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肾病与肾损伤分子1的相关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造影剂肾损伤诊断标准
造影剂肾损伤,也被称为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一种在在接受造影剂注射的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
以下是诊断造影剂肾损伤的一些标准:1. 肾功能损害:患者在接受造影剂注射后,出现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升高。
2. 造影剂使用:患者最近接受过造影剂的注射,特别是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肾脏造影、心血管造影等手术的患者中。
3. 肾功能下降:患者在接受造影剂注射后,出现肾功能下降,表现为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等。
4. 尿检异常:患者在接受造影剂注射后,出现尿检异常,如尿液中出现白细胞、红细胞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具体的诊断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在接受造影剂注射的患者中,如果有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因素(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医生会特别小心,并采取预防措施来降低造影剂肾损伤的风险。
正确认识CT造影剂的肾损害CT检查医学上叫做计算机体层摄影,也就是非增强CT扫描与传统的X线照相一样,CT也是利用X线成像的原理,所不同的是CT可以区分密度非常相近的组织或病度。
因此,CT得到的影像非常清晰,没有重叠结构,组织密度显示精良,这些特点是传统X线照相所不具备的,目前CT检查已经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骨关节系统等各个临床医学领域。
临床上有些疾病只应用非增强扫描就能够得到明确诊断,但还有一些病变在非增强时不能被发现,这些疾病要想定性诊断,必须做增强扫描,比如心脏病要做主幼脉CT,脑部动脉瘤要做CTA,肾肿瘤要做泌尿系统三维重建,而所有这些检查都离不开造影剂,但对造影剂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不仅患者不了解,有些医生知道的也不全面,因此在充分利用新型CT新技术新功能的情况下,也要掌握造影剂的副作用对肾脏的损害,及时应对,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同时保证患者安全。
上世纪前叶,科学家发现碘溶液可以在X射线照射下使胶片显影,也就是说碘溶液具有吸收X线的特点,因此医学家们便利用碘的特性制成了专用于医学放射检查的造影剂,增强扫面的时候需要在患者的静脉内注入大量的造影剂,通过提高血液的密度,观察组织及器官的血流通过,灌注的密度差异来判断病变。
一般来说造影剂对人体是安全的,但是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性,在特定的情况下,有些人会对造影剂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及神经毒性,血管毒性,肾毒性,其中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肾毒性是最严重的,对比重点说一下造影剂肾损害。
1 发病率近年来,由于对造影剂肾病认识不断深入,采用降低风险的措施以及碘化造影剂的肾毒性逐渐降低,造影剂肾损害的发生率国外 3.3%~7%,存在危险因素时达20%~30%国内0~5.8%不等,然而由于以来造影剂的操作不断增加,绝对病例数也在不断增加。
2 造影剂引起肾损害的机制造影剂引起肾功能损害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有关科学家提出①对肾血流动力学影响和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患者的肾脏滤过功能如何是反映肾单位萎缩及肾实质功能下降的程度,一般而言,肾小球滤过率是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必要条件;②可能与造影剂渗透浓度和粘度有关。
造影剂肾病诊断标准造影剂肾病是指由于使用造影剂后导致的肾脏损伤,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病。
因此,对于造影剂肾病的诊断标准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肾脏损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目前,国内外对于造影剂肾病的诊断标准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本文将对造影剂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临床表现。
造影剂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尿液改变、肾功能下降等。
其中,血肌酐升高是造影剂肾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通常在使用造影剂后24-72小时内出现。
