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
- 格式:doc
- 大小:18.09 KB
- 文档页数:8
一、常识题1、散文是指按一定语法规范,把文字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结构的文章。
2、甲骨文于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3000多年。
3、殷商散文的最高成就,是至今保留在《尚书》中的《商书》。
4、《汲冢书》中《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因其原本写于竹简,所以称为《竹书纪年》。
5、春秋战国到秦朝建立,这是我国散文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这时期的散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思想活跃,内容丰富,文采斐然。
6、先秦叙事散文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7、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有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即“四派”。
8、《史通•六家》说:“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9、《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10、《春秋》叙事,“简而有法”,既简明扼要,又谨严有方,历来被文章家奉为典范.11、《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
12、《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13、《左传》特别擅长于描写战争,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
14、《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15、西汉成帝时,刘向受诏领校秘书,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得33篇,集为一书,以《战国策》名之。
16、到汉朝,《论语》有三种不同的本子:(1)《鲁论语》二十篇;(2)《齐论语》二十二篇;(3)《古论语》二十一篇。
17、《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称为“亚圣”。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尚书》中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孟子》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成熟。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论语》。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
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三)艺术性。
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三、语录体—《孟子》。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先秦散文研究——说理散文期末作业答案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发展概况一.1.老子2.《道德经》3.道4.墨翟5.语录体6.《论语·子罕》7.《侍座章》8.荀子9. .荀子10. .荀子11.荀子12.《劝学》13. 《韩非子·外储说》14.韩非子15.韩非子16.《孟子》、《中庸》17.《韩非子·难一》、18.韩非二、名词解释1.诸子散文:所谓先秦说理散文,也就是指先秦诸子散文。
这是指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一批反映个人或者学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的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有的属于弟子后学对先师言论的记录,有的是个人的著述加上弟子后学的补充,也有的则完全是个人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成就辉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3. “九流十家”:所谓“九流”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
“九流”再加上小说家,为“十家”。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4.稷下学派:由于社会形成的这种尊重人才的风气,使这些掌握着文化知识或仅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也给他们著说立说、学术交流、学术探讨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在东方的齐国,三代齐王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设立学宫,专门为这些士提供生活、学术交流的条件,包括孟子、荀子、尹文子、宋銒、邹衍这样的名流就有70多人曾从不同的国家到过这里。
先后到过这里的学者更多达千人之众,史称稷下学派。
5.《老子》:《老子》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
老子,姓李,名耳,谥聃,故也称老聃,大约是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时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秦说理散文专题文艺学人literature1.简述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过程。
答: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
在《论语》中已有萌芽,但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
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起源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的源头之一,其产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斗争和学术交流。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儒、墨、道等学派相互角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学术思潮。
在这种思想交融的背景下,先秦诸子散文得以迅速发展。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先秦诸子散文以“说理”为主要特点,其文风严谨、思辨精细。
在诸子散文中,除了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外,还融合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感。
这种散文形式的独特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墨子散文的发展墨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兼爱、非攻”为主题,主张以兼爱之心构建和平世界。
墨子的散文语言简洁明了,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儒墨之争,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四、荀子散文的特色荀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性恶论”为主题,主张人性本恶,必须借助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来加以治理。
荀子的散文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五、庄子散文的艺术表现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以“逍遥游”为主题,主张随遇而安,超脱尘世。
庄子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六、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力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不仅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我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理念、艺术表现和表达手法,为后世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七、结语先秦诸子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传承,先秦诸子散文的精神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八、先秦诸子散文的继承和发展在先秦时代,诸子散文的发展为我国文论学史注入了活力,也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先秦说理文的体制和叙事散文一样,说理散文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师,亦无私人著述。
春秋以后,王官之学散于民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
战国之时,百家争鸣,处士横议,各家出其所学,自由论辩,著书立说,一时蔚为风尚。
诸子之文由语录体到对话体再到较为完整的专论体,发展历程清晰可见。
一、说理散文的主要形态:语录体→对话体→专论体1、说理文的萌芽:《论语》(1)孔子其人孟子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
王嘉《拾遗记》卷三云:“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
徵在贤明,知为神异。
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
相者云:‘夫子系殷汤,水德而为素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首上圩yú顶,故因名曰丘云。
”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
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远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在内乱中被杀。
孔父嘉的儿子避难到鲁国,居于陬邑。
至孔子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
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20岁左右时曾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和畜牧的小吏,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在春秋时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在此氛围中,培养了孔子对周文化的浓厚兴趣。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
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
其间一度离开鲁国到齐游览,受到齐景公的礼遇。
回到鲁国之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51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从此进入政坛,后来位居司寇,掌管司法,诛少正卯,力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可是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主张尊王忠君,强化朝廷力量而抑制私门,因此与鲁国政权的实际掌管者“三家”孟孙、叔孙、季孙发生冲突,被迫于55岁时辞官。
先秦诸子散文的说理艺术———以《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例苏凤睿[摘要] 先秦诸子散文是特殊的文学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审美形式,其体裁的独立,审美的标新,为中国散文奠基。
其说理艺术具有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诸子散文;说理艺术;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就其本质而言,是哲学、政治论文,但在论述论证中取譬设喻,运用形象化的手段等,则开了中国文学散文发展的先河。
①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师其心,其异如面。
《论语》的简括,《孟子》的雄辩,《墨子》的严密,《庄子》的奇幻,《荀子》的浑厚,《韩非子》的峭拔,②其独特鲜明而成熟的风格,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击节称赞。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
