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_病痰饮者_当以温药和之_
- 格式:pdf
- 大小:93.04 KB
- 文档页数: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解
中医认为,病痰病患者应当用温药和治疗。
温药和治疗,其实是一种以温补来治疗痰病的方法,它不仅治疗病因,还通过调节生理功能来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最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起到有效控制病情的作用。
温药的功效也是由中医的认识和理论体系来解释的,根据中医的体质认知,人本身体质不同,病痰病患者的体质多为湿热型、阳虚型或虚热型,我们可以通过把病痰饮者处方中的温药组方,在药物组成上有所加强和细化,这样才能把温药调整的更有针对性,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温药和治疗可以通过促进身体内脏与肌肉的强壮率来改善患者的病情,阻止病因反复犯发,同时,促进体液的循环活力,减轻肌肉组织的劳损,减轻患者的病痛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温药和治疗应当遵循“以温补虚”的原则,温药的功效依据患者当前的体质状况,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的调整温药的药物组合,并经常进行温药的药物调整,以便让患者体内恢复到最佳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对病痰病患者而言,用温药之治疗,其实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患者每个人本身体质不同,采用温药之治疗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温补药物,正确的调整温药的剂量。
另外,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温药和治疗中,还需要注意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尽量减少负担,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了以温药和之治疗病痰病患者的理解,它是一种通过温补来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维护患者的抗病能力,减轻其病痛症状,从而起到有效控制病情的作用,但是,温药的治疗必须按照患者的体质状况来进行调整和计量,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语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治第十二》,是张仲景对于痰饮病提出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痰饮的总称。
痰饮的形成,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湿邪等。
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脾运失司,饮邪停聚,上不能输津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从而造成饮邪停聚而流溢人体四处或波及五脏而成为痰饮病。
其病机要点责之于“寒气
寒饮为病,遇寒则聚,得温则化。
因此,针对痰饮的成因和病理特性,当以温药治之。
“温药”可振奋人体阳气,使阳气通达。
其既可温化饮邪,又可协调水液正常的代谢,,使肺脾肾之阳气振奋,肺的通调得以下降,脾的转输得以上升,肾的开合、气化功能亦可恢复,从而使痰饮自除。
临床常用温阳化饮法,如泽泻汤健脾化饮、降逆止眩,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下焦饮逆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降逆。
饮积胃脘者,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止呕。
饮邪较甚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
肾阳虚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
然此处强调“和之”,乃平和,调和之意,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又不可过于刚燥。
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为实邪,故当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情,当在温化寒饮之时,当酌加补益或行消开导之品。
(马龙)。
怎样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致。
本病为寒湿之邪仅侵袭肾之外府,并不气闭证。
方中葶苈子苦寒滑利,开泄肺气在肾之本脏。
污肺逐饮,恐其猛烈而伤正,故佐以大枣安其症状主要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调和药性。
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意在开肺去中,或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口中饮。
支饮阻于胸膈,痰涎壅塞,肺气受阻以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治用姜甘苓术致出现咳喘,胸闷,呼吸困难时,也属邪实汤。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茯苓、白术、甘草气闭证,所以也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开肺去健脾利水,四药合用,共奏温中散湿利水之饮。
功。
肺痈与支饮病名虽不同,但病机一致,65.何谓痰饮?痰饮分几种?各有何特均属邪实气闭之证,故可用同一方治疗,此征?为“异病同治”。
答: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痰饮68.“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是指水液停聚体内,不得布化的病变;狭义主之{小膏龙汤亦主之”为什么?痰饮是捐饮邪停留于胃肠而致的疾患。
前者答:本条是论述澎饮的治。
溢饮是水又可分为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饮邪停留,饮。
它们各自的特征如下:而见体疼蘑之证。
饮既外溢,并有表证,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定肠间,沥故治疗当以汗解,以因势利导之。
但具体沥有声。
”:器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分折,溢饮有邪盛于表而兼郁热者,每见脉引痛。
”滥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丽喘,烦汗出而不汗出,身休疼重。
