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天气图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75 MB
- 文档页数:5
1。
1 天气图分析天气图是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观测记录的特种地图,它描述了某一瞬间某一区域的天气状况。
天气图能显示各种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判断天气变化、制作天气预报的基本工具.一般分为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天气图三类。
过去天气图的填绘主要由手工完成,现在天气图的绘制都是由计算机完成。
目前业务上使用的MICAPS平台能显示常用的各种天气图。
1.1.1 地面天气图地面天气图反映了某区域某时刻的地面天气系统和天气状况.一张地面图上用数值或符号填写各个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刻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
它填有观测时刻地面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如气温、露点温度、风向、风速、海平面气压、能见度和雨、雪、雾等;还填有能反映空中大气现象的一些记录,如总云量、低云量、低云高以及高云、中云和低云的云状等;既有当时的记录,又有一些能反映短期内天气演变实况的记录,如3h变压、过去6h内的天气,过去6h降水量等。
地面天气图是填写气象观测项目最多的一种天气图,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很重要的工具。
地面天气图反映了某区域某时刻的地面天气系统和天气状况。
一张地面图上用数值或符号填写各个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刻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
它填有观测时刻地面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如气温、露点温度、风向、风速、海平面气压、能见度和雨、雪、雾等;还填有能反映空中大气现象的一些记录,如总云量、低云量、低云高以及高云、中云和低云的云状等;既有当时的记录,又有一些能反映短期内天气演变实况的记录,如3h变压、过去6h内的天气,过去6h降水量等。
地面天气图是填写气象观测项目最多的一种天气图,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很重要的工具。
图1.1a是MICAPS业务平台上默认的地面填图格式,也是世界上通用的填图格式。
在业务中由于地面填图信息多、显示屏幕有限,预报员会根据不同需要,自行设置所显示的要素和所显示的区域范围,如图1。
2a显示的地面图中只填充了云量、风、现。
(整理)天气分析和天气学原理答案.第七部分天气分析与天气学原理答案填空题1. 基本天气图辅助天气图2. 气象要素天气和天气系统3. 地面辅助天气图高空辅助天气图4. 极射赤面投影麦卡托圆柱型投影兰勃脱正圆锥投影5. 天气和地面天气系统未来天气变化6. 高空气压系统空间结构7. 等值线分析8. 2.5 49. 均匀平滑的10. 数值相等11. 风场风向12. 15 30 摩擦力13. 气旋性弯曲突增高压14. 地形等压线15. 冷平行16. 天山祁连山长白山台湾17. 过去3小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18. 风向成正比19. mm 微量20. 风的来向 4 221. 黑色实线兰色虚线22. 暖空气冷空气23. 兰〇红●24. 兰红25. 正北方纬线26. 兰G 红 D 黑27. 4或828. 黑、红29. 兰L红N30. 时间垂直剖面图空间垂直剖面图31. 时间32. 加强减弱减弱加强33. 冷区暖区34. 矢线相切35. 定量化动力气象学36. 正方形网格经纬度网格37. 系统误差偶然性误差38. 1-239. 暖冷1个纬距40. 气旋性低压槽41. 较少较多42. 低压槽暖43. 正负负正44. 冷45. 锋面逆温46. 一条巨大的云带47. 云底云顶48. 气压场平均温度场49. 1/450. 高空引导气流51. 爆发52. 西西伯利亚蒙古53. 高空冷中心强度54. 流场55. 暖性高压下沉运动56. 588 晴空区57. 东撤南退西伸北抬58. 两次向北跃进和一次南退59. 水汽含量的多少空气饱和程度60. 水汽垂直运动云滴增长水汽垂直运动61. 562. 外部63. 南海印度洋太平洋64. 微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65. 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66.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67.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68. 