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诗的理趣美文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宋诗的理趣来源:《福建民进》2008年第2期发布时间:2010-09-01 作者:蔡天敏说起宋诗,人们爱将其拿来和唐诗作比。
有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总体来说,唐肥宋瘦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这也许是宋代理学的兴盛对诗歌的浸润所形成的艺术趣味吧。
不过,宋诗的理趣,那是诗人在创作时的不经意的艺术自觉,是笔底的意象经过人们的赏玩和联想,而获得的审美高度。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诗句具有艺术的张力,正是从其中的意象中可以提炼出理性的内涵,而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下面,就此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淳朴民风的优秀诗作。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茂盛,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而陆游在乡间赏景的这一体验,也可经过提炼后,用于其他方面。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写庐山,意在说明观察山的角度不同,其获得的影象也是不同的。
因此,多一些观察的大视角,有助于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宋代诗歌理趣
《宋代诗歌的理趣》
哎呀呀,要说这宋代诗歌的理趣啊,我就想起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有一次我去公园闲逛,那正是一个阳光特别好的日子哟。
我走着走着,就看到湖边有棵柳树,那柳枝随风飘啊飘的,特别好看。
我就站在那儿看呀看,突然就想到了宋代诗人贺铸的那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你说这诗人多有意思呀,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闲情,用这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还有梅子黄时雨给形容出来了,太绝了吧!就像我看着这柳树,我也能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和韵味呢。
然后我又接着走,看到了一群小孩子在那嘻嘻哈哈地玩耍,他们天真无邪的样子,让我又想起了宋代诗歌里那些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描写。
这些诗歌就像是一个个小窗口,让我们能看到宋代人的生活百态,看到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真的特别神奇呢!
我就这么一边逛着公园,一边想着宋代诗歌理趣的这些事儿,感觉这一天都变得特别有意思了。
原来诗歌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呀,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里藏着呢。
这宋代诗歌的理趣呀,还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一番呢!。
浅谈宋代理趣诗作者:刘艳清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30期理趣诗,顾名思义,就是要说理而有趣的诗。
那么,何为理趣?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解释。
“理趣”一语,来源于佛典。
较早拈出“理趣”一词论诗的似乎是南宋理学家包恢,他在《敝帚稿略》卷二《答鲁子华论诗》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他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葛晓音先生认为:“蕴涵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理,便可称之为理趣。
”如果诗歌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又兼备诗的艺术审美趣味,即为“理趣”。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宋代诗歌,理趣诗无疑属于宋代的“特产”,宋诗最能体现出宋代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力。
由于“言志”、“兴观群怨”等传统诗教的深入人心,宋代文人非常看重诗歌的表现功能,这导致了宋人对诗歌创作的普遍热情,宋代浩如烟海的诗歌数量和庞大的诗人群体是最好的说明。
就诗歌表现内容和艺术技巧来看,宋诗也更多地带有理趣的因子。
据沈括《梦溪续笔谈》记载,赵宋立国之初,太祖问宰相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赵普答:“道理最大。
”可以说,这句话播下了宋代士人精神中理性意识的种子。
以后,随着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士人政治意识的强化、尤其是理学和禅学的兴盛交融,宋代士人精神中的理性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宋代文人普遍表现出体物观物、细察物理的浓厚兴趣,这为理趣诗的兴盛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
宋以前的诗歌史上,文人们就有过把诗歌与哲理相结合的尝试。
如,东晋的玄言诗。
当直论玄理的玄言诗开始被人厌倦的时候,一些诗人就开始用写景的玄言诗来取代它了。
不过晋宋以来,除陶渊明之外,诗歌尚不能达到浑然无迹地表现理趣的水平,即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
到宋代这个充满了论辩性的理性化时代,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宋诗中的议论作文900字宋诗中的议论作文900字宋以前的诗是言志、言情、而宋代的诗则好议论。
作为大理学家的朱熹当然要写一些道理,就比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前两句朱熹写的是景物,写了池塘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面翠绿的镜子,天上照射在水面上的阳光和云在水面上的倒影混在一起徘徊移动,画面令人陶醉。
