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苏轼的理趣诗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巨匠之一。
他的文学风格多才多艺,其中理趣诗是他创作中的重要一部分。
理趣诗是苏轼创作的一种特殊诗体,它主要是以谈及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苏轼的理趣诗有许多经典之作,如《词》、《急就篇》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以下是关于苏轼的理趣诗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苏轼的理趣诗注重表达对人性、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他通过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观察,写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诗句。
比如在《词》中,他写道:“囊萤夜不寐,青春老于是。
时危即固命,虽死唯馀泪”。
这些诗句在简约中寓含深思,通过对困境中的自省和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洞察。
其次,苏轼的理趣诗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题材,借助语言的舞台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比如在《急就篇》中,他开头写道:“几度偷香窗下槐,送君无数范成龙”;接着他又写道:“狂风吹乱朝云泪,远戍寒楼发哀哽。
”这些诗句表达出了苏轼作为官员的心情和对自己创作人生的思考。
再次,苏轼的理趣诗还常常以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色中事物的品味,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
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苏轼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通过对自然景色中的鸟鸣和动态的描绘,他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最后,苏轼的理趣诗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他的用词和篇章布局上。
他善于运用音韵的变化和形象的描写,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同时,他也善于将对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感悟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整体结构中,使诗句更具深意。
这些特点使得苏轼的理趣诗在艺术上更加卓越。
苏轼的理趣诗是他传世作品中的重要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这些诗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世文人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富有理趣的古诗一、介绍苏轼及其富有理趣的古诗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苏文”、“苏子瞻”,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古诗深受读者喜爱,因为他的诗作富有理趣。
他擅长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且用充满哲理的语言来表达。
他的诗作既展示了他对人生、自然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因此,苏轼的古诗内容丰富多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苏轼古诗中的理趣1. 苏轼的哲学思考苏轼的古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他关注生命的短暂,对人生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
他在《赤壁怀古》中写道:“临去秋波别,怅望不胜伤。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长。
”这些句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无常和附会,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思考。
2. 苏轼对自然的感悟苏轼的古诗中也有许多描绘自然景色的优美篇章。
他以诗为媒介,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比如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山川座中骑,烟霞世界开。
”通过这样的描述,苏轼展示了他对大自然景色的独特观察和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3. 苏轼对社会时事的关注苏轼的古诗中不仅展示了他对哲学思考和自然的关注,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他以黑暗的时代为背景,借古写今,用诗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到:“唤起犬马出,展腾骑青冥。
”通过这些描述和描绘,苏轼展示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并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三、苏轼古诗的影响苏轼的古诗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被奉为经典之作,传诵至今。
