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l理趣.
- 格式:ppt
- 大小:256.00 KB
- 文档页数:24
宋词最有理趣的诗
宋词最有理趣的诗如下:
1、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
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
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
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诚如此言,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
但许多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说法是宋人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当推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
作者用庐山面目随人的现象,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
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所阻碍,无法客观、整体的把握事物特点。
诗人在自己游山的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古老哲理。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哲理深刻,含有禅言偈语的机锋,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
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
读这类诗歌犹如和一位幽默风趣的智慧老人在谈话,既能让你得到谆谆教诲,又让你感到和蔼可亲。
又如苏轼的另一首七绝《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是天目山中的一个道士,这首诗是作者与他交谈后有感而作。
离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身处雷电之下,雷电似有无穷威力,令英雄豪杰也惊怖失箸(用刘备典故)。
作者由此归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雷霆之威”对于把浮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起丝毫作用的。
“趣”字则专指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更多术的成分在里面,这个“趣”的要求是能激发读者对诗歌的审美和体会。
总之,“理趣”两字就是潜藏在诗歌中的哲理与情趣的糅合,它只能由读者去捕捉、去细品。
二、宋诗中理趣的类型论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是理趣的有无,因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创新,使得宋词的内涵充满了“理”与“趣”,因而也催生了不少流传千古的经典文著。
而根据“理趣”的种类,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客观规律之理、社会人生之理、读书求学之理、艺术创作之理。
我国民众自古有实践出真知的作风习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习惯于以实践得出的道理作为知识和智慧的来源。
除了诗人身份,宋代的诗人们一般都具有其他身份,比如政治家、散文家、工匠、老师等身份,高水平的文化素质、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极高的艺术修养,都成了宋代诗人创作理趣诗歌的基础。
这些诗人们通过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和体悟,总结出了世间运作的本质规律与内在规则,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唐朝时,比兴言志的作诗方法已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唐朝诗人热衷于在诗歌中弘扬自己的个性,到了宋代之后,当代诗人们不仅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描述并抒发感情。
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中的人事物进行了深度地刻画、反思以及批判。
作为我国首例创办私学的学者,创造我国儒家文化的儒学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传授了诸多关于教育的理念与值得学习的方式,里面涵盖了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等思维理念。
另外,宋代文人的地位相比武将而言也更加高,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所认可,文人们凭借其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以及政治地位,更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诗歌广传于世。
宋代的诗人不仅可以高度地参与到国家政治中,同时也对传统的琴棋书画展现出非凡的兴趣和技巧。
当宋代文人齐聚一堂时,他们不仅可以对诗歌本身进行探讨,还会共同对画作、琴瑟、书画等进行分享探讨。
于是,在这样的多维度思维影响下,宋代诗歌也呈现出追求意境的独特特征。
三、宋诗尚理原因略探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笔者在此就这种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因素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主客观因素分别进行阐述。
陈师道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以理趣
见长。
所谓理趣,是指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让人在欣
赏诗歌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陈师道的诗歌大多以自然为主题,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与
神秘。
他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细腻的描
写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生命、自然、人性等
主题的思考。
例如,他的《登幽州台歌》中写到:“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歌以天地
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
