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气图的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4.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测量方法:温度表单位:摄氏度℃气温状况包括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2、温度测量方法:温度计放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观测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水银面平行二、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曲线1、一般规律:午热晨凉(日变化),冬寒夏暑(年变化)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的差,反映反映一地区七万日变化的剧烈程度最高气温一般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一般在日出前后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反映一地区气温年变化的剧烈程度北半球月均温最高在7月夏季最低温在1月冬季(南半球相反)三、气温的空间分布1、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温线等温线图:由等温线组成的图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气温逐渐降低3、气温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反之。
(基本因素)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2)海陆分布: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气温较低。
冬季反之3)地形、地势: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赤道雪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5、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的原因:南半球地形单一,主要为海洋,温度变化小。
4.2 降水和降水分布一、降水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单位:毫米mm一地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示二、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分类: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少雨型、湿润型三、降水的空间分布1、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降水量线图: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2、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3)地形、地势: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原因:暖湿气流遇山地阻挡被迫爬升时,最地势增高,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3、地球雨极——乞拉朋齐因其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第四章天气图的基础知识第一节天气图的一般知识天气图底图投影方式:天气图底图是用来填写各测站气象观测资料而特制的空白地图。
常用的天气图底图有:南、北半球天气图、中纬度区域天气图、热带低纬地区天气图等。
制作底图的投影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兰勃特投影兰勃特投影法又称等角正割圆锥投影。
将地球体的30?和60?纬圈与圆锥面相割,经纬线及地形投影到圆锥形的图纸上,展开后经线呈放射形直线,纬线是同心圆弧。
这种图最适宜作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图底图。
我国、日本等国的天气图底图均采用这种投影。
2.极地平面投影用这种投影法制成的底图,其经线为一组由极地向赤道发出的放射形直线,纬线为一组围绕极地的同心圆。
这种投影适宜作北(南)半球天气图底图。
3.墨卡托投影用一圆筒套在地球体上,地球赤道表面与圆柱面相切(或相割),光源放在地球中心进行投影。
把圆筒展开便制成一张图,其经、纬线都为平行直线。
由于低纬地区用这种投影与实况较为接近,而在高纬地区投影面积放大倍数太大。
所以这种图主要适用于作赤道或低纬地区的天气图。
天气图的种类和图时: 1.天气图的种类天气分布是三维空间的,为了比较全面地揭示天气状况,在气象分析和预报中,通常绘制三种类型的天气图,即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图。
天气图的制作过程依次为观测、编报发送、收报、填图、分析。
地面天气图是根据地面观测资料绘制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天气图,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基本的天气图。
高空天气图就是等压面上的形势图,它是根据高空观测资料绘制的。
辅助图是配合地面天气图和高空等压面图而使用的特定图。
2.天气图的图时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通常地面天气图每天制作4次,分别在世界时00时、06时、12时、18时,即北京时08时、14时、20时、次日02时。
此外,中间还有4次补充观测时间,所以实际上每隔3 h就有一地面天气图产生。
高空天气图一天制作两次,世界时00时、12时,即北京时08时和20时。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知识点总结一、天气与气候1、天气概念: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特点:多变。
描述要素:阴晴、风雨、冷热等。
2、气候概念: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特点:相对稳定。
描述要素:气温和降水。
二、气温1、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放置位置:百叶箱(离地 15 米,通风良好)2、气温的变化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相反。
