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中心论”的局限与媒介素养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新闻传播及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思考一、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伴随媒介的全球化、多样化,以及媒介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媒介环境呈现出诸多全新特质,同时新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具体如下:(1)多媒体传播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单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被改变,新闻传播者不再是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唯一主体,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且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性越来越强,甚至对于新闻事实的发布比专业媒体还要及时。
例如,2010年公众对上海胶州路大火的报道,其发布速度比传统的通讯社快了近一个小时。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与制作的流程,现在新闻媒体可以在共同的信息平台进行资料共享与整理,根据受众和媒体的不同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再将其传播给特定受众。
可见,现阶段新闻传播者只有树立全媒体的操作理念,不断加强资源整合和重构能力才能胜任新时期的工作要求。
(2)信息选择与融合能力有待加强。
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化、复杂化,同时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数量越来越多。
新闻传播者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最具价值信息进行报道。
而且对于事件的报道不能仅仅是事件的陈述,还需要从多角度对于事件起因、事件影响、事件处理结果进行说明,满足公众的好奇心理,同时注重公众的参与互动,及时引导公众舆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新闻传者的信息选择和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升。
新闻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素养。
目前,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提高新闻的点击率,过度迎合受众的口味,导致新闻质量不高,出现过度娱乐化、过度夸张,甚至失实的报道。
而且一些媒体从业人员为了牟取个人私利,明知是虚假信息,仍然对信息进行散布与传播,侵犯公众的利益,其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公众流失,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二、提升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有效策略针对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现采取如下措施:(1)提高新闻传播者多媒体应用能力。
全媒体时代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主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媒体已不再是唯一的新闻来源,新兴的数字媒体评台如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也逐渐跻身于新闻传播的主流渠道。
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新闻受众的媒介素养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全媒体时代新闻受众媒介素养的构成及提升策略。
一、媒介素养的构成1. 新闻追踪能力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呈现多样化、碎片化的特点,新闻受众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追踪能力,能够快速获取并筛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 新闻判断能力新闻受众需要具备辨别新闻真伪、客观性和权威性的能力,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3. 多媒体阅读能力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新闻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闻受众应具备多媒体阅读能力,能够适应不同形式的新闻呈现。
4. 自媒体创作能力全媒体时代,自媒体评台的崛起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传播者。
新闻受众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媒体创作能力,能够理性、客观地参与新闻传播。
二、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1. 提高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是媒介素养的基础,新闻受众应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获取、筛选和利用能力,掌握高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2. 增强新闻辨别能力新闻受众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蒙蔽,可以通过参与新闻素养教育、学习新闻判断的方法和技巧等途径来提升自身的新闻辨别能力。
3. 培养多媒体阅读习惯新闻受众应该养成通过多种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习惯,积极尝试不同形式的新闻阅读,提高自己适应多媒体阅读的能力。
4. 健康使用自媒体评台自媒体评台的发展为每个人都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机会,然而新闻传播需要理性、客观和负责任的态度。
新闻受众应该学会健康地使用自媒体评台,提高自媒体创作的素养,理性、客观地参与新闻传播。
全媒体时代新闻受众媒介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新闻追踪能力、新闻判断能力、多媒体阅读能力和自媒体创作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与发展策略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提高个体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分析和评估能力的教育。
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之一是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
教学内容繁杂、分散,缺乏自我评估和反思的机会。
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系统课程,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另外,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之三是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
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媒介读写能力,缺乏对于媒介创作和表达的培养。