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度的思考引发了后人对诗歌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苏轼的诗歌作品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学者们通过对苏轼的诗作的研究,深入探寻他的文学风格、思想和人生哲学。
苏轼的诗歌作品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学素材,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理趣诗研究苏轼理趣诗研究一、苏轼理趣诗的特点(一)爱国主义。
苏轼充满爱国主义的精神,他在题签理趣诗中赞扬鞠躬尽瘁的志士仁人,赞美秦淮河的水手,赞颂古朴的神话,抒发对祖国的思念和无限的热爱,表达深情的土地的忠诚敬仰。
(二)知识精深。
苏轼的诗精深蕴含古今知识,更加强调了他对社会知识的发散推广,他有力地呼吁走向国际水准的现代知识的掌握。
(三)清新写景。
他在写景中注入了他对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刻见解,他利用写景的方式幽默抒情,展示出自己知识丰富,内容敏感。
二、苏轼理趣诗的创作特点(一)以散文基础为蓝本,突出文字的感染力。
苏轼《理趣》与早期散文创作有关,采用这一散文表达手段,言简意赅、语言质朴;同时,又有诗无穷之妙,古色古香,具有特有的美感,注重声调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二)强调形象思考,展现历史价值观。
诗中运用了众多特殊的文字形象,以曲折文字塑造抽象的思想精神,把人们的精神状态定格在历史价值观中,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
(三)延展篇章,示人小之慷慨。
乐府曲辞经常以坐簇的形式写成,苏轼在理趣诗中,秉承了当时乐府的审美标准,以集曲苑的形式安排篇幅,把诗的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读者献上一种慷慨的思想感官体验。
三、苏轼理趣诗所彰显的影响苏轼理趣诗以民族文化的朴实表现形式,在当时展现出一种传统文化特有魅力,受到不少文学家的追捧,对中国传统文学有诸多影响,首先,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推动作用。
苏轼的作品结合了传统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为今后的新乐府写作提供了思想和文学洞察。
其次,“理趣”还有很大的感染力,苏轼理趣诗催生了文人爱诗爱古,带出一股“文宗文恭文仰文行”的精神热潮,对下一代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如黄庭坚、刘基、熊洙等文人都受到苏轼画风的大力启发和影响。
四、苏轼理趣诗研究的意义苏轼理趣诗是一部充满原创性的创举,其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奇幻的叙事形式的创新使得这部诗拥有非凡的魅力,使文学历史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对于对研究中国古典诗文有很大的价值。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浅谈苏轼诗中蕴涵的理趣杨彦【期刊名称】《《河南农业》》【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1页(P62)【作者】杨彦【作者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正文语种】中文我国古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诗歌风格多种多样。
其中有部分诗歌以蕴涵着的独特理趣为人称颂。
宋代诗歌重说理,以议论理趣见长。
宋诗这一时代审美风尚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诗歌蕴涵的理趣在普遍意义中启示人们做多方面的思考。
一、清新的山水景物诗中所包含的独特意蕴苏轼众多的以山水景物为描摹对象的诗篇清新自然、意境突出,更重要的是这些诗作通过诗歌的语言概括出诗人特有的认识与发现,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如其诗歌《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人在此山中。
”这是诗人写庐山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它在描写庐山秀丽多姿的景色和表达作者从观望山景中所得到的启发时,不是以情胜,而是以理胜,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来表现诗的主旨,引出哲理:认识一个事物既要深入其中,又要超乎其外,告诉人们一种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
又如其诗《慈湖夹阻风》(其五):“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此诗前三句写景,形象地描绘了行船遇风的情景;后一句说理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得出人生之路艰难的认识。
人生与行船一样,哪里不遇上坎坷险阻呢?苏轼善于在日常的生活小景中,发现人生的哲理,并且引发人们的思考。
熙宁六年,他在杭州写的《病中游祖塔院》诗:“柴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此诗写游寺情景,颈联的议论既切题旨,又合禅理,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病中游寺这样的日常小事,被描绘得充满情趣、充满哲理,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二、通过理趣诗寄怀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有的理趣诗着重表达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充满着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
评析苏轼《定风波》中的理趣大量“有理趣无理障”的哲理诗应被视为宋诗的一大成就。
至苏轼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诗歌“尚理”才成为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把抒情与说理紧密结合,将说理或是议论通过形象思维表达出来,即所谓充满“理趣”。