3、气温的分布纬度因素: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
三、降水1、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
2、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3、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常年湿润型4、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世界的气候类型1、热带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2、亚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4、寒带气候类型苔原气候:长冬无夏,只有短暂的暖季。
冰原气候: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5、高山高原气候五、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不同,气温和降水存在差异。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描述:阴晴、风雨、冷热。
特点:多变的2.卫星云图:地图和气象卫星拍摄的图像叠加而成的,可以真实地反映云层的厚薄、云雨区域的范围。
白色表示云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3.天气符号:冰雹、雾、霜冻、浮尘、扬沙、沙尘暴等。
4.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的判断:在没有尾羽的一端画十字箭头。
右图的风向是西北风风力的判断:一个尾羽=2级。
右图的风力是4级风。
5.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优劣,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对健康有利。
空气质量级别共五级,一级最好,五级最差。
(见课本P61)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人为因素: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1.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用℃来表示。
2.气温的测量(步骤见同步P46)工具:百叶箱、温度计观测4次:2时、8时、14时、20时。
3.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气温最高(14时或午后2时),气温最低(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陆地(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2月最高,8月最低)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4.气温的差异世界气温差别可以用等温线图来表示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且中心气温高,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为低温中心。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
5.世界气温分布特点a.等温线大致延纬线方向延伸,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b.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
c.受海陆分布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和差异1.降水:水汽在适宜的条件下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特点:降水既有季节变化,也有空间差异。
2.降水的测量工具:雨量器、量杯3.降水的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全年多雨:赤道附近,全年降水都很多(每月都大于100毫米)夏季多雨: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少雨:夏季少雨,冬季多雨全年少雨:全年降水都很少,主要位于内陆和极地地区常年湿润:各月降水相差不大,雨量适中(每月50毫米左右)4.降水的空间分布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四多四少)a.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一、天气图(一)天气图的概念天气图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
在天气图底图上,填有各城市、测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标志。
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天气图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
1820年,德国H.W.布兰德斯将过去各地的气压和风的同时间观测记录填入地图,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
1851 年,英国J.格莱舍在英国皇家博览会上展出第一张利用电报收集各地气象资料而绘制的地面天气图,是近代地面天气图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建立高空观测网之后,才有高空天气图。
按天气图图面范围的大小,有全球天气图、半球天气图、洲际天气图、国家范围的天气图和区域天气图等。
天气图上的气象观测记录,由世界各地的气象站用接近相同的仪器和统一的规范,在相同时间观测后迅速集中而得。
地面天气图每天绘制4次,分别用北京时间02时、08时、14时、20时(即世界时18时、00时、06时、12时)的观测资料;高空天气图一天绘制两次,用北京时间08时、20时(即世界时00时和12时)的观测资料。
(二)天气图的种类天气图一般分为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图三类。
若按其性质分类,可分为:①实况分析图。
按实际观测记录绘制的天气图。
②预报图。
根据天气分析或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绘制的未来24、48、72小时的天气形势预报图或天气分布预报图。