突然笔峰一转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找到水的源头,一股活水永远是新鲜的,一潭死水是没有了生命力,人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底蕴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宋朝最有名的诗人,也是最后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里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是描写农家生活的悠闲田园生活。
后面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是写村中山水的分布景象: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流淌,正怀疑前面没有路却出现一个花红柳绿的村庄,但其中却包含了一些人生哲理,表现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要抱着满怀的期待,就能看见希望,生活中总是峰回路转,绝处逢生,黎明前总是最黑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写了在不同的角度看这座庐山,会呈现不同的画面,让人眼花缭乱,为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座山里呀,多么幽默的回答,可文章真正揭示的道理是在不同的角度看任何人都会看到其它的另一面。
我们做人做事应由多个角度看待,有人说:人的.正面是优点,背面是缺点,所以我低下头只看得到自己的优点,沾沾自喜,而别人看到自己的背面,当然是缺点,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作为宋代的女诗人李清照,她的《夏日绝句》与她写的词的诗截然不同,虽然她作诗不多,但这首《夏日绝句》真是脍炙人口,她是这样写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两句写的是生要做人中豪杰,死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全诗以议论作者在写项羽过程中但同时是在写自己的爱国情怀,自己不肯苟且偷生,正气凌然的人生信念。
“趣”字则专指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更多术的成分在里面,这个“趣”的要求是能激发读者对诗歌的审美和体会。
总之,“理趣”两字就是潜藏在诗歌中的哲理与情趣的糅合,它只能由读者去捕捉、去细品。
二、宋诗中理趣的类型论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是理趣的有无,因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创新,使得宋词的内涵充满了“理”与“趣”,因而也催生了不少流传千古的经典文著。
而根据“理趣”的种类,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客观规律之理、社会人生之理、读书求学之理、艺术创作之理。
我国民众自古有实践出真知的作风习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习惯于以实践得出的道理作为知识和智慧的来源。
除了诗人身份,宋代的诗人们一般都具有其他身份,比如政治家、散文家、工匠、老师等身份,高水平的文化素质、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极高的艺术修养,都成了宋代诗人创作理趣诗歌的基础。
这些诗人们通过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和体悟,总结出了世间运作的本质规律与内在规则,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唐朝时,比兴言志的作诗方法已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唐朝诗人热衷于在诗歌中弘扬自己的个性,到了宋代之后,当代诗人们不仅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描述并抒发感情。
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中的人事物进行了深度地刻画、反思以及批判。
作为我国首例创办私学的学者,创造我国儒家文化的儒学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传授了诸多关于教育的理念与值得学习的方式,里面涵盖了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等思维理念。
另外,宋代文人的地位相比武将而言也更加高,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所认可,文人们凭借其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以及政治地位,更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诗歌广传于世。
宋代的诗人不仅可以高度地参与到国家政治中,同时也对传统的琴棋书画展现出非凡的兴趣和技巧。
当宋代文人齐聚一堂时,他们不仅可以对诗歌本身进行探讨,还会共同对画作、琴瑟、书画等进行分享探讨。
于是,在这样的多维度思维影响下,宋代诗歌也呈现出追求意境的独特特征。
三、宋诗尚理原因略探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笔者在此就这种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因素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主客观因素分别进行阐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为了探情,近年来,各地试卷已将唐诗翻了个遍。
其实,唐宋诗各有特色。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近年来,命题者逐渐青睐宋诗,关注宋诗理趣的考查。
下面就结合“理趣诗”的特点,来探究一下“理趣诗”的赏析与解答。
水中盐,蜜中花,冥合圆显——诗歌情感鉴赏之“理趣”探微曹春华一、探“理”主持人:朱东林阅读空间Y备考指津理趣诗不同于一般的哲理诗和议论诗,,清代学者史震林为“趣者,生气与灵机 所谓“生气与灵机”,指的是诗歌的达情感。
如古诗中诗人常常以竹自喻,表达正直、有节操等优秀品格。
有时咏物诗也会运用象征手法,揭示物象包含的精神、品质等。
如例④,牡丹象征的就是华而不二、悟“趣”接下来,我们以高考诗歌来检测一下我们的理解。
1.【2020题目。
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古人之糟魄已夫。
