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诗
- 格式:ppt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理趣的宋诗1.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的词自有一种豪气,他的诗则呈现出一种冲淡之美,是宋代理趣诗的典范。
这首诗以“雪泥鸿爪”为喻,表达对人活一世偶然间留下的痕迹的深思。
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无常,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
莫要计较一时名利、得失,百年之后,所有的种种都将被雪掩埋,顺其自然莫强求,如此便好。
2.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庐山“远、近、高、低”的千姿百态,接着笔锋一转,抓住横看、侧看山势时不同的景致这点展开议论: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就不同,看到的事物也不一样。
这首诗提醒人们要客观地全面地看待事物,不要盲人摸象,一叶障目。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一篇赞美西湖的写景诗,作者先写出了晴天、雨天不同天气里西湖丰富、多元的山水之美,接着又以人比物,用淡妆浓抹都美丽的西施来比喻西湖晴雨皆美的特点,新奇而动人。
此外,这首诗又有超越表象的理趣之美,让人在观赏美景之外有所启迪:美的评判标准不一,可以千姿百态;真正美好的东西不管外表如何变化,它的本质还是美的。
4.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表面上看是一首咏春诗,在草长莺飞的春天来到泗水河畔,放眼望去皆是焕然一新的风景。
任谁都能看到春天的风姿,因为春风吹绽了百花,四野红花、紫花一片。
然而,朱熹毕竟是宋代大儒,一代理学家,他的诗歌不会如此简单。
“泗水”在这里隐含孔门,孔子曾在泗水之畔讲学,所以这里的“寻芳”又指寻求圣人之“道”。
理解了这样的背景,本诗的哲理也就不难发现了:寻求到了圣人之“道”,那么就会豁然开朗,能从万事万物中体会到儒学的奥妙。
苏轼富有理趣的古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辞寥廓空。
四百瞳孔散发英光,
况是纷繁舆论,也癡迷于那荒唐口虚。
旧时茫茫五岳,神州至今绕不明,恍如隔世,只有滔滔长夜,扶摇而过。
酒善燃梦,不饮却颓然成醉,一抹雪泥,身在何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穷理尽性,而心之病未可斩也。
一朝斩断须臾事,又因梦想起江南。
故重阳遍访,仍是惆怅空灵。
独自年华老去,谁爱披衣觅雨听?
秋霖不解风情,由他泪下九重;
梦里重追逐,指予几行婉约。
《东篱乐府·丙辰中秋》
名花虽有,竟芬芳何在?
投向深山,秀出真质。
惋惜劳思去处,一片空蒙。
怨恨东篱凤舞,弦断音绝,泪痕两行。
谁亲闻此水墨,是否笑卧沧洲皆无义?
星际晓钟,月在青天,浊酒尽欢,余笑黄昏只管随身;不如棹寄江楼,满目历历长安图。
富有理趣的诗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人生在世不满百,谁敢笑我鬓发白?三尺长剑提在手,白发一样杀强贼。
3)人生自古一场梦,梦到天涯睡狮醒。
踏平世间坎坷路,一路走来太从容。
4)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5)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6)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
7)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诗句9)出口成章,英雄盖世本无双。
才华横溢,多少年来惊天地。
10)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
1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14、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1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1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郕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18、干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1、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2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3、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苏轼的理趣诗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巨匠之一。
他的文学风格多才多艺,其中理趣诗是他创作中的重要一部分。
理趣诗是苏轼创作的一种特殊诗体,它主要是以谈及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苏轼的理趣诗有许多经典之作,如《词》、《急就篇》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以下是关于苏轼的理趣诗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苏轼的理趣诗注重表达对人性、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他通过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观察,写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诗句。
比如在《词》中,他写道:“囊萤夜不寐,青春老于是。
时危即固命,虽死唯馀泪”。
这些诗句在简约中寓含深思,通过对困境中的自省和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洞察。
其次,苏轼的理趣诗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题材,借助语言的舞台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比如在《急就篇》中,他开头写道:“几度偷香窗下槐,送君无数范成龙”;接着他又写道:“狂风吹乱朝云泪,远戍寒楼发哀哽。
”这些诗句表达出了苏轼作为官员的心情和对自己创作人生的思考。
再次,苏轼的理趣诗还常常以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色中事物的品味,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
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苏轼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通过对自然景色中的鸟鸣和动态的描绘,他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最后,苏轼的理趣诗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他的用词和篇章布局上。
他善于运用音韵的变化和形象的描写,使诗句更具感染力。
同时,他也善于将对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感悟巧妙地融入到诗歌的整体结构中,使诗句更具深意。
这些特点使得苏轼的理趣诗在艺术上更加卓越。
苏轼的理趣诗是他传世作品中的重要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这些诗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后世文人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名家理趣诗
1. 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唐·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名家理趣诗
(最新版)
目录
1.名家理趣诗的定义和特点
2.名家理趣诗的历史和发展
3.名家理趣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4.名家理趣诗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一、名家理趣诗的定义和特点
名家理趣诗,又称理趣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四代。
理趣诗以名家为主体,以寓意深刻、哲理丰富、趣味盎然、对仗工整为特点,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社会、自然、人生等各方面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二、名家理趣诗的历史和发展
名家理趣诗起源于唐代,当时的诗歌创作繁荣,许多诗人开始尝试在诗歌中融入哲理,以提高诗歌的内涵和品味。
到了宋代,理趣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元、明、清三代,理趣诗继续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诗人加入到理趣诗的创作中,使得这一诗歌类型更加丰富多彩。
三、名家理趣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王安石:《泊船瓜洲》
3.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些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至今仍为人们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名家理趣诗的影响和价值
名家理趣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丰富了诗歌的类型和内容,使得诗歌在抒发情感、描写景物之外,更具有思想深度和哲理性。
另一方面,理趣诗的创作促使诗人们更加注重语言的锤炼和修辞技巧,从而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总之,名家理趣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它以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意趣、优美的诗句,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
苏轼的理趣诗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以其豁达、豪爽、独特的文学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中,有一类被称为“理
趣诗”。
