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明文 航海知识连载7历代航海技术介绍-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20.97 KB
- 文档页数:5
航海技术文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航海技术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导航方法。
从最初的星空导航,到如今的先进卫星定位系统,航海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航海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海上交通领域,它还在军事、科研、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海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那时的人们主要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航向。
接着,在中世纪时期,以地理大发现为背景,航海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包括了指南针的发明、沿岸航行的掌握以及远洋航行的实现。
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带动了航海贸易的繁荣,也推动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航海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革新。
进入现代航海时代,雷达、无线电导航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化的航海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航海变得更加准确、高效和安全,船只在海上的航行路径可以更精确地被掌握和规划。
此外,现代航海技术还允许船只进行远程监控、自动导航和通信,为海上作业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
除了对航海本身的影响外,航海技术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其次,航海技术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不同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也更加频繁。
最后,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重要保障手段。
总结起来,航海技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导航方法,并且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它的历史久远且重要性不可忽视,不仅对海上交通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对航海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相信它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为了更好地展现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一、先秦时期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
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
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
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二、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
",“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
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
历史航海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代航海技术1. 天文导航古代航海者通常依靠天文导航来确定航向和位置。
其中以观测太阳、星星和月亮最为常见。
古代希腊人使用天文观测来绘制星图,并且运用这些星图来确定船只的位置和方向。
另外,中国的郑和航海也使用了天文导航技术,这为他的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2. 船舶技术古代船舶技术在航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航海技术,包括船帆、舵和船舱。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古代航海者提供了更好的船只和装备,大大提高了远洋航行的成功率。
3. 海上贸易古代的航海活动主要是以海上贸易为主。
古代迦太基和罗马帝国是当时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他们的船队曾经航行到地中海和印度洋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这为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二、地理发现和殖民扩张1. 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欧洲探险家们在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进行大规模航海探险的时期。
著名的探险家有哥伦布、麦哲伦、麦哲伦圆周和德雷克等。
他们的航海活动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也拉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2. 新大陆的发现在大航海时代,欧洲探险家发现了许多新大陆,其中最重要的是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
这一地理发现彻底改变了世界地图,为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新的机会。
3. 殖民扩张大航海时代也是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时期。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在这一时期内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他们探索和征服了整个美洲大陆,也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建立了殖民地。
三、航海科学的发展1. 海洋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科学,包括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方面。
海洋学的发展为航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也促进了现代航海科技的发展。
2. 航海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仪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如永恒历、海图、罗盘、望远镜等,这些仪器在航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北极航线和南极航线北极航线和南极航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航行路线。
领先全世界的中国古代航海技术、造船术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很长,不只是一个大陆国家,而且也是一个海洋国家,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很发达。
天文航海技术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
我国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来辨明方向。
西汉时代《淮南子》就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东方或西方,那观看北极星便明白了。
(《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悟矣。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上也说,如在云梦(古地名)中迷失了方向,必须靠指南车来引路;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须观看北极星来辨明航向。
(“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并乎沧海者,必仰辰极以得反。
”)东晋法显从印度搭船回国的时候说,当时在海上见“大海弥漫,无边无际,不知东西,只有观看太阳、月亮和星辰而进。
”一直到北宋以前,航海中还是“夜间看星星,白天看太阳”。
只是到北宋才加了一条“在阴天看指南针”。
大约到了元明时期,我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定地理纬度。
这是我国古代航海天文学的先驱。
这种方法当时叫“牵星术”。
牵星术的工具叫牵星板。
牵星板用优质的乌木制成。
一共十二块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块递减二厘米,最小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厘米。
另有用象牙制成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边长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比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
