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8.70 KB
- 文档页数:3
补肾健脾活血法对卵巢早衰患者性激素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法对卵巢早衰患者性激素水平影响。
方法:对82例pof 患者用自拟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人工周期疗法,均连续治疗6 个月,治疗后对2组进行检查及治疗组41例,临床治愈20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80%;对照组41例,临床治愈10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51%。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2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均明显升高(p 均 0.05)。
临床症状评估。
结果:结论:补肾健脾活血法改善卵巢早衰患者性激素水平,对pof 临床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补肾健脾活血法;卵巢早衰;性激素水平;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85-02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妇女在40岁以前因某种原因出现持续性闭经,伴有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升高,而雌激素(estrogen,e2)降低的综合征。
pof的人群发生率约1%~3%,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引起pof的病因很复杂,其病因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遗传性染色体异常,特发性及医源性因素等,治疗上相当棘手,严重影响了pof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此,我们临床上采用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卵巢早衰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参照5版实用妇产科学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
入选标准:( 1) 20-40岁女性。
( 2)继发闭经3--12个月,可为突发闭经,也可先有月经过少而后闭经。
( 3)经检测血雌激素水平低,雌二醇( e2) 23 iu /l,促黄体素( lh ) > 50 iu /l。
1.22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2010 年2 月~2011年12月就诊的卵巢早衰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及对照组41例。
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不孕的研究进展王进进;王宏伟【摘要】不孕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并已成为生殖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医学认为优质卵泡的排出与孕卵的成功着床是影响妊娠的关键环节.中医认为肾虚血瘀是不孕最主要的发病机制,补肾活血法正成为治疗不孕的研究热点,且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作用日渐突出.故就补肾活血法在肾虚血瘀型不孕患者中如何促排卵和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提高妊娠率作如下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10【总页数】3页(P1420-1422)【关键词】补肾活血;肾虚血瘀;不孕;研究进展【作者】王进进;王宏伟【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江阴 214400;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14最新调查显示,我国育龄期妇女不孕的发生率达10%~15%呈上升趋势。
其中排卵障碍占不孕的20%~40%,不良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导致60%胚胎种植失败的因素[1]。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引起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原因,约占到75%。
近年来,中医在促排卵和提高受精卵着床率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而补肾活血法成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1.1 排卵障碍与着床困难是妊娠失败的关键问题现代医学认为,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包括排卵障碍、盆腔病理、免疫因素和不明原因4大类,其中排卵障碍与着床失败是导致不孕的关键环节。
排卵障碍包括持续无排卵、稀发排卵、未破裂卵泡黄素化及黄体功能不健全等,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以及与下丘脑有关的内分泌腺体间的调节失去平衡,最终造成卵泡发育不良,卵泡发育到一定阶段停滞不前,或卵泡成熟未破裂而黄素化。
PCOS是引起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激素水平多表现为雄激素(睾酮为主)水平升高、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LH/FSH)>2.5、雌激素水平不足等。
而着床失败多由于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孕卵无法着床或着床后生长障碍。
邵氏“补肾活血”方结合四指推法治疗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程宏亮1,周静珠2(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观察邵铭熙教授“补肾活血”方结合四指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 )的临床疗效。
将2021年3月—2022年4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治疗的106例LDH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四指推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方治疗。
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及出院1周后记录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JOA )、患侧直腿抬高角度和腰部活动度,并统计2组治疗2周后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及出院1周后VAS 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JOA 评分均明显升高(P 均<0.05),患侧直腿抬高角度和腰部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2周后、出院1周后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段对照组(P 均<0.05),JOA 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时段对照组(P 均<0.05),2组直腿抬高角度和腰椎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5%(53/54),对照组为94.23%(49/5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2组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邵铭熙教授“补肾活血”方结合四指推法能显著减轻LDH 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无不良反应,远期疗效稳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补肾活血;四指推法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04.005[中图分类号] R68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04-0460-05[作者简介] 程宏亮,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补肾活血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游翔宇1,王想福2,叶丙霖2,陈伟国2,赵恒1,张万乾1(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摘 要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骨科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
