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草船借箭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草船借箭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草船借箭》课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9课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课文,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使用计谋成功借到敌方箭支的故事。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笔记:
1. 背景介绍:课文介绍了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的战争,其中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故事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生字生词:本课有一些生字生词,如“妒忌”、“调度”、“水寨”、“丞相”、“支援”等,需要掌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3. 段落分析: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周瑜的妒忌与阴险;第二部分是诸葛亮巧妙调度船只,表现出他的机智与才干;第三部分是诸葛亮成功借到箭支,表现出他的谋略与胆识;第四部分是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
4. 人物形象:周瑜和诸葛亮是本课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鲜明。
周瑜心胸狭窄、阴险狡猾,诸葛亮则机智聪明、谋略过人。
5. 主题思想:本课主题是智慧与谋略。
通过讲述诸葛亮成功借到箭支的故事,表达了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告诉我们,心胸狭窄、阴险狡猾的人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6. 写作手法:本课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课文中的语言精炼、准确,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7. 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探讨本课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包括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以及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草船借箭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草船借箭》课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草船借箭课文草船借箭五
年级课文
草船借箭
曹操驻军潼关,袁绍多次想攻下潼关,却都没有成功。
曹操隐隐感到危险,想尽快增
加兵力。
可是潼关处地势险要,交通又十分困难,曹操苦恼不已。
这时,曹操听说了一个关中人善于造船。
曹操决定亲自前往请他造船。
当曹操来到关
中人住的地方,却发现他已经死了。
曹操惋惜地说:“若有他在世,造船必定事半功倍。
”
正在这时,曹操看见他家后院的小孩正在玩耍,小孩子用土盖起来像一条船。
曹操顿
时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让这个小孩子帮他造一条草船。
曹操带着这条草船回到军营。
曹操的部将都觉得莫名其妙,不明白他要用这条草船做
什么。
可是,曹操深信他的计划会成功。
接下来,曹操下令各营均要制造大量的船舰,但制造的时候要有一半用扎草船代替。
曹操的部将觉得草船根本不堪使用,很是疑惑。
第二天,曹操命令船队迅速航行,一面发令:“不许想家,不许停歇,往前冲,快!”船队在江上奋力前行,船只水上飞驰,速度奇快。
袁绍看到曹军发出的船队,认为曹军兵力加强了,顿时感到害怕,只能束手无策地退兵。
此时,曹操下令将扎草船的船舰全部烧毁。
曹操的部将问:“扎草船当真不能用吗?”曹操笑答:“草船虽然不能浮在水上,但对阻碍曹军行进的划船器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辅助了我们打胜仗。
”
曹操用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地增加了自己的船队。
这个计策也使曹操的部将们更加
信任他的军事智慧。
从此之后,曹操的军队战无不胜。
《草船借箭文言文原文》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草船借箭”的文言文原文。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
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
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
’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
’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这一段写了鲁肃为诸葛亮准备船只,而诸葛亮在前两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才行动。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
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这里描绘了当时大雾弥漫的情景,为后面借箭成功做了铺垫。
“将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一字儿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诸葛亮让船一字排开,还让士兵擂鼓呐喊,鲁肃很害怕,诸葛亮却很淡定。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
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
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
”曹操不敢出兵,只让士兵射箭。
“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
”就这样,诸葛亮成功借到了很多箭。
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假如你是诸葛亮,面对这么大的任务,要去借箭,是不是很紧张?可诸葛亮多聪明呀,他巧妙地利用了天气和曹操的多疑,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同学们,这就是“草船借箭”的文言文原文,是不是很精彩?。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生字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课文里“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生字,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生字1【擂】读音:léi巧记:手(扌)“雷”。
字义:①打②研磨组词:①擂鼓自吹自擂②擂米粉造字:形声法造句:运动员刚上场,我们就开始擂鼓助威。
笔顺:左部“扌”窄长宜正;右部“”书写略宽。
2【妒】读音:dù巧记:一“户”“女”人家。
字义:因为别人好而忌恨组词:妒忌忌妒妒火嫉妒妒火中烧嫉贤妒能造字:形声法造句:同学之间不要因互相妒忌而影响团结。
笔顺:“女”第三笔右端不出头;“户”长撇伸展。
字歌:用手来保护女子莫嫉妒庐山真广大持火登香炉3【忌】读音:jì巧记:记一半(己),忘一半(心)。
字义:①嫉妒,憎恨②怕,畏惧③禁戒组词:①忌妒②肆无忌惮③忌口造字:形声法造句:昨天,狂风肆无忌惮地刮了一夜。
笔顺:“己”略扁,竖弯钩不宜过分伸展;“心”卧钩正。
4【曹】读音:cáo巧记:一“日”歌“一”“曲”。
字义:①姓②等,辈③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组词:②尔曹③部曹功曹造字:会意法造句:笔顺:上部“口”上宽下窄,横竖布白均匀。
字歌:小曹动手做木槽遭受失败很糟糕5【督】读音:dū巧记:叔()叔的眼睛(目)看得紧。
字义:监督,监管,察看组词:督促监督督导督办督战督师督率督察造字:形声法造句:已经布置的工作,应当认真督促检查。
笔顺:上宽下窄。
“”左部书写宜正;“目”宜扁宽。
6【甘】读音:gān巧记:甜去舌,味更浓。
字义:①甘心,自愿,乐意②甜,味道好,跟“苦”相对组词:①甘愿甘拜下风②苦尽甘来造字:指事法造句:为了大家的幸福快乐,他甘愿默默奉献。
笔顺:上横宜长,两竖略向内收,内横居中。
字歌:树上结芦柑酒酣味道淡地上种甘蔗细品味甘甜7【延】读音:yán巧记:诞生无言,长寿可观。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的重点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草船借箭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九课《草船借箭》课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以下是一篇五年级下册第19课的笔记,供您参考:标题: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一、生字生词1. 生字:要求掌握的生字包括“草、船、借、箭、诸、神、瞒、幔、寨、槽、舱”等。
2. 生词:主要涉及一些历史人物和关键词汇,如“草船借箭”、“三国演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等。
二、文章背景本课选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巧妙地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故事。
背景设定在三国时期,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互相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三、主要人物1. 诸葛亮:蜀国的军师,本课的主人公,他聪明机智,擅长计谋。
2. 周瑜:吴国的将领,与诸葛亮有一段历史上的著名对话。
3. 曹操:魏国的统帅,因为多疑,不慎落入诸葛亮的圈套。
四、内容梗概1. 起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设计陷害他。
诸葛亮得知消息后,决定用计谋解决问题。
2. 经过:诸葛亮与鲁肃共同策划了一场草船借箭的计谋,利用大雾天气和曹操的多疑心理,成功地从曹操手中获取了十万支箭。
3.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智。
