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天气图分析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26.99 MB
- 文档页数:162
2024年《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高低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了解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能解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
难点: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气压计、风向仪;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期我国各地的天气现象,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关注,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这么大?”2. 新课导入: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3. 案例分析:讲解气旋、反气旋的判定方法,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举例说明。
4.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例。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气旋、反气旋的判定与天气影响3. 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系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判断下列天气图中的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解释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应的天气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气旋、反气旋的判定和锋面系统形成过程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2. 教学目标中学会判断气旋、反气旋,并分析其对天气的影响;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锋面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现象的解释;4.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及答案解析。
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2、学会看天气预报3、学会看天气图,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
4、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重点: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天气系统;天气图和天气形势;难点: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引言:老师一直想去哈尔滨看冰雕,那同学们认为老师要出行前要注意点什么,或者要带点什么东西呢?预设:多带点衣服评价:也就是说老师要注意一下那边的天气和我们这里不太一样对吧。
追问:那么老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哈尔滨的天气情况呢?评价:你们了解的真多!我们看 PPT: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121 电话查询、开通手机短消息等方式。
不同的方式,天气预报的特点也不一样,有的听声音(广播、电话查询),有的看文字(手机、报纸),有的图、文、声并茂。
其中,我们接触较多的一般是电视天气预报。
一:怎样看天气预报: 你知道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吗?海盐某日天气预报:今明两天多云到阴,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2-3 级,15℃--23℃。
提问:从中你获取到哪些天气知识?预设:知道了温度,会下小雨过渡:那么很多信息我们是不了解的,比如降水概率、多云、阴是怎么区分的,大家一起来看ppt1.云量: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 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 到7/10,5/10 到3/10 为少云,3/10 以下为晴。
2.降水量:12 小时内降水小于5 毫米为小雨,5-15 毫米为中雨,大于15 毫米为大雨?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小于30%降水基本不会发生。
4.气温:前者表示最低气温,后者表示最高气温的。
5.风向和风速6. 空气质量指数有时候,我们天气预报上会出现一些天气符号,我们来认识一下。
天气预报我们能看懂了,那么每天的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天气图二、天气图--用来表示天气形势,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天气识别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状况的表达;2. 能够根据天气的特征来识别不同的天气类型;3. 提高观察和判断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天气状况的识别;2. 学会运用相关表达描述天气;3. 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 天气图、图片或视频资料;2. PPT。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天气识别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兴趣,并与他们进行简要的谈话。
Step 2 学习天气表达(25分钟)1. 准备PPT,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不同天气状况的表达,并教授相关词汇和短语,如sunny, cloudy, windy, rainy, snowy等。
2. 学生根据PPT上的图片和词汇进行朗读和模仿,并记忆相关表达。
Step 3 天气识别游戏(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份天气图或图片资料。
2. 教师给出天气指令,让学生观察天气图或图片,判断并说出对应的天气表达。
3. 不同小组同步进行,看哪个小组的反应最快且准确。
Step 4 天气描述任务(30分钟)1. 教师给出一段描述天气的句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将其翻译成中文。
2. 学生将自己的翻译结果与同组同学互相对照、讨论和改正。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天气表达方式和对应的天气特征。
2. 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培养他们对天气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不同天气状况的表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他们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每天观察当天的天气,并用英语写下对应的天气描述;2. 搜集和整理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进行对比分析;3. 阅读相关的天气报道,了解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希望以上教案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识别不同的天气状况,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完整版)高三复习课教案: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常见的天气系统》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动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对天气的影响。
2、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能够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图。
3、通过对点演练和针对训练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冷暖锋、高低压以及锋面气旋的判读2、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3、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1、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实战演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引导学生回忆近几日天气的变化特点,说出天气变化带给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节课)情境问题:今天出门在外同学们有什么感受?那昨天呢?前天呢?学生回答:冷、热。
引出新课: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忽冷忽热的感觉,它和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来重温天气系统。
【知能构建】天气的影判读对天气的影- 1 -转折:首先我们来重温锋面系统一、锋面系统问题探究1:冷、暖锋过境前、时、后,天气状况怎样?1、教师动画演示,学生观察动画思考归纳【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探究问题【学生明确】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冷锋气温高、气压低刮风、阴天、雨雪、降温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气温低、气压高连续性的降雨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2、以我国具体的天气实例为主,简单介绍准静止锋,使学生明确准静止锋控制下的天气特点即可。
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①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6~7月):江淮准静止锋②云贵高原东北(城市:贵阳)的冬雨连绵(天无三日晴):昆明准静止锋③华南准静止锋(南岭一带);④天山准静止锋。
3、通过讲解中国东南沿海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说明锋面是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并使学生牢记中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详细内容包括:气团的概念及其分类、锋面的形成与分类、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团、锋面、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学会分析天气图,识别常见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团、锋面、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地图、天气图、指南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不同地区天气现象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关注,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 基本概念学习:(1)气团:讲解气团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锋面:介绍锋面的形成、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高压和低压系统:阐述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天气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识别常见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锋面天气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道关于天气图分析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气团2. 锋面3. 高压和低压系统4. 天气图分析七、作业设计2. 课后反思: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分析天气图时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2. 实践情景引入:天气图分析的应用3. 例题讲解:结合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4. 作业设计:深入理解天气系统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一、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1. 识别等压线:等压线是天气图上最基本的线条,它表示相同气压值的点连接成的线。
等压线的分布和形状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详细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天气现象;如何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学会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预测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
3. 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分析及预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学会通过天气预报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并了解其天气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天气预报图、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段有关天气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及其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天气预报图,让学生观察并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针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分别给出一个例题,详细讲解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个关于天气系统识别和天气预测的题目。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题过程,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天气特征。
3. 天气预报图的识别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
(2)观察当地天气预报图,识别并描述最近的天气系统,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2. 答案:(1)气旋: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地转偏向力,使空气旋转上升,形成低压区,即为气旋。
反气旋则相反,为高压区。
(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倾斜的锋面,锋面上的天气现象丰富多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天气系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气象图解读雨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气象图形及其距观测点的手段;了解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掌握气象图解读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操作和交互讨论,使学生在解读气象图时,能够较准确地判断雨量的高低和分布情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对气象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工作(1)教学材料:气象图、雨量记录表。
(2)教学设备:黑板、投影仪等。
2.导入活动(1)通过播放气象新闻或巨型气象仪器的演示视频,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
(2)利用谷歌地球等地图工具,介绍气象站的分布和观测点的位置,让学生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气象图形及其距观测点的手段。
3.教学主要内容(1)雨量的测量方法:分别讲解人工测量法、自动测量法和卫星遥感测量法,让学生掌握各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
(2)雨量的计算方法:讲解单位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降雨量、有效降雨量、产流量的计算公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进行雨量的计算。
(3)气象图解读:介绍常用的气象图形,如等值线图、气压图、气温图、降水量图等,让学生掌握气象图的读法和解释方法。
(4)分析气象图解读雨量: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气象图形和观测点位置,判断不同地区的雨量高低和分布情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气象图解读雨量。
4.练习与评价(1)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和小组交流,对气象图解读雨量进行练习和总结。
(2)通过小组展示和汇报,开展课堂互动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通过雨量记录表的填写和测试考核,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
三、教学反思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气象图解读雨量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操作和交互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气象图解读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气象图、雨量记录表等教学材料和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通过导入、讲解、实践、交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气象学,并成功完成了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