
3相和4相束支传导阻滞同时存在被认为损伤区存在两组不同程度的病变,一组以极化不足为主要表现,当心率减慢时激动通过该区受到阻滞;另一组为复极化不完全为主要表现,当心率增快时,激动常在这一部位受到阻滞。
只有当心率在一合适的范围内,才出现正常的传导。
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郜玲;卢喜烈【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2页(P373-374)【作者】郜玲;卢喜烈【作者单位】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心脏无创检测中心;100853解放军总医院心脏无创检测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右束支是希氏束的延续,是一直径约1mm、长约50mm的细长束支,单独一支沿室间隔带及中间带前行至三尖瓣前乳头肌基底部,向前、外、后分支分布于室间隔低位右前壁、右心室游离壁及后乳头肌、室间隔右后下部。
右束支的这种多向性分布特征是保证来自室上性的冲动能够迅速激动右心室各部位,进而引发右心室心肌同步收缩的电解剖基础。
右束支因其解剖结构上的细长特点,极易受损出现传导障碍。
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远较左束支多见,其与年龄、性别及有无心脏病背景等有关,多出现在:①少数完全健康者;②右心室扩张或肥厚者;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④心肌慢性炎症或退行性变。
任何因素导致的右束支传导减慢或组织学的断裂使得右心室除极落后于左心室,即可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临床上出现新发生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由于心电图简单易得,通过心电图即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疾病诊断及预后信息,正确判断心电图中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意义,将为患者的及时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为常见。
Melgar等[1]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例中,新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占38%。
而Ricou等[2]报道此发生率为64%,原因是其研究对象仅限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其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原因可能由于冠状动脉阻塞,使其血流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缺血,右束支血液供应也受到障碍,致使传导延缓或中断,从而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待冠状动脉血流供应改善或侧支循环形成,心肌缺血得以缓解,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诊治发表时间:2009-06-17T16:56:16.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11月第21期供稿作者:邱少英[导读] 室上性激动沿右束支下传,使室间隔右侧面及右室先要除极,前者向量指向左,后者指向右前。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诊治邱少英 (黑龙江省青冈县中医院黑龙江青冈 151600)【中图分类号】 R54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21-0104-02 室上性激动受阻于左束支而不能下传者,称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绝对不应期病理性持续延长或左束支断裂(如心脏手术损伤左束支)时,室上性激动沿右束支下传,使室间隔右侧面及右室先要除极,前者向量指向左,后者指向右前。
由于右室壁较薄,综合QRS向量指向左前或左后。
随后激动通过室间隔传向左室。
在左室壁内迂回而缓慢传导,左室除极时间明显延长,最大QRS 向量指向左后方。
在横面改变最具有特征性:QRS环呈狭长型, QRS起始向量是逆钟向运转,其余部分呈顺钟向运行。
常呈“8” 字型,如不合并其他束支传导障碍及心肌梗死,其起始0.01~02s 向量指向左方,多向前,呈逆钟向运转,0.03s向量转为顺钟向运行。
最大QRS向量指向-45°~-80°。
QRS环宽时间大于0. 12s。
投影在心前导联上,V1、V2呈rS或QS型,V5、V6呈单向宽钝R波。
在额面,因空间QRS环与额面接近垂直,环体较小,最大向量多在+30°~-30°。
反映在肢体导联上QRS时间增宽,电轴正常或轻度左偏。
1.心电图特征1.1典型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典型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特征:①QRS时间大于等于 0.12s,多在0.14s左右(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间0.10~0. 12s)。
②V1、V2导联呈rS或QS型,V5、V6呈平顶、宽钝、切迹的R波,I、aVL波形与V5、V6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