此外,尿蛋白增加、尿液改变也是造影剂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造影剂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肾脏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对于判断肾脏损伤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肾脏的损伤程度,辅助诊断造影剂肾病。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造影剂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肾功能的损伤程度,及时发现肾脏损伤。
此外,肾脏活检也是诊断造影剂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直接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等信息,可以对造影剂肾病进行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诊断为造影剂肾病,①使用造影剂后出现急性肾损伤;②血肌酐升高幅度明显;③尿蛋白增加;④影像学检查显示肾脏损伤;⑤肾脏活检显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病理改变。
五、治疗和预防。
对于已经诊断为造影剂肾病的患者,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积极的液体管理、利尿剂的应用、血液净化治疗等。
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应该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造影剂检查,减少肾脏损伤的发生。
六、总结。
造影剂肾病的诊断标准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对于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ʌ综述ɔ远隔缺血预处理预防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罗文龙ꎬ裴汉军ꎬ孙淑艳ꎬ张新会(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ꎬ内蒙古包头014010)㊀㊀DOI:10.16833/j.cnki.jbmc.2019.12.045㊀㊀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ꎬCIN)是指将碘造影剂注射至血管内后72h内发生的急性肾损伤(AKI)ꎬ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ꎬ其诊断标准为血清肌酐升高44.2μmol/L或较基础值升高25%ꎮ随着介入诊疗的广泛开展ꎬ造影剂的使用明显增加ꎬ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的第三大常见原因ꎮCIN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6%~2.3%ꎬ但在伴有肾功能减退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病率可高达25%~60%[1]ꎮ远端缺血预处理(remoteische ̄micpreconditioningꎬRIPC)是一种无创且安全的操作ꎬ其原理是通过使某一器官或组织发生短暂性缺血-再灌注ꎬ启动一系列的保护机制ꎬ从而减轻远端器官或组织在高强度㊁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时发生的损伤ꎮ该操作可作为预防CIN的一种有效方法ꎮ现就目前RIPC预防CIN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ꎮ1㊀CIN的可能发生机制㊀㊀目前CIN的发病机制虽尚不完全清楚ꎬ但现有的证据显示ꎬCIN的发生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ꎮ(1)肾小管上皮直接毒性:造影剂通过损伤肾小管细胞线粒体膜ꎬ进而使膜通透性降低ꎬ导致细胞损伤ꎮ(2)氧化应激:造影剂可使肾脏氧自由基产生增加ꎬ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ꎬ进而导致肾小管损伤ꎮ(3)肾缺血损伤:肾缺血引起的再灌注可导致CIN的发生ꎮ(4)肾小管阻塞:造影剂损伤肾小管后导致肾小管内组织和细胞碎片增多ꎬ使肾小管发生阻塞ꎮ(5)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造影剂引起肾脏血管收缩ꎬ使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ꎬ肾髓质的血流量减少ꎮ外髓质对氧气的需求量很大ꎬ随着血液从肾髓质向肾皮质的病理性分流ꎬ髓质发生缺血性损伤[2]ꎮ2㊀RIPC预防CIN发生的机制㊀㊀RIPC已被证实是较好的CIN预防措施ꎬRIPC预防CIN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ꎬ目前对于RIPC预防CIN机制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机体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和细胞分子信号通路机制ꎮ2.1㊀神经体液调节机制㊀既往研究显示ꎬ当自主神经节发生阻断时ꎬRIPC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消失ꎬ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