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十二块木板和象牙块四缺刻替换调整使用。
求得北极星高度后,就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元代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由陆路来我国,在我国耽了二十多年后由海路回去。
海路航线是经我国南海进入印度洋折而往西。
马可波罗当时是搭乘我国航海家驾驶的我国船舶回去的。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当时我国海船和航海的情况。
航海技术的演进历程航海技术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技术,它的发展和演进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从最初的简单工具到现代的先进技术,航海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航海技术的演进历程,包括早期的航海工具、航海技术的发展、现代航海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早期的航海工具早期的航海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以人力和简单的船只为主。
人们使用木船和竹筏进行海上航行,但是由于缺乏导航设备和气象知识,航行非常危险。
早期的航海家们只能依靠太阳、星星和海流等自然因素进行航行,这种航行方式被称为“看天吃饭”。
此外,他们还使用简单的罗盘、望远镜等工具进行航行,但是这些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很低。
二、航海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航海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船只的设计和制造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船只的承载力和航行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导航设备和气象知识的进步也使得航海更加安全和可靠。
现代的航海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看天吃饭,而是利用卫星定位、气象卫星、海洋监测等多种手段进行航行。
此外,现代航海技术还包括了船舶自动化、电子海图、船舶通信等多种先进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航海更加安全、高效和可靠。
三、现代航海技术的现状现代航海技术已经成为了全球贸易和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船舶自动化、电子海图、船舶通信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船舶的运营更加高效和安全。
同时,现代航海技术还在环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现代船舶采用了更多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如废气处理设备、燃油效率更高的发动机等,这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还有助于提高船舶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此外,现代航海技术还在救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海洋面积的不断扩大,海上救援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船舶配备了先进的救援设备和人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救援行动,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航海技术也将不断进步。
首先,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的航海技术将更加依赖卫星导航系统。
航海-航海学教材共九章第一章:航海学的起源与发展航海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
本章将介绍航海学的起源,探讨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航海学在现代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1.1 航海学的起源航海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利用星象和地标进行导航的时期。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星象观测和地理学知识,到中国古代的制图技术和航海经验,航海学在不同文明和地区都有独特的发展历程。
1.2 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本节将介绍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包括水手用于导航的工具和方法,如星历表、罗盘、航海图等。
古代人们如何根据天文现象和地理特征进行航海,探寻未知的海域,并建立起海上贸易网络。
1.3 现代航海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在现代,航海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用于海上导航,还应用于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环境保护、航运管理等领域。
本节将介绍现代航海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展望未来航海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航海器材与设备航海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航海器材和设备,本章将介绍常见的航海器材和设备,包括导航仪器、通信设备、安全装备等。
2.1 导航仪器导航仪器是航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罗盘、测距仪、声纳等。
本节将介绍各种常见的导航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2 通信设备在现代航海中,有效的通信设备是保证船舶安全和航行顺利的重要因素。
通信设备包括无线电通信、卫星通信等。
本节将介绍航海中常用的通信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2.3 安全装备船舶安全是航海的首要任务,安全装备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事故和应对突发状况。
本节将介绍航海中常见的安全装备,如救生艇、救生衣、火警报警系统等。
第三章:航海导航与航线规划航海导航和航线规划是船舶航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章将介绍航海导航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航线规划的过程和技巧。
3.1 航海导航的基本原理航海导航是确定船舶位置和航向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包括观测导航、制图导航和电子导航。
本节将介绍各种导航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海事知识小学堂海事知识是与航海、船员和船舶相关的知识。
它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气候、海洋地质、海洋地理、海洋资源、航海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里,我们将带您了解一些基本的海事知识。
我们来了解一下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是指栖息在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包括鱼类、海藻、贝类、海绵等。
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海洋气候。
海洋气候是指海洋上空的气候状况。
海洋气候受到大气环流、水温、海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海洋地质。
海洋地质是研究海底地貌和地质构造的科学,它包括海底地形、海底地壳、海底火山等内容。
了解海洋地质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变历程和地壳运动。
我们还需要了解海洋地理。
海洋地理是研究海洋与陆地的地理关系及其变化的科学。
它包括海洋的位置、面积、深度、海岸线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让我们了解一下航海技术。
航海技术是指在海上进行航海活动时所使用的技术和方法。
导航、海图制作、港口管理等都是航海技术的内容。
航海技术的发展对于确保船舶航行安全、提高航行效率和保护海洋环境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我们对海事知识的简要介绍。
海洋资源丰富,对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了解海事知识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海洋意识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这个海事知识小学堂的学习,能够让大家对海事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航海数学-第七章若干传统的航海技术简介附篇第七章若干传统的航海技术简介第一节太阳特大高度定位概述当太阳高度大于等于88°时,称为太阳特大高度(High altitude of Sun)。
