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学习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32
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课改的需求,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教学能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更好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一线的工作在课堂,把自己的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才是抓住了教学研究的本。
(二)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也就是说,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在课堂上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
教师的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其教学过程只是单向交往,教与学的关系成了听与讲的关系。
学生与教师之间不能发生真正教学意义上的相互活动,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学习不主动,兴趣不浓厚,气氛不活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僵化,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聋子”就是“哑巴”。
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
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严重制约人才的培养。
这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成绩差。
首要的是改变教师的角色,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只有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解决教师的教学策略问题。
避免有些教师在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后,自己做起来并不有效。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能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策略意识不足问题。
(三)是教学现状的需要。
直面我校现状:学生来自农村,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习惯差。
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的模式,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以“学”为主的“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促使师生间的课堂结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由“教”转变为“导”,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要你学”转为“我想学”,“我会学”。
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和动态报告五篇范文第一篇: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和动态报告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和动态报告一、课题的选题意义: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
现实中很多中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预习,不会听课,不会复习,学习效率较低。
绝大部分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并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们选定了《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试图从中学生学习现状入手,对目前不当学习方法的原因进行剖析,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一些高效学习方法。
2.理论学习;3.优秀学习经验推广学习; 4.当今先进学习方法介绍;5.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撰写论文。
五、研究计划:1.2005年5月-9月,理论学习资料搜集2.2006年10月-12,资料汇编和学习经验推广;3.2006年元月-3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撰写论文。
二、基本研究内容:1.当前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对中学生不当学习方法现状进行座谈、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主要包括:(1)听课方法调查。
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听课情况等进行调查。
(2)复习方法调查。
(3)习题方面。
(4)学习方法不当的日常行为习惯表现。
2.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学习问题自我评价。
为了更好认识自己,我们收集了以下资料,对学习问题从四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测一下自己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1)时间安排问题。
①是否很少在学习前确定明确的目标,比如要在多少时间里完成多少内容。
②学习是否常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
③是否常拖延时间以至于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
④学习计划是否是从来都只能在开头的几天有效。
⑤一周学习时间是否不满10小时。
⑥是否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
基于中学生学习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学习力提升策略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既能减轻学生负担,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传统教育理念,强调以传授知识,但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学生知识的掌握无法赶上知识增加的速度,学生知识量的积累不能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美国杰出的管理大师彼得.圣洁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因此惟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才是根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为价值取向。
教育界普遍感受到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性,但对于学习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究竟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实施,特别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缺乏具体的实践和研究。
我校在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学生的学习力还存在不少问题。
而学习力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可以作为切入点,为研究提供可控制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的设想是探索课堂教学中,基于中学生学习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这一核心素养。
我们认为在构建学习型学校中,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应着眼于人的发展,从学生层面来讲,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这一核心素养。
我们经过慎重考虑,把《基于中学生学习力提升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作为课题来进行实验。
其目的在于,探寻各种具体可操作的范式,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方法和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力、通过课堂质疑培养学习毅力、借助系列思维活动锤炼学习耐力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的总和,从而求得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二)课题界定学习力:本课题所指的学习力指学生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愿学)、学习兴趣(乐学)、学习方法(会学)、学习习惯(能学)和学习创造力(善学)。
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和动态报告一、课题的选题意义: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
现实中很多中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预习,不会听课,不会复习,学习效率较低。
绝大部分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并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所以我们选定了《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试图从中学生学习现状入手,对目前不当学习方法的原因进行剖析,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一些高效学习方法。
二、基本研究内容:1.当前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对中学生不当学习方法现状进行座谈、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主要包括:(1)听课方法调查。
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情况、课前预习情况、听课情况等进行调查。
(2)复习方法调查。
(3)习题方面。
(4)学习方法不当的日常行为习惯表现。
2.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学习问题自我评价。
为了更好认识自己,我们收集了以下资料,对学习问题从四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测一下自己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1)时间安排问题。
①是否很少在学习前确定明确的目标,比如要在多少时间里完成多少内容。
②学习是否常常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
③是否常拖延时间以至于作业都无法按时完成。
④学习计划是否是从来都只能在开头的几天有效。
⑤一周学习时间是否不满10小时。
⑥是否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
(2)注意力问题。
①注意力完全集中的状态是否只能保持10至15分钟。
②学习时,身旁是否常有小说、杂志等使我分心的东西。
③学习时是否常有想入非非的体验。
④是否常与人边聊天边学习。
(3)学习兴趣问题。
①是否一见书本头就发胀。
②是否只喜欢文科,而不喜欢理科。
③是否常需要强迫自己学习。
④是否从未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
(4)学习方法问题。
①是否经常采用题海战来提高解题能力。
②是否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法。
开题报告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深化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将以“十二五课题研究”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进一步推进我校课堂教学,全面优化教学实施策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特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我们开展“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将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重点研究怎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独立地获取知识,探求新知,达到学会、会学,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为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地寻找、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学领域崭新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抓好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抓好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成员按计划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提倡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进行有机地结合,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的意识,每位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按照学校课题以及学科研究子课题计划进行研究,多一种意识,多一种实践,多一点思考,多一份总结,注意研究成果的推广,注重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学法指导,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构建起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群体,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力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以传授甚至是知识的灌输为主,但就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出类拔萃的人才来,这样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
学生知识的掌握无法赶上知识增加的速度,学生知识量的积累不能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美国杰出的管理大师彼得.圣洁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因此惟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才是根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为价值取向。
当前教育界普遍感受到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性,但对于学习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究竟在学校教育中怎样实施,特别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缺乏具体的实践和研究。
我们认为在构建高效课堂、学习型学校中,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着眼于人的发展,从学生层面来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因此我们学校经过慎重考虑,把《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力》作为课题来进行实验。
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一实验,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方法和途径,提升我校学生的学习力。
二、课题实验的目标:1、通过研究,总结出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2、通过研究,创建提升学生学习力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体系。
3、通过课题实验,提升我校学生的学习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课题的理论假设:1、究竟什么是学习力,理论界普遍认为:学习力就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之总和。
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力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而不是重点放在掌握多少知识获得多少分数上。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第一篇:《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二、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我省中小学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
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
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
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因此,作为一名站在中小学教育前沿的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地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成长方面。
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固化”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
教师培训方面。
因过分强调教师培训的形式,忽视了培训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培训。
课堂聚焦促进初中生学习力提升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广州市荔湾区四中聚贤中学 林丽珊 “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提高学习力的重要性。
学习力主要是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学力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创新力的总和。
学习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
而学生学习力的形成与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都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则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就是对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后才积极投入其中并获得最后成功的。
一节课好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七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扑通()声跳下水……唱到后来,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声音也越来越轻了,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有学生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笔者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怎么可能?”学生议论纷纷。
我趁机说:“这节课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
不过在唱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这个内容之后,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起来啦”。
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了。
二、有效提问,转交主动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
在学习时,教师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促进初中生学习力提升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作者:林丽珊来源:《师道·教研》2019年第02期“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提高学习力的重要性。
学习力主要是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学力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创新力的总和。
学习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
而学生学习力的形成与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都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则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就是对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后才积极投入其中并获得最后成功的。
一节课好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七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扑通()声跳下水……唱到后来,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声音也越来越轻了,于是,笔者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有学生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笔者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怎么可能?”学生议论纷纷。
我趁机说:“这节课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
不过在唱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这个内容之后,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起来啦”。
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
在学习时,教师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
课堂上的提问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