临床上应用补肾活血药治疗OP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从单味药物和复方药物两个方面对补肾活血药治疗OP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上调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几个方面对补肾活血药治疗OP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骨质疏松;补肾;活血;药理作用;综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骨代谢失衡导致的以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易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主要有骨小梁数目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骨强度和骨密度降低等。
目前治疗OP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促进骨形成药(钙剂、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他汀类药物)、抑制骨吸收药(双膦酸盐类药物、雌激素、降钙素)和具有双重调节作用的药物(锶盐)。
但应用这些药物进行抗OP治疗的风险尚无定论。
OP在中医学中属“骨痿”“骨痹”的范畴,其发生与肾密切相关。
《素问·痿论篇》曰:“肾主身之骨髓。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肾者,主蛰……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肾虚元气不足,肢体失于濡养,气不足则运血无力、瘀血阻络。
中医学认为OP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肾虚血瘀,临床应用补肾活血药治疗OP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虽然关于补肾活血药治疗OP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很多,但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本文从应用现状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对补肾活血药治疗OP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补肾活血药治疗OP的应用现状1.1 单味药物的应用 具有补肾、活血功效的中药,如杜仲、淫羊藿、骨碎补和丹参等,对防治OP有一定作用。
研究表明,淫羊藿对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作用显著[1]。
抗心磷脂抗体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可引起蜕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造成胎盘血管内血栓广泛形成,导致不良妊娠后果[1]。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免疫性流产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受孕后阴道下血,腹痛下坠,腰骶酸楚或屡孕屡堕。
中医学认为肾虚是先兆流产的首要病机。
肾气虚弱,系胎无力,封藏失职,固摄无权为其病理关键,此外亦与脾虚及血热、血瘀等有密切关系。
实验表明,肾虚血瘀型患者在妊娠后可出现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损伤,胎盘的血流及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早期妊娠流产[2]。
通过益肾活血安胎中药的治疗,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得以提高和稳定,进而达到抑制和清除抗体的目的。
现将近10年来中医补肾活血法在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免疫性流产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补肾活血化瘀抗心磷脂抗体是母-胎免疫识别过度而导致反复自然流产的重要自身免疫性病因。
现代病理学研究表明,抗心磷脂抗体可能与内皮细胞、血小板上的磷脂发生反应,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或与血管内磷脂发生反应,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3-5],有研究表明,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免疫性流产按中医辨证当属肾虚血瘀型。
孟东红[6]以补肾活血化瘀为主,配以清热利湿,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致流产的早孕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药用:菟丝子、泽泻、丹参、杜仲各15g,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茵陈各12g,赤芍、当归各10g,炒黄芩9g,香附5g,甘草6g。
袁惠霞等[7]用中药胎儿安方补肾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致滑胎。
药用:丹参12g,当归6g,赤芍10g,三七(冲)3g,菟丝子12g,黄芪20g。
结果:有效31例,占86.11%,无效5例,占13.89%。
楼凯凌[8]采用滋肾活血祛瘀中药,基本方为:桑寄生、杜仲各10g,菟丝子20g,女贞子15g,白芍12g,柴胡、黄芩各10g,丹参15g,益母草12g。
ACA转阴率为47.35%。
叶敦敏等[2]运用自拟经验方归肾活血调经方补肾活血化瘀作为治疗组,药用:菟丝子、丹参、杜仲各15g,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白芍各12g,当归、川芎、桃仁、香附各10g,甘草6g;对照组,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25mg/次,1次/d,连服2个月,经期停服。
内蒙古中医药第 40 卷2021 年 4 月第 4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〇1.40 No.4 202127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苗鹏伟1默秀婷2(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00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补腎活血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一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肾 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各4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中医组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观察两组 症状及肾功能改善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①中医组治疗后症状总评分及肾功能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中医 组治疗总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逆转肾功能损害,有效消除症状,增 强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补肾活血法;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7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1)04-0027-02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控制病情为中心,虽能获得一 定成效,但长期应用存在耐药性和毒副作用问题。
中医药在肾 内科的治疗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现代中医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院针对此病应用补 肾活血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一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90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肾小球肾炎诊治 指南(2001年)y1诊断标准,且经肾脏超声、实验室检查确诊,排 除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 疾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各45例。
