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用药指导治风类中成药
- 格式:ppt
- 大小:603.00 KB
- 文档页数:39
中成药大全及功能主治书
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是一份中成药大全及其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
1. 伤风感冒类:
感冒清热颗粒,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龙角散,适用于风热感冒,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2. 消化系统类:
保和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胃复安胶囊,适用于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具有抗酸、抗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3. 呼吸系统类:
板蓝根颗粒,用于治疗咳嗽、喉咙痛等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
川贝枇杷膏,适用于痰多、咳嗽等症状,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4. 心脑血管类:
左旋肉碱片,适用于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
丹参片,用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5. 神经系统类:
安神补脑液,适用于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复方丹参滴丸,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头晕等症状,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6. 泌尿系统类:
金匮肾气丸,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有补肾壮阳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用于肾阴虚引起的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以上仅是中成药大全中的一小部分,每种中成药都有特定的功能主治。
在使用中成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遵循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滥用和误用。
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某种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建议咨询医生或查阅相关中医药书籍。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指使用中草药为原料经加工和提取制成的药物,具有中草药的药性和药效。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在医疗实践中,根据中成药的特点和适应症,制定合理的临床应用规范,以确保中成药的安全有效性。
1.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中成药:不同的疾病需要选用不同的中成药进行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临床应用应遵循证候论治原则: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表现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辩证施治。
3.对于多种病情可用多种中成药联合应用:一些疾病的治疗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多种中成药,以增强疗效,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4.临床应用中成药应注意剂量的选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以及具体药物而定,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达到疗效,过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5.严格掌握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一些中成药在一些特定的病情下是禁忌使用的,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此外,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禁忌症要有足够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危害。
6.长期用药应定期监测: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测,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7.科学评估和记录治疗效果:对临床应用的中成药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记录,以便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总之,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综合性的临床应用规范,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还应与西医药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成药用药指导:理血类中成药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一类中草药制剂。
中成药有着长期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使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理血类中成药的用药指导。
1. 什么是理血类中成药?理血类中成药是一类用于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的中药制剂,其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强血管壁弹性等。
这类中成药常用于治疗中风、痛经、腰腿痛、静脉曲张、淤血等疾病,备受广大患者的信赖。
2.常见的理血类中成药有哪些?2.1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养血方剂,主要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四味草药组成。
四物汤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失眠等症状,同时还可以改善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头晕目眩等血虚证状。
2.2 “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是一种中成药方剂,由川芎、桃仁、红花、牛膝、蒺藜子、远志等14味中草药混合加工而成。
血府逐瘀汤主要用于瘀血内闭、血瘀阻滞等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心绞痛等。
2.3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是一种温馨的中成药方剂,由桂枝、白术、茯苓、甘草等草药组成。
桂枝茯苓丸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健忘、偏头痛等神经衰弱症状,同时也对内分泌失调、失眠导致的皮肤问题等具有辅助疗效。
3. 如何正确使用理血类中成药?3.1 合理选药在使用理血类中成药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病情和需要,对理血类中成药各种草药的功效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中成药方剂。
3.2 合理用药在用药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指导的用药剂量合理使用,不要随意更改用法用量。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或停药。
3.3 掌握用药时机理血类中成药的用药时间往往是比较灵活的,但是要尽量在空腹或餐后1小时内服用。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身体负担和依赖等问题。
4. 理血类中成药的注意事项4.1 防止感染在使用理血类中成药时,要注意药品的保质期、卫生条件等,避免使用过期、变质等药品,以免引起感染等问题。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草药制品的一种,具有药效稳定、用法简便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以下应用指导原则:1.病因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瘀滞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证候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以选择适合的药物。