”题目:启示?2.【2020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曾说,别人认为魏徵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题目: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徵处?请简要分析。
遍性道理,给读者以启发,让人明理。
5. 运用修辞:修辞是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哲理诗也不例外,借助它们,诗歌表达才会更生动,内容才会更深刻。
如例⑨⑩就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升华了哲理。
(二)从诗歌题材看:“理趣”多见于山水诗、咏物诗、咏史诗等题材的诗歌中。
它们或包含于景象、物象的描写之中,或存在于史实的叙述里面,当然也会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三、说“理”道“趣”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曾对理趣诗这样评价:“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理趣”诗审美意蕴略论在中国传统诗歌中,言志和缘情是两个重要的表达内容,但这并不是独具诗美特性的作品的评价标准,“理趣”诗即在言志和缘情之外另有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蕴。
中国古代的“理趣”诗,就是诗人追求文理兼得的结晶,它将哲理融于形象情感之中,使思考充满鲜活的情趣,力求在悟道识趣上高人一筹、深入一境。
“理趣”是“理”与“趣”臻于完善结合的浑融境界。
“理”是说作者要表达一定的哲思见解,“趣”是说作者以有趣味的方式表达这种哲思与见解。
议论滔滔而无趣,则太坚硬,拒人千里;情趣怡人而无脑,则太软懦,败人胃口。
只有软硬兼施,方得理趣盈盈之妙。
“理趣”一词初见于唐代释典,初与文艺无涉,由禅学术语转化为诗学术语,当始自宋人。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中云:“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1]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截然不同,它比较侧重于说理。
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我国古代文论家都认为诗歌贵有“理趣”,而不能坠入“理障”或“理臼”。
所谓“理障”和“理臼”,是针对说理诗中那些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的作品而言的。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
”[2]这是说程颢、程颐、邵雍这些道学家的诗歌只有干巴巴的理学说教而缺乏美的形象。
这一点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曾引用杜诗和邵雍诗作过对比分析,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诚如此言,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
但许多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说法是宋人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当推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
作者用庐山面目随人的现象,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
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所阻碍,无法客观、整体的把握事物特点。
诗人在自己游山的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古老哲理。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哲理深刻,含有禅言偈语的机锋,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
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
读这类诗歌犹如和一位幽默风趣的智慧老人在谈话,既能让你得到谆谆教诲,又让你感到和蔼可亲。
又如苏轼的另一首七绝《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是天目山中的一个道士,这首诗是作者与他交谈后有感而作。
离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身处雷电之下,雷电似有无穷威力,令英雄豪杰也惊怖失箸(用刘备典故)。
作者由此归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雷霆之威”对于把浮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起丝毫作用的。
浅谈宋诗高中作文年少时,爱读。
受了此语“唐诗元曲汉代文章”的影响极深。
那时,喜欢唐诗是因为觉得那博大开阔的主流意境,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壮美山水风景的描绘。
符合了青春,意欲“会当凌绝顶”般的意气。
而立之年后,忽觉掠却浮华,偏于理性思考的宋诗,独有一番滋味,它更像一个缓步行走,内心趋于明澈澄静的慧智之人,不管是面对和风细雨,风花雪月还是面对惊涛骇浪,生死流转,都多了一份闲庭漫步,舒展悠长的韵味沉思。
手里有一本钱钟书先生选编的《宋诗选注》,闲来总随手翻阅一、二篇章,品着浓淡的茶,别有一番心会。
读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抛去此诗的对辛苦劳作人民同情与对不劳而获统治阶层讽刺的政治意义不谈。
单就人这一生来说,有谁不曾期望着,有努力就得到收获呢?但人生有时就是一个悖论,盖起万丈高楼的人,不一定就可以进去居住。
人生更多的时候,经不起细细的琢磨当“碎荚落风雨,空手一束萁”时,你对天长叹也罢,伏地哀嚎也罢,它就是如此的悲凉,倒不如索性给自己悠长的一笑。
正如曾巩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望着屋外风雨满楼,千山急雨,实不如坦然的坐卧,一任蓑雨平生。
宋诗多理。
虽说朱熹是个地道的理学家。
他“格物致知”的理论,更像个孩子数沙。
但他的诗《泛舟》却不得不说是一首悟道极好的诗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可以说融涵了这位老夫子深沉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
读懂了这首诗,几乎就读懂了这岁月的薄凉。
宋诗也有情。
以陆游的《沈园》最为悲凉:“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迹一泣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唐婉和陆游的爱情,一直为后人所叹息。