太阳特大高度的现象只能发生在低纬地区,当测者纬度和太阳赤纬的差值小于2°,而且在太阳中天附近时。
太阳特大高度有如下一些特点:1.顶距很小,即船位圆半径z满足0<z ≤120′。
由于低纬地区半径不大的船位圆在墨卡托海图上的投影基本上近似为圆,即以观测时的太阳地理位置为中心,真顶距z为半径作的圆近似为船位圆。
因此,可直接在海图上画出靠近推算船位的一小段船位圆圆弧。
2.方位变化快。
由天体的方位变化公式︒∆-∆︒=A mδsechcosqcost25.0知,在中天附近,视差角q接近0°或180°,所以cosq≈±1。
取△t=1min,即得太阳中天附近每分钟方位变化的近似公式:=︒∆︒cossechAδ25.0由此可见,当h>88°时,太阳方位每分钟变化为6.°6~几十度。
在低纬地区,在中天前后短时间内,方位变化往往超过30°,因而可在短时间间隔内观测2~3个太阳高度,求出每次观测时的太阳地理位置及真顶距Z,则可根据各太阳地理位置为圆心,相应的真顶距Z为半径作船位圆,在较理想的方位差下准确而迅速地定出船位。
需要注意的是,作图时,应将太阳的地理位置折算到对应同一时刻的地理位置(采用距离船位线移线法中移物标(即船位圆中心)的方法)。
太阳特大高度定位的工作程序是:1. 观测前预先计算太阳中天区时。
如果观测三次,则第一次可在太阳中天前观测,第二次最好在中天时观测,第三次在中天后观测。
观测前检查和校正六分仪,并测定好指标差。
2. 观测在中天前数分钟观测第一个太阳高度,记下观测时间T1。
中天附近观测第二个太阳高度,记下观测时间T2和计程仪读数。
中天后观测第三个太阳高度,并记下观测时间T3。
航海简史及古航海知识Contents1第一节中国航海简史2第二节古代航海知识3第三节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航海历史悠久。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
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
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
唐朝时,中国前往阿拉伯及至非洲沿岸国家的航行,已由过去的分段航行实现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经印度洋沿岸国家换乘阿拉后商船中转,而能直接抵达。
由于罗盘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而造船技术的发展中,特别是水密隔舱技术,使宋代后的航海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
宋代人开辟了横越印度洋的航线,尤有重要意义,宋代航海家可以从广州、泉州启航,横越北印度洋,直航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
元代中国海洋航运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海上漕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要解决京城地区及北方粮食紧缺问题,就必须从江南调运,其中海上漕运是主要途径之一。
在远洋航运方面,无论是航行规模,还是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元代都超过了唐宋。
由于当时的航海贸易政策和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
元代远洋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贸港口的繁荣,尤其是泉州港,在元代经历了它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不仅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和东方第一大港,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外贸易港。
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出发,航海远游,行踪遍及南海、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及东非沿海地区。
---------------------------------------------------------------最新资料推荐------------------------------------------------------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一、先秦时期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 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
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
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
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1/ 12航行定向。
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
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
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
航海知识连载7历代航海技术介绍先秦时期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
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
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
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
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先秦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
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
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
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
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
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
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
”,“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
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
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除天文导航外,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
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时,人们对潮汐已不仅局限与水面的涨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
王充在《论衡书虚篇》第一次科学地将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组。
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已能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几何进一步提高,并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造船业发展的同时,航海知识与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
三国王震《南州异物志》对当时航行于南海水域的海船风帆驶风技术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驶邪移,相聚已取风吹,邪张相取风气”这段记载说明了当时中国南海航行者已拥有增减随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张相取风气”的打偏驶风技术,并在印度洋上的航线,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驶风而航行的。
随着三国以后的航海活动增多,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风规律已有所认识和利用。
这一时期航海技术有所进步,还表现在人们已对航行所经海区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对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认识,同时天文导航技术也已采用。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航海技术趋于成熟,人们已能熟练运用季风航行,天文、地理导航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对潮汐也能进一步正确解释。
唐代,人们已能认识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风有规律德到来和结束,这种与航行有关的季风成为“信风”。
在利用这些信风航行的同时,人们已能正确地归纳和总结出这些信风的来去规律。
如义净正是借着对南海季风、北印度洋及孟加拉湾的季风和洋流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而乘船到达东南亚室利佛逝国而还归中国的。
同时唐代人对海洋气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已能利用赤云,晕虹等来预测台风。