,,支饮:“咳逆躁等证;亦有表寒里饮俱盛者,;除发热恶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寒,身疼痛等表证外,还可见胸痞、干呕、66.怎样碴解‘t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咳喘等心下有水气之证。
故治疗方法,前者之,,?用犬青龙汤发汗兼清郁热;后者宜小青龙汤答:tt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发汗兼温化里饮。
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
痰饮是因脾胃阳虚,69·+枣汤用于痰饮的证型、作用原理运化无权,水液停积而致。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在中医学中,痰饮是哮病、喘证的重要致病因素。
张仲景早在《⾦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即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该理论迄今⼀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温药和之”为治疗⼤纲,不可偏离痰饮是⼈体⽔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凝滞⽽成。
《内经》⽈:“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失宣肃,津聚为痰;或脾虚转输失司,⽔⾕精微失于运化,上贮于肺⽽为痰;或因肾阳不⾜,蒸化⽆⼒,⽔津停聚为痰。
换⾔之,肺赖脾散精以供养,肺⽓耗散,⼦盗母⽓则脾虚;肺与肾⾦⽔相⽣,共司⽓的摄纳和津液敷布,母病及⼦则肾虚,终⾄肺脾肾三脏俱虚,加之痰瘀内阻,体虚易感,反复发作,互为因果,终成痼疾。
作为病理产物的痰饮形成以后,有形之实邪乃相继出现,不论痰饮也罢,⽓道分泌物增多也罢,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阳⽓不⾜,标实为⽔饮留聚。
由于肺为娇脏,主⽓、司呼吸,开窍于⿐,外合⽪⽑,不耐寒热。
所以⼀旦痰饮形成,即可影响肺主⽓、司呼吸之功能,出现呼吸⽓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或喉中哮鸣声之哮喘症状。
正如《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由于痰饮是⼈体脏腑功能低下,阳⽓不⾜所致的病理产物,会进⼀步引起⽓⾏不畅、⽓滞⾎瘀的病理变化。
⽽仲景当以“以温药和之”之法恰合病机,既能温散痰饮,⼜能温阳化⽓,恢复脏腑正常⽣理功能,消除发病夙根。
吴鞠通⽈:“盖饮为阴邪,⾮温不化。
”正与仲景“温药和之”相吻合。
饮郁化热时,仍遵“温药和之”之⼤法痰饮壅滞,郁⽽化热,以致痰热胶结阻肺,肺失清肃,其⽓上逆。
证见⽓促息涌,痰鸣如吼,不得平卧,咳痰⾊黄,或痰⽩质粘难咳,苔黄腻,脉滑。
根据病理演变过程,痰饮感受风热等外因,郁伏化热等内因⽽致热哮喘咳,仍可以“温药和之”为基础,⾟开苦降,佐以清肺。
“温药和之”是张仲景为我们确⽴的治疗⼤法,不可偏离,⽤之得当,效如桴⿎。
“痰饮之邪,因虚⽽成”,张景岳早已说过:“凡⾮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然,观其强壮之⼈,任其多饮多⾷,则随⾷随化,未见其为痰也……可见天下实痰⽆⼏。
痰饮辨治汉代张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有专门讲痰饮的一篇,方证详细,切乎实用。
今就其辨治情况简介如下:一、痰饮的涵义痰饮之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痰饮,为痰涎水饮之总称.《金匮》作为篇名,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个内容,原文如下: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1、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2、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3、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4、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即现代临床所见的胸水、慢支、哮喘、胃中水饮等病.狭义之痰饮原为四饮之一,即“水停心下,辘辘有声者".后世临床又作为久咳痰喘的通俗名称(实为原书中的支饮).以上是名义的区别。
在中医诊断学中,对痰饮二字又作为辨证方法用:咳唾之粘液,稠而厚者为痰,清而稀者为饮。
根据痰液的稠与稀可以分辨邪正相争的盛衰情况。
《医宗金鉴》云:阳盛煎灼成痰,阴盛凝蓄为饮.”阳盛为热,阴盛为寒.热痰、寒痰之分,与此意义相近。
痰从火化宜清,饮从寒化宜温。
急性炎症多热痰,稠厚色黄,治宜清火化痰。
慢性炎症多寒饮,清稀色白,治宜温阳化饮。
稠与稀反映抗病能力的强与弱,黄与白反映热化程度的快与慢,治各不同。
二、病因病机《金匮》所列四饮的病因病机很复杂。
简括而言之:外因冒雨受寒,先伤体表卫外之阳气,进而影响肺气宣肃失常,以致不能通调水液,聚而成痰.又因饮水过多,或者过食生冷,中焦阳气被遏,脾胃健运失常,饮食少,不能输布精微,湿阻而成饮。
如果久病衰老,肾阳不足,对水饮的蒸化分利失司,可形成肿满。
诸家们概括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
三者之间,尤其是脾阳居中,脾阳不振,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三焦通道失常,发为痰饮喘肿。
原文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在日常生活体验中确是可以觉察到的。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切脉(熟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
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
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
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
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一)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一)(肝虚证治疗)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
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①内养正气。
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胡希恕治疗咳嗽的经验咳嗽主因痰饮治当温化降逆治咳嗽的方药很多,可以说成千上万.但胡老最常用的方药是半夏厚朴汤,问其由,主要是:咳嗽在《金匮要略》中与痰饮列为一专篇论述,是说痰饮与咳嗽有密切关系.许多咳嗽是因痰饮上犯、气逆不降而致。