参与RIPC预防心脏缺血损伤的过程ꎮ虽然人们对神经系统的反应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ꎬ但机体如何将预处理产生的体液因子从远处传到目标器官还没有被确定ꎮDong等[3]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㊁缺血再灌注(IR)组ꎬ急性期RIPC组和延迟期RIPC组ꎬ研究发现急性期RIPC组和延迟期RIPC组较IR组大鼠血清血肌酐(Cr)㊁尿素氮(BUN)㊁微量白蛋白(mALB)㊁β2-微球蛋白(β2-MG)㊁髓过氧化物酶(MPO)㊁丙二醛(MDA)水平较低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高ꎬ证实RIPC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ꎮ当前已证实腺苷㊁缓激肽㊁阿片类药物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㊁肾上腺素等体液因子与RIPC保护肾功能有关ꎬ它们被认为是在预处理过程中由远端器官或组织产生并通过血液输送到目标器官[4]ꎮ2.2㊀信号通路机制㊀(1)RIPC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蛋白激酶(Akt)㊁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等通路激活有关[5]ꎮ激活以上通路可使ATP依赖的钾通道(KATP)开放ꎬKATP可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ꎬ减少细胞因子等物质从上述转换孔释放ꎬ进而减少细胞凋亡ꎮ(2)RIPC保护肾脏的机制也依赖于miR-21的上调ꎬmiR-21的上调可发生在肾上皮细胞(HUVEC细胞)ꎬ通过抑制下游的白介素6(IL-6)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㊁缺氧诱导因子(HIF-1α)ꎬ从而减少血管内皮损伤ꎬ保护肾脏[6]ꎮ(3)RIPC也能通过抑制骨桥蛋白(OPN)㊁转化生长因子(TGF-β)㊁Caspase-3和激活抗凋亡蛋白生存素ꎬ抑制肾组织的氧化应激[7]ꎮ(4)RIPC还可通过激活TNF-α/NF-κB通路ꎬ增加肾素酶在体内的表达ꎬ发挥抗凋亡㊁抗炎㊁抗氧化作用[7]ꎮ(5)延迟远端缺血预处理也能提供局部及系统免疫抑制ꎬ通过抑制树突细胞成熟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8]ꎮ3㊀关于RIPC预防CIN的临床研究㊀㊀回顾近年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显示ꎬ多数研究显示RIPC可减少CIN的发生ꎬ可作为预防CIN的一项有效措施ꎮ但是在不同的人群中RIPC的作用有所不同ꎮ3.1㊀RIPC在造影剂损伤中高危患者中预防CIN的作用㊀Er等[9]入选100例肾功能受损[血清肌酐>1.4mg/dL或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 1.73m2)]的患者ꎬ521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年12月第35卷第12期㊀JournalofBaotouMedicalCollegeꎬDecꎬ2019ꎬVol.35ꎬNo.12上述患者均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ꎬ并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和RIPC组ꎬ各50例ꎬRIPC组将上臂式血压计的袖带压充至高于患者收缩压50mmHgꎬ维持5min后放气5minꎬ反复4次ꎮ标准治疗组将上臂血压袖带充气至舒张压水平ꎬ然后将袖带再充气10mmHgꎬ以维持非缺血性上臂压迫ꎬ达到致盲的目的ꎮ研究发现ꎬRIPC组AKI发生率为12%ꎬ对照组为40%ꎬ该研究提示在使用造影剂前进行远端缺血预处理可预防高危患者发生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ꎮ3.2㊀RIPC在糖尿病患者中预防CIN的作用㊀Savaj等[10]入选96例肾功能正常㊁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的糖尿病患者ꎬ随机入组ꎬ标准治疗组和RIPC组各48例ꎬRIPC组患者上臂接受5min的血压计充气200mmHgꎬ然后放气5minꎬ重复3次ꎮ结果显示ꎬ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肌酐水平有显著性差异ꎬRIPC组低于对照组ꎮ对照组有5例发生急性肾损伤ꎬRIPC组只有1例ꎮ血清肌酐升高与造影剂用量及高血压明显相关ꎮ该研究中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 1.73m2)的患者ȡ50%ꎬ因此ꎬ此研究显示RIPC在造影剂肾损伤低危糖尿病患者中预防对比剂诱导的AKI具有保护作用ꎮ㊀㊀Moretti等[11]入选223例肾小球滤过率ȡ30mL/(min 1.73m2)且ɤ60mL/(min 1.73m2)的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ꎬ患者被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107人)和RIPC治疗组(116人)ꎮ其中糖尿病患者85例(38%)ꎬ有肾功能不全史72例(32.7%)ꎮ154例(68.8%)患者入院时肾小球滤过率ȡ45mL/(min 1.73m2)且ɤ60mL/(min 1.73m2)ꎻ75例(31.2%)患者肾小球滤过率ȡ30mL/(min 1.73m2)且<45mL/(min 