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痰饮的认识
- 格式:docx
- 大小:8.92 KB
- 文档页数:2
广义痰饮的名词解释在中医学中,痰饮是一个常见的病症,是指体内湿气积聚并形成痰。
广义痰饮包括了许多与湿气相关的病症,如痰湿、湿热、湿气等等。
这些病症都与体内湿气的异常积聚有关。
痰饮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病理状态,它源于体内湿气的异常积聚和堆积。
湿气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如果湿气无法及时排出体外或得不到合理调理,就会形成痰饮。
痰饮主要表现为体内的液体堆积,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咳嗽、咳痰、口干舌燥等。
痰饮的形成与体内的阳气和阴湿失衡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阳气和阴湿是相对而言的,保持平衡才能健康运行。
当阳气不足,或阴湿过盛,就会导致湿气的积聚,形成痰饮。
阳气不足可以因多种原因引起,如长期劳累、压力过大、饮食不当等。
阴湿过盛则通常与饮食、湿热环境、气候等有关。
痰饮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来改善。
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避免食用寒凉、油腻、生冷和生冷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增加湿气的积聚。
相反,可以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胡椒等。
此外,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湿气的排出。
药物治疗方面,中医常用一些草药调理体内的湿气,如半夏、茯苓、陈皮等。
这些草药具有较强的化湿作用,可以帮助体内湿气的排出。
此外,根据具体情况,中医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结合其他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除了饮食和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调整生活习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生活习惯上,应该有效控制紧张和焦虑,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体内湿气的调和也非常重要。
总之,广义痰饮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病症,它与体内湿气的积聚和异常有关。
饮食调理、药物治疗、调整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是改善痰饮的关键。
中医的综合治疗方法能够帮助调和体内湿气,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
痰饮的名词解释痰饮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个词汇,指的是人体内湿气过多、水液代谢失调所导致的病理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被视为一种病邪。
而痰饮则是湿气过多、积聚在体内引起的一类疾病。
痰饮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不良饮食习惯、天气湿热或湿寒、情绪失衡等。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气促、胸闷、口苦、舌苔厚腻等。
有时候,痰饮还可引起其他一些不适,如头重、身体沉重、胃脘不适、恶心等。
痰饮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有些人可能只是出现短暂的咳嗽,而另一些人可能长期存在咳痰、嗓子发炎等问题。
尤其在湿热季节或者湿重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痰饮。
在中医理论中,痰饮与体内湿气的代谢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内有两个重要的器官与湿气的代谢有关,一个是脾,另一个是肺。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就容易导致湿气滞聚,形成痰饮。
肺主气机,若肺气失调,也会导致湿气积聚,引起痰饮。
对于痰饮患者,中医治疗注重调理体内的湿气。
一般而言,从饮食方面开始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甜食等容易产生湿气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清淡的食物摄入量,促进水湿的排除。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湿气的代谢。
除了饮食调理外,中医治疗中也使用了一些中药来改善痰饮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组方有清热化湿、利水渗湿等功效。
这些中药可以促进气机畅通,帮助湿气排出体外。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痰饮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情可以提升免疫力,有助于身体摆脱湿邪。
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中,保持房间通风干燥,也是预防和缓解痰饮的有效方法。
总的来说,痰饮是中医常见的疾病,表现为湿气在体内的滞积引起的病理现象。
治疗痰饮需要综合考虑饮食、中药治疗、生活习惯等方面,以促进湿气的排除和身体的自愈能力的提升。
正确认识痰饮,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老中医治疗痰饮医案
(最新版)
目录
1.痰饮的定义和病因
2.老中医治疗痰饮的方法
3.痰饮医案举例
4.治疗痰饮的注意事项
正文
一、痰饮的定义和病因
痰饮,中医学上指的是体内湿气凝聚成痰,痰饮停滞于各个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症。
痰饮的生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侵袭等。
二、老中医治疗痰饮的方法
1.理肺化痰:运用辛温散寒、宣肺化痰的药物,如麻黄、桂枝、杏仁等,以去除寒邪,恢复肺气宣降功能。
2.健脾化湿:运用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的药物,如茯苓、泽泻、半夏等,以加强脾运化水湿功能,减少痰饮生成。
3.温肾利水:运用温肾助阳、利水消肿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等,以增强肾阳气化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4.疏肝解郁: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化痰的药物,如柴胡、枳壳、陈皮等,以调畅气机,改善痰饮形成的环境。
三、痰饮医案举例
患者,男,45 岁。
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易咳出,伴有胸闷、气喘,舌苔白腻,脉滑。
诊断为痰饮咳嗽,采用健脾化湿、理肺化痰法治疗。
处方:茯苓 15 克,泽泻 10 克,半夏 10 克,麻黄 6 克,桂枝 6 克,杏仁 6 克,炙甘草 6 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咳嗽减轻,痰量减少,胸闷、气喘症状缓解。
原方加减,继续服用三剂后症状消失。
四、治疗痰饮的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质、病因进行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注意饮食调养,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增加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3.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第1篇一、引言痰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理产物,源于人体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水湿停滞于体内。