对痰饮的治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咳嗽的重要原则。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如再选择适当的方药,临证多有捷效。
如病例l。
例l黄某,女,38岁,病案号67951。
初诊日期1966年2月12曰: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已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
此证属痰饮上犯,肺失宣降,治以温化降逆,与半夏厚朴汤加减:半夏四钱,厚朴三钱,茯苓四钱,苏子三钱,橘皮五钱,杏仁三钱,桔梗三钱,生姜三钱。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半夏厚朴汤原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症,胡老认为,本方是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而成。
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胸满、咽堵、咳逆,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之方。
此患者是痰饮引起的咳嗽,故服之方药对证,很快见效。
方中苏叶,胡老常用苏子。
如表证明显者,可同时加苏叶,或据证合用桂枝汤或麻黄汤;如热象明显者,可加生石膏,如久咳寒饮明显,而表证不明显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痰饮郁久常化热真寒假热要认清临床可看到不少咳嗽患者,吃了许多药而症状不好转,甚至越来越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末能辨清寒热。
从治验例2可看清这一问题。
例2李某,男,63岁,病案号156679。
初诊日期1966年1月4曰:咳嗽吐黄白痰已4个月.自去年lO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汤药治疗,咳嗽不减反又加上喘。
患者很细心,把服过药的处方都带来了,其主要处方是桑杏汤加减,患者自己说他吃川贝母都有一斤多了。
刻下症状: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口干思饮,但饮水后胃脘不适,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细。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经义浅论张思为; 李佑生【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21【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金匮要略; 痰饮; 温药和之; 中医基础理论【作者】张思为; 李佑生【作者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科广东深圳518020【正文语种】中文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一语道破痰饮之病因病机和治则,为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病的总则。
但后世对此条文理解多有不同。
其分歧点主要有三:其一,对“痰饮”的定义存在差异。
其二,在用药方面对何为“温药”有不同认识。
其三,对治法“和之”存在不同理解。
笔者就其经义浅述如下。
1 痰饮的概念及分类在《黄帝内经》并无“痰饮”这个病名。
《黄帝内经》中“饮”与“痰”就是两个概念。
“饮”病被称为:“饮”“水饮”“溢饮”“饮发”“饮积”;而对于“痰”,多称之为“涕”“唾”“沫”。
“痰饮”并称最早出现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其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记载“痰饮”多处。
在篇名“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痰饮是对该篇所论述的痰饮类疾病的总称。
在此篇中“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以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这3个条文的“痰饮”特指的是痰饮病中饮在心下、胃肠的特定种类。
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痰饮”的含义究竟为何?众说纷纭。
“痰”古称为“淡”,晋王叔和之《脉经》中记载有“淡饮”。
如《脉经·肝胆部》载:“涩甚为淡饮。
”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痰涎》曰:“痰本作淡,淡,澹动,澹水动也,故水走肠间,名为淡饮。
今之痰者,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率先将饮与痰分而论之:“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晏和国;杨博;侯建婷;李军【摘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原则.若用该理论指导临床,首先必须辨清“痰”与“饮”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深刻理解“温药和之”;最后在临床治疗痰饮的过程中,准确全面掌握“温药和之”治则,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7(016)001【总页数】2页(P26-27)【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作者】晏和国;杨博;侯建婷;李军【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650500;云南中医学院 650500;云南中医学院 650500;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 650011【正文语种】中文痰饮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虽有“积饮”“水饮”“溢饮”的相关记载,但未提及“痰”字。
直至汉代张仲景首次提出“痰饮”病名。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来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第十二》第十五条,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
它精辟地揭示了痰饮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并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
后世医家对其理解多有不同,现将个人粗浅看法,讨论于次。