”③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
《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④一、先秦说理散文的繁荣先秦是个大变动的时代,诸子们面临着严峻的课题:首先,旧的制度行将崩溃,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新的社会制度;其次,如何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实现全国的大统一;再有,怎样运用历史的、现实的经验为之服务。
⑤这些便是带有根本性的学术总课题,先秦诸子散文正是围绕着这总课题,竞相撰文的。
“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这一变革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其精神基础,①李汉雄.中国散文之派别_先秦散文概况.[J].文学知识.语文天地.2009年第10期.②胡明珠.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③廉敏.略论先秦散文的特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1卷.第4期.④袁行霈.中国文学出版社.[M].高等教育出版社则是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而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
【散文专题复习】——先秦说理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尚书》中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孟子》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成熟。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语录体—《论语》。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
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三)艺术性。
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三、语录体—《孟子》。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庄子》。
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五、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一、体制。
共7篇,主要记录孟子谈话,孟子和其弟子共著。
二、艺术特点。
(一)长于论辩。
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1、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却更具艺术表现力,具文学散文的性质。
2、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如《梁惠王下》、《公孙丑下》(受不受金)。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1、其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说有些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2、少数就近取譬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气势浩然。
1、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使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2、大量使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
(四)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一、体制。
先秦说理文中《庄子》最具文学价值。
(一)《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
内篇庄子所作,外、杂篇庄子后学。
(二)思想。
1、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2、源于又发展了老子思想。
“道”是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3、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个体,生命融入宇宙万物,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4、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二、创作方法。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名人言语,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有时融为一体。
“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二)结构线索模糊隐秘,思想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纽带,把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融为有机体。
内篇多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用寓言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寓言作结,是哲理抒情散文。
三、想象和虚构。
这些寓言具超常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概·文概》)。
(一)哲学思想精深玄奥,具神秘色彩,适合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暗示。
(二)从“道”的立场看,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站在宇宙高度看待万物,因而,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变化万千。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三)想象诡奇是为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奇幻的想象还反映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
“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
”(《艺概·文概》)《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情感曲折的流露,如接舆歌中,表现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
三、形象恢诡的论辩。
(一)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其中的哲理,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二)站在相对主义立场提出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近于诡辩。
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逻辑上并不严密。
如《马蹄》。
四、诗意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
方东树:“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昭昧詹言》);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一、《荀子》(一)概述:1、荀子名况,字卿。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2、与孟子思想的比较:孟子:继承仁义学说荀子:继承礼乐学说;内在之仁,主张性善外在之礼,主张性恶;重义轻利重义不轻利;专法先王兼法后王;专尚王道兼尚霸道。
3、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另有《成相》、《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二)“君子必辩”(《非相》)。
1、思想的深邃,理论严整,说理清晰,论辩透辟,各章相应,逻辑周密。
2、思想:《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提出“性”和“伪”。
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教化,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
“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
所以异而众者,伪也。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3、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
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4、文辞也相互呼应,如《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
5、荀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
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一贯,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三)艺术性。
1、用常见事物为譬喻,把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如《劝学》;2、排比句法或用韵语,增强气势,调谐音节,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韩非子》(一)概述。
是战国末期法家乃至诸子学说集大成者。
继承荀子学说,发展成刑名法术之学;借鉴老子思想,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继承前期法家法、术、势,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思想和文风。
《韩非子》多针对现实而发,主张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文风峻峭犀利,如《说难》。
长篇大论的如《显学》、《五蠹》、《孤愤》等,波澜壮阔;短篇多就一个问题论述,辞旨简洁爽利,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28个短篇。
以论辩透彻,逻辑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集大成者。
(三)寓言故事最具文学意味,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1、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偶用,在《庄子》中为阐明中心思想,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文学体裁;2、韩非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辑为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
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体现了其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3、取材于历史,通过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反映自己的观点。
如《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4、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
(四)题材平实,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如《外储说左上》“棘刺母猴”。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一、思想。
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深厚,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和作品的审美风范。
二、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
(一)后世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
(二)确立了说理文体制。
拟语录体和对话体的,如《法言》。
(三)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四)先秦说理散文中的寓言本为说理存在,但独立成为一种表现手法或文学样式;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五)影响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六)语言表现力。
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