对生命和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陈师道的诗歌还注重表现个性和独立思考,反对当时流行
的华丽的宫廷诗歌和跟风的文学现象。
他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了对时代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总之,陈师道的诗歌以其深邃的理趣和独特的个性,成为
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为了探情,近年来,各地试卷已将唐诗翻了个遍。
其实,唐宋诗各有特色。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近年来,命题者逐渐青睐宋诗,关注宋诗理趣的考查。
下面就结合“理趣诗”的特点,来探究一下“理趣诗”的赏析与解答。
水中盐,蜜中花,冥合圆显——诗歌情感鉴赏之“理趣”探微曹春华一、探“理”主持人:朱东林阅读空间Y备考指津理趣诗不同于一般的哲理诗和议论诗,,清代学者史震林为“趣者,生气与灵机 所谓“生气与灵机”,指的是诗歌的达情感。
如古诗中诗人常常以竹自喻,表达正直、有节操等优秀品格。
有时咏物诗也会运用象征手法,揭示物象包含的精神、品质等。
如例④,牡丹象征的就是华而不二、悟“趣”接下来,我们以高考诗歌来检测一下我们的理解。
1.【2020题目。
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古人之糟魄已夫。
”题目:启示?2.【2020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曾说,别人认为魏徵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题目: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徵处?请简要分析。
遍性道理,给读者以启发,让人明理。
5. 运用修辞:修辞是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哲理诗也不例外,借助它们,诗歌表达才会更生动,内容才会更深刻。
如例⑨⑩就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升华了哲理。
(二)从诗歌题材看:“理趣”多见于山水诗、咏物诗、咏史诗等题材的诗歌中。
它们或包含于景象、物象的描写之中,或存在于史实的叙述里面,当然也会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三、说“理”道“趣”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曾对理趣诗这样评价:“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唐诗宋诗理趣
唐诗和宋诗在理趣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唐诗以意兴取胜,而宋诗以理趣取胜。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而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诗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而宋诗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
在理趣方面,宋诗更胜一筹。
宋人从万物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包括一些生活的哲理。
例如苏轼的诗就始终理趣盎然,例如《琴诗》中“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通过琴声的来源提出了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的问题。
唐诗和宋诗在理趣方面各有千秋,但宋诗在理趣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
1/ 1。
浅述宋诗中的理与趣班级:11级17班姓名:陈霏斐学号:3号“理趣”一词最源自佛典,最早被用于诗歌评论是在宋代.南宋学者李塑认为“诗惟陶渊明,唐文惟韩退之,自理趣中流出,故浑然天成,无斧凿痕。
”理学家包恢也认为:“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卷二答鲁子华论诗)。
而就以上两段话,总结了古人为文做诗的最高境界。
南宋降后,“理趣”成为学者品评诗歌的重要标准之一。
古人惜墨如金,用字极为俭省,对于“理趣”没有给出明确解释。
于是关于理趣的解释也就无人能具体明白的说清道明。
或许。
“理趣”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天机,一旦说破,就会落入言筌,失去它的微言大义。
现代学者对“理趣”一词就有诸多的理解与认知,葛晓音认为:“蕴含在诗歌感性观照和形象描写之中的哲理,便可称之为理趣。
”阎福玲解释“理趣”就是“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吟咏描绘或刻画来展示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体悟,阐说道理而有诗趣诗味,既给人诗美的愉悦,又能启迪人的心智。
”而笔者因所学不多只有从字意上简单粗暴的理解“理”就是道理重在表现诗歌的思想内容,写诗就是要言之有物,有所感有所发儿而写。
而“趣”就是使诗歌“有趣”使人有读下去的愿望,侧重于指诗歌的艺术形式,强调其审美功能,要求诗歌能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简而言之,“理趣”就是指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与诗情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理融于趣,趣中有理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较之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表现了诗人从对自然、社会的外在兴象转向内在人生理念世界的开掘。
在繁荣兴盛的宋代文化氛围中,宋诗在唐人遗风中变革自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宋诗之“理”谈到宋诗,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唐诗作一番比较,然后便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番争议。
这种争议,自南宋以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
宋诗的理趣及其文化成因一唐诗和宋诗之优劣,在后代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对唐宋诗不同风格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大致激情发越者多喜唐诗,性格沉潜者多爱宋诗。
唐诗太辉煌了,以至使人发出一切好诗皆以被唐人作完的感慨。
它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峰威压在宋诗面前,成为宋诗难以回避与超越的文化背景。
