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9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发展状况1、《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2、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3、《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4、《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5、《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1)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A、成书时间:《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
B、《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C、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D、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E、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F、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
如:《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G、《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H、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广告的一些片断,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A、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
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B、《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
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其中有地主,可能也有自耕农。
)。
他们是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侯卿相争相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异同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苏轼《志林?论养士》)。
当时诸侯如魏文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
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
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宋銒,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其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
第二期: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
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
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第三期: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
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
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理。
第二节孔子与《论语》一、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
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
孔父嘉的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
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
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在春秋时期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
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
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到齐景公的礼遇。
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诛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趋势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趋势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此时,诸子散文尚处于早期阶段,语言简短、精炼,内容也较为简单,主要是对一些基本概念和思想的阐述。
第二个阶段可以看作是战国中期至末期,以《孟子》、《庄子》的产生为代表。
在这个阶段,诸子散文开始向专题论文发展,文章中大量使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阐述更为深入、复杂的哲学思想。
各家的文章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如《孟子》的论辩式对话文、气势浩然,《庄子》的专题论文、哲理与诗意融合。
第三个阶段则是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这个阶段的诸子散文已经发展得更为成熟,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占据主导地位。
《荀子》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而《韩非子》则体现了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
《吕氏春秋》作为一次大规模的学术思想总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趋势是从早期的简单、精炼,到中期的深入、复杂,再到后期的成熟和多样化。
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反映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活跃和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体现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和进步。
1/ 1。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
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答案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概况一.1.老子2.《道德经》3.道4.墨翟5.语录体6.《论语·子罕》7.《侍座章》8.荀子9. .荀子10. .荀子11.荀子12.《劝学》13. 《韩非子·外储说》14.韩非子15.韩非子16.《孟子》、《中庸》17.《韩非子·难一》、18.韩非二、名词解释1.诸子散文:所谓先秦说理散文,也就是指先秦诸子散文。
这是指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一批反映个人或者学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的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有的属于弟子后学对先师言论的记录,有的是个人的著述加上弟子后学的补充,也有的则完全是个人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成就辉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3. “九流十家”:所谓“九流”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九流”再加上小说家,为“十家”。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4.稷下学派:由于社会形成的这种尊重人才的风气,使这些掌握着文化知识或仅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也给他们著说立说、学术交流、学术探讨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在东方的齐国,三代齐王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设立学宫,专门为这些士提供生活、学术交流的条件,包括孟子、荀子、尹文子、宋銒、邹衍这样的名流就有70多人曾从不同的国家到过这里。
先后到过这里的学者更多达千人之众,史称稷下学派。
5.《老子》:《老子》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
老子,姓李,名耳,谥聃,故也称老聃,大约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时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老子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一、诸子百家▪诸——诸者,非一之词。
兹称诸子,对于群经诸史而言。
凡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之言者,统称子书。
▪子——夫子者,男子之美称。
古者凡有道德,有学问,有爵位者,皆可称曰子。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刘歆《七略》中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九流:儒、道、墨、法、名、阴阳、农、纵横、杂。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轨迹▪1、语录体:▪《论语》——萌芽。
▪2、对话论辩体:▪《孟子》▪《墨子》和《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3、专题论文(专论体):▪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钱穆:中国几千年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孟子: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古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六世祖孔父嘉《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
“畏华氏之逼而奔鲁”其曾祖父孔防叔逃到了鲁国。
父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孟皮),病足,复与颜徵在生孔子《孔子世家》:¡°纥(70岁)与颜徵在(20岁)野合生孔子¡±。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中都宰”市长、“司空”建设部长、“大司寇”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语录体15917字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太宗赵匡义“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教材梳理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辨论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确,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成书在战国初年。
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论语》的文学特点:《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①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的形象,也反映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
②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又有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散文主要的形态。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表现了孟子经世救民的主张和他刚正不阿、大胆泼辣、富于感情的性格特点。
2、长于辩论,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中巧妙灵活的运用逻辑推挤的方法。
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同时在辩论中还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同时,其语言也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庄子》的文学特点:1、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中的许多篇目都以语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起源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的源头之一,其产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斗争和学术交流。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儒、墨、道等学派相互角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学术思潮。
在这种思想交融的背景下,先秦诸子散文得以迅速发展。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先秦诸子散文以“说理”为主要特点,其文风严谨、思辨精细。
在诸子散文中,除了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外,还融合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感。