在媒介创作和表达能力方面,学生的能力和意识较为薄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媒介创作和表达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与社会和行业的合作,开设实习和实训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最后,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之四是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媒介使用,提供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帮助孩子培养合理的媒介使用习惯。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支持,组织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和氛围。
总之,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以及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等方面。
为了改善这些不足,我们应该制定全面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只有全面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媒介素养对青少年媒体受众价值观的影响一、介绍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使用的普及,青少年对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媒介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人的媒体使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媒介素养对于青少年的媒体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介素养对青少年媒体受众价值观的影响。
二、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个人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对于媒体的理解、使用、评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媒介素养包括以下四个维度:1. 认知维度:即媒介用户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包括媒介的特性、功能、特点、生产过程等。
2. 技能维度:即媒介用户对媒介的操作技能,包括使用媒体软件、硬件等的操作技巧。
3. 情感维度:即媒介用户对媒介的情感态度,包括对媒介的喜好、态度、感受等。
4. 伦理维度:即媒介用户对媒介的评估能力,包括识别虚假信息、判断媒体价值、媒介伦理等。
三、媒介素养对青少年媒体受众的影响1. 建立正确的媒体消费观念青少年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而媒介素养高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区分正确和错误的信息,避免沉迷于不良信息。
而媒介素养低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误解,扭曲的思想和作风。
2. 培养正确的社交媒体行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媒体的特点、规律和风险,媒介素养高的青少年能够避免沉迷于社交媒体,确保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是稳健、合理的。
而媒介素养低的青少年可能会沉迷于社交媒体,或对其他人的观点和评论缺乏信任和准确评估。
3. 掌握合适的信息搜索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变得越来越多,媒介素养高的青少年能够通过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筛选出正确、合适的信息,不会受到不必要的干扰。
而媒介素养低的青少年可能会感到迷茫,因为他们无法识别哪些信息是正确的,哪些信息是有问题的。
4. 保持一个健康的媒体文化媒介素养高的青少年能够意识到怎样对待多种多样的文化,提高文化方面的水平,避免沉迷于不良的文化中。
目录摘要 (Ⅱ)Abstract (Ⅱ)引言: (1)一、前进中的尴尬——媒介素养的缺失 (1)(一)媒介素养的意义和内涵 (1)(二)媒体自身缺陷:制度和内容的“亚健康” (2)1.体制局限:中国电视产业的“镣铐” (2)2.内容贫乏:中国电视产业的“病征” (3)(三)观众意识淡薄:媒介批评质量低下 (3)1.大众批评缺乏专业性 (4)2.“包装”下的专业人士 (5)(四)媒介发展:“病毒”不断蔓延 (6)二、逆境中的成长——提高媒介素养 (7)(一)媒体工作者独善其身:竭诚致力做电视 (7)1.改善电视节目 (8)2.提高电视剧质量 (9)(二)观众兼济天下:包容客观看电视 (10)1.专业素养是基础 (10)2.道德修养是动力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Ⅲ)浅谈媒介素养的缺失与提高——以中国电视产业为例汉语言文学2008级1班指导教师摘要: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有关大众媒介的修养,包括媒介知识、媒介认识力、媒介批评能力与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能力等方面。
当前中国媒介工作者和观众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了当今中国电视面临诸多批评,这直接关系着我国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提高媒介工作者和观众的媒介素养是提高我国电视产业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媒介素养;电视产业;媒介工作者;观众On the Lack of Media Literacy and Improve——Take China’s TV Industry for ExampleAbstract:Media literacy refers to the leteracy related to the mass media,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media knowledge, media congnition, media critism ability and ability of media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It is the Media Practitioner and audience's lack of media literacy, leads the television in china facing various critisms, which has direct impact on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TV industry in china. Therefore, To improve media workers and the andiences's media literacy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China's TV industry.Key words:Media literacy;the Television Industry; Media Workers;Audiences过去的五十多年,中国电视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行业的发展日益活跃,政府逐渐放宽了政策,其事业性质逐渐消减,逐步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浅谈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方法及途径媒介素养的意义一、媒介素养教育及其必要性和社会意义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和媒介已为大众所熟知,但媒介素养及其教育对大多数中国民众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曾对于媒介素养做出了两个层次的解释,一方面是普通大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
这里我们谈的是对于社会整体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的媒介素养,即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例如新闻、广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流行音乐等等)时,对这些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和使用的能力等。
