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格式:doc
- 大小:347.50 KB
- 文档页数:31
一、选择题1.“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解析:注意审题“正确反映上述观点”,即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兼顾了两个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特点,梭伦改革废除了平民债务,因债务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A项中“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中“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与题干中“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建立了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故D项正确。
答案:D2.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城迁至洛阳,B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3.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讲义(含解析)(选修1)第2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一背景1.经济根源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2.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思想因素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进行勒索。
二表现改革开始标志主张作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信仰可以得救;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简化宗教仪式;世俗王权高于教权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和人们的思想解放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541年,开始宗教改革发表基督教原理等论著,提出“先定论”,主张选民以奋斗精神取得成功为资产阶级积极进取提供了精神动力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529年,开始颁布改革法令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会召开宗教会议,须经过国王同意;保留基本教义和仪式,封闭修道院打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的势力三性质宗教改革是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运动。
四作用1.政治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力量,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没收了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3.文化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改革背景1.内忧1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
经济:土地兼并和债务奴役严重,以小农和小手业者为主体的平民同氏族贵族奴隶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要求废除债务奴隶制,重新分配土地。
背景政治:贵族占据主要统治地位,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
军事:阶级斗争的激化-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
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地位的保护。
鼓励发展工商业,稳定平民利民主。
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度上的氏族残余。
内容政治:①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
②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③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④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文化:移风易俗,破除原始时代遗留下的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生产力提高:铁器和牛耕经济生产关系变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私有化旧贵族没落,地主、自耕农阶层兴起背景政治各国变法:春秋:管仲改革战国: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军事: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世卿世禄政治:建立县制,实行连坐法,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内容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社会习俗:推行小家庭政策作用:建立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意义:较为彻底,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2020届高考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考内容选修一第6讲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答案]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答案]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1)解答此题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必修一中清末“新政”与选修一中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等。
从背景看都有民族危机与封建统治危机严重的影响,内容都有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结果都失败但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对结果反差很大原因的分析可从地方实力派参与改革的态度、措施的多少与实施是否操之过急、主导改革的领袖是否有实权等方面分析。
清末新政实质要结合其主观目的分析。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将公羊春秋的三世说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 措施内容 影响以农求富 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三)变法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改革内容(三)改革评价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五)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不同点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侧重点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侧重于富国强兵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王安石变法(一)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变法内容项目领域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军事上强兵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三)改革评价1.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历史教训(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
(四)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
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1.(2019·唐山摸底)材料汉武帝根据御史大夫张汤和侍中桑弘羊的建议,颁布了打击富商大贾的算缗令和告缗令。
据《史记·平准书》的记载,这两项法令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凡属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囤积商等,不论有无市籍(汉代商人另立户口册,叫做市籍),都要据实向政府呈报自己的财产数字,并规定凡二缗(一缗为一千钱)抽取一算,即一百二十文(一说二百文)。
而一般小手工业者,则每四缗抽取一算。
这叫作“算缗”。
(二)除官吏、三老(乡官,掌教化)和北边骑士外,凡有轺车(即小马车)的,一乘抽取一算;贩运商的轺车,一乘抽取二算;船五丈以上的抽取一算。
(三)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的人,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
有敢于告发的人,政府赏给他没收财产的一半,这叫作“告缗”。
(四)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属占有土地和奴婢,敢于违抗法令的,即没收其全部财产。
(1)根据材料,概括“算缗”“告缗”的主要内容。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颁布算缗令和告缗令的历史影响。
(11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概括归纳。
第(2)问,由材料信息从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等方面概括。
答案:(1)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鼓励检举揭发工商业者隐瞒财产的行为。
(2)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了土地兼并;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2.材料北魏短暂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
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起府兵制度。
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
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
士兵最初由豪强子弟充任,后以平民子弟为主。
士兵装备自给,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
府兵制的确立是北周军制的重大改革,周武帝死后,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府兵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府兵制改革的主要影响。
(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得出融合汉族礼制;据材料“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得出削弱武将权力,加强皇权;据材料“士兵装备自给,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得出兵农合一。
第(2)问,可以从增强了部队的战斗能力,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经济等方面分析。
答案:(1)融合汉族礼制;削弱武将权力,加强皇权;兵农合一。
(2)增强了部队的战斗能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兵农合一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为隋朝统一奠定基础。
3.材料唐初,《田令》载:“应收授之田,每年起十月一日,里正预校勘造簿,县令总集应退应受之人,对共给授。
”据《唐律疏议·户婚》载:“卖口分田者”,“占田过限者”,“盗耕种公私田者”,“妄认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者”,均处以轻重不同的笞刑、杖刑。
唐律令规定:“若一户之内,尽脱漏不附籍者,所由家长合徒三年”;“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要依据脱掉家户漏掉人口的多少,处以相应的笞刑、杖刑和徒刑;“里正及官司,妄脱漏增减以出入课役”,要处以徒刑;“相冒合户者,徒二年”;“于法应别立户而不听别,应合户而不听合者,主司杖一百”。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在土地和户籍管理上的主要措施。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土地和户籍管理措施的作用。
(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田令》与《唐律疏议·户婚》的相关要求得出规范对土地和户籍的管理;由材料“应收授之田,每年起十月一日,里正预校勘造簿,县令总集应退应受之人,对共给授”得出及时掌握全国土地和人口的变动情况;由材料“若一户之内,尽脱漏不附籍者,所由家长合徒三年”“于法应别立户而不听别,应合户而不听合者,主司杖一百”得出加大对民众违反管理行为及基层官员不作为行为的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