1.73m2)ꎮRIPC组患者上臂接受5min的血压计充气200mmHgꎬ缺血与再灌注间隔时间为5minꎮ对照组的加压袖带充气比舒张压高10mmHgꎮ结果显示ꎬ总人群中18.4%患者发生CINꎬ其中对照组占24.1%ꎬ高于RIPC组(占12.1%)ꎮ亚组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中ꎬRIPC组CIN发生率无显著降低ꎮ该研究提示ꎬRIPC对接受择期PCI治疗的中度肾功能障碍患者能够减少CIN的发生ꎻ但是亚组分析显示ꎬ对于糖尿病患者ꎬRIPC和对照组相比没有减少CIN的发生ꎬ研究者考虑糖尿病患者内皮功能的病理生理紊乱㊁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患者RIPC保护作用消失的原因ꎮ㊀㊀Singh等[12]随机入组102例肾小球滤过率ɤ60mL/(min 1.73m2)的接受择期PCI的糖尿病患者ꎬ对照组和RIPC组各51例ꎬRIPC组患者采用上臂式血压计充气至200mmHgꎬ5min后放气5minꎬ反复3次ꎮ对照组使用血压计袖套30minꎬ不使用充气ꎮ造影剂所致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率两组均为13.7%ꎮ两组术后肌酐㊁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无明显差异ꎮ在该研究中ꎬ选择性PCI术前应用RIPC不能有效预防有慢性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CI-AKI的发生ꎮ3.3㊀RIPC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患者中预防CIN的作用㊀Yamanaka等[13]的研究入组94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PCI的患者ꎬ两组各47例ꎬRIPC患者采用上臂式自动连续血压测量仪充气至200mmHg5min后放气5minꎬ反复3次ꎮ对照组放置血压计袖套30minꎬ不使用充气ꎮRIPC组CI-AKI发生率为10%ꎬ低于对照组的36%ꎬ该研究显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前行RIPC可明显降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CI-AKI的发生率ꎮOlafiranye等[14]随机入组了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转运后行急诊PCI的患者ꎬRIPC组127例ꎬ对照组92例ꎬRIPC组患者上臂接受5min的血压计充气200mmHgꎬ然后放气5minꎬRIPC程序在转运途中进行ꎬ127例患者启动了RIPC治疗ꎬ80.3%的患者接受了3或4个周期的RIPC治疗ꎬ19.7%的患者在途中接受了1或2个周期的RIPC治疗ꎬ研究中有28例发生CINꎬ其中RIPC组中占8.7%ꎬ低于对照组中(18.5%)ꎬ该研究显示RIPC应用于转运后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降低CIN发生率ꎮ㊀㊀上述结果显示ꎬ对于肾功能重度损害的非糖尿病患者ꎬRIPC可减少CIN的发生ꎬ但在糖尿病患者中ꎬRIPC在减少患者CIN的作用研究结果不一致ꎬ需要更多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进行证实ꎮ3.4㊀荟萃分析结果㊀回顾近几年发表的荟萃分析ꎬ4篇综述对近十多年发表的临床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均显示RIPC在预防CIN发生方面有显著益处ꎮZhang等[15]纳入了2007年至2015年的37项随机对照试验ꎬ涉及8168例患者ꎮ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的汇总分析显示ꎬ与对照组相比ꎬRIPC显著降低了研究者定义的AKI的发生率ꎮ在亚组分析中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ꎬRIPC著降低了研究者定义的AKI的发生率ꎬ但在心脏外科手术㊁升主动脉瘤修复或肝移植患者中无明显差异ꎮHu等[16]纳入2007年至2016年的30项随机对照试验ꎬ其中20项试验共6077名患者接受心脏或主动脉手术被分配到缺血再灌注所致急性肾损伤(IR-AKI)亚组ꎬ其余10项研究共1167例患者接受造影剂注射被分配到CI-AKI亚组ꎮRIPC组合并AKI的发生率为11.5%ꎬ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ꎮ亚组分析显示ꎬCI-AKI亚组中RIPC使CI-AKI发生率显著下降ꎬ由13.5%降至6.5%ꎬ而IR-AKI亚组621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年12月第35卷第12期㊀JournalofBaotouMedicalCollegeꎬDecꎬ2019ꎬVol.35ꎬNo.12中RIPC使IR-AKI发生率由29.5%降至24.7%ꎮ该系统综述为RIPC的应用预防CI-AKI提供了有力的证据ꎮZhou等[17]纳入2009年至2017年的16项随机对照试验ꎬ包括2175例患者ꎬ其中1093例被随机分配到RIPC组ꎬ对照组1082例ꎬRIPC组CI-AKI发生率显著降低ꎬ该荟萃分析结果显示RIPC能有效减少CIN的发生率ꎮ我们的研究纳入2009年至2014年11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ꎬ在1044名研究对象中ꎬCI-AKI总发生率为6.99%ꎬ其中RIPC组为5.47%ꎬ对照组为8.93%ꎬ可见ꎬRIPC组CI-AKI的发生率明显降低ꎬ表明RIPC可通过降低选择性PCI患者AKI的发生率来保护肾脏[18]ꎮ4 