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辉 古代文学 先秦说理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5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
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
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刘白羽是当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
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
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代表作有《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个太阳》《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红玛瑙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五台山下》等。
其作品《长江三日》被选入高中教材。
3、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4、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5、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6、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
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7、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文学史史料学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産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第一章上古神话(过常宝撰)第一节中国神话的産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産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神话历史化神话发展爲仙话神话作爲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二章《诗经》(锺涛撰)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风、雅、颂用诗和传诗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的现实精神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锺涛撰)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的成书《左传》的叙事特征《左传》的记言文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成书及体制记言爲主记事爲辅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爲史传文学直接祖述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锺涛撰)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孟子和《孟子》一书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第三节《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爲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第五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第五章屈原与楚辞(过常宝撰)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国通俗文学艺术史》(二)
陈钧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第一卷先秦通俗文学艺术概述光荣伟大的祖国,素以历史悠久和文明发达著称于世。
据中外科学家近几十年来的联合考察和严密论证,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四千五百万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人类的老祖宗,本生在中国,在浙江省溧阳市上黄镇一带。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陈钧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一部开创性的专著--读陈钧著《中国通俗文学艺术史》 [J], 任彦芳
2.中国通俗文学艺术史(一) [J], 陈钧
3.中国通俗文学艺术史(三) [J], 陈钧
4.中国通俗文学艺术史(连载四) [J], 陈钧
5.见证成就,再谋发展——中国通俗文学艺术研究会第六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隆重召开 [J], 赵焕军;韩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第一章史家之文研究第一节历史背景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
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
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
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
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
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第二节概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
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结构也有所创新。
其语言风格虽不尽一致,但大体平实畅达。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体文典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
《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 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
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
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 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 ,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 ,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
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文以载道” 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安平秋古文观止
摘要:
一、安平秋简介
- 安平秋,男,中国著名文学家
- 研究领域:古代文学、文献学
- 主要著作:《古文观止》
二、《古文观止》概述
- 《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汉语散文选集
- 选编了自先秦至明代的散文名篇
- 作品内容广泛,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
- 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安平秋与《古文观止》的关系
- 安平秋对古代文学有深入研究
- 《古文观止》是安平秋长期研究的结果
- 安平秋为《古文观止》的编辑和注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古文观止》的影响
-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成为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教材
- 对现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文:
安平秋,一位中国著名文学家,以研究古代文学和文献学而著称。
他的主
要著作《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汉语散文选集,选编了自先秦至明代的散文名篇,内容广泛,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古文观止》是安平秋长期研究的结果,他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精选了这些散文名篇,并为它们编辑和注解。
这部书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教材,同时也对现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安平秋与《古文观止》的关系密切,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品味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可以说,《古文观止》是安平秋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