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剂』治风剂疏散外风◎玉真散◎(名称由来)
- 格式:docx
- 大小:14.82 KB
- 文档页数:1
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麻桂杏草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姜枣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辛勤兄弟白纸老厂房。
香苏散:香苏苏叶想老陈。
小青龙汤:小青龙马跪下,要喂新干草。
止嗽散:智叟百万金钱借老陈。
正柴胡饮:整柴火房,扫草降尘。
(二)辛凉解表银翘散:银翘牛不睡,都吃结露竹叶草。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石杏甘。
柴葛解肌汤(陶氏):柴哥抢劫勤劳嫂子。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草。
(三)扶正解表败毒散:败毒二活巡江吵,直接领人捕二胡。
参苏饮:参苏苏参二陈汤,截至目前搁枣姜。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君药是麻黄。
加减葳蕤汤:玉竹补胃,早操吃节葱。
一、泻下剂(一)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大笑之后。
小承气汤:小承气不硝。
调胃承气汤:调味生气打小曹。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销瓜桃。
大仙胸汤:大仙熊随大校。
(二)温下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
温脾汤:问皮大夫干校当超人。
(三)润下麻子仁丸:麻子扫兴,小承气。
济川煎:几串肉,这值什么当游戏。
(四)逐水十枣汤:十枣,谁愿鸡爪。
(五)攻补兼施黄龙汤:黄龙大承当,借人草枣姜。
二、和解剂(一)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拆苓参夏草姜枣。
大柴胡汤:大财要大志,小财没人甘。
蒿芩清胆汤:蒿芩下令诸臣只敲碧玉。
达原饮:大元病后母亲要草草。
(二)调和肝脾四逆散:四逆散财,只是烧草。
逍遥散:小姚散财归少林,诸将不甘。
痛泻药方:痛泻白术劈药房。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君半夏,连芩参夏草干枣。
四、清热剂(一)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师母炒粳米。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卖人参拌炒米。
(二)清营凉血清营汤:清营西郊,乔丹选麦地经营竹帘。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三黄栀子。
凉膈散:两个山,瞧亲密侄子,也老大不小。
普济消毒饮:不急:芩连姐翘不老蚕,陈胜选材栏牛马。
仙方活命饮:仙方金银花粉炒如墨汁,当陈吃少,防备造假。
(四)清脏腑热导赤散:到此地捅竹竿。
龙胆泻肝汤:龙车通知芩,当地折柴草。
中医《方剂学》治风剂(疏散外风)——牵正散(《杨氏家藏方》)一、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
并生用。
二、用法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次3克,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酌情增减)。
三、歌括1.牵正散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全蝎加;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效力佳。
2.止痉散止痉全蝎与蜈蚣,祛风止痛功力宏;惊风抽搐可缓解,又治脑炎破伤风。
四、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五、主治中风,口眼㖞斜。
六、方解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别。
本方证为风阻于头面经络而设。
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隧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
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斜。
治法宜祛风痰、通经络、止痉挛,使风去痰消,经络通畅,则病证可愈。
方中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并长于治头面之风;僵蚕、全蝎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善于通络。
三药合用,力专效著。
更用热酒调服,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
方中白附子偏于温燥,适宜于风痰属寒性者。
如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而引起的口角㖞斜,或半身不遂者,本方不宜使用。
另外,白附子、全蝎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
七、附方及方论止痉散(《方剂学》上海中医学院编):全蝎、蜈蚣各等分,为细末,每服1~1.5克,开水送服,1日2~4次。
功用:祛风止痉。
主治:痉厥,四肢抽搐等。
对顽固性头痛、关节痛,本方亦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八、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此方治口眼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
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
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为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
”(《成方便读》)。
《方剂学》治风剂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也比较复杂.似根据其成因,概括起来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
风从外来者,名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人体,留着于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所致的病证,其他如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从伤处侵入人体所致的破伤风,亦属外风的范围。
其主要表脱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斜,甚则角弓眨张等,风从内生者,名内风,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如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以及血虚生风等。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风病的治法为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熄,故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
冶风剂的运用,首先应辨清风病之属内、属外。
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熄;内风只宜平熄.而忌用疏散。