总结㊀㊀造影剂肾病逐渐成为医院内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常见原因ꎬ由于其发生率较高ꎬ预后较差ꎬ因此亟需寻找有效措施来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ꎮRIPC作为一种无创㊁安全的操作ꎬ已有多项研究显示它能够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ꎬ由于其具有操作方便㊁患者痛苦小等优点ꎬ该项操作将会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ꎬ期待更多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有效性ꎮ参考文献[1]㊀林果为ꎬ王吉耀ꎬ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7ꎬ1936.[2]㊀DugbarteyGJꎬRedingtonAN.Preventionofcontrast-inducedne ̄phropathybylimbischemicpreconditioning:underlyingmechanismsandclinicaleffects[J].AmJPhysiolRenalPhysiolꎬ2018ꎬ314(3):319-328.[3]㊀DongWPꎬYuPꎬZhangTLꎬetal.Adrenomedullinservesaroleinthehumoralpathwayofdelayed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viaahy ̄poxia-induciblefactor-1α-associatedmechanism[J].MolMedRepꎬ2018ꎬ17(3):4547-4553.[4]㊀PaezDTꎬGarcesMꎬCalabróVꎬetal.AdenosineA1receptorsandmi ̄tochondria:targetsof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J].AmJPhys ̄iolHeartCircPhysiolꎬ2019ꎬ316(3):H743-H750. [5]㊀HongJꎬGeHWꎬLiuJQꎬetal.Pharmacologicalinhibitionofptenre ̄storesremoteischemicpostconditioningcardioprotectioninhyperchol ̄esterolemicmice:potentialroleofPTEN/AKT/GSK3βsignals[J].Shockꎬ2019ꎬ52(5):522-531.[6]㊀LiZꎬDengXꎬKangZꎬetal.ElevationofmiR-21ꎬthroughtargetingMKK3ꎬmaybeinvolvedinischemiapretreatmentprotectionfromis ̄chemia-reperfusioninducedkidneyinjury[J].Nephrol.ꎬ2016ꎬ29(1):27-36.[7]㊀HusseinAMꎬSakrHFꎬAlenziFQꎬetal.PossibleunderlyingMmecha ̄nismsoftherenoprotectiveeffectofremotelimbischemicprecondi ̄tioningagainstren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aroleofosteopon ̄tinꎬ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andsurvivin[J].Nephronꎬ2016ꎬ134(2):117-129.[8]㊀ZhangTꎬSongNꎬFangYꎬetal.Delayedischemicpreconditioningat ̄tenuatedren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byinhibitingdendriticcellmaturation[J].CellPhysiolBiochemꎬ2018ꎬ46(5):1807-1820.[9]㊀ErFꎬNiaAMꎬDoppHꎬetal.Ischemicpreconditioningforpreventionofcontrast-medium-inducednephropathy:randomizedpilotrenPro-trial(renalprotectiontrial)[J].Circulationꎬ2013ꎬ127(13):e536. [10]㊀SavajSꎬSavojJꎬJebrailiIꎬetal.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forpreventionofcontrast-inducedacutekidneyinjuryindiabeticpa ̄tients[J].IranJKidneyDisꎬ2014ꎬ8(6):457-460.[11]㊀MorettiCꎬCerratoEꎬCavalleroEꎬetal.TheEUROpeanandChinesecardiacandrenal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study(EURO-CRIPSCardioGroupI):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Cardiolꎬ2018ꎬ257:1-6.[12]㊀BalbirSinghGꎬAnnSHꎬParkJꎬetal.