痰饮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人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是由外感、饮食不节、阳气衰微等原因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引起。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灵兰秘典》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济生方·痰饮》亦载:“肾能摄水,肾水温和,则水液运下。
”《金匮要略》载痰饮骤发的原因为“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即由于病人饮水过多,水湿运化失司而停聚于胃,上逆犯肺,壅遏气机,肺失宣降则突然发生胸闷等症状。
指出饮病由渐而得的原因是“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即由于病人中焦阳虚,脾不健运,胃纳不佳,内虚外犯,内外相引而致饮停心下。
试述《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内涵
陈继婷;王俊霞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0(30)9
【摘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
本文从痰饮的形成,饮邪的性质及特点,温药的功效综合分析,阐述痰饮病必用温药,说明温药既可温化饮邪,又可调节水液代谢,杜绝痰饮生成之源。
而"和"者,调和也,应以温化、温运为原则。
所谓"温药和之",就是使用温运、温化一类药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而达到扶正祛邪,助阳化饮的目的,对后世治疗痰饮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总页数】2页(P839-840)
【关键词】“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病;温药;《金匮要略》;张仲景
【作者】陈继婷;王俊霞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3
【相关文献】
1.从《金匮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谈四逆汤对痰饮病的治疗 [J], 刘晓晖
2.由"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仲景治痰饮 [J], 张立赟;赵云芳
3.《金匮要略》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原意浅析 [J], 黄晓华;汪震;敖丽英;于峥;梁媛
4.运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疑难心衰病320例 [J], 岳太绘
5.基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治泌汗障碍型特应性皮炎 [J], 杨贤平;熊述清;吴汶丰;乐元;梁家芬;李红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匮要略》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B )A、《伤寒论》B、《金匮要略方论》C、《诸病源候论》D、《千金要方》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C)A、指导辨证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C、言病因病机D、言病位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A)A、未病先防B、既病防传C、一般治疗D、以上都不是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D)A、五脏元真通畅B、厥阳独行C、客气邪风D、五邪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B )A、风痹B、湿痹C、血痹D、历节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C )A、风湿在表B、寒湿在表C、风湿兼气虚D、风湿兼阳虚7、百合病的病机是(D)A、心脾两虚B、心肾不交C、肝肾亏虚D、心肺阴虚内热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B)A、甘草泻心汤B、赤小豆当归散C、苦参汤D、雄黄散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A但臂不遂B、肢体麻木C、昏不识人D、半身不遂10、张某,风湿病四年。
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治疗宜选用()A、黄芪桂枝五物汤B、桂枝附子汤C、桂枝芍药知母汤D、乌头汤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A肢体疼痛B、肢体困重C、肢体麻木D、肢体萎软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A心脾B、肺脾C、脾肾D、心肾13、虚劳腰痛,治宜()A麦味地黄丸B、六味地黄丸C、七味都气丸D、八味肾气丸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A小半夏汤B、麦门冬汤C、甘草干姜汤D、半夏泻心汤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A麻黄、石膏B、生姜、半夏C、甘草、大枣D、桂枝、甘草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A、百脉一宗B、胃强脾弱C、阳微阴弦D、正气引邪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A、实热B、寒实C、虚寒D、虚热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
绪言1.《金贵要略》是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张仲景于公元205年完成。
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方剂205,用药155味.。
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辩证为辩证核心,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2、王殊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祥之,病由都尽。