③历史天气图。
根据实况分析图印刷出版的一种历史资料。
此外,根据需要有时还绘制不同时段(如旬、月、年)某气象要素平均值分布情况的平均图、对平均值的差值分布情况的距平图等。
1.地面天气图地面天气图也称地面图,是用于分析某大范围地区某时的地面天气系统和大气状况的图。
在地面图上,各个气象观测站的相应位置上,均被数值或符号填写该站某时刻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
所填的气象要素有:气温,露点,风向和风速,海平面气压,能见度,总云量和低云量,现时天气和过去6小时内的天气,过去6小时降水量,特殊天气现象(如雷暴、大风、冰雹)等。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气温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会初步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
3.初步了解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气温是高还是低。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变化。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教师:阅读教材第72页,了解气温的含义及表示。
学生: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教师:我国采用摄氏度表示温度,符号表示问答法授课有利于学生快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
为“°C”。
教师:阅读教材第73页“思与学”,了解气温的观测工具和地点。
学生:气温的观测工具是温度计,一般放置在百叶箱内,距离地面约1.5米。
教师拓展: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内观测,可以减少风的流动对气温数据的影响,离地面1.5米高度的气温较为稳定,且是人类直接感受的气温。
教师:观察教材第72页图4.7日平均气温示意,计算日平均气温。
看是否和右面的日平均气温相符。
学生:2时约为4°C,8时约为8°C,14时约为16°C,20时约为12°C。
日平均气温=(4+8+16+12)÷4=10°C。
计算日平均气温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理解能力,属于跨学科实践。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必背知识点一、天气及其影响1. 天气的定义: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的特点。
2. 天气的描述: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汇来描述天气。
3. 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农业、交通、生活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二、天气预报1. 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一日或多日内的阴晴、气温、降水、风向和风力等情况。
2. 常用天气符号:为了方便读懂天气预报,常用专用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如晴天用太阳符号表示,阴天用云朵符号表示等。
3. 获取途径:天气预报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报纸、电视、网络、广播和电话等多种途径获取。
三、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 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上,气温通常在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则相反,8月最高,2月最低。
4. 气温的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四、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 降水的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 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和降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 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五、气候的地区差异1.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 气候的特征: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3. 气候类型:世界上有多种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布地区。
六、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纬度位置:纬度低的地方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纬度高的地方接受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2. 海陆位置:距海近的地方气温变化幅度小,降水多;距海远的地方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少。
第一节天气图的一般知识
天气图底图投影方式:天气图底图是用来填写各测站气象观测资料而特制的空白地图。
常用的天气图底图有:南、北半球天气图、中纬度区域天气图、热带低纬地区天气图等。
制作底图的投影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兰勃特投影
兰勃特投影法又称等角正割圆锥投影。
将地球体的30︒和60︒纬圈与圆锥面相割,经纬线及地形投影到圆锥形的图纸上,展开后经线呈放射形直线,纬线是同心圆弧。
这种图最适宜作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图底图。
我国、日本等国的天气图底图均采用这种投影。
2.极地平面投影
用这种投影法制成的底图,其经线为一组由极地向赤道发出的放射形直线,纬线为一组围绕极地的同心圆。
这种投影适宜作北(南)半球天气图底图。
3.墨卡托投影
用一圆筒套在地球体上,地球赤道表面与圆柱面相切(或相割),光源放在地球中心进行投影。