实话说,单就陆游对待爱情的态度来说,他是个地道的“软男人”,丝毫不敢担当,到是可惜了唐婉这个弱女子。
浅述宋诗中的理与趣班级:11级17班姓名:陈霏斐学号:3号“理趣”一词最源自佛典,最早被用于诗歌评论是在宋代.南宋学者李塑认为“诗惟陶渊明,唐文惟韩退之,自理趣中流出,故浑然天成,无斧凿痕。
”理学家包恢也认为:“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卷二答鲁子华论诗)。
而就以上两段话,总结了古人为文做诗的最高境界。
南宋降后,“理趣”成为学者品评诗歌的重要标准之一。
古人惜墨如金,用字极为俭省,对于“理趣”没有给出明确解释。
于是关于理趣的解释也就无人能具体明白的说清道明。
或许。
“理趣”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天机,一旦说破,就会落入言筌,失去它的微言大义。
现代学者对“理趣”一词就有诸多的理解与认知,葛晓音认为:“蕴含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理,便可称之为理趣。
”阎福玲解释“理趣”就是“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吟咏描绘或刻画来展示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体悟,阐说道理而有诗趣诗味,既给人诗美的愉悦,又能启迪人的心智。
”而笔者因所学不多只有从字意上简单粗暴的理解“理”就是道理重在表现诗歌的思想内容,写诗就是要言之有物,有所感有所发儿而写。
而“趣”就是使诗歌“有趣”使人有读下去的愿望,侧重于指诗歌的艺术形式,强调其审美功能,要求诗歌能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简而言之,“理趣”就是指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与诗情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理融于趣,趣中有理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较之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表现了诗人从对自然、社会的外在兴象转向内在人生理念世界的开掘。
在繁荣兴盛的宋代文化氛围中,宋诗在唐人遗风中变革自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宋诗之“理”谈到宋诗,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唐诗作一番比较,然后便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番争议。
这种争议,自南宋以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
宋代理趣诗宋代理趣诗是宋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以说理为主,通过寓言、讽刺、象征等手法,将哲理和诗歌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是一篇宋代理趣诗的正文内容:《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所写,通过描绘山水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歌运用了寓言和象征手法,富有理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山岭和峰峦的形态各不相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认识,因为所处的角度和距离不同,所看到的事物也会有所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则表达了人们对于自己身边事物的认识往往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为自己身在其中,无法看到全局。
只有跳出自己的圈子,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这首诗的理趣在于,它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引出了人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它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不要被自己的经验和视角所限制,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启示,将诗歌和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思想深度和启示作用。
这首诗也是宋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引用。
除了苏轼的《题西林壁》,宋代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趣诗佳作,比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以山行为题材,描述了人们在攀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作者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启示。
他指出,人们往往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忽略了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
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和好处,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和更大的挑战。
宋诗以理趣见长,一般喜发议论,而且议论性的句子往往直接出现,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但这首诗却没有这样的议论,全用意象来表达,表面上像唐诗。
但猜测时还得有点读宋诗的意识,着力推究其中的理趣。
姑且推测如下:诗人在春末夏初、大雨之后,看到城南一幅特有景象:水塘由干枯变得丰满,由死寂变得活跃,河水涨满,活力四溢,平时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峰峦忽然错乱纷出,扑面而来,争高竞秀,生机蓬勃,而那些小草,更是不甘寂寞,挺身而出,抖擞振作,秀色警人,只有桃李之花经不住急雨的袭击,香销玉陨,狼藉满地,不免可惜。
诗人想:自然是公平的,万物都有其各自的舞台,至于什么时候突显特出,什么时候销声匿迹,自有公理。