“理趣诗”是苏轼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主要是表现苏轼的思想、情感、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态炎凉的体会。
在苏轼的“理趣诗”中,常常能看到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苏轼的“理趣诗”大多寄情于自然,描绘山水之美,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他常以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情感、生活的理解,抒发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怀。
在苏轼的“理趣诗”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间百态的感慨。
他以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理念和情感融入其中,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苏轼的“理趣诗”既富有理性的思考,又蕴含深沉的情感,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特色。
苏轼的“理趣诗”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思想上更是富有内涵。
他的“理趣诗”中常常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人情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对世间百态的思考。
苏轼的诗歌作品,尤其是“理趣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对后人的启示和教诲。
总的来说,苏轼的“理趣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特形式,是他对人生、情感、自然的感悟和理解的凝聚。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思想的深刻,情感的真挚,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世间的感悟。
苏轼的“理趣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情的洞察的体现,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的理趣诗苏轼于北宋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文艺才华在当时备受赞誉。
而“理趣诗”便是他创造的一种新型的诗歌体裁。
何为“理趣诗”?苏轼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朱熹曾述《易》云:‘理趣形。
’占得精要。
若于诗中领会,是以诗老兼骏趣。
老者,理也;骏趣者,形也。
故曰老骏。
舒而不滞,激而不漏,形与神相得,才者为之。
”简单来说,“理趣诗”是将“理”和“趣”两个因素融合在一起的诗歌体裁。
其中,“理”代表着诗歌中的深邃思辨,反映出诗人的思考与理性性格;而“趣”则代表着诗歌中的情趣与生活感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与生活态度。
在苏轼看来,诗歌中的“理”和“趣”应该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具有老成、敦厚、沉稳、典雅之气的情味。
苏轼的理趣诗,不仅具有学者的思辨深度,也不失文人的情趣风韵。
他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用“趣”展现人生情感,将两者有机结合,把握住作者和读者的共鸣点。
在苏轼的理趣诗中,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生的感悟与领悟,以及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与理解。
例如,他的《江城子·满庭芳》就是极好的一首理趣诗。
这首词构思精妙,既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情感的领悟,又能够通过景物的描写直观地传达给读者。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为谁发凄然,更那堪,鸟空梦碎,人行断绝,云水悠悠,意如醉。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所处的境地,景色青翠欲滴,但却显得空落萧索。
苏轼通过境地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感悟和悲凉之情。
在末句“意如醉”中,他从感觉上强调了人物心情的跌宕,将情感和景物相融合。
此外,苏轼的《江城子·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是一首优秀的理趣诗。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晚泊船时,眺望牛渚古迹洛神赋的种种情景,充满着对于历史与人文的敬重和对于人生的沉思。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诗歌的描写塑造了一种典雅、苍凉的境界,同时表现出了他对于“大美”的感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雷初惊叶,清晖细漏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时的女子们,都好像梦中出现。
宋代理趣诗赏析
宋代理趣诗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他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通过描绘池塘在春风和太阳照耀下的景象,表达了世界万物的道理。
这首诗的理趣在于,它暗示了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奥秘和智慧。
另一首有名的理趣诗是王安石的《孤桐》。
这首诗通过描绘梧桐树的高大和枝干的曲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格正直和坚韧不屈的追求。
诗歌的理趣在于,它强调了只有像梧桐树一样,经历风雨和挫折,才能真正成为伟大的人物。
总体而言,宋代理趣诗注重通过自然和人生现象来揭示深刻的道理,诗歌语言简练精辟,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这些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理趣——《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四陈友冰一、何谓理趣有这么两首诗,它们咏歌的是同一个对象,但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只要比较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差别所在。
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另一首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无须多加分析即可看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旨在惊叹庐山瀑布的神奇壮观,重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夸张、想象等浪漫手法来完成的。
西林壁是庐山西林寺的一座墙壁。
苏轼此诗与西林寺并无关系,也是抒发在庐山生发的感慨。
这种感慨并非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夸张庐山瀑布的壮美神秀,而是意在阐述自己由此生发的人生感受:前两句是要告诉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后两句则揭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生活哲理。
如果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首浪漫主义杰作的话,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首充满理趣的哲理诗。
所谓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
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
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
像我们熟悉的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歌主要叙述诗人隐居中的感受,其中像“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都蕴有丰厚的人生哲理,且不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和其中含蕴的归隐之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表达的老庄忘言之境,即使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类描述,它也意在告诉我们:鸟倦飞而知还,夕阳西下时刻也飞回山峦。
宋代哲理诗句一、秋日偶成(程颢·宋)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
(2)觉醒:醒。
(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
(5)淫:放纵。
(6)豪雄:英雄。
[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麽事情都不慌不忙的。
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二、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后两句蕴含“要想学问深,必须不断努力,常学才能常新”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注释】(1)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
也作蒙冲。
(2)向来:从前。
指春水未涨之时。
(3)中流:水流的中央。
【译文】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析赏】原诗是说: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朱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富含理趣的诗句
哎呀,说起富含理趣的诗句,那可真是让人陶醉其中!就像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要想
让心灵永远清澈,就得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思想吗?想想我们的生活,不也正是这样嘛!