但宋人又不甘心不超过它,于是有了种种考虑,种种安排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特点,种种利弊。
其中有些人认为宋诗的毛病在过于追求理致,驰骋辩驳,喜好奇特,这样就不如唐诗真率多情,兴致盎然。
如严羽批评宋人之诗时说道:“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而理在其中。
”还说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严羽“尚理”的批评,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者,吟咏性情也。
”这样,“理”就被排斥在诗歌艺术本质特征的大门之外了。
二客观而论,宋诗胜于唐诗之处在于诗歌创作技巧的进步,意境的深刻,取材的扩大。
大量“有理趣无理障”的哲理诗应被视为宋诗的一大成就。
在宋人之前,也曾多次出现过以诗表达哲理的诗风,如山水诗之前的玄言诗,王维等唐人诗中表现佛理禅思味道的诗都是一种哲理诗,但前者由于“质木无文,淡乎寡味”而很快被山水诗取代,后一类的诗歌在大量光彩夺目的意象诗面前,也显得黯然失色,构不成一代诗风的主流。
至宋王安石,苏轼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诗歌“尚理”才成为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苏轼可谓是宋代“理趣”诗的集大成者,苏诗中的一部分以议论的方式直接阐发哲理,其中最成功之作莫过于《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陈衍说:“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
”《题西林壁》一诗,表面上是写庐山,实际上是从哲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
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真相,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性,必须对事物客观地不带成见地作全方位的历史的反复观察,深入研究。
宋诗以理趣见长,一般喜发议论,而且议论性的句子往往直接出现,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但这首诗却没有这样的议论,全用意象来表达,表面上像唐诗。
但猜测时还得有点读宋诗的意识,着力推究其中的理趣。
姑且推测如下:诗人在春末夏初、大雨之后,看到城南一幅特有景象:水塘由干枯变得丰满,由死寂变得活跃,河水涨满,活力四溢,平时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峰峦忽然错乱纷出,扑面而来,争高竞秀,生机蓬勃,而那些小草,更是不甘寂寞,挺身而出,抖擞振作,秀色警人,只有桃李之花经不住急雨的袭击,香销玉陨,狼藉满地,不免可惜。
诗人想:自然是公平的,万物都有其各自的舞台,至于什么时候突显特出,什么时候销声匿迹,自有公理。
横塘不会一成不变,河水不会低沉依旧,山峦不能尽占青睐,桃李不能灼灼不谢,小草不会永远沉寂。
隐者将显,显者将隐。
万物之生命力无不因时而动,而且,绚烂意味着凋谢,早熟意味着早衰,相反,“野火烧不尽”的勃发也许来自更多的隐忍与潜伏。
“大雨(急雨)”是一种考验,山禁得起这种考验,横塘禁得起这种考验,小草也禁得起这种考验,惟独桃李禁受不起。
那就锤炼吧,潜伏,积淀,蓄势而发,像峰峦一样,大雨之后更显妖娆,像横塘一样,冲击之后推陈出新,像小草一样,洗礼之后茁壮挺拔!更持久的美不正出自抗击打的能力与足够的涵养吗?否则,只能像桃李开尽,让人惋惜,即便收获一掊同情之泪,又有何益。
宋诗的理趣来源:《福建民进》2008年第2期发布时间:2010-09-01 作者:蔡天敏说起宋诗,人们爱将其拿来和唐诗作比。
有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总体来说,唐肥宋瘦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这也许是宋代理学的兴盛对诗歌的浸润所形成的艺术趣味吧。
不过,宋诗的理趣,那是诗人在创作时的不经意的艺术自觉,是笔底的意象经过人们的赏玩和联想,而获得的审美高度。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诗句具有艺术的张力,正是从其中的意象中可以提炼出理性的内涵,而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下面,就此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淳朴民风的优秀诗作。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茂盛,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而陆游在乡间赏景的这一体验,也可经过提炼后,用于其他方面。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写庐山,意在说明观察山的角度不同,其获得的影象也是不同的。
因此,多一些观察的大视角,有助于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宋代理趣诗赏析
宋代理趣诗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他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通过描绘池塘在春风和太阳照耀下的景象,表达了世界万物的道理。
这首诗的理趣在于,它暗示了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奥秘和智慧。
另一首有名的理趣诗是王安石的《孤桐》。
这首诗通过描绘梧桐树的高大和枝干的曲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格正直和坚韧不屈的追求。
诗歌的理趣在于,它强调了只有像梧桐树一样,经历风雨和挫折,才能真正成为伟大的人物。
总体而言,宋代理趣诗注重通过自然和人生现象来揭示深刻的道理,诗歌语言简练精辟,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这些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宋诗之理趣——《语言的狂欢》宋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理趣。
宋人比较注重对哲理的体悟,往往以冷静的观察思考代替热烈的感情抒发。
诗坛革新领袖欧阳修早在景祐元年就吟出的一首变唐人之风、开宋诗面目的小诗《远山》:“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
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此诗即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体味。
本来,对于观赏者来说,山色应是有远近的,如唐人所言,在近处可见霜叶呈红,于远处可望瀑布挂川;而欧阳修一出语便泯灭了草木毕现的近景和山霭迷濛的远景的差异,并以“看山终日行”之动感强烈的诗句,委婉道出其中缘由。
欧阳修这首小诗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日益复杂多变的北宋社会生活在文学中的微妙反映。