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下面一组数据中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100分钟;青少年用户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
根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98亿,在2022年6月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也就是说,在中国平均不到5个人中就有1位网民。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环境中,大众从认知到掌握媒介的能力就是必需的了。
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对于社会成员的个体来说,媒介素养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技能。
媒介素养教育是使人能够更好的汲取社会信息,构建自己的相对客观的认知世界的必要途径。
一位美国的媒介素养学者曾就媒介素养的作用打了个比方。
他说,媒介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比如它有时使人冷得发抖,有时使人浑身湿透,……虽然人们无法控制天气的变化,但我们却可以通过科学技术预测天气并且控制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其所表达的意义即通过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来控制媒介对我们的影响。
《媒介建构与受众认知间的偏差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媒介对个体认知和社会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媒介不仅提供了传播和构建信息的平台,更是在社会中建构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观点和意识形态。
然而,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媒介建构与受众认知之间的偏差。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分析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媒介建构与受众认知的概述媒介建构指的是媒体通过选择、加工、编排等方式,将现实世界的信息转化为符号化的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观念。
而受众认知则是指受众在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理想状态下,媒介建构应与受众认知相吻合,但在实际中,两者往往存在偏差。
三、媒介建构与受众认知的偏差表现1. 信息选择性传递: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往往会选择性地强调某些内容而忽视其他内容,从而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
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往往集中在少数几类新闻或话题上,其他事件可能被忽视或淡化。
2. 媒介框架的影响: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报道框架和观点倾向,这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某些新闻报道可能侧重于社会问题的负面方面,导致受众对某些社会现象产生片面或偏颇的看法。
3. 受众信息处理差异:由于个体差异、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受众对相同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导致即使媒介信息本身不存在偏差,也会在受众认知中产生偏差。
四、偏差成因分析1. 媒介自身因素:包括媒体机构的立场、报道框架、商业利益等因素都会影响媒介信息的传递和解读。
2. 受众因素:个体差异、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处理和认知。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经济因素等也会对媒介建构和受众认知产生影响。
五、应对策略1. 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媒体机构应坚守职业道德,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选择性偏差。
2. 提高受众媒介素养: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处理信息。
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素养的引导与提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受众接触和使用不同形式的媒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而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快节奏、信息泛滥的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对媒体的理解、使用和批判能力,是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成为了媒体教育和传播学者们需要探讨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现状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体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正在逐渐被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媒体取代。
受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博客等渠道获取信息和娱乐内容,同时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变化给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障,虚假信息和谣言随处可见。
受众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
媒体的碎片化和快速传播导致受众的注意力分散,很难深入思考和理解信息的内容和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和商业利益的介入进一步模糊了信息与娱乐的边界,受众的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引导受众媒介素养的策略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1. 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受众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提高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引导受众养成主动获取信息、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惯,形成理性、批判的媒介素养。
2. 提倡理性消费,加强对商业广告和营销信息的识别。
受众在使用新媒体时,应当注意对商业广告和营销信息的甄别,理性对待各类营销手段和宣传口号,不慌不忙做出消费决策。
也应当注重对媒体内容的价值和真实性的判断,不盲目跟风,不容易被情感和兴奋所左右。
国外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加拿大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约翰“庞金持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第一,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的产品。
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而是向我们提供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品,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分解和辨析媒介的建构。