对照组男性26例,女 性19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43.4±17.6)岁;病程5~26个 月,平均病程(16.3±5.4)个月。
2012年6月老年人由于生理与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常导致正常睡眠受到扰乱,出现失眠现象。
失眠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情绪,甚至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性增加。
多数失眠患者通过长期服用安眠药物改善睡眠,但长期使用镇静剂和安眠剂的不良反应对身体伤害较大。
中药治疗失眠以其不引起依赖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势逐渐被重视,且能有效缓解睡眠障碍。
笔者采用补肾活血法组方治疗老年性失眠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在62~70岁,平均年龄68.1岁;病程1~6年,平均4.5年。
对照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在60~70岁,平均年龄65.7岁;病程1.5~8年,平均5.2年。
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CMD-2-R 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及《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的诊断标准确定[1、2]。
即:①以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继发于失眠,如入睡困难,睡眠浅,夜间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及主观性失眠等。
醒后感觉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肾虚血瘀证:烦躁不安,少寐多梦,早醒,头昏,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
2治疗方法2.1治疗药物:治疗组予自拟补肾活血方,基本方药组成:山茱萸、熟地、赤芍、川芎、合欢皮、远志各10g ,山药、黄精、当归、鸡血藤各20g ,夜交藤、酸枣仁、黄芪各30g ,莲子心6g ,水煎服400ml ,日一剂早晚分服200ml 。
补肾活血法延缓衰老的机理探讨彭 勇 张荣华 蔡 宇 黄 丰 朱晓峰 杨 丽 杨爱武暨南大学药学院(广州510632) 摘 要: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延缓衰老的机制。
方法:对传统认识衰老的病因病机、补肾活血法延缓衰老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复习和分析。
结果:肾虚精亏、血瘀是衰老的主要病理变化,填精补肾、活血化瘀是延缓衰老的有益选择。
结论:补肾活血法是中医防治老年病及延缓衰老的特色之一,其机制在于:1.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2.调节自由基代谢;3.改善血脂代谢等方面。
主题词:衰老 中医药疗法 衰老 中医病因 中医学术发掘 传统理论强调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近年对血瘀致衰开始重视,提出肾虚血瘀是衰老的基本病机之一,补肾活血亦成为延缓衰老的基本治则之一。
本文从中医学传统理论及现代研究入手,浅析衰老机理,并探讨补肾活血以延缓衰老的机理。
1 肾虚血瘀与衰老密切相关 传统理论认为,机体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肾中精气可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脏腑之阴由肾阴资助,脏腑之阳由肾阳温养。
肾中精气不足、元气虚损为衰老原因之一,历代医家在论及衰老时亦多责于肾之亏损。
元代朱丹溪强调肾阴虚损,虚火妄动,最易致衰。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人行坐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
”清代叶天士结合临床实践指出:“男子向老,下元先亏”、“高年下焦根蒂已虚。
”等论述都强调肾乃人体寿夭的关键。
人群调查1显示,各年龄组肾虚的百分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递增现象,40岁以上男女组肾虚百分率可达70%以上。
由此观之,肾之亏损与衰老存在着密切关系。
《灵枢・天年》指出:“其五藏皆不坚,……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其中的“脉不通”,表明中寿而尽与瘀血内阻有一定关系。
血运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循环不休,以供养各脏腑、组织、四肢百骸。
而血流一旦瘀阻,不仅不能供给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而且会导致机体发生各种病理变化,从而加速机体的老化。
人一旦进入老年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存在,如老年斑、皮肤粗糙、巩膜混浊等都是典型的瘀血特征。
老年常见的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老年性痴呆、肿瘤等,都与瘀血有密切关系,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又会加速机体走向衰老,甚至死亡。
因此,血瘀是衰老的病理产物,也是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
肾虚血瘀是衰老的主要病机。
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阴阳之根,肾病多虚证,肾阳虚生寒,寒凝可引起血瘀;肾阴虚血少,阴血不足,脉道枯涩也可导致血瘀;同时血瘀又进一步影响气的生成与运行,导致脾肾功能更加衰退,加速衰老。
可见肾虚为病,无论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会发生因虚致瘀的病理改变。
脉络瘀阻,血行不畅,则有碍于肾阴、肾阳的化生,惟瘀去而新生。
此为补肾活血法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补肾活血法延缓衰老的临床应用 补肾活血法是补肾法与活血法有机结合,通过补肾促进活血,活血助于补肾,两者相互协同,达到改善肾虚血瘀的病理变化,使机体阴阳平衡,邪祛扶正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古方六味地黄丸、肾气丸中用丹皮、泽泻即是取其活血散瘀通脉之效,气血津液通畅、旺盛则有助于熟地、山茱萸、附子的补肾功能。
“肾虚血瘀论”的产生不仅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的病理机制,并通过补肾活血法的临床疗效及理论研究得到反证。
补肾活血法在临床上很常用,在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或脑栓塞、冠心病、高脂血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老年性疾病中有更多的应用,取得肯定的疗效。
例如,施氏2以健脑化瘀汤治疗老年痴呆69例,患者记忆力、认知功能、情绪行为和生活能力3项改善分别总有效率为58.0%、52.1%、88.4%。
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支氏等3观察益肾通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发现其对临床症状(包括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等)的改善作用优于脑血栓片对照组。
叶氏4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补肾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8例,症状总有效率为92.7%,心电图总效率为78.2%,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该方有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脂等作用。
刘氏5观察补肾通脉汤对高脂血症的疗效,发现服药后患者血胆固醇(TC),甘油三脂(T G)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明显上升,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傅氏等6应用具有益气补肾、活血通络作用的经验方蜂鹿壮骨汤为基本方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病(OA)收到良效,能迅速缓解疼痛,减轻关节水肿,恢复关节功能。