作为北宋文坛一代宗师的苏轼,更是精于此道。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饱含哲理的诗词文章,像我们十分熟悉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以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等等。
苏轼以其丰富的创作成果无可争辩地登上了北宋理趣诗文的顶峰。
在苏轼的作品中,理总是带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总是与具体的物象和比喻结合在一起,因而所言之理往往具有生动、形象、隽永、感人的特点,也就是说具有理趣。
苏轼在元丰元年(1082年)写的《定风波》就有着这样的特点。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1079年,苏轼因“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因谗获罪几乎就死,这件事给了曾经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一直主张积极入世崇儒的苏轼以极大的打击。
在湖州至京城的押解途中,苏轼竟然试图纵身江流,在狱中也曾准备服药自尽,写下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的颓丧诗句。
后来,在多种因素的配合下,苏轼终于幸免了杀身之祸,得了个有名无实的闲职,贬至黄州。
“初到黄州,廪入绝绝,人口不少,私忧甚之”,(《与秦太虚书》)这时的苏轼,政治处境险恶,精神压抑,生活拮据,他的心情幽独孤愤。
他常策杖江边,望云涛而茫然,并且热衷于在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黄州安国寺记》)黄州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折,他从以前的努力进取、议论风发转为多作人生感慨,词风更见超逸旷远,也更加充满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
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
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
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
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
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
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浅谈苏轼山水诗词中的理趣和禅趣[摘要] 苏轼在山水意境的营造上,注重哲理和诗情、理趣和韵致的融会贯通,由六朝以来强调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发展为神、形、情、理的和谐统一,主要表现为:在山水寓理中超越山水和理寓山水中,将山水理化。
部分诗或是富有禅意,或是把儒、释、道三家融于一炉,并借禅宗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他对人生的体味和感受,主要表现为:借山水说禅理,从山水中感悟禅理,禅意与山水合一。
苏轼走出了自然,在自然诗化的走向上进行了一次超越性的回归,谱写了非同一般的哲理与禅机理趣。
[关键词] 苏轼山水诗词理趣禅理苏轼的山水诗在自然诗化的走向上表现出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总体倾向。
这里所说的走出自然,是指苏轼的山水诗不再把山水当作体道之物,媚道之形,或看作是情感的载体,而是将自然化作了自己求诸内心的媒介。
苏轼首先把人从与自然合一的状态中独立出来,将自然化作了自己求诸内心的媒介,真正走出了自然。
他一生“身行万里半天下”,所以他的山水诗也因其坎坷的人生经历而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一)羁旅乡愁。
(二)入世与出世、现实与物外的矛盾。
(三)与民同亲、与民同忧、与民同乐。
(四)纯粹的山水美感体验。
在这些山水诗中,蕴含了不同的理趣佛学对苏轼的影响以及苏轼的佛学思想[2]。
而理趣主要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
[1]苏轼山水诗的哲理奇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山水诗词中的哲理奇趣苏轼对山水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辨力,在常言中蕴含新意妙理。
他的山水诗词充满了艺术魅力,主要表现为:1、在山水寓理中超越山水。
宋人山水诗超越了对现实的干预进入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沉思,表现了强烈的哲理意味;而苏轼山水诗的主体性的突出使哲理性得以增强,即他对山水进行审美时了理性,开辟了新的山水境界——理趣意境。
2、理寓山水中,山水与理化。
苏轼把姿态万千的自然景色与微妙精深的哲理情趣相结合,不失诗的趣味。
[苏轼的闲适理趣]苏轼闲适生活的描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躺在陋室的床上,或端坐在教室里,或闲逛在夜色中,倾听自然界微小的声响,总能感受到自然之亲切。
那风摇树叶簌簌的声音,雨打芭蕉的声音,花瓣飘落的声音,引起人情思无限。
但是,纵然外界安静无声、悄然寂静,假如没有内心的闲适和空明,也不能体会到自然界微小的变化和美。
滚滚红尘中,吵闹的人群,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从小的方面说,要满意自己生存的需要和维持家庭基本物质需求,从大的方面说,要争取功名利禄,光宗耀祖,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这种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的追求中,我们往往表现得非常烦躁,燥热和狂躁蒙蔽了心灵,失去了应有的清明和宁静,变得心神不宁,甚至六神无主,这就渐渐虚无起来,虽然有许多的名利追求,可是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追求和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因此,老子认为,人应当保持自己内心的空明,守护自然纯一的清净,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外在之物扰乱自己的本心,才能搁置种种纷扰把握到万事万物的本真、才能在芸芸众生中体验到美。