第二,媒介构建现实。
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都是通过媒介获得的,第三,受众选取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
第四,媒介总是暗含商业动机。
第五,媒介包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信息。
第六,媒介暗含社会和政治诉求。
第七,媒介中的内容和形式总是紧密相连的。
第八,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形式。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理念和五个重要问题。
这五个核心理念是: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构建的;媒介信息是使用-种具有自己规则的创新性语言构建的;不同的人对问一信息的体验是不同的;媒介融入了价值和观点;建构的媒介信息是为了获得利益或权力。
五个重要问题是:是谁创造了这条信息?该信息运用了什么技巧来吸引我的注意力?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这条信息陈述了或是省掉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观点?为什么要传递这条信息?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思.弓斯持曼(Ien masterman)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原则。
这些原则是:1.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并有重要意义的努力尝试。
2.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再现”(representation)。
3.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4.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
5.媒介素养教育重在调查研究,它不应将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强加了人。
6.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与时惧进,善于应对周遭情势的变化。
7.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分析的工具(analytical tools),而不仅仅是教材、课本上的某些段落和章节。
“受众中心论”的局限与媒介素养教育作者:张萍萍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大众传播媒介受到的政治、经济制约以及受众在选择、接收、反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限的主动性出发,说明了“受众中心论”的局限,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才是提高受众地位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大众传媒制约受众主动性媒介素养一、受众中心论的提出受众中心论,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切传播活动都以受众为中心,是相对于传者中心论而言的。
受众中心论的提出与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极端的“魔弹论”到认识到媒介与受众间存在着诸如个人差异、社会类型和社会关系等中介因素的“有限效果论”,学者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不断深入,他们赋予受众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导致传受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是在1964年鲍尔的“固执的受众”理论问世之后。
他认为对于固执的受众来说,信息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发现的。
这种理论,被称为“受众本位论”。
①即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它强调受众对信息自主选择、处理的能力,突出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和传媒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媒体的受众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受众不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是大众传媒的“衣食父母”,而且也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传播效能的最终裁定者。
②只有按照受众的需求来采集、制作、传递信息,才能赢得受众。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受众成了主导大众传播的根本因素,成了传播活动的“中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大众媒介不仅受到政治经济制约,其自身在传播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被制约的大众传播媒介1、大众传媒受到的政治制约在政治上,传播媒介向来是统治阶级引导社会舆论,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强有力的宣传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新闻事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严密的政治控制。
而现在的大众传媒更是带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曾指出,在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也具有意识形态的功利性和效用性。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人们得到了物质生活的满足,通过人的物质欲望的扩张和虚假的满足,人们逐渐被异化,成为了丧失批判意识的“单向度的人”。
这样便更有利于维护既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达到控制的目的。
在我国,媒体一直是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媒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把媒介舆论引导者的政治角色放到首要地位,这是我国媒体改革的底线,也是媒体的经济属性能够被容忍或者说存在的基本条件。
”2、大众传媒受到的经济制约首先,从媒介的经营模式来看,媒介生产的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要想实现其“商品价值”,就必须和其他商品一样,完成市场交换,而这产品的市场,就是受众。
媒介在新闻策划与报道中瞄准受众并不是新闻传播以受众为中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发行市场,提高收视率或收听率,扩大影响力。
受众地位的提高是媒体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带来的客观结果。
而媒体扩大影响、争取受众,其目的主要在于争取更多的广告,因为广告费是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著名学者斯密塞认为,大众媒介的构成过程,就是媒介公司生产受众,然后把他们移交给广告商的过程。
在这种商品化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成了出售给广告商的商品。
当媒介在商业化的运作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忽略甚至损害了受众的利益。
首先,对广告商来说,具有强大购买力的高收入人群才是媒介的最好商品,这使得一些弱势群体被边缘化。
其次,广告商通过在媒介上刊登广告,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在该媒介上的话语权。