横塘不会一成不变,河水不会低沉依旧,山峦不能尽占青睐,桃李不能灼灼不谢,小草不会永远沉寂。
隐者将显,显者将隐。
万物之生命力无不因时而动,而且,绚烂意味着凋谢,早熟意味着早衰,相反,“野火烧不尽”的勃发也许来自更多的隐忍与潜伏。
“大雨(急雨)”是一种考验,山禁得起这种考验,横塘禁得起这种考验,小草也禁得起这种考验,惟独桃李禁受不起。
那就锤炼吧,潜伏,积淀,蓄势而发,像峰峦一样,大雨之后更显妖娆,像横塘一样,冲击之后推陈出新,像小草一样,洗礼之后茁壮挺拔!更持久的美不正出自抗击打的能力与足够的涵养吗?否则,只能像桃李开尽,让人惋惜,即便收获一掊同情之泪,又有何益。
宋诗议论宋诗中的议论450字作文
说起宋朝的文学成就,可能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宋词,殊不知,宋诗在文学上也占有很大的地位,唐诗主要以抒情为主,而宋诗则以议论为主。
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写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里面便有一个议论,论点是人们从不同出发点去观察事物,看到的客观事物难免有点片面,论据是观庐山的经历,
和苏轼一样同在宋朝的诗人还有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表明如果人们心灵要澄明,就得认真学习知识,时时学习。
爱国诗人陆游,他写过脍炙人口的《游山西村》,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古流传,这两句诗还阐述了一个道理,我们要不怕困境,勇往直前,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宋朝的著名诗人还有李清照,她写过一首《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的前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了个人生哲理:凡事要做到最好。
宋前是以诗抒情,宋代就是以诗言理,诗人们借助景色来进行议论,这难道不就是宋诗的魅力吗?
感谢您的阅读!。
宋诗的理趣来源:《福建民进》2008年第2期发布时间:2010-09-01 作者:蔡天敏说起宋诗,人们爱将其拿来和唐诗作比。
有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总体来说,唐肥宋瘦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这也许是宋代理学的兴盛对诗歌的浸润所形成的艺术趣味吧。
不过,宋诗的理趣,那是诗人在创作时的不经意的艺术自觉,是笔底的意象经过人们的赏玩和联想,而获得的审美高度。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诗句具有艺术的张力,正是从其中的意象中可以提炼出理性的内涵,而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下面,就此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淳朴民风的优秀诗作。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茂盛,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而陆游在乡间赏景的这一体验,也可经过提炼后,用于其他方面。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写庐山,意在说明观察山的角度不同,其获得的影象也是不同的。
因此,多一些观察的大视角,有助于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以宋代诗歌为例谈诗歌哲理美到了宋代,富有哲理性的诗歌表现出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为什么在宋代时,诗歌具有唐代诗歌中少有的理性特点?这是由于宋代社会与唐代社会的不同,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当时的“重武轻文”政策和内忧外患等方面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理想及其人生追求等都表现出独特性和时代特色,再加上宋代诗人力主诗歌散文化,倡导“以理入诗”,极力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
这样,使形象感知世界的诗歌文学,在反映人民生活及其社会现实时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过:“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就道出了唐代与宋代诗歌的不同点——宋代诗歌侧重理性思想,表现出哲理美。
那么,抽象的哲理在诗歌中是如何得到表现的?下面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粗浅的认识。
诗歌总是通过形象来表现情感思想的,“形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哲理诗中蕴含的理趣绝不是直接表述出来的,在创作中,同样通过形象在予以表现的,都是蕴含在一定的意象之中的。
就如诗歌创作中常说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一样。
这里,只是我们对其中的“志”、“情”不能狭隘地理解成诸如志向、情感。
“志”、“情”实际也指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趣。
可以说,一定的理趣蕴含在一定的文学意象之中的,一定的文学意象也必然表现一定的理趣。
所以,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包括寓言式象征意象和符号式象征意象。
前者描述一定的故事来表现,如《愚公移山》;后者就是凭借色彩、线条、音响、动作、言词等拟出各种各样特定的“态”——意象来表现。
德国哲学家卡希尔说过:“艺术是一种形式创造,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创造,即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
”又说:“人类的本质在于文化符号的创造,人类的艺术在本质上也属于一种文化符号的创造。
宋诗之理趣——《语言的狂欢》宋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理趣。
宋人比较注重对哲理的体悟,往往以冷静的观察思考代替热烈的感情抒发。
诗坛革新领袖欧阳修早在景祐元年就吟出的一首变唐人之风、开宋诗面目的小诗《远山》:“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
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此诗即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体味。