痰饮的形成与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总结痰饮的中医理论、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痰饮的中医理论1. 痰饮的形成机理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脾胃、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生,则易生痰饮。
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气失宣,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聚而成痰。
肾为水之下源,若肾阳不足,水液不得温化,则聚而成饮。
2. 痰饮的分类根据痰饮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痰湿:痰湿质地黏稠,易于停滞,多见于脾胃虚弱、湿邪内阻证。
(2)痰热:痰热质地黏稠,色泽黄腻,多见于肺热壅盛、痰热互结证。
(3)痰寒:痰寒质地清稀,色泽白腻,多见于寒痰阻肺、寒湿内阻证。
(4)痰瘀:痰瘀质地黏稠,色泽紫暗,多见于痰瘀互结、脉络瘀阻证。
三、痰饮的临床表现1. 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伴胸满、胸闷、气短。
(2)喘息:呼吸急促,气息粗重,伴心悸、乏力。
2. 消化系统症状(1)恶心、呕吐:痰湿阻遏,胃气上逆。
(2)腹胀、便溏:痰湿困脾,运化失司。
3. 其他症状(1)头晕、头痛:痰湿蒙蔽清窍。
(2)肢体麻木、浮肿:痰湿下注,络脉瘀阻。
四、痰饮的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痰饮的成因、发展过程及伴随症状。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舌象、脉象,注意痰液的性状、色泽等。
3. 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胸部X光、CT等检查,以明确痰饮的部位和性质。
五、痰饮的治疗1. 治法(1)健脾益气,温阳化饮。
(2)清肺化痰,润肺止咳。
(3)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 方药(1)痰湿证:二陈汤加减。
(2)痰热证:清金化痰汤加减。
(3)痰寒证:温肺化痰汤加减。
(4)痰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取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行针法。
(2)推拿:按揉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
痰饮名词解释
痰饮是中医对于一种病理状态的描述,通常表现为体内水湿聚集、滞留不散、并在体内形成黏稠的液体。
临床上常见于脾虚水湿、肺热痰多等疾病,症状包括口腔粘滞、唾液增多、脾胃不畅、恶心呕吐、胸闷咳嗽等。
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跟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足、湿邪入侵有关。
其中,脾胃不健运输失常摄取能量后形成湿气停聚,外来湿邪入侵,体内津液积聚,最终形成黏稠的痰饮。
此外,肾气不足、肝胆郁滞等因素也可能引起痰饮的出现,因此治疗时需针对症状辨证施治。
痰饮的症状
痰饮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胸部、消化系统、头部、四肢等部位。
胸部痰饮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胸痛、气喘等症状;消化系统痰饮患者则常在口腔觉得粘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问题;头部痰饮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癫痫、耳鸣甚至失聪等;四肢痰饮可能与风湿病、关节炎等疾病有关,主要表现为酸痛、肿胀、关节变形等问题。
中医治疗痰饮
在中医看来,痰饮治疗重点是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湿邪渗出的目的,最终让痰饮排出体外。
治疗痰饮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按摩、艾灸、拔罐、针灸、中药汤剂等。
具体针对不同病情需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疗效。
总体来看,痰饮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症治疗、注意日常保健都对于预防、治疗痰饮疾病有重要的作用。
痰饮的名词解释中医痰饮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体内积聚的痰湿积滞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属于阴邪,常常与外界湿邪结合,引发各种疾病。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痰饮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以及中医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1. 痰饮的概念在中医学中,痰湿是一种特殊的病因病机,它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体内的水液代谢紊乱所引起的。
当脾胃消化功能不良时,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吸收,产生的湿气在体内滞留,逐渐形成痰湿。
痰湿可以由外界湿气和内在禀赋湿气两个方面形成,而痰湿积累且不能及时排出就形成痰饮。
2. 病因病机痰饮的发生和发展与多个因素有关。
首先,脾胃功能失调是痰饮的主要原因之一。
脾主运化,主管水液代谢,若脾胃消化能力不佳,就会导致湿气无法正常代谢排出,逐渐形成痰湿。
此外,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规律、长期服用药物等也会导致痰饮的形成。
3. 痰饮的症状表现痰饮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化,常见的症状有口干苦涩、痰多易咳、胸闷、气短、乏力、精神疲倦、食欲不振等。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胀满感、头晕、面色黯淡、舌苔厚腻等症状。
总的来说,痰饮患者往往体形肥胖,容易感到沉重和困倦。
4. 中医治疗痰饮中医治疗痰饮主要通过调理脾胃、祛湿化痰的方法来改善病情。
在治疗中,首先要调理饮食,避免油腻、寒凉、生冷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有助于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复。
同时,配合适量的运动,加强身体代谢,有助于湿气的排出。
中医药治疗痰饮的方法包括中药药物和针灸疗法。
中药方剂常用的有瓜蒌壳、陈皮、白扁豆等,它们可以行气祛湿,化痰止咳,改善脾胃功能。
而针灸疗法主要通过调节气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加强体内的气血循环。
除了中医治疗,改善生活方式也是治疗痰饮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适当的运动,均衡的饮食,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减少痰湿的形成。
总之,痰饮在中医学中是一个常见的病理现象。
中医学关于“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性病因,是继发于其他病变过程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不仅可以加重原有病情,还可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又称“继发性病因”。
痰饮一旦产生,可随一身之气流窜全身,外而肌肤、筋骨、经络,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纷繁复杂的病变。
《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说:“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概括而言,其致病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为实邪,可随气流行全身,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气血运行若痰饮流注于经络,则致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或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若痰饮留滞于脏腑,则阻滞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如痰饮阻肺,肺气失于宣降,则见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痰饮停胃,胃气失于和降,则见恶心呕吐等;痰浊痹阻心脉,血气运行不畅,可见胸闷心痛;无形之痰气结滞于咽喉,则形成“梅核气,临床常见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膈满闷,情志抑郁,善太息等。