把圆筒展开便制成一张图,其经、纬线都为平行直线。
由于低纬地区用这种投影与实况较为接近,而在高纬地区投影面积放大倍数太大。
所以这种图主要适用于作赤道或低纬地区的天气图。
天气图的种类和图时: 1.天气图的种类
天气分布是三维空间的,为了比较全面地揭示天气状况,在气象分析和预报中,通常绘制三种类型的天气图,即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图。
天气图的制作过程依次为观测、编报发送、收报、填图、分析。
地面天气图是根据地面观测资料绘制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天气图,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基本的天气图。
高空天气图就是等压面上的形势图,它是根据高空观测资料绘制的。
辅助图是配合地面天气图和高空等压面图而使用的特定图。
2.天气图的图时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通常地面天气图每天制作4次,分别在世界时00时、06时、12时、18时,即北京时08时、14时、20时、次日02时。
此外,中间还有4次补充观测时间,所以实际上每隔3 h就有一地面天气图产生。
高空天气图一天制作两次,世界时00时、12时,即北京时08时和20时。
第二节地面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的填绘:各地同一时刻观测的地面资料,传递到各大气象通信中心,然后再由通信中心向各地气象台传播。
气象台接收到各地气象观测报文之后,要按照国际规定的统一格式,把收到的电码译成数字或符号填入天气图底图。
由于观测资料的来源不同,又分为陆地测站填图格式和船舶测站填图格式。
1.陆地测站填图格式(图4-2-1)
陆地测站填图格式及实例如图(a)。
其中:
○--表示空白底图上相应的测站或船位,称为站圈。
N--总云量。
C L,C M,C H--低云状,中云状,高云状。
N h--低云量,以数字表示。
h--低云高。
以数字表示,单位为m。
PPP--海平面气压。
以数字表示,单位为hPa。
省略了气压的百位和千位数,只填十位、个位和小数一位,但不点小数点。
如气压1013.2 hPa,则图上填132。
±PP--3h气压变量。
即观测时与观测前3h气压的差值,单位为hPa,要求准确到小数一位,但不点小数点。
如果气压上升,数字前加“十”号;气压下降,则数字前加“一”号。
a--3h气压倾向。
RR--观测前6h内(包括观测时)的降水量。
以数字表示,单位为mm。
TT--气温。
以数字表示,单位为℃。
若实际气温为零下,则前面加“一”号。
T d T d--露点温度。
以数字表示,单位为℃。
WW--现在天气现象,即观测时或观测前lh内的天气现象。
W--过去天气现象,即观测前6 h内出现的天气现象。
VV--水平能见度。
以数字表示、单位为km。
例如:图上填写10表示能见距离为10 km;填写0.5,则表示能见距离为500 m。
dd--风向。
风向用矢杆表示,矢杆的一端应紧靠站圈并指向站圈中心,从站圈往外矢杆所指的方向,就是风的来向即风向。
ff--风速。
风速以矢羽表示,矢羽与矢杆垂直,绘制在低压一侧。
在我国天气图上,矢羽为一长杠代表4 m/s,一短杠代表2 m/s,三角旗代表20 m/s。
在国外天气图上,矢羽为一长杠代表10 kn,一短杠代表5 kn,三角旗代表50 kn。
2.船舶测站填图格式
图4-2-2是国际规定的船舶测站填图格式,它与陆地测站格式相似,填写规定两者相同的不再重述。
P w P w--风浪周期,单位为s。
H w H w--风浪波高,单位为m。
D1V1--船舶航向、航速。
d w d w--主波向。
指大波传播的方向。
P S P S--涌浪周期,单位为s。
H S H S--涌浪波高,单位为m。
另外,不同国家的填写项目和具体规定可能与国际格式稍有不同,在使用天气图时要注意。
地面图分析项目:在地面图底图上填写好各测站观测资料之后,通过地面天气图的分析,可以了解地面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的分布状况,进而判断天气演变趋势。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项目,通常包括海平面气压场,三小时变压场,天气现象和锋等。
1.海平面气压场分析
分析海平面气压场就是在地面图上绘制等压线,从而分析气压系统在海平面上的分布情况。
(1)等压线分析的基本原则。
等压线是等值线的一种,具有各种等值线分析的共同规律。
分析等压线的原则如下:
①在同一条等压线上,其气压值处处相等。
因此,等压线不能相交,不能分支,不能在图中中断;
②等压线一侧的数值必须高于另一侧的数值,即等压线应在一个高于等压线数值和低于等压线数值的测站之间通过;
③在两高值或两低值之间,必须有两条相邻的等压线,其数值相等,并且这两条等压线的数值在两个高值区之间是最低值,在两个低值区之间是最高值;
④等压线应为圆滑曲线,不能画成折线。
此外,还要遵循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侧,低压在左前方。
等压线愈密集的地方,风速愈大。
(2)等压线分析的技术规定:
①等压线用黑色铅笔绘制成实线。
在我国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规定每隔2.5 hPa画一条。
在国外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规定每隔4 hPa画一条。
②不闭合的等压线应画到图边或终止在某一经线或纬线上,两端应标注气压(hPa)数值。
标注的数值应与纬圈平行;
③在我国地面天气图上,低压中心标注“D”,高压中心标注“G”;在国外地面天气图上,低压中心标注“L”,高压中心标注“H”。
但有些国家同我国一样,根据本国的习惯用法标注。
④等压线穿过锋线时,应有明显的折角或气旋性曲率的突然增加,且折角的尖端指向高压一侧。
等压线分析应尽量平滑一些,避免不必要的小弯曲和突然曲折。
两条数值相等的等压线,避免互相平行过长而又相距很远。
2.天气区的描绘
为了便于明显看出各种天气现象,地面天气图上需用不同彩色铅笔绘出各种天气区。
用绿色绘制降水天气区,用红色绘制雷暴天气区,用黄色绘制雾区,用棕色绘制沙尘暴区,等等。
在地面传真天气图上,则用波折线勾画雾区或大风警报区。
3.锋面分析
锋面分析就是确定锋的存在和它的位置、性质、强度及其变化情况等。
确定锋的主要依据有:①温度;②露点;③气压;④风;⑤3小时变压;⑥云和降水。
4.流线分析
流线是指同一时刻各点的风向与该点切线方向一致所组成的特征曲线。
在天气图上常见的流线形式有:平直流线;波状流线;渐近线(辐散分叉或辐合合并);奇异点(尖点、涡旋。
流线分析方法如下:
(1)流线用粗箭头的黑色实线表示,箭头方向为气流方向。
(2)流线不能交叉,因为同一点上不可能有两个风向,但可以分支或合并。
(3)风速大的地方,流线画的密集,风速小的地方,则流线画的稀疏。
(4)流线除能起止于图的边缘外,也可起止于风向有急剧变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