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3.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4.限定适应症用药原则:中成药应仅限于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的传统草药制品,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然而,中成药并不是万能药,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中成药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5.调配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组方应合理调配,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组方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以达到综合疗效的目的。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关系,合理调配组方。
6.定期评估疗效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疗效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疗效,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中成药是指通过药物制剂将中药进行加工制作而成的药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并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的内容。
一、推拿舒筋类1. 拔毒化腐胶囊:主要适用于疮痔肿痛、疮疡不透、痈肿毒疮等病症。
2. 风湿舒胶囊: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病症,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络作用。
3. 活血止痛丸:主要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增生等病症,可有效缓解疼痛。
二、消化类1. 四季感冒胶囊:适用于感冒、鼻塞、流涕等病症,能够缓解症状、增强免疫力。
2. 胃康灵胶囊:主要用于胃炎、胃溃疡、胃痛等病症,有良好的保护胃黏膜作用。
3. 养胃丸:适用于胃寒、胃痛、胃酸过多等病症,能够促进胃部健康。
三、心脑保健类1. 宁心宝胶囊:适用于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2. 安神补脑液:主要应用于神经衰弱、健忘、头晕等症状,有益于提高睡眠质量。
3. 安神定志丸:适用于心悸、健忘、自汗等症状,有助于稳定情绪、提升情绪。
四、肝胆调理类1. 乌鸡白凤丸:主要用于肝肾不足、乏力、神疲等症状,能够养血补气、强壮筋骨。
2. 肝舒宁丸:适用于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等症状,有利于调节肝胆功能。
3. 复方丹参滴丸:主要应用于肝脏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等症状,可促进血液循环。
五、免疫调节类1. 强力感冒片:主要针对感冒、流感等症状,能够增强免疫力,缓解发热。
2. 舒筋活血胶囊:适用于外伤后肌肉韧带劳损、挫伤等情况,有利于促进愈合。
3. 益智胶囊:主要用于提高记忆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对大脑有益。
本文介绍了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涵盖了推拿舒筋类、消化类、心脑保健类、肝胆调理类和免疫调节类五大类别。
这些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且在不同病症下有着良好的效果。
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医生在处方中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配。
常见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指导主讲:周雪梅一、药物不良反应概念(一)药物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二)中药不良反应其内容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依赖性、特异反应性、致癌作用等。
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既可以是中药饮片,也可以是中成药。
广义的不良反应概念也应包括药品的质量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伤害。
二、不良反应分类(一)病因学分类1.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该类型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
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苦杏仁,当大剂量服用时,脑部首先受到损害,呼吸中枢麻痹常为氰化物中毒致死的原因。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如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体质(指患者的特殊遗传素质)有关。
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较高。
如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的功效,用量1~3g,其不良反应不严重,仅少量患者用药后有轻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胃肠道刺激症状,但仍有极少数的高敏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转氨酶升高、头痛、水肿、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甚至骨髓严重抑制等。
此类伤害又可分为两种:(1)特异质反应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常。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制的药物,具有疗效确切、用药方便等特点,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
下面将从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中成药的应用指导原则。
一、使用范围:1.适用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疾病。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的,适用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疾病。
在选择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所见以及药物的功效选择合适的药物。
2.适用于轻、中度疾病。
中成药一般用于轻、中度疾病,对于重症、急危重症患者,应优先使用西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3.适用于患者接受中药治疗并且对中药过敏的情况。
有些患者对中药过敏,但仍需要中药治疗,此时可以选择中成药进行治疗。
二、使用方法:1.个体化用药原则。
中成药的使用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选择和调整剂量。
2.合理选药。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对于疾病的不同阶段,也需要选择相应的中成药来进行治疗。
3.药物合理搭配。
中成药可以单药使用,也可以进行药物搭配。
在搭配时需要根据辨证和疾病特点来合理选择药物,并注意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4.注重用药时间和频率。
中成药的使用需要注重用药时间和频率。
药物的用药时间和频率应按照医嘱进行,不能随意更改。
三、注意事项:1.遵医嘱用药。
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遵从医生的嘱托,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并注意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成药虽然源于中药,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3.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患者在使用中成药前应了解药物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以免因用药不当引起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4.注意用药期间的饮食调理。
