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集训即时演练人民版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纲要求]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考点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理主干1.改革的背景(1)俄国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的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2)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5)亚历山大二世迫于变革压力亲自推动和主持改革。
2.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1)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②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 以赎买一块份地。
③组织上: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2)评价进步性⎩⎪⎨⎪⎧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局限性⎩⎪⎨⎪⎧ ①不彻底性:农民仍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③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赎买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3.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使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引史料史料一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
【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集训即时演练1.(2016·山东淄博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
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
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
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
……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从材料看,对“解放宣言”有哪两种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说明是喜悦,根据材料“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说明是愤怒;第二小问原因,喜悦原因从材料“解放宣言”说明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愤怒原因从材料“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说明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
(2)可以任选一观点说明,赞同,从农奴解放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角度回答;不赞同,从农奴制改革具有掠夺性和落后性角度回答。
答案:(1)态度一:喜悦(欢迎)。
原因: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态度二:愤怒(反对)。
原因: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
(2)赞同。
理由:解放宣言通过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或不赞同。
理由: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
2.(2016·福建宁德高中毕业班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集训即时演练人民版1.(2016·山东淄博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
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
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
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
……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从材料看,对“解放宣言”有哪两种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说明是喜悦。
根据材料“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说明是愤怒;第二小问原因,喜悦原因从材料“解放宣言”说明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愤怒原因从材料“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说明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
(2)可以任选一观点说明,赞同,从农奴解放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角度回答;不赞同,从农奴制改革具有掠夺性和落后性角度回答。
答案:(1)态度一:喜悦(欢迎);原因: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态度二:愤怒(反对);原因: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
(2)赞同。
理由:解放宣言通过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或不赞同。
理由: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
2.(2016·福建宁德高中毕业班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
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为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
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
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
到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二(戊戌年)五月十六日上谕云:“农务为富国根本,亟宜振兴。
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准空言搪塞。
”六月廿九日谕云:“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迭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
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
”七月十三日谕云:“现在讲求商务,业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
并谕令上海、汉口试办商务局,拟定办法奏闻,现尚未据奏到。
商会即商务之一端,著刘坤一等,归案迅速妥筹具奏。
”——摘编自(清)宋玉卿《戊壬录》(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步骤。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在兴办实业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综合以上材料,从策略的角度说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等相关信息可知其步骤。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农务为富国根本,亟宜振兴。
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准空言搪塞”的信息,可知其不同之处在于重视农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权基础和实施方式分析“成”的原因,结合中国戊戌变法的实施方式和变法者的心理因素分析“败”的原因。
答案:(1)步骤:制定政策,成立机构;创办国营企业,示范引领;转让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
(2)不同:重视发展农业(农商)。
原因:日本: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扩大政权基础;循序渐进,措施得当,行之有效。
中国:过于依赖地方官员,措施无法落实到位(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措施);求变心切,操之过急(急于发布变法上谕,操作紊乱)。
3.(2016·山东临沂高三教学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
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材料二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
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1)有人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
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并分析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农民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第二小问从农民购买力以及当时俄国国内市场狭窄角度分析作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减轻税负对农民、农村、国家工业化的影响作答即可。
答案:(1)合理性: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
影响: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窄。
(2)中心: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税收负担。
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地税征收现款,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答出两点即可)4.(2016·南昌高三年级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8月30日)上谕曰: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京外大小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
近日臣工条奏,多以裁汰冗员为言,虽未必尽可推行,而参酌情形,实亦有亟当改革者。
……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为;其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四材料二(1898年9月26日)上谕曰:朝廷振兴庶务一切新政,原为当此时局,冀为国家图富强,为吾民筹生计,并非好为变法,弃旧如遗。
……所有现行新政中裁撤詹事府等衙门,原议将应办之事,分别归并,以省繁冗。
现在详察情形,此减彼增,转身周折,不若悉仍其旧。
著将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衙门,照常设立,毋庸裁并。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七材料三近来朝廷整顿庶务,如学堂、商务、铁路、矿务一切新政,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并令办理情形,先行具奏。
该将军督抚等,自主仰体朝廷孜孜求治之意,内外一心,迅速办理,方为不负责任。
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愒,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锺麟总督两江、两广地方,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
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籍口部文未到,一电塞责。
谭锺麟且并电旨未复,置若罔闻。
该督等皆受恩深重,久膺疆寄之人,泄沓如此,朕复何望?倘再藉词宕延,定必予以严惩。
直隶距京咫尺,荣禄于奉旨交办各件,尤当上紧赶办,陆续奏陈。
共余各省督抚,亦当振刷精神,一体从速筹办,毋得迟玩,至于咎戾。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注:玩愒,荒废时日。
膺,承担。
戾,罪责。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光绪帝两次上谕的内容有何不同?是何原因?(2)依据材料三,说明地方督抚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分析上述三则材料,说明清末吏治的特征。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其内容是对于中央机构的调整,结合材料具体内容总结二者的不同;第二小问,结合两则引文的时间和相关事件总结出现不同的原因。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乃各省积习相沿……置若罔闻”,总结态度是地方督抚对光绪帝要求筹办新政之事采取“泄沓”“宕延”态度,阳奉阴违,托辞抗命;第二小问,从维新变法时光绪帝的权力、维新变法的性质和官场旧习方面总结原因;第三小问,从材料一中“京外大小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材料三“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愒,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可总结吏治特征。
答案:(1)不同:材料一要求立即裁撤詹事府、通政司等机构,合并到内阁及礼兵刑部。
材料二要求上述机构照常设立,取消裁并。
原因:材料一出自百日维新期间,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纷纷上书要求裁汰冗员,事实上许多机构闲置、无事可办,需要裁撤。
材料二的上谕出自9月26日,已是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势力操纵政局,此上谕非光绪帝本意。
(2)态度:地方督抚对光绪帝要求筹办新政之事采取“泄沓”“宕延”态度,阳奉阴违,托辞抗命。
原因:光绪帝是一个无实权的皇帝;地方督抚中多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守旧大臣,对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新政不支持;长期以来地方督抚形成的官场旧习,对执行新政难以雷厉风行。
特征: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地方官员因循守旧,缺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中央政令置若罔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