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 ̄ingforthepreventionofcontrast-inducedacutekidneyinjuryindi ̄abeticsreceivingelective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J].PLoSOneꎬ2016ꎬ11(10):e0164256.[13]㊀YamanakaTꎬKawaiYꎬMiyoshiTꎬetal.Remoteischemicprecondi ̄tioningreducescontrast-inducedacutekidneyinjuryinpatientswith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Cardiolꎬ2015ꎬ178:136-41.[14]㊀OlafiranyeOꎬLadejobiAꎬWayneMꎬetal.Renalprotectionusingre ̄moteischemicPeri-conditioningduringinter-facilityhelicoptertransportofpatientswith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 ̄tion:aretrospectivestudy[J].Cardiolꎬ2016ꎬ29(6):603-611. [15]㊀ZhangYꎬZhangXꎬChiDꎬetal.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forpreventionofacutekidneyinjuryinpatientsundergoingon-pumpcardiacsurgery: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Analysis[J].Medi ̄cine(Baltimore)ꎬ2016ꎬ95(37):e3465.[16]㊀HuJꎬLiuSꎬJiaPꎬetal.Protectionof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 ̄ingagainstacutekidneyinjury: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 ̄sis[J].CritCareꎬ2016ꎬ20(1):111.[17]㊀ZhouXꎬDaiJꎬXuXꎬetal.Comparativeefficacyofstatinsforpreven ̄tionofcontrast-inducedacutekidneyinjuryinpatientswithchronickidneydisease:anetworkmeta-analysis[J].Angiologyꎬ2019ꎬ70(4):305-316.[18]㊀PeiHꎬWuYꎬWeiYꎬetal.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re ̄ducesperioperativecardiacandrenaleventsinpatientsundergoinge ̄lectivecoronaryintervention:ameta-analysisof11randomizedtri ̄als[J].PLoSOneꎬ2014ꎬ9(12):e115500.(收稿日期:2019 ̄10 ̄15)721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年12月第35卷第12期㊀JournalofBaotouMedicalCollegeꎬDecꎬ2019ꎬVol.35ꎬNo.12。
造影剂肾病与肾损伤分子1的相关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介入及放射技术的发展,造影剂诱发的肾病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目前通常以肌酐升高为主要诊断造影剂肾病的方法,但是肌酐的变化与多个因素相关,其敏感性较差,患者出现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但是肌酐可能正常,因此,肾损伤分子1作为新的诊断造影剂肾病的生物学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敏感性及
特异性,为能更快更好的对造影剂肾病做出诊断。
关键词:造影剂肾病肾损伤分子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21-02
随着现代医学介入技术及影像医学的发展,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造影剂肾病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还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造影剂肾病通常是指由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在48小时至72小时之内出现的急性肾功能减弱。
相对造影前,血清肌酐(scr)的基础值都有所增加,大约25%,或者是scr升高44.2μmol/l(0.5mg/ml),排除其他肾脏损害的因素。
但是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报告不一,从0%到58%不等。
因此需要更为敏感的指标来检测出现造影剂后肾功能的损伤。
1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
1.1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造影剂会引起肾髓质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