在使用中成药期间,患者应遵从医生的饮食调理要求,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与药物有不良反应的食物。
总之,中成药的应用指导原则包括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
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遵从医生的嘱托,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选择药物和药物搭配,并进行个体化用药,同时注意用药期间的饮食调理。
常用300种中成药.常用300种中成药内科用药类别名称解表剂:桂枝合剂功效主治注意事项桂枝合剂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虚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塞干呕等。
注意事项:表实感冒颗粒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属于辛温类解表感冒清热颗粒。
祛风散寒,___解表感冒清热颗粒功效主治注意事项解表感冒清热颗粒有疏散风寒、解表清热的功效,适用于感冒风寒表实证,症状包括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稀等。
注意事项:与环孢素A同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但需注意,会引起环孢素A血药浓度增高。
疏散风寒,解表清热芦根汤或温开水正柴胡饮/颗粒功效主治注意事项正柴胡饮/颗粒有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症状包括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等。
注意事项: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羚羊感冒片等,均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
解表、清热解毒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功效主治注意事项桑菊感冒片有辛凉的功效,适用于疏风解表,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等症状。
注意事项:羚羊感冒片也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等症状。
但需注意,会引起心动过速、过敏等不良反应。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清热解表功效主治注意事项清热解表有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的功效,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等。
注意事项:流行性感冒属风热证,症状包括发热恶风、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咽喉肿痛。
流行性感冒属热毒滞肺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
送服莲花清瘟胶囊、解表九味羌活丸、荆防颗粒、午时茶颗粒等,均有解表、祛湿、和中的功效。
解表、祛湿、和中莲花清瘟胶囊解表九味羌活丸荆防颗粒午时茶颗粒祛痰止咳清暑利湿功效主治注意事项祛痰止咳有芳香化湿、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暑湿感冒,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等;晕车晕船等。
五种常用中成药功效主治及特殊注意事项药品关系自身健康,请在医师药师指导下科学合理使用药品。
请勿滥用药。
本文列举药品仅供举例,具体信息请以药品说明书为准。
一、明目地黄丸【功效主治】滋肾,养肝,明目。
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注意事项】1.肝经风热、肝火上扰者不宜用。
2.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者宜慎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4.如有迎风流泪,又有视力急剧下降,应去医院就诊。
二、鼻炎康片【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
用于风邪蕴肺所致的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注意事项】1.肺脾气虚或气滞血瘀者慎用。
2.过敏性鼻炎属虚寒证者慎用。
3.孕妇慎用。
4.不宜过量、长期服用。
5.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6.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管理机械及高空作业。
三、黄氏响声丸【功效主治】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
用于风热外束、痰热内盛所致的急、慢性喉瘖,症见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咽干灼热、咽中有痰,或寒热头痛,或便秘尿赤;急慢性喉炎及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初起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所致急、慢喉瘖者慎用。
2.声嘶、咽痛,兼见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等外感风寒者慎用。
3.胃寒便溏者慎用。
4.孕妇慎用。
5.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酒。
6.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四、口腔溃疡散【功效主治】清热,消肿,止痛。
用于火热内蕴所致的口舌生疮、黏膜破溃、红肿灼痛;复发性口疮、急性口炎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事项】1.本品不可内服。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进阶攻略】本考点主要考查功效主治及特殊注意事项。
【易错易混淆辨析】鼻炎康片方中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服药之后患者会有眩晕感,故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管理机械及高空作业。
同时鼻炎康片虽然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但是过敏性鼻炎属虚寒证者慎用。
常用中成药分类中成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草药为基础,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而制成的药物。
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日常保健,并且具有疗效确切、用药方便等优点。
根据其药物性质和治疗效果的不同,中成药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 温中药类温中药主要起到温暖中焦、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常见的温中药有参附黄、人参、附子等,它们多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所致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腹痛、寒疝等症状。
2. 祛寒药类祛寒药主要用于寒邪侵袭所致的疾病,具有驱寒祛邪、温经散寒的作用。
常见的祛寒药有羌活、附子、肉桂等,它们多用于寒性疼痛、风寒感冒等症状。
3. 散寒药类散寒药主要用于寒邪内耗、气滞血瘀所致的疾病,具有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常见的散寒药有延胡索、川芎、桃仁等,它们多用于寒痹疼痛、经闭等症状。
4. 清热药类清热药主要用于热邪盛火、阴虚阳亢所致的疾病,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常见的清热药有连翘、金银花、黄连等,它们多用于热病、口舌生疮等症状。
5. 肃火药类肃火药主要用于肺燥热咳、目赤烦渴等症状,具有滋阴降火、清热益气的作用。
常见的肃火药有黄芩、五味子、麦冬等,它们多用于肺胃热盛、阴虚内热等症。
6. 养血药类养血药主要用于虚血引起的疾病,具有滋补养血、调节经血的作用。
常见的养血药有当归、熟地黄、黄精等,它们多用于血虚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
7. 安神药类安神药主要用于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症状,具有安抚神经、平缓心境的作用。
常见的安神药有黄连素、茯苓、远志等,它们多用于神经官能症、失眠症等症状。
8. 活血药类活血药主要用于瘀血阻络、气血不畅所致的疾病,具有活血化瘀、散淤通络的作用。
常见的活血药有三七、红花、郁金等,它们多用于跌打损伤、血瘀宫寒等症状。
9. 祛风药类祛风药主要用于肢体麻木、风湿痛等症状,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常见的祛风药有防风、秦艽、苍耳子等,它们多用于风湿类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