五、主题思想本课通过讲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表达了聪明机智、善于计谋的主题思想。
同时,也强调了诚信、守信的重要性。
故事还表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谋士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优秀素质。
此外,本课还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强调了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六、写作特点1. 情节紧凑: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有力,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情境。
2. 人物形象鲜明:主要人物个性鲜明,各自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行为特点。
3. 细节描写生动:故事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让人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和人物的情感。
4. 语言简练明快:文章语言简练明快,文字优美流畅,易于阅读和理解。
第19课《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云游道士(俗称“草船借箭”)借箭及其解决官司奇招的故事。
当年,颍川太守倪恭每次进京谒见皇帝时,都要带着家中一把剑,但因为受了皇帝责罚,他只能带走箭头而不能携带剑身。
于是,他想到了去问关汉卿这个身居江南,名闻遐
迩的道士。
果然,关汉卿一答应,就把宝剑从长江上的双翅虎头水鬼身上找出来。
他用一只草船
把短箭的箭头弹着,让太守倪恭只带短箭的箭头,而不带长剑。
太守倪恭立刻来了个大洋洋,不止把整把剑系在自己身上还把短箭和草船一起搬回了家。
一路返回,太守倪恭实在不可思议道士关汉卿的神机妙算,就以“草船借箭”作为纪念,又把宝剑命名为“草船借箭”,以示将来的子孙,都旬对古人的智慧赞叹、归功于他!
从此,“草船借箭”成了一个经典,文人们纷纷以此形容有智慧的技能。
历来的童话,“草船借箭”故事以其奇妙的智慧及健谈而成为后世最受欢迎的童话传
说之一。
关汉卿在草船上,起草太守倪恭仅带箭头而不带全剑的建议,总结出了“一个聪
明人能把很多算计来搞定”的道理。
他的这句话,也激励了后人们不怕麻烦,用智慧去面
对和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9课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是《草船借箭》,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
1、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课文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与东吴周瑜之间的故事,通过借箭的情节展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周瑜的嫉妒心理。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人物形象鲜明。
课文中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特点鲜明。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嫉妒心理、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疑心病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语言表达生动。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江面上雾气弥漫,船上的士兵把草靶子推下水,草靶子在水面上漂流着,像一个个绿色的精灵。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雾气和草靶子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场的氛围。
4、思想内涵深刻。
课文通过诸葛亮的借箭经历,表达了做人的道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诸葛亮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到了箭,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智慧。
同时,也提醒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冷静、机智和勇气。
总之,《草船借箭》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课文,它以生动的故事情
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读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草船借箭句子赏析《草船借箭》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同学们如何做这篇课文的句子赏析呢?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草船借箭》课文句子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草船借箭》句子赏析1、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从周瑜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2、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
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3、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第19课草船借箭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私自、曹操都督、推却,迟延,探听、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知识链接】
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写而成的,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自主预习】
1、自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背景我知道
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主要人物、故事、歇后语、对联、诗词等,也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区分多音字擂、相、调的不同读音;正确读写“妒忌、私自、曹操、都督、推却、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理解“军令状,神机妙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起因、准备、经过、结果理清课文层次,概述课文故事。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生字词语,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围绕题目质疑:草船借箭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交流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
二、自学指导,反馈补充
自学指导(一)字词我掌握
1、了解故事背景。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中有关情节改编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时间),()、()、()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又派兵进攻(),于是,()和()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2、检测生字、生词,准确区分多音字擂、相、调的不同读音,理解“妒忌、神机妙算”、军令状。
自学指导(二)梗概我了解
1、读课文,通过读书我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知道人物间的发生了什么事,能根据起因、准备、经过、结果理清课文层次。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以()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接着写(),然后重点写了(),最后写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
三、课堂检测
填写小册子1、2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分析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自学提示一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2、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找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填写大册子第二课时,第二题)
3、试想想,草船借箭成功的因素都有哪些?
反馈:
自学提示二
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独立思考,完成填空):
1、因为()所以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只箭。
2、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十万只箭,结果()
3、用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最好能用上四字词)说说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
诸葛亮————从容镇定,了然于心,胸有成竹。
曹操—————十分谨慎,生性多疑。
周瑜—————阴险狡诈,表面客气,暗藏杀机。
鲁肃—————忠厚老实,诚实守信。
反馈
三、拓展延伸
“草船借箭”中的“借”字可以换成什么字呢?为什么课文用借而不用其它字呢?
四、课堂检测(9分钟)
填大册子第一课时,第3题
填大册子第二课时第3题。
五、课后我阅读
课后我将继续阅读《三国演义》,走进那大江东去,英雄风流的年代,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