但外风与内风之问,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感外风,对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应分清主次,或以疏散为主兼以平熄,或以平熄为主兼以疏散,其次,宜分清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情的虚实,进行相应的配伍,如兼寒、兼热、兼湿,或夹痰、夹瘀等,则应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以及活血化瘀等法配合运用,以切合具体的病情。
第一节疏散外风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
风为六淫之首,风邪致病,多有兼夹,或夹寒,或夹热.,或夹湿.。
故有风寒、风热、风湿等不同证型。
且风邪散漫,不拘一经,病变范围亦较广泛。
若外感风邪,邪在肌表,以表证为主者,治当疏风解表,其方剂已在解表剂中论述。
本节所治之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所致的病证。
如风邪上犯头部所致的头痛、眩晕,风邪郁于肌腠所致的风疹、湿疹,风中经络所致的口眼喁斜、半身不遂,风邪着于肌肉、筋骨、关节所致的关节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以及风毒之邪,从破伤之处侵入所致之破伤风等。
常以辛散祛风药如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川芎、白芷、白附子等为主组方。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辅导:治风剂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辅导:治风剂
1、疏散外风
消风散
川芎茶调散
牵正散
牵正散治风痰阻,僵蚕全蝎白附子,祛风化痰止痉良。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南星附麻羌防芷,祛风化痉解痉方。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用二乌,南星乳没加地龙,风痰瘀血阻在经,祛风除湿通血络。
2、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菊茯桑,竹茹草贝芍地黄,肝经热盛致痉厥,凉肝熄风舒筋脉。
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汤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三甲五味复脉汤,。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一、解表剂辛温解表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3扶正解表: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1、攻下剂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清暑热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
暑湿证:桂苓甘露饮。
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
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归汝乡。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
温病,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西弟要母,二皇子借竹皮连炒石参。
清脏腑热心经火:导赤散:通住草地。
肝经实火湿热:龙胆泻肝汤:黄龙子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治破伤风妙方(方4首)治破伤风妙方1玉真散【来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歌诀】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体角弓,天麻星附羌防芷,祛风止痉有奇功。
【组成】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
每服6克,日服2~3次,热酒调服。
也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祛风痰,镇痉搐。
【方解】破伤风一证,是因风毒之邪,侵入破伤之处而成。
治疗上应采取祛风止痉,引邪外出为主。
方中白附子、天南星祛风化痰,定痛止痉;配以羌活、防风、白芷协助附星疏散经络中之风邪,导邪外出;天麻协助附星熄风解痉;热酒、童便疏通经络。
诸药合用,使风散搐定,诸症可图缓解。
【主治】破伤风,症见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
可用于破伤风、面神经麻痹、狂犬病、跌打损伤、外伤性腱鞘炎、百日咳等病症。
【加减】若需增强解痉止搐之力,可加全蝎、蜈蚣、白僵蚕;治疯犬咬伤,用漱口水洗净伤口,以本散搽伤口处亦效。
外伤性腱鞘炎,倍白附子;百日咳,去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加百部、天冬。
【附记】方中所用白附子、天南星均生用,有毒性,服用不宜过量。
药性偏于辛燥,津气耗伤者慎用。
孕妇忌服。
2止痉散【来源】《方剂学》【歌诀】止痉散治破伤风,祛风镇痉又止痛,药仅全蝎与蜈蚣,临床屡用有奇功。
【组成】全蝎、蜈蚣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
每服1~15克,日服2次,温开水调服。
【功效】祛风解痉止痛。
【方解】方用蜈蚣、全蝎,皆为祛风止痉止痛功力较强之品,药简效宏,疗效甚佳。
【主治】痉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以及头痛、关节疼痛等症。
可用于破伤风、癫痫、三叉神经痛以及流脑、乙脑过程中发生的痉厥、抽搐等病症。
【加减】本品可用随证汤药送下。
如治急性热病、热极动风,可用桑叶、菊花、龙胆草、钩藤、天麻,或配合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煎汤送服;治破伤风抽搐,可与玉真散同用;治小儿脾虚慢惊风,可配合附子理中汤等方;痉厥兼神昏者,可与开窍剂合用。
玉真散的功效与作用玉真散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有点陌生的,其实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一些特定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生白附子600g 防风50g 白芷50g 生天南星50g 天麻50g 羌活50g【性状】本品为黄白色至淡黄色的粉末;气香,味麻辣。
【炮制】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祛风,解痉,止痛。
用于破伤风;外治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1.5g,或遵医嘱。
外用,取适量敷于患处。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处方】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岔股)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祛风化痰解痉。
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角弓反张,脉弦者。
亦治打扑伤损。