唐代天文定位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利用仰测两地北极星的高度来确定南北距离变化的大地测量术。
开元年间天文学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复矩”仪器来测量北极星距离地面的高度,虽与实际数字有一定的差距,但这是世界首次对子午线的实测,而且这种测量术很可能已经在航行中使用。
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极星的高度而进行定位导航。
与天文定位术一样,隋唐地文导航技术也有一定提高。
“广州通海夷道”中对航海方向、距离、时间已相对具体,对某些地区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已有明确的地文定位描述,并且对远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标也有记录。
特别是随着数学的进步,航海家已经能在勾股定律相似关系的原理基础上,运用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来测量陆标,大大提高了海岸测量术的水平。
在《海涛志》中,作者窦叔深入研究了潮汐运动与月亮运动的同步规律,对潮汐运动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现的时间、计算方式、潮汐循环的周期等做了详细的论述。
而稍后的封演,也对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论述。
两宋时期两宋时期航海技术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凭天象、天体识别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阳辨向,至北宋时期,航海技术开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针航行。
而指南针的应用,在南宋时期发展成罗盘形构,随着精确度不断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针指示方向,比北宋时期更为进步。
也促进了中外海上交通的发展。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两宋时期,有关海图的记述已十分明确,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和刘豫献于金主亶的海道图等,都说明了当时海图的发展。
海上交通航线的发展,为海道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海道图的产生出现,是人类海洋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为人类进一步征服海洋,发展海上交通事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工具与技术知识。
在海洋地理识别探测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根据天气变化确定方位,判断环境。
并已懂得利用长绳系砣测量海深,并从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断航行位置及情况。
而且还能利用季风航行,其驾驭风力的技术也具有相当水平。
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利用信鸽作为海上交通工具。
并已能进行水下修补船只,防止渗漏致沉。
由于航海技术不断提高,令两宋时期的对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为稳确,航行时间也大为缩短,有利于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元朝时期元代指南针的应用更为普遍,也更为精确,已成为海舶必备的航海工具。
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针许多针位点连结起来,以标明航线,称之为针路。
指南针应用的技术进一步提高。
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艮)作为航海罗盘上编排的航路方位,这样,海船航行更能精确地确定航向,把握航线。
元朝航海技术的提高,还表现在对海岸天象与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以保证海船航行的安全与稳定。
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与利用季风规律。
元朝航海家在长期的海上交通实践中,总结经验,编成有关潮汛、风信、气象的口诀。
而有关的口诀据称“屡验皆应”,说明了元朝对海洋气象变化规律,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与掌握,有助于进一步驾驭海洋,促进海外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明朝时期明朝的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对海洋综合知识的运用以及航行技术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与进步。
1.关于航路航向明代指南针的应用更为普及与精确。
过去指南针的运用,主要是单针与缝针之法。
但明人《顺风相送》中已经有“定三针方法”、“定四针方法”。
虽然不详其具体应用方法,但应该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为清晰准确,几个指南针一齐运用于确定航向,还必须有计量单位,确定航程。
至迟在明代已经以“更”作为计量单位运用于航海之中。
明清时期,一更约为六十里计。
因此,“更”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计时单位,而是指一更时间内,船舶在标准航速下所通过的里程。
以“更”用于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它与指南针结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线方向更为精确,明代“针”、“更”结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所具有的先进性。
2.关于地形水大海航行,必须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势,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浅滩,才能安全可靠地进行海上交通活动。
明人测量水地深浅名为打水,以托为单位。
明人在航海图绘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虽然宋元时期已有航海图样问世,但只是以沿海为主,远洋航海似未能备及。
直至明代,航海图的绘制已有很大的进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仅沿海地区,海外远洋地区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卷二百四十附图上所载的《郑和航海图。
该图自南京绘图,一直至东非沿岸,航图遍及广大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地区,记载了五百多个地名,并绘有针路,各处星位高低。
对于航行途中的山峰、岛屿、浅滩、礁岩、险狭用的海图,显示了明人对掌握航路地形水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
在实际应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
明代航海者对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势已有相当的掌握。
明代类似对航路地形水势的具体指南,趋于综合化与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提高。
明《东江疏揭塘报节抄》:“除一而移会登莱巡抚(袁可立)外,既经委臣查勘前来,合行覆请,伏乞皇上亟赐册号封典敕于该部,速遣使臣航海前来,不致风高浪阻,误敕封大典,并误疆场大事也。
”3.关于航海天象观天象,包括星位、信风及海流潮汛的变化规律。
牵星术来确定船舶的航行位置。
牵星术,乃是当时一种利用天文状况进行测位的航海技术。
即在船上利用牵星板来观察某一星辰的高度,借以确定船只所在的地理位置。
特别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势难以提供有效的识别,无所凭依,往往以天象来确定航位。
《郑和航海图》中就附有《过洋牵星图》,记录在印度洋地区的牵星航海。
对信风的利用。
明人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图》中云:“十二月,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
”又明人马欢《瀛涯胜览满喇加》中谓,归航,“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
表明明人对季风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已经十分得心应手。
明人对海上风云气候、海流潮汐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熟悉。
《顺风相送》和《指南证法》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气象记录和歌诀,说明了明人对航海天象的认识与重视,如《顺风相送》中“逐月恶风法”,“定潮水消长时候”,“论四季电歌”,“四方电候歌”等。
按农历月日,对海洋气象的风雨规律作了详尽的记述。
清朝前中期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术虽然没有很大创新,但是对于海洋地理的重要性还是具有充分的认识与总结。
航海图的绘制也有相当的水平。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中就有附图六幅,这些图较前人的地图详备、精确。
陈氏《海国闻见录》中的《天下沿海形势录》,更对中国东北、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运都有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