本来,对于观赏者来说,山色应是有远近的,如唐人所言,在近处可见霜叶呈红,于远处可望瀑布挂川;而欧阳修一出语便泯灭了草木毕现的近景和山霭迷濛的远景的差异,并以“看山终日行”之动感强烈的诗句,委婉道出其中缘由。
欧阳修这首小诗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日益复杂多变的北宋社会生活在文学中的微妙反映。
此诗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力图多角度、多层次把握事物特征的哲理意识。
无独有偶,欧阳修的诗友梅尧臣吟出了《鲁山山行》一首,其审美趣味正与欧氏相通:“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树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在高高低低、广袤深远的山中不停地探索、观赏,这就是诗人所言的“野情”。
他所要观赏的山色,并非聚于一点,而是要让“好峰”在移步换形中展现它那不同侧面的身姿。
这种观赏方式自然不免劳顿之苦,然而诗人却深深沉浸于探索的乐趣之中。
欧阳修之“峰峦随处改”与梅光臣之“好峰随处改”,都力求从各个侧面立体地把握山峰之美,通过“随处改”的形象来探求山峦的更真实的面目。
在他们看来,能够观赏到“随处改”的山峰,才算得上看到了“好峰”;观赏者只有随时调整变化与被观赏对象的关系,才可能感受、领悟到更深刻的东西。
时至南宋,国步的艰难更使人感到人生的艰难,在金人威逼和南宋小朝廷统治下的人们,也许会倍感人生路途的漫长与不易。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在山间行走时所吟的绝句一首,就从一个侧面抒发了饱经忧患人们的共同感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比起上山,下岭是何等容易,而诗人却从人人看得轻易的下山之路中,窥见了漫漫人生之途的曲折艰难。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文/ *六月飞雪*
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诚如此言,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
但许多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说法是宋人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当推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
作者用庐山面目随人的现象,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
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所阻碍,无法客观、整体的把握事物特点。
诗人在自己游山的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古老哲理。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哲理深刻,含有禅言偈语的机锋,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
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
读这类诗歌犹如和一位幽默风趣的智慧老人在谈话,既能让你得到谆谆教诲,又让你感到和蔼可亲。
又如苏轼的另一首七绝《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是天目山中的一个道士,这首诗是作者与他交谈后有感而作。
离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身处雷电之下,雷电似有无穷威力,令英雄豪杰也惊怖失箸(用刘备典故)。
作者由此归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雷霆之威”对于把浮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起丝毫作用的。
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众人熟视无睹,而诗人却独具慧眼,从人所共知的自然现象中开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哲理来,既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又别有趣味。
宋诗的理趣往往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如北宋王令的《纸鸢》: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宵因可道,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这首七律借物喻人,通过咏风筝,讽刺“凭风”而起的得势小人和“仰面”而观的“愚儿”,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诗中描写飞筝迎风飞舞,巧伪多端赛过鸟儿,又一针见血的指出它并不能真正飞入“碧宵”,能终日不载下地便算万幸。
整首诗咏物抒怀,出语辛辣,颇富理趣。
宋代的一些道学家写的诗,也注意到了诗中的“理”是应当有“趣”的。
如南宋的朱熹有时就会放下严肃、古板的道学家面孔,写出生动活泼、意味深远的诗作来。
如下面这首《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小水塘因得有源活水的潺潺贯注方能清澈透亮,映照万物,从而借景喻理,阐述自己读书的感受:只有多读书,常读书,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
整首诗笔调活泼,意蕴深远,历来被奉为治学格言。
理趣,使宋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新颖看法与独到见解,也是宋代文人达观、幽默个性的的反映。
前面提到的《题西林壁》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副使,途中游庐山,游后于西林
寺题壁留诗。
由此可见,写这首诗时正值苏轼人生失意、仕途受阻之际,作者心中有苦闷可想而知。
但当他饱览了庐山的万千气象后,心有所悟:人世间的名利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官海沉浮也是人间的常态,又何必为之苦恼呢?“宠辱不惊,漫随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于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一首《题西林壁》做便千古流传下来。
品读这类诗歌,无论对我们做人,还是作文,都不无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