(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如破伤风,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黄酒调下3克;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6克,童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6克,温酒调下;打伤至死,但心头微温,以童便调下6克。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六【别名】玉贞散(《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处方】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祛风解痉,止痛。
治破伤风,牙关紧急,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
亦治疯犬咬伤。
外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热酒200毫升调服,更敷患处。
若牙关紧急,腰背反张者,每服9克,用热童便调服,虽内有瘀血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温者,连进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疯犬咬伤,更用漱口水洗净,搽伤处。
【备注】本方是由《普济本事方》玉真散发展而来,是治疗破伤风的常用方剂。
方中白附子、天南星祛风化痰,解痉止痛为君;羌活、防风、白芷疏散经络中之风邪为臣;天麻熄风解痉为佐;以热酒或童便为使,有通经络、行气血之功。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通过上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玉真散的功效和作用等,其实无论是食物还是方剂都是为了让我们去利用到里面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这样才能发挥出更高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对它们有个很好的了解才行。
12治风剂一、概念凡用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二、分类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治风剂亦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大类。
风证:一、外风证(邪自外来):治之宜疏散外风。
正虚邪甚,伤人病位深,病情重,多伤于肌肉、筋骨、关节等处。
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肌肤麻木不仁,破伤风口噤,角弓反张等。
――川芎茶调散,牵正散。
二、内风证(风自内生、肝风内动):本虚标实,治之宜平熄内风。
1、高热动风,热极生风――清热凉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肝风上旋――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镇肝熄风汤3、温病后期,真阴亏损,虚风内动――滋阴养血熄风――大定风珠三、注意事项1、若属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熄;若属内风,则以平熄,且忌用辛散;2、外风与内风之间,亦可互相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而内风又可兼夹外风,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立法用方,应该分清主次,全面照顾。
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组成:川芎荆芥各12g 白芷羌活甘草各6g 细辛3g 防风4.5g 薄荷12g 食后以清茶调下。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邪所致,故治外风以疏散为主。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可以疏风止痛,分别用于少阳、厥阴头痛(头顶或两侧痛),太阳头痛(后脑牵连项痛),阳明头痛(前额及眉心痛);细辛散寒止痛,用于少阴头痛;防风辛散风邪,为治风之要药;薄荷,荆芥解表疏风,清利头目;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方药配伍特点:本方集上行升散诸药于一方,故祛风止头痛之效明显,用时以清茶调下的作用:取茶叶的苦寒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的温燥升散之性,使升中有降。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巅顶之上,惟风药可治。
”个人感受:我认为本方与九味羌活汤颇为相似,诸经之药俱备,应用是根据病证加减。
问答题:川芎茶调散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有何特点?独活寄生汤组成: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各6g。
中医《方剂学》治风剂(疏散外风)——玉真散《外科正宗》一、组成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分。
二、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热酒一盅调服,更敷患处。
若牙关紧急,腰背反张者,每三钱,用热童便调服。
虽内有瘀血亦愈。
至于昏死,心腹尚温者,连进二服,亦可保全。
若治疯犬咬伤,要用嗽口水洗净,搽伤处亦效(现代用法:为细末,过筛,混匀,每服3克,用热酒或童便调服;外用适量,敷患处)。
三、歌括1.玉真散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2.五虎追风散五虎追风亦解痉,蝉退天麻加南星;全蝎僵蚕一并入,风痰祛散抽搐平。
四、功用祛风化痰,解痉止痛五、主治破伤风。
牙关紧急,口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六、方解破伤风的原因,(《外科正宗》)指出:“因皮肉损破,复被外风袭入经络,渐传入里。
”由此可见,破伤风亦属外风为患。
风邪通过创口,侵入经脉后,发为牙关紧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治疗上应采取祛风解痉为主。
方中白附子、天南星祛风化痰,解痉止痛;羌活、防风、白芷疏散经络中之风邪,驱邪外出;天麻熄风解痉;热酒与童便有通经络、行气血之功。
合而用之,有祛风解痉和止痛之效。
本方是由(《普济本事方》玉真散发展而来,原方只南星、防风二味,主治破伤风。
《外科正宗》在此基础上增加白附子、白芷、天麻、羌活等祛风之品,功效较前方为强。
方中白附子、南星均生用,有毒性。
因此,不宜过量。
七、附方及方论五虎追风散(史传思家传方《中医杂志》):蝉蜕30克、制南星6克、天麻6克、全蝎7~9个、僵蚕炒,7~9个水煎服。
另用朱砂1.5克,研细,以黄酒60ml,冲服。
服后五心出汗即有效,但出汗与否,应于第二日再服,连服3日。
功用: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者。
本方与玉真散均为治破伤风之常用方,都有祛风解痉之效。
其中玉真散祛风化痰之力较强,而解痉之力不足;五虎追风散则长于祛风解痉。
『常用方剂』治风剂疏散外风◎玉真散◎(名称由来)
出处:《外科正宗》
本方由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诸药组成。
用于破伤风,证见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等。
有祛风化痰,定搐止痉之功。
“玉真”,古时对仙人的别称。
唐?张籍有“泥灶煮灵液,扫坛朝玉真”之诗(《张司业集二?灵都观李道志诗》)。
本方为治破伤风之常用方,诸药合用,标本同治,使风散搐定,诸证得以缓解。
由于用本散疗效卓著,其起死回生之功,如同仙人所制之方,可挽救生命于顷刻,故名“玉真散”。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
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