二、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如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痰饮阻肺,可致宜降失职,水液不布;痰饮停滞下焦,可影响肾、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而进一步导致水液停蓄。
因此,饮致病能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留于体内,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三、易于蒙蔽心神痰饮为浊物实邪,而心神性清明。
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以至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中医学关于“痰饮”基本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一、“痰饮”基本概念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病因,较稠浊者称为痰,较清稀者称为饮。
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或触之可及之痰,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痰核等。
无形之痰,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之痰,如眩晕、癫狂等,虽然无有形质可见,但用祛痰药治疗有效。
因此,中医学对“痰”的认识,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
饮则多留积于人体的局部或肌肤,并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有“饮”“悬饮”“溢”“支饮”等。
二、痰饮的形成痰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失宜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
如外感湿邪,留滞体内;七情内伤,气郁水停;恣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血行瘀滞,水液不行等饮食因素与痰饮的形成密切有关.《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指出:“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
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其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见血气日削,而证日多矣。
”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均具有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肺主宜发肃降,为水之上源,如肺失宜降,水道不利,津液输布失司,则聚水而生痰饮;脾主运化水液,为制水之脏,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主水,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主疏泄,主调畅一身气机,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可为痰为饮;三焦为决之官,是水液运行的通道,若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
因此,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之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所有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痰饮的形成。
中医痰饮
痰饮是中医学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痰液过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与生理功能,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中医痰饮》是一本探究痰饮病因、病理、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中医痰饮》指出痰饮的发生通常受过度劳累、不良饮食习惯及肺气虚弱等因素影响。
在治疗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多种中医经验以改善病人的症状。
比如,使用各种清热化痰、温中化湿等方法以减轻病人的症状。
此外,《中医痰饮》还针对不同病因提供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实现对患者个体化的治疗。
在预防痰饮的方面,《中医痰饮》推荐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休息和饮食,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习惯性行为,同时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和适当的运动来减轻病人的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学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治疗痰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医痰饮》通过总结医学经验和理论,为这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和方案。
在以后的
实践中,中医痰饮的理论和方法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并确保患者能够在健康的生活状态下度过美好的生活。
中医痰饮的名词解释痰饮,作为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名,涉及到人体内液体代谢的失调与养生的方方面面。
在中医理论中,痰饮被视为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许多亚健康状态和疾病中。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角度对痰饮进行详细解释,旨在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并加以正确的对待和预防。
一、痰饮的概述痰饮是中医学的一种特定的病名,它是形容内脏出现痰饮的病理状态,由于人体四时节气变化和饮食调节不当等原因,人体内的代谢物质变得不平衡,使得体内湿气积聚,最终形成痰饮。
痰饮类疾病通常伴随着痰湿的表现,如身体沉重、痰多白稠、胸闷、咳嗽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和心血管功能。
二、痰饮的形成原因痰饮的形成跟饮食习惯、生活作息和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不吃早餐等容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导致湿气积聚;其次,生活作息不规律,如熬夜、长时间不运动等也会阻碍人体湿气的排出,进一步加剧痰湿的形成;另外,体质方面,体质偏寒或阳气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现湿气积聚,而湿气长期积累则会引发痰饮等疾病。
三、中医治疗痰饮的方法中医学认为,痰饮形成是因为人体内的湿气不能排出,而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疏利湿气以及调整体质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手段。
其中,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经络,疏通气血,达到平衡体内功能的目的;中药方面,常用的有祛湿化痰的草药如白术、陈皮、茯苓等,可以促进湿气的排出;推拿则通过按摩穴位,调理脾胃以消除痰湿。
四、中医养生方面的注意事项除了治疗痰饮疾病,中医学也注重病前的预防和养生防范。