由于短时间内的血管舒张以及肾血流有所增多,产生较久的肾血管收缩和肾血流量减少的现象[1],进而打破了肾髓质中的氧
平衡,从而使肾髓质出现缺血性损害。
1.2造影剂粘滞性副作用。
造影剂均具有一定的粘滞性,而与低渗造影剂比较而言,等渗造影剂的粘滞性表现的更加突出,而此方面的特点也是导致血液粘滞性明显升高的原因之一,进而加大了血管的阻力同时也显著地减少了肾小球血管之血流量,最终引发肾损伤,另外,造影剂粘稠度的升高还会致使肾小管发生堵塞,此时肾脏的滤过功能会不同程度
受其影响。
1.3肾小管损伤。
①对肾小管来说,使用造影剂有直接的毒害作用:造影剂通过诱导氧自由基释放增加,而氧自由基具有细胞毒作用,同时加剧组织缺血及组织自我损伤。
造影剂还会降低肾脏自身具有的相关的保护性抗氧化酶活性,常见的有抗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并且,造影剂也会降低细胞所含的atp浓度,提升钙离子浓度,造成细胞膜通透性降低,造成细胞排列出现紊乱。
②对肾小管来说,使用造影剂的间接损害作用:造影剂具有的高渗透性会导致草酸盐、尿酸盐、tamm-horsfall蛋白等排泄废物上升,造成肾小管出现阻塞,排泄不畅,进而加剧损伤。
2肾损伤分子
基于某些肾小管损伤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当前在实际的临床检测过程中会表现有各种问题。
例如,尿n-乙酰-b-葡萄糖苷酶
(n-acety-lb-gluco saminidase,nag)等尽管可以体现出肾小管结构的损伤,不过尿液理化性质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如b2-微球
蛋白等具有低分子量的尿蛋白可对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做出反映,但随昼夜的更替,蛋白的排泄节律又会出现较大程度的变化。
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kim-1)通常在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肾组织中,它的表达量极低。
不过在位于受损的肾近曲小管部位,它呈高度表达并发现kim-1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肾毒性物质引起的aki早期肾组织表达增加。
是早期诊断造影剂肾损伤的较好的一种生物学指标。
到目前位置,相关研究人员认为kim-1可能会参与肾组织损伤及其修复的过程,同时对损伤性粘附或许还具有一定对抗作用,但关于其具体的生物学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与肾损伤及其修复的具体过程:此过程包括了发生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一系列变化,比如丧失极性、去分化,甚至还有凋亡和坏死的情况,一旦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便会从基地膜中脱落出来并形成管型结构,而仅是发生了去分化的细胞则可逐渐向暴露的基底膜发生转移,继而再行增值、分化重新建立起具有急性和相关功能的上皮细胞组织[1]。
另外,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也对kim-1的表达做出了一定阐释,包括溴脱氧尿苷细胞增殖的标记物在内的再生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以及包括有弹性蛋白(去分化细胞的标记物)的上皮细胞,均提示上皮细胞与kim-1的表达存有密切关系,尤其在上皮细胞增值和去分化两方面更是如此。
与此同时,kim-1也正是基于以上特点可对小管上皮组织恢复其完整的形态及功能发挥作用。
释放胞外区对抗损伤性粘附:据有关报道,部分细胞株可以表达kim-1,通过将kim-1蛋白近膜区进行裂解,进而可
向培养基中释放出kim-1具有可溶性的相关成分,这些成分可在kim-1的胞外功能区发挥作用,它的ig区域可与模型kim-1分子产生竞争,进而与基底膜顶部的整合素结合并导致其活性丧失,可防止脱落细胞间及纤连蛋白间出现粘附的情况,最终可减少管型细胞的生成并降低肾小管发生阻塞的几率。
释放的粘蛋白可在肾小管腔面聚积,并可利用干扰细胞间作用以及细胞间质产生的作用为新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构成一个具有抗粘附作用的保护层。
以上结论均是在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的基础上的总结,而可溶性kim-1的相关生物学功能还需深入的研究。
此外,将因ant所导致并患有急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患者进行尿液kim-1分析比较后发现,后两者的尿液中的kim-1即使患者出现蛋白尿,但是kim-1并没有发生改变。
结合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可排除在患者在使用造影剂时同时可能有基础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或者狼
疮肾病所致的肾功能损伤,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kapoor a, kumar s, gulati s, et al . t he role of th eophyl line incont ras t-induced nep hropat hy: a cas e- cont rol st udy[j] . n ephrold ial t ransplant,2002,17(11):1936-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