这样,我们从繁忙和操劳中抽身而回,寻一份闲适,即使是短暂的闲适,也能让心灵获得解脱;而假如达到闲适恬淡的人生境界,则能够神闲气定,进入“玉宇琼楼,高寒清澈”的宇宙境界。
关于“闲”,《说文解字》曰:“闲”,“阑也。
从门中有木。
”有止、放、正、御、卫等意思,也有悠闲、静、闲适、水止而不动之意。
①段玉裁注认为此字古代多假借为“清字”。
而“”,《说文解字》解释为“隙也”,段玉裁注曰:“隙谓,者,门开则中为际,凡罅隙皆为……者,稍暇也,故曰暇。
”“从门从月。
会意也。
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
”②朱骏声曰:“,假借为闲。
”可见,现代汉语中的“闲”,对应古汉语的“”和“闲”两个宇。
从字源上看,“闲”指空间上的罅隙,门开月入,有澄明和照亮的意思。
后引申为时间上富裕的意思。
空间和时间上的闲暇,并不是空虚和无聊,或无所事事,“闲”还有防、止等意思。
《庄子天地》云:“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苏轼诗中的“哲理趣味”在苏诗中,有一类耐人回味无穷的诗体,就是他的富含哲理趣味的诗。
所谓“理趣”表现在苏诗中就是指在诗歌中能够发人深省和耐人寻味的诗意,一种审美体验。
在苏诗中,这种哲理趣味往往是通过自然现象和人生感悟体现出来的。
或是自然现象直接上升为哲理情趣的思考;或是把人生感悟转化为理性的反思。
“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都写入诗、词、文中,从而外显为‘理趣’之美。
”①就是这种精神和处理方法,使苏诗在坎坷贬谪不断的生旅当中能得心应手,荣辱不惊。
苏诗的哲理情趣往往是借助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
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乍看是对庐山的神态描摹,其实细读,真正打动内心的是诗中的“自我”与万物的关系。
世态人情不可消去,人就是深处在其中的,但是能在其中谈笑自如的,往往需要“大隐隐于市”的精神。
又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记东西?”这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正是高超笔法的体现,说理简单,但是有饶有趣味。
飞鸿横过雪泥,留下爪印,有对时间的思考,更主要的是苏诗把人生遇到的荣辱看得如此自然,大彻大悟,绝不含糊。
这种趣味的自然流露加上趣味性的譬喻使诗歌表达十分的完美而有感染力。
这样的例子苏诗中很多,《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等都是妙趣横生的。
苏诗中哲理趣味的表达有赖于生动的比喻。
《诗人玉屑·卷十七》说,东坡是“长于譬喻”的。
的确是这样,生动的比喻能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表现力和说服力更强。
苏试这方面用得得心应手,给诗增色不少。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飞鸿雪泥”、《慈湖夹阻风》中的“水半扉”、《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子”等,这些巧妙的比喻不仅使诗中的意象一下子呈现在我们眼里,还使诗的说理变得轻松省力。
我们喜欢苏诗,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原因。
苏诗中“理趣”的阐发也往往和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秋鸿春梦—论苏轼诗词的理趣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诗词,流传至今,广受文化人的喜爱。
苏轼的诗词在表现理趣方面尤其突出。
理趣,又称墨趣,是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作者用以表达自己精神世界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诗词的表达,引导读者去认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苏轼的诗词中究竟表达了哪些理趣呢?苏轼的诗词中最为突出的理趣,应该就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苏轼的诗句中,无论是秋天还是春天,自然的美书都能被他表现出来。
秋天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于秋天凉爽、干燥、收获的美好表达。
例如《惠州谢婉状元夜赠诗》中写到:“野良风吹水自清,疑是玉龙翻粉墨。
举世万方皆秋色,朱衣萧鼓漏声刻。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风景,展现了苏轼对于秋色的喜爱。
也有一些诗中,苏轼展现出对秋天的离愁别绪,例如《虞美人·听雨》中的“风雨潇潇,花落知多少?”,让人不由得沉浸在他的离愁别绪之中。
春天的诗中,苏轼普遍表现出对春天一切生机勃勃的景象的喜爱,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描绘了春节时的景象,让人感到苏轼从异乡思念故园,又能体验异乡春节的欢乐。
苏轼的诗词中,这种爱自然、爱生命、爱人生的理趣贯穿始终,成为英雄人物的脉络和主要内心表述。
苏轼的诗词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唯有热爱自然,才能在自然中感悟人生,而这种感悟,又将反过来为他的自然表达增添更深刻的意义。
苏轼的诗词不仅反映了他的自然情趣,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追求和人生欲望。
他的情感、思想中流露出的人生追求,甚至被认为是他诗词理趣中最为明显的一条。