张氏等7总结了十余年的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用药,发现补益药和活血祛瘀药的选药和使用频率居前两位,根据中医“以方药测证”的理论可见,本症当属本虚标实之证,对于本症的用药,以补虚治本,化瘀或祛邪治标,标本兼顾,并据此用补肾和活血方药结合组成补肾活血液,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3 补肾活血法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 实验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法及其方药对诸如自由基含量增多、超氧化歧化酶活力降低、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血脂代谢异常等情况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延缓衰老。
随着增龄,机体的自由基代谢发生改变,导致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下降,其结果是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增加,严重影响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机体衰老。
实验表明8补肾活血方药在改善老年机体自由基代谢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补肾和单纯活血的方药,说明肾虚血瘀相关并存是衰老的主要病机,补肾活血是延缓衰老的有效措施。
薛氏9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D2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小鼠的影响,发现衰老小鼠海马、皮层丙二醛(M 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胸腺萎缩,补肾活血中药能使上述变化逆转。
提示补肾活血中药能改善机体自由基代谢紊乱,推迟或阻止胸腺萎缩,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为衰老的“肾虚血瘀”观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证实,在机体衰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年时不仅内分泌系统的外周靶腺机能下降,免疫功能发生紊乱,而且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垂体功能、下丘脑功能也同样有功能下降的现象。
衰老时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机能下降,造成了下丘脑内各类神经递质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机能下降乃至整个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0。
李氏等11研究发现,益气活血、豁痰通络、补肾复方中药脑脉宝,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减轻脑水肿和脑缺血性损害,显示出补肾活血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的优势和可挖掘的潜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脂代谢异常是引起衰老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鞠氏12研究发现补肾活血中药可降低衰老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游离胆固醇(FC)、低密度脂蛋白(LDL2C)的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2C)的水平,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粘滞度,调节脂代谢,从而对机体起到保护和防止老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肾虚血瘀。
肾虚精亏、血行瘀滞是衰老的重要病机之一。
补肾活血为延缓衰老的重要治法之一。
补肾活血法以其广泛的用途,尤其在防治老年性疾病,延缓衰老方面所具有的潜力日趋得到重视;补肾活血法作为延缓衰老的中医老年病治疗特色之一,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及中药的机理现代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总结其临床应用的同时,应采取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揭示补肾活血法的作用机制,扩大其应用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并进行复方药理研究和药物筛选,研制出新配方、新剂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 薛红丽.补肾活血抗自由基损伤延缓衰老的研究进展.实用老年学,1999;(1)∶342 施 海.健脑化瘀汤治疗老年期痴呆69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11)∶123 支惠萍,刘 云,姚洁明.益肾通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5)∶19 4 叶小汉,何世东.补肾活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8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98;30(9)∶28~29・老中医经验・赵建军教授中医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经验徐文玉 王 健 长春中医学院(130021)指导:赵建军 卒中后抑郁(po st2stroke dep ressi on,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在脑卒中伴发的情感障碍中,以PSD最为常见。
据有关报道,其发病率高达45%左右1,甚至增加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2,这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另外,最新统计表明,初次卒中后出现抑郁的患者容易诱发第两次卒中,发病率可达30~50%3。
PSD在脑血管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其发病与性别、社会交往、家庭关系、偏瘫程度、病变部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健康自我评价,经济负担等因素有关,其中与大脑半球病变及偏瘫严重程度关系最为密切4。
基于以上原因,卒中后患者产生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最终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发为PSD。
导师赵建军教授采用中医方法治疗PSD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在其指导下,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了简明的归纳总结,以期共同探讨。
1 辨证论治 卒中后抑郁多发生于中风后遗症期,中风后期气血俱虚,而痰瘀贯彻始终,故PSD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临床治以疏肝理气,解郁除烦安神,佐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之法。
以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越鞠丸等为常用方剂,按阴阳寒热,气血虚实辨证施治。
常用药物为柴胡、香附、郁金、菖蒲、远志、枳壳等。
1.1 痰火扰神 临床表现:情绪不宁,心烦易怒,胸闷胀痛,气粗口渴,便秘尿黄,痰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伴有或不伴有肢体不遂等中风后遗症状。
治法:清热化痰,解郁除烦。
方剂:越鞠丸合三仁汤加减。
1.2 痰蒙心神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伴有或不伴有肢体不遂等中风后遗症状。
治法:豁痰开窍,理气安神。
方剂:逍遥散合涤痰汤加减。
1.3 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气短乏力,心悸失眠,健忘,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弦细。
伴有或不伴有肢体不遂等中风后遗症状。
治法:补益心神,益气活血。
方剂:归脾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1.4 心神惑乱 临床表现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伤欲哭,喜怒无常,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淡脉弦。
伴有或不伴有肢体不遂等中风后遗症状。
治法:滋养心血,解郁安神。
方剂:甘麦大枣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1.5 虚热内扰 临床表现:情绪不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午后潮热,盗汗或急躁易怒,头晕耳鸣,视物不清,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伴有或不伴有肢体不遂等中风后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