此诗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力图多角度、多层次把握事物特征的哲理意识。
无独有偶,欧阳修的诗友梅尧臣吟出了《鲁山山行》一首,其审美趣味正与欧氏相通:“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树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在高高低低、广袤深远的山中不停地探索、观赏,这就是诗人所言的“野情”。
他所要观赏的山色,并非聚于一点,而是要让“好峰”在移步换形中展现它那不同侧面的身姿。
这种观赏方式自然不免劳顿之苦,然而诗人却深深沉浸于探索的乐趣之中。
欧阳修之“峰峦随处改”与梅光臣之“好峰随处改”,都力求从各个侧面立体地把握山峰之美,通过“随处改”的形象来探求山峦的更真实的面目。
在他们看来,能够观赏到“随处改”的山峰,才算得上看到了“好峰”;观赏者只有随时调整变化与被观赏对象的关系,才可能感受、领悟到更深刻的东西。
时至南宋,国步的艰难更使人感到人生的艰难,在金人威逼和南宋小朝廷统治下的人们,也许会倍感人生路途的漫长与不易。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在山间行走时所吟的绝句一首,就从一个侧面抒发了饱经忧患人们的共同感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比起上山,下岭是何等容易,而诗人却从人人看得轻易的下山之路中,窥见了漫漫人生之途的曲折艰难。
诗歌的“理趣”我国古代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
比如苏轼著名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说理诗,但它却十分生动有趣。
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那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
后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乎成了大家所常用的成语典故。
这就是我国古代传统所说的富有“理趣”的诗作。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明代的李梦阳就说过“宋人主理”(《缶音集序》)的话。
然而,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使诗歌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而以写一般理论文章的抽象思维方法去写诗,其结果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其实并非否定“理”,而是强调仅仅有“理”不能算诗,诗还必须有“趣”。
我国古代有许多文艺家都认为诗歌贵有“理趣”,而不能坠入“理障”或“理臼”。
所谓“理障”和“理臼”,都是指说理诗中那些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的作品而言的。
“理趣”,宋诗的灵魂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8年第42期中国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诗歌高潮。
其诗歌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艺术风格上也有变化,具有独特的风貌与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推荐此文,希望可以使你一窥宋诗风貌。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且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写给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忆当年与弟弟进京应举时路过渑池县,借宿寺庙内,在寺壁题诗的往事。
诗中前四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由于仕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样的诗乍一读来并不觉得是说理,但是仔细体会一下,就会感到其中寓有很深刻的道理。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
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在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
比如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末尾四句全写“玄理”:“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但这是诗人从对傍晚的山水风光中感受和体会到的,它和“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样优美、秀丽的景色描写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一诗时所说:“理语入诗,而不觉其腐,全在骨高。
”所谓“腐”即指坠入“理障”,即说理诗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而“骨高”正指有“理趣”。
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宋诗的理趣来源:《福建民进》2008年第2期发布时间:2010-09-01 作者:蔡天敏说起宋诗,人们爱将其拿来和唐诗作比。
有人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总体来说,唐肥宋瘦的评价,还是中肯的,这也许是宋代理学的兴盛对诗歌的浸润所形成的艺术趣味吧。
不过,宋诗的理趣,那是诗人在创作时的不经意的艺术自觉,是笔底的意象经过人们的赏玩和联想,而获得的审美高度。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诗句具有艺术的张力,正是从其中的意象中可以提炼出理性的内涵,而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
下面,就此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淳朴民风的优秀诗作。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了如此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茂盛,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而陆游在乡间赏景的这一体验,也可经过提炼后,用于其他方面。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写庐山,意在说明观察山的角度不同,其获得的影象也是不同的。
因此,多一些观察的大视角,有助于认识庐山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