在苏轼的诗中,总是隐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以及自我的命运价值展示。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诗句,表现了苏轼对于自我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诗立足生命,所到之处人心顿生向上的力量。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词琴心剑胆、穿梭自然。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篇1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objectObject]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理、义、趣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理性主义诗歌走出了盛世繁华的唐朝,褪去了春江花月夜的理想光环,历史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
按照人类认知的一样过程,从崇尚对自然事物、自我感受的细腻刻画、表达,到开始平复辨析、归纳其中的规律、道理,也是一种必定的结果。
面对那个依旧宏伟但张力却大不如前朝的时代,北宋的诗人欣然也是必定同意了后一种模式,同时努力把它做到最佳。
而苏转,便是这当中的代表人物。
也许是如水般难受拘泥的性情,也许是如风般无所不至的才识,诗到了苏轼的手中,便成了一种能够为所欲为利用的工具。
在他看来,只要能想到的,就能写出来、吟出来。
假如说诗歌带给他的是一种表达、宣泄的话,那么他带给诗歌的,则是充满无限活力的新生。
从此以后,诗的形象更加丰满了,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逐步拉开帷幕的深邃的理性精神空间。
苏武喻理诗的名篇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同样是写俊秀空灵的庐山,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概的确不凡,然而在他眼中,庐山还只是一座一般的山,但到了苏轼那儿却摇身一变,隐去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告诉我们:只有跳出来,客观地看问题,才能有正确、明朗的判定,否则就永久挣扎在云里雾里。
较经典的还有《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明白如话,道理颇深棗事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这则我们在课堂上死记硬背也无法不遗忘的哲学原理被苏武轻而易举、形象生动地说了出来。
果然是天才!只是,由于有些待完全是说理议论,略显艰涩难明白,苏轼也曾经受到过声讨。
然而,文学史上任何一次闪光和飞跃差不多上需要有尝试、有创新的。
没有苏轼的诗作如新奇血液般地注人,就没有以后的黄庭坚及江西诗派,没有之后涌现出的新理念、新思维的作家,没有宋代诗坛的蓬勃进展。
中国古典文化的重于感性、偏于理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东方文明的衰落、滞后,然而,这恰恰衬托出苏武以及他光照万代的充满哲理的诗歌成就。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葛晓音:论苏轼诗文中的理趣历来批评宋诗者,多引严羽《沧浪诗话》所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弊,认为风气大变于东坡山谷。
其实以文为诗在中唐已是普遍的现象。
至宋方“成一代之大观”(赵翼《瓯北诗话》卷五),差别在于唐人主要还是运文章之法入诗,而宋人则说理谈禅,无所不至了。
换言之,诗中出现大量理题和理语,是东坡“自出己意以为诗”(《沧浪诗话》)的重要变化之一。
诗歌一味说理使事,不问兴致,如同科学论断或思想推理,固是大病。
但诗歌并不排斥哲学思辨。
经过高度提炼后的诗歌,如果能揭示出人生或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往往可使诗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孕含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理,便可称之为理趣。
一个长于哲学思辨的诗人,必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理趣,苏轼便是如此。
严格地说,在苏轼浩繁的诗文中,属理趣的作品,数量亦不算多。
然而这类作品构成了苏轼创作的一个鲜明特色。
关于这一点,前人已有不少论著提及。
但这些作品中所包孕的理趣的内涵是什么?与苏轼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有什么关系?有没有更深的历史渊源和哲学依据?却还不甚了然。
因而有必要再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苏轼富有理趣的代表作所孕含的哲理虽然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等各个方面,但大多数都本于庄子“任自然”的宗旨,兼取禅家的空幻之说,从宦海浮沉、贬谪迁徙的生涯或眼前景物、身边小事悟出人生的偶然、世事的虚幻,追求自在一时的意趣,归结到适意为乐、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早年的名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时苏轼刚踏上仕途,尚未经历人生的坎坷,只是因子由重过旧地而发岁月易逝之叹,但已从游子到处留下的踪迹里隐隐悟出命运的某种偶然性和人生的空幻之感。
由于诗人以生动的比喻高度概括了人们在追怀前尘旧踪时所难免产生的无奈和怅惘,竟使诗中含有些许禅意。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
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
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
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
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
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
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有描写山水景物的,有酬和陶渊明诗作的,也有为画作题诗的,在这些诗歌当中很多都蕴含着理趣。