这种散文形式的独特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墨子散文的发展墨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兼爱、非攻”为主题,主张以兼爱之心构建和平世界。
墨子的散文语言简洁明了,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儒墨之争,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四、荀子散文的特色荀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性恶论”为主题,主张人性本恶,必须借助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来加以治理。
荀子的散文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五、庄子散文的艺术表现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逍遥游”为主题,主张随遇而安,超脱尘世。
庄子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六、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力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不仅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我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理念、艺术表现和表达手法,为后世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七、结语先秦诸子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传承,先秦诸子散文的精神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八、先秦诸子散文的继承和发展在先秦时代,诸子散文的发展为我国文论学史注入了活力,也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简洁的笔触描述人们的一言一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其言论警辟精炼,大多富于哲理。
第二期: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
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
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第三期:战国后期在这一时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
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
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理。
第二节孔子与《论语》一、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
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
孔父嘉的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
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
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在春秋时期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
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
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到齐景公的礼遇。
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诛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
他离开鲁国,先后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
这种思想在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尖锐的春秋末年,不切事宜,因而未被各国君主采纳。
孔子经过14年的奔走游说,68岁时再度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
孔子晚年遭遇不幸,儿子孔鲤、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鲁国的动荡局势又加速了他政治主张的破灭。
鲁哀公16年,孔子去世,终年73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承周文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
在当时的思想领域很有影响。
被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尊奉为统治思想,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复杂的深远的影响。
孔子整理文化典籍,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乐》、作《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经过孔子整理和编订是可以肯定的。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
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感人之处在于他“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
孔子招收弟子,不分等级,不分贫富。
孔门弟子中的优秀人才多是家境贫寒者,颜回身居陋巷,子路原是乡野之人,曾参缺衣少食,仲弓家无立锥之地。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他们的亲切教诲,尤其是对仲弓的自强好学,孔子用“山川其舍诸!”的形象比喻,给欲特殊的关怀和鼓励。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訒”。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二、《论语》的文学价值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2、《论语》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3、《论语》多用语气词,含蓄蕴藉,形成迂徐婉转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孟轲与《孟子》一、孟子及其思想主张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得孔学嫡传。
孟子继承儒家德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用事的精神,主张以仁义治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50岁以后曾率领弟子先后游说齐、梁(魏)、鲁、邹、滕、薛、宋等国君主,宣传他的仁政理论,在齐一度为客卿,在其他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了礼遇。
但是他的仁政理论在急剧变革的战国时代,不切实际,不被采纳。
约在65岁时回到邹国,专心从事教学和著述。
终年84岁。
孟子对于孔子的学说,又有明显的发展。
性善论是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第一个贡献,所谓性善论即人皆有天赋的善性,而善性就是仁、义、礼、智四端。
孟子的性善论是抽象的人性论,是唯心而先验的。
但他却成为孟子进步学说的理论基础。
由此而生发,产生了他进步的圣人观、进步的仁政主张。
孟子把人心(四端)视为人所以为人的根本,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离娄》),“存心”就是保持固有的“四端”,仅有四端还不能成为完善的人,还要扩充四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保父母。
”(《公孙丑》)扩充四端,作为道德准则,是人提高道德修养,认识宇宙人生,达到圣人境界的途径,这就是“内圣”。
扩充四端作为“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推行王道,仁政爱民,从而成为统一天下的明君,这就是所谓的“外王”。
“内圣”、“外王”都缘于扩充四端。
可见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基于性善论,才生发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人观和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重民思想是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第二个贡献,儒家有重民的传统,孔子讲“使民以时”,要求统治者不侵夺农时,关心百姓。
孟子则强调百姓在封建政治统治中的重要地位。
他说:“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
”(《尽心下》)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孟子的重民思想是战国时期重民思潮的最高代表。
基于重民思想,他主张“制民之产”、“取于民有制。
”“省刑罚,薄赋敛。
”(《梁惠王上》)基于重民思想,他反对战争,认为诸侯发动战争就是“率兽而食人肉,罪不容于诛。
”(《离娄上》)基于重民思想,他反对暴政,并警告暴君:“暴其民,则身弑国亡。
”(同上)二、《孟子》的文学价值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
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2、《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
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评论是恰当的。
孟子书中的比喻,有的属于推理,如“折枝”(《梁惠王上》),“攘鸡”(《滕文公下》);有的是寓言比兴,如“揠苗”(公孙丑上),“乞祭”(《离娄下》)都妙趣横生,旨意明白。
3、善设机辟,请君入彀。
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
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
多用排比,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第四节《墨子》一、墨子及墨家学派墨子(公元前480—前410),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
《后汉书·张衡传》说他“当子思之时,出孔子后。
”通过《墨子》和先秦一些典籍,我们知道他平日言谈不离耕织、百工之事,会造大车和守城器械,并收徒弟讲学,外出游历时载书甚多。
自称:“上五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却被楚国贵族称为“贱人”。
他大概是手工业出身的“士”。
墨子为了止楚攻宋,自鲁至楚,“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吕氏春秋》)他曾仕于宋为大夫,北之齐,西使魏,屡游楚,是一位有着广泛社会交游、热心公益事业的学者。
《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可见墨子是通过对儒家学说的批判、改造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墨子“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吕氏春秋·当染》)形成了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学派,影响很大。
世称“显学”。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形式,近似于宗教集团,其首领叫“钜子”。
墨家有严明的纪律,墨家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即使国家赦免,也要按照“墨者之法”处置。
(《吕氏春秋·去私》)墨家崇尚节俭,反对儒家的“繁饰”,“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庄子·天下》)”“量腹而食,比于宾萌。
”(《吕氏春秋·高义》)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韩非子·显学》)后期墨家对墨子的学说有所修正和发展,在战国争鸣中,对先秦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终战国之世,墨家一直影响很大,但秦汉以后,墨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逐渐湮没无闻。
墨子的学术理论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它不是墨翟个人的作品,而是墨家学派的总集。
《汉书·艺文志》称《墨子》有71篇,今本《墨子》存53篇。
可分为5类:墨子的言行录:《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
弟子发挥墨子思想的杂论:《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非儒》讨论宇宙、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的,被人称为“墨辩”:《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讨论守城工具和技术问题的,可能是墨家关于这方面知识的汇集。
以上四组并不能反映《墨子》哲理散文的主要风貌,通常所说的《墨子十论》包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是墨子讲学的记录,为墨子弟子所记。
因为三派弟子各有所记,合而成书,故每篇分上、中、下,文字大同小异。
《十论》原存30篇,今存23篇。
它们体现了墨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和说理艺术的主要特点。
二、墨子的思想:墨子针对战国初年“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的祸乱现实,提出了十项治国方略,其中代表墨子学术个性的是“兼爱”。
墨子的兼爱是建立在人们现实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互爱互利的关系。
所谓“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兼爱中》)所谓“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亲吾也。
”(《兼爱下》)把精神生活中的“爱”,同物质生活中的“利”联系起来,以“利”为爱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