大气69. 天气过程70. 天气图71. 几百公里至一、二千公里3-472. 10000 1000 100 1073. 连续分布74. 标量矢量75. 不均匀旋转76. 相反77. 垂直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对速度的大小78. 气压79. 右左80. 斜压性81. 比较均匀82. 冷气团暖气团83. 西伯利亚气团热带海洋气团84. 锋85. 冷锋、暖锋、静止锋、锢囚锋86. 锋面87. 对流层锋88. 极锋89. 连续的、连续的90. 气旋式高91. 偏南西北92. 向速93. 正变压94. 生消95. 鞍形气压场96. 北方长江流域97. 3-5春98. 30-4099. 低压槽中100. 低101. 逆时针102. 副热带高压103. 西部型东部型带状型104. 锋面气旋无锋面气旋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105. 减弱减弱加强加强减弱106. 相切107. 辐合辐散108. 中心区或东南侧109. 上升下沉110. 气旋式曲率低压槽111. 北方南方蒙古气旋、东北低压、黄河气旋江淮气旋东海气旋112. 暖切断低压113. 上游波动阻塞形势114. 冷下沉暖上升115. 风场气旋式116. 连续性窄暴雨117. 700850气旋3-42-3118. 降水雷阵雨、暴雨119. 气旋波120. 华南12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122. 副热带高压高空123. 减弱增强124. 副热带西风热带东风125. 南北跳跃126. 气压系统127. 暖一致热带辐合带128. 南海高压水汽129. 青藏高原太平洋130. 天气东风波对流性131. 西部暖心132. 500-1000133. 东北3西南69134. 冬东北夏西南135. 东北136. 热低压西南季风137. 西南季风季风的爆发季风的撤退138. 华南汛期长江流域梅雨139. 副热带西南热带东南140. 华南江淮141. 副热带高压14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43. 南海西太平洋144. 孟加拉湾145. 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偏东气流146. 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147. 几十几1148. 雷雨大风暴雨冰雹龙卷149. 夏半年午后到傍晚150. 华南地区青藏高原151. 雷雨大风冰雹龙卷152. 雷暴雷暴单体发展成熟消散153.雷雨大风气压涌升温度骤降154. -20℃云顶155. 垂直气流有组织程度不对称性156.超级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飑线157. 连续不连续内部一侧周围158. 环境大气垂直159. 南西移动方向右侧160. 雷暴或积雨云强雷暴单体群161. 对流天气雷暴暴雨冰雹龙卷162. 涌升骤降突变急增163. 雷暴高压164. 下沉3-181.5165. 暖冷166. 涡旋漏斗几到几百167. 气压梯度400几到几十168. 自中心向外下沉辐散辐合上升169. 右前右后170. 下击暴流群垂直水平风切变171. 10018低空172. 弱水汽强干湿173. 热对流位势不稳定上升垂直发展174. 水汽热量平流175. 逆温层高静力能量176. 漏斗状湿层干层177. 地面加热抬升作用178. 水汽水汽179. 水汽暖湿空气西湿度180. 水汽不稳定181. 低层辐合182. 对流层下部85070015-20183. 垂直切变184.垂直切变组织程度185. 雷暴单体斜升下沉186. 下沉干冷水汽含量187. 风向风速强188. 高度强度不稳定189. 槽线冷温度槽暖舌190. 2-4191. 槽冷锋192. 辐合冷舌193. 等压线地面低压194. 大195. 850500196. 东东南197. 西伸东退198. 热带辐合带雷暴199. 40 对流层顶薄200. 锋区强201. 温度越低数值越高202. 西南低空1000-3000天气10003-4203. 西西北低涡204. 左重合汇合处单项选择205.C 206.A 207.C 208.B 209.A210.B 211.A 212.B 213.A214.A215.C 216.C 217.A 218.B 219.B220.A 221.B 222.B 223.D 224.A225.A 226.B 227.B 228.C 229.C230.B 231.C 232.B233.D 234.B235.D 236.B 237.A 238.B 239.B240.C 241.B 242.A 243.A 244.A245.C 246.B 247.A 248.A 249.B250.B 251.A252.A 253.B 254.A255.C 256.A 257.C 258.C 259.A260.A 261.B 262.A 263.B 264.C265.C 266.A 267.A 268.A 269.B270.A271.B 272.B 273.B 274.D275.C 276.B 277.A 278.C 279.B280.B 281.C 282.C 283.A 284.B285.A 286.C 287.C 