再比如说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不就跟我
们有时候面对自己的问题一样吗?自己身处其中,反而看不清状况。
就好比你在一个迷宫里,怎么转都找不到出口,可站在外面的人一眼
就能看清路线!
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这句诗多有力量啊!就好像在说,哪怕你暂时遭遇挫折,就像那沉下去的船、生病的树,可周围还有无数的帆船勇往直前,还有大片的树木欣欣向荣。
我
们怎么能因为一时的困境就放弃呢?
在我看来呀,这些富含理趣的诗句,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
行的路,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境中坚定信念!。
初中富含哲理的诗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哲理: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旧更迭、季节交替、时间变化的自然理趣。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哲理:蕴含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无法被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旧事物必将被取代,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7.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哲理:人生世事难以完满,要有豁达的胸襟。
名家理趣诗摘要:一、名家理趣诗的概述1.理趣诗的定义2.名家理趣诗的历史背景3.名家理趣诗的特点二、名家理趣诗的代表人物1.辛弃疾2.李清照3.陆游三、名家理趣诗的经典作品1.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2.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3.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四、名家理趣诗的意义和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启示2.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一、名家理趣诗的概述理趣诗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诗歌类型,它以优美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学。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名家理趣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大亮点。
二、名家理趣诗的代表人物1.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其中理趣诗尤为出色。
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诗中,辛弃疾通过描绘元宵佳节的喜庆氛围,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冠”。
她的词作品以婉约、柔美见长,理趣诗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中,李清照借助自然景物,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3.陆游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理趣诗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两首诗中,陆游通过描绘秋夜的清凉和篱门的静谧,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三、名家理趣诗的经典作品1.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纷纷小雨漉纱窗,黄昏细碎伴离觞。
曹操富有理趣的诗句
曹操有许多富有理趣的诗句,比如《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中,曹操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说明世间万物皆有生老病死,人的寿命有限。
接着又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喻,表达自己对统一大业的坚定追求和决心。
最后曹操提出“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强调人应该珍惜时间,积极进取,以达永年。
此外,《观沧海》也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达了曹操胸怀壮志、统一大业的决心。
其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静态描写展现了大海的广阔与雄伟,“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则用动态描写表现了大海的生机勃勃。
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以天体运行来比喻曹操的雄心壮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为了探情,近年来,各地试卷已将唐诗翻了个遍。
其实,唐宋诗各有特色。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近年来,命题者逐渐青睐宋诗,关注宋诗理趣的考查。
下面就结合“理趣诗”的特点,来探究一下“理趣诗”的赏析与解答。
水中盐,蜜中花,冥合圆显——诗歌情感鉴赏之“理趣”探微曹春华一、探“理”主持人:朱东林阅读空间Y备考指津理趣诗不同于一般的哲理诗和议论诗,,清代学者史震林为“趣者,生气与灵机 所谓“生气与灵机”,指的是诗歌的达情感。
如古诗中诗人常常以竹自喻,表达正直、有节操等优秀品格。
有时咏物诗也会运用象征手法,揭示物象包含的精神、品质等。
如例④,牡丹象征的就是华而不二、悟“趣”接下来,我们以高考诗歌来检测一下我们的理解。
1.【2020题目。
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古人之糟魄已夫。
”题目:启示?2.【2020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曾说,别人认为魏徵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题目: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徵处?请简要分析。
遍性道理,给读者以启发,让人明理。
5. 运用修辞:修辞是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哲理诗也不例外,借助它们,诗歌表达才会更生动,内容才会更深刻。
如例⑨⑩就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升华了哲理。
(二)从诗歌题材看:“理趣”多见于山水诗、咏物诗、咏史诗等题材的诗歌中。
它们或包含于景象、物象的描写之中,或存在于史实的叙述里面,当然也会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三、说“理”道“趣”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曾对理趣诗这样评价:“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所谓冥合圆显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