2、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词解:1、元真:指元气或真气2、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3、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4、未至而至:时令未到而时令所主的气候已到5、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6、厥阳:阳气上逆7、下利请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8、淸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1、夫痉脉,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2、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3、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6、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7、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8、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兼气虚证主证:风湿,身重,汗出,恶风,脉浮。
一组简答题(5分*4=20分)1、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机理是什么?2、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如何鉴别?3、肺痿如何辨证治疗?4、如何理解治疗饮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答案:1、治疗外湿应当发汗,但发汗的要旨是“微微发汗”,使风湿俱去。
若兼有内湿而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应当利小便。
湿性濡滞,非阳不化,故发汗、利小便的同时,应顾护阳气,同时不可妄用大汗、火攻和下法。
3、为津伤阴虚,内热薰肺,气逆而咳,肺气痿弱;其主症为咳吐浊唾涎沫,脉数虚。
虚热肺痿治疗采用麦门冬汤润肺养胃,并清虚火,虚寒肺痿的病机为上焦阳虚,肺中虚冷,气不布津,临床表现为频吐涎沫,不渴不咳,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治疗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
4、痰饮病形成,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失却调节排泄水液的功能,体内游溢之精气不能化生气血,遇阴寒凝集而成。
饮为阴邪,遇阴寒而聚,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水湿的运行依赖阳气的推动,所以,治疗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达凑理,通调水道,使饮邪自除。
“和之”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寓调和人体的阳气,实为治本之法。
二组:、简答题(5分*4=20分)1、《黄疸病》中阳黄的三种类型如何区别?2、试述瘀血的脉象和症状,并分析病机。
3、如何理解溢饮病的同病异治?4、桃花汤、白头翁汤同为治下利之剂,在应用上有何不同?答案:2、:瘀血阻滞,气机痞塞,故胸满。
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外荣,故唇痿舌青。
血瘀津不行,津液不能上濡,故口燥;但病由瘀血,并非津亏,故虽口燥却只欲漱水而不欲咽。
此非外感为患,故无寒热之表证;其脉虽大,但脉势不足,往来涩滞迟缓,主瘀血为患;由于瘀血停留于血脉,以致影响气机运行不畅,非饮食停滞,水饮留于胃肠,所以病人自觉腹部胀满,而察外形并无胀满之征。
3、答:同一溢饮,有外感风邪、内有郁热和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异,故必须同病异治,分别用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
二者区别如下:蕴结,气机阻滞之初利,其症以里急后重,滞下不爽,所下脓血色泽鲜明为特征;桃花汤用于虚寒滑脱,气血下陷之久利,以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所下脓血色暗不鲜为主症。
位居中焦,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喜燥恶湿,主运化,既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又可运化水湿而不致潴留。
慢性肝炎,肝疏泄太过则横逆犯脾乘胃,或湿热疫毒留恋不解,湿阻气机,脾气被困,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临床症见乏力纳呆,呕恶便溏等。
肝与脾,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肝气郁结,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乏源,出现纳差、乏力之症;而脾气不健,水湿不运,使肝气郁结更甚。
我们认为疏肝健脾是慢性肝炎最常用的治疗法则。
同时应把握肝郁与脾虚这二者的关系。
若病偏于肝,则多见肝气、肝火甚,治当侧重治肝,或疏肝,或清肝,助以理脾,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化裁;若病偏于脾,则为脾虚湿困、中气下陷诸证,治宜侧重在脾,如健脾运湿、补中益气等,助以疏肝,分别用柴芍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化裁,临床随症加减,每多凑效。
临床有些患者,无症状出现,于体检时发现患有慢性肝炎,或为病毒标志物阳性,或兼有肝功能异常,多数医生认为无症可辨,无从下手。
我们认为此类患者病位在肝,具有传染性,辨病当属“肝瘟”范畴,辨证为肝病传脾,脾气虚损,湿热疫毒留恋中焦,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内外合邪,正虚邪恋。
治疗宜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当用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除湿,方中木香、砂仁行气醒脾,使气得补而不出现壅滞,更好的发挥补气药的作用,更加忍冬藤、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解毒祛湿。
诸药配合,健脾益气,燥湿解毒,补而不滞,消而无伤,使脾气健运而湿浊自化,湿毒祛除更有利于脾气之恢复,标本兼治,相得益彰,临床每获良效。
2.2 养阴柔肝法 我们临床强调肝阴血不足是慢性肝炎病情继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治疗肝炎极为重视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
认为肝居胁下,内藏阴血,故其体为阴。
肝司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其用为阳。
正所谓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
因此论治肝炎需顺其体用之性,重视按正祛邪,柔养肝阴。
俾阴血充足,方能化气为用,司疏泄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