当作为某个媒介的重要经济来源的广告商侵犯了一部分受众的利益时,媒介站在哪一边就往往成了一种艰难的抉择。
第三,媒体上的广告通过宣传某些生活方式、价值观,刺激了受众的信息接受和消费行为,对受众形成了另一种制约。
因此,如阿特休尔指出:“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
因此,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并不是独立的媒介,它们只是潜在地发挥独立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受到的政治经济制约决定了其不可能以受众为中心,虽然从长远看,受众的需求决定了媒介的生死存亡,但受众需求始终只是影响媒介的其中一个因素。
而且,媒介对受众的重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更有效的传播与控制。
三、受众主动性发挥的有限性选择性理论与使用和满足理论都揭示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的一面,但我们如果把受众的选择、接收及反馈的过程放到整个传播的动态过程中,放到社会历史的层面,就会发现受众主动性发挥的空间实在是很有限的。
1、受众的选择与接收信息首先,受众所接触到的信息,是传播者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意图精心选择和制作出来的。
从特定的时空来看,受众似乎有选择的自由,但却没有选择具体的传播内容的自由。
其次,受众要选择信息,就首先必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要具备一定的选择动机。
但事实上,有时受众会主动放弃对信息的分辨和思考,而习惯性地依赖传播者的信息安排。
例如,人们看电视时,往往就带着很强的盲目性和休闲意味。
另外,受众早就被铺天盖地并且越来越同质化的信息所覆盖,缺乏选择和自由可言。
2、受众对信息的反馈受众的反馈是媒介了解受众需求与受众对媒介评价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受众主动性发挥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技术特征来看,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传播者是具体的、有组织的机构,而受众则是变动的、未知的、零乱的。
受众也只和媒介相关联,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交流。
因此,与人际传播中直接、及时的反馈相比,大众传媒中的反馈总是间接的、滞后的、零乱的。
因此传播者要了解受众对信息的反映和评价,实际上很难做到。
因此,传播者并未充分重视受众的反馈,了解受众的需求,而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进行传播,或者是按照想象中的受众口味改变传播的形式或技巧。
3、网络时代受众的主动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并以其迅速性、交互性、参与性、个性化等优势影响着受众,似乎打破了传播者的信息特权,对受众主动性和反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网络中充斥着的冗繁信息给受众带来了新的困惑。
其真假难辨、无穷无尽的信息,不仅使受众更容易遗漏重要的信息,也对受众的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引发了受众的信息焦虑。
其次,网络上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对传统媒介信息的复制,其信息源还是把握在传统媒体手中。
第三,网络中的信息还带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并且有时还带着强制性的色彩。
浏览新闻时,经常会跳出广告,下载资料时,不得不先“欣赏”一段广告视频。
所以,网络也并不意味着“受众中心”的实现,反而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
四、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如果把“受众中心论”理解为一切以受众为中心,与“传者中心”相对立,似乎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且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媒介受到强大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且受众的主动性、活跃性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受众中心更多是一个乌托邦、一个神话。
虽然从媒介的角度来看,完全意义上的这种“受众本位”无法实现,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以受众的视角来审视,让受众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媒介化社会”中生存,提高受众对媒介的使用能力,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受众本位”。
就如波兹曼所说,“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在看电视。
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媒介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人们赋予媒体怎样的社会角色和如何运用媒介。
在媒介的接触和使用问题上,要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中争取主动,关键也就是要提升人们在使用媒介中的理性成分,其有效的对策便是通过媒介教育来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和媒介使用能力。
媒介教育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如今在许多国家成为普及性教育,尤其是传播业发达的国家。
但在我国,媒介教育主要还是学者研究的课题,还处于起步阶段。
媒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人的媒介素养。
从本质上讲,媒介素养是一种媒介的认识能力,即媒介信息的选择、阅听与评价能力。
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意味着受众对信息的鉴别和使用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受众对媒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有利于促进媒介自身的调整与发展。
“那些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不会随着受众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不能在新的传播环境和媒介环境中塑造自己的媒介,被时代淘汰则是正常的。
”■参考文献①徐魁耀:《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②樊葵:《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大众媒介的异态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③刘伯贤:《主导性:大众传播媒介的灵魂——对“受众中心论”的再思考》《学术论坛》,2005-10④马广利:《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极其反思》,《社会科学战线》,2007-4⑤邱戈:《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⑥常庆:《浅谈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⑦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P144⑧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⑨同②⑩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P207⑾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⑿段京肃:《追求人与媒介的完美结合》,《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01(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