首先,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烹调和暴饮暴食,减少湿气在体内的积聚;其次,要注意生活作息的规律,尽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此外,体质偏寒的人可适当增加锻炼,提高体内阳气的生成以促进湿气排出。
五、痰饮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痰饮的表现非常常见。
痰饮的中医名词解释痰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名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病理状态,通常由湿气与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引起。
痰饮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概念,其特点是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治疗相对复杂。
下面将对痰饮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1. 痰饮的定义:痰饮是指体内湿气积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与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
湿气是形成人体组织和维持其功能所必须的物质之一,但当湿气过多或无法正常排出体外时,就会形成痰饮。
痰饮常伴随有痰浊、痰湿、水湿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人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
2. 痰饮的病理机制:痰饮一般是由于湿气通过气管、食道、肠道等途径进入体内,并堆积在各个部位而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湿气通过肺脾肾等机能器官进行代谢和排出,但如果这些器官功能失调,湿气就会滞留在体内,逐渐转化为痰饮。
此外,长期饮食不节制、情绪不稳定以及环境湿寒等因素也会诱发或加重痰饮的形成。
3. 痰饮的临床表现:痰饮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常见的症状包括头重、胸闷、口苦、口臭、舌苔黏腻等。
部分患者还伴有嗳气、咳嗽、咯痰、腹胀等情况。
在面色方面,患者常常面色苍黄或晦暗,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
这些临床表现反映了机体内湿气的堆积导致的病理变化。
4. 痰饮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痰饮,首先要从病因入手,明确痰饮形成的原因。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化痰、利湿化痰、寒湿化痰等方面。
其中,清热化痰用于痰饮病程较长、内热偏盛者;利湿化痰适用于患者体内湿气偏重的情况;寒湿化痰适用于湿气寒凝、严重影响体内阳气运行的情况。
中医治疗痰饮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 预防痰饮的方法:预防痰饮的关键在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首先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保证身体的休息和恢复;其次是合理饮食,少吃寒凉、油腻和辛辣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此外,适当参与体育运动或进行适量的锻炼,通过运动促进湿气排出。
另外,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也是预防痰饮的帮助。
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
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
“湿淫所盛……民病积饮莫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
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闸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
论治的主要依据。
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
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本篇讨论范围以《金匮要略》之痰饮病为主,包
括四饮在内的饮证,至于痰证,可参阅总论所述,这里不予重复。
病因病机
饮证的成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
以致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水谷
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津液停积,变生痰饮。
(1)外感寒湿凡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经常坐卧湿地,水湿之邪侵袭卫表,卫外之阳先伤,肺气不得宣布,湿邪浸渍肌肉,由表及里,困遏脾胃之气化功能,以致水津停滞,积而成饮。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阴之胜……独胜则湿气内郁……饮发于中。
”即指此类情况。
(2)饮食不当暴饮过量茶水,或夏暑及酒后,恣饮冷水,或进生冷之物,因热伤冷,冷与热结,中阳暴遏,脾不能运,湿从内生,津液停而为饮。
如《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说:“夫病人
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说因隆暑津
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
”
(3)劳欲所伤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亦能停而成饮。
若体虚气弱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致病。
如《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认为“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亦属成为留饮的因素。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作用。
三焦主持全身的气化,为内脏
的外府,是运行水谷津液的道路,气化则水行。
若三焦气化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停积
为饮。
故《圣济总录·痰饮统论》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调适,气
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
停积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 从三焦分部与所属脏器的关系而言,肺居上焦,有通调水液的
作用;脾主中焦,有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肾处下焦,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职责。
饮
食经胃腐熟后,水精通过脾的转输上行,肺的通调下降,肾的蒸化开合,共同完成水液吸收、运行、排泄的整个过程。
《素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即指出了水液的运行与脾肺肾三脏有关,如三脏功能失调,肺之通调涩滞,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职,则三者互
为影响,导致水液停积为饮。
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要。
因脾阳一虚,则上不能输
精以养肺,水谷不从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
由
此必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论其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
虚致实,水液停积为患。
虽然间有因时邪与里水相搏,或饮邪久郁化热,表现饮热相杂之候,但究属少数。
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
因水为阴类,非阳不运,若
阳气虚衰,气不化津,则阴邪偏盛,寒饮内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