288.C 289.C290.B 291.C 292.A 293.A 294.B295.B 296.C 297.C 298.A 299.B300.C 301.C 302.C 303.C 304.B305.D 306.C 307.D 308.A309.B310.C 311.B 312.C 313.B 314.A315.B 316.A 317.B 318.C 319.D320.C 321.A 322.C 323.C 324.A325.C 326.B 327.B328.C 329.B330.B 331.B 332.C 333.A 334.B335.A 336.C 337.B 338.A 339.B340.A 341.D 342.A 343.B 344.B345.C 346.C347.D 348.B 349.A350.A 351.B 352.A 353.C 354.B355.C 356.B 357.A 358.C 359.C360.B 361.C 362.C 363.C 364.A365.B366.C 367.A 368.A 369.A370.C 371.B 372.A 373.B 374.A375.A 376.B 377.A 378.C 379.A380.C 381.C 382.A 383.B 384.A385.B 386.B 387.A 388.A 389.B390.C 391.A 392.C 393.A 394.C395.A 396.A 397.B 398.B 399.B400.A 401.D 402.C 403.C 404.D简答题405.简述等值线分析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目次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站点资料的填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一般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站点资料填绘格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一般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地面天气图分析的基本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锋、切变线及赤道辐合线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等压线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等变压线的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T-ln-p图是一种用来判断测站大气层结稳定度、预报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工具,是常用的一种辅助天气图。
它是根据干空气绝热方程和湿空气绝热方程制作的图表,也称绝热图或热力学图。
T-ln-p图是一种用来判断测站大气层结稳定度、预报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工具,是常用的一种辅助天气图。
它是根据干空气绝热方程和湿空气绝热方程制作的图表,也称绝热图或热力学图。
图1.6为MICAPS平台上显示的一张图,图上有等压线(纵坐标)、等温线(横坐标)、干绝热线(即等位温线,表示未饱和空气在绝热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状态的变化曲线)、湿绝热线(即假相当位温线,表示饱和空气在绝热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状态的变化曲线)和等饱和比湿线(即饱和空气比湿的等值线)。
薄气层的稳定判断在实际大气中,γ>γd的绝对不稳定情况很少,只有在晴朗的白天近地面气层才可出现;γ<γm的绝对稳定层结通常出现在晴朗的夜间;大多数情况为条件不稳定层结。
利用T-ln-p图可分析气象站上空大气稳定度状况或计算表征大气温、湿特性的各种物理量。
大气稳定度有静力稳定度和动力稳定度,这里讨论的是静力稳定度,它是表示大气层结对气块能否产生对流的一种潜在能力的量度。
通常采用“气块法”比较绝热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气块温度递减率与环境大气温度递减率,来判断薄气层的稳定度,分为绝对稳定、绝对不稳定以及条件不稳定三种类型。
在T-ln-p图上比较层结曲线(斜率γ)、干绝热线(斜率γd=0.98℃/100m)和湿绝热线(斜率γm)的倾斜程度即可。
由于γd>γm,故:⑴当γ>γd时,干空气和湿空气均为不稳定,称为绝对不稳定;⑵当γ<γm时,干空气和湿空气均为稳定,称为绝对稳定;⑶当γm<γ<γd时,对干空气是稳定的,对湿空气为不稳定,称其为条件不稳定。
(薄气层)整层大气稳定度判断当气层比较厚,或要考虑整层大气的稳定度时,由于γ不是常数,不适用上述判据。
而是根据不稳定能量的正负和大小,判断厚气层的稳定度,分为绝对不稳定、绝对稳定和潜在(真潜和假潜)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