1、山水诗中见理趣苏轼的许多诗,从表面上看是写景、叙事,其实,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佛理。
如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这首诗写了苏轼几年前与弟苏辙(字子由)一起路过河南渑池县一寺院,与老僧言谈十分默契。
由于突发灵感,苏轼便于寺院破墙上即兴题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感悟。
几年之后,苏轼与弟苏辙故地重游。
此时,老僧已死,旧题诗句已不见踪影,诗人由此感叹人生聚散无常,就像鸿雁在雪上留下爪印一样,待到雪干之后便什么也没有了。
诗中饱含着诗人对自身生命的真挚体验。
苏轼执着地探讨人生,在古人所谓“白驹过隙”、“奄忽若飙尘”、“譬如朝露”的短暂人生中发现人生真谛。
诗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思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毕竟会深印脑中,诗中饱含了几多感慨,浓缩了人生几多艰辛,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反映出诗人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
苏轼的一生屡经宦海浮沉,但他能笑对人生,这与他超然物外的达观修养很有关系,因此,他也常在诗歌中借一般自然现象的描述揭示这种人生处世的道理,如《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雷电为自然界最能震撼人心的现象之一,加上古人赋予雷电的许多迷信言论,当他出现时就很少有人能不为之所动。
“无限人间失箸人”,含蓄而巧妙地讽刺了那些追名逐利者,然而当你置名利,甚至生命于度外,超越雷电之上时,就不会受它威严的干扰了。
诗人这种思想和人生观,与他一生中屡遭挫折有关,他饱偿过官场的黑暗、仕途的风险、人情的冷暖,加上佛道思想的影响,渐渐产生了看破尘寰的想法,但他又不愿被消极悲观的情绪主宰自己,务求从中解脱,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没有贪求名利富贵的杂念,就不会陷入斗争的旋涡,也就用不着整日担惊受怕;任他乾坤颠倒,风云变幻,自己都能超然物外,心不跳,色不变。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这种思想,但诗中又没有直说,而是通过眼前雷电形象,抒发心中之情,寄托物外之理。
2、题画诗中见理趣在一些题画诗中,由于其说理深刻而具有情趣,其中的一些诗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
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苏轼的题画诗在根据画面创造意境时,善于化静为动,寄寓主观情思,并展开艺术联想,写出象外之象,其评画论艺的精当和点化工夫,在宋代的题画诗中是最杰出的。
3、和陶诗中见理趣苏轼有一百二十多首和陶诗,而且作于不同时期,他在扬州时期的追和陶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模仿陶诗,但惠州、儋州时期的和陶诗,则表现了他求仕不能、求隐也不能的自我排遣的心境,是“借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
尤其是他在惠州时写的五十七首和陶诗,季情山水,游心物外,笑傲忧患而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
如《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第六》其三:“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
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
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
”诗写得平浅而有味,在艺术方面把握住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而自然的描写,追求超然淡泊、意与境会,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苏轼晚年的和陶诗均具备这样的特色,在“闲”与“静”的情趣中融入了禅理,表现出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神会。
除了诗歌中含有理趣外,苏轼的很多词作中也蕴含着理趣。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
此时的词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继承了晚唐五代词风,在立意、措辞、造境方面均因袭前人,少有可取之处;二是突破晚唐五代藩篱,具有一定的革新意义,写景则清新自然,抒情则富有个性。
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
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苏轼一生作词可考者350余首,其中约有百首左右可以看到晚唐五代词留下的影响,但这不是苏词的主要方面。
苏轼在词境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他在保留传统词的畛域的同时充分拓展词的新境界。
在苏词中,占重要篇幅和绝大部分篇幅的是有关壮志、哲理、送别、旅怀、风光、农村、怀古、悼亡、闲适、贺寿、嘲谑等题材的,正是这种质和量的变化,使苏词与前代任何词人的词都有了某种实质的不同。
可以说,晚唐五代词代表了中国词的一半,而苏轼在词境开拓上的首事之功使中国词的发展完成了另一半。
摆脱词为艳科的影响,使其富有理趣,便是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的开拓。
根据苏词的创作风格,将从豪放词与婉约词两方面来分析。
1、豪放之中见理趣词至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开始抒发豪放之情怀,昂首高歌,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和人生感悟,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