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542.55 KB
- 文档页数:8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掌握写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电子排布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或黑板草图,展示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学生准备铅笔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即原子核和原子核外的电子。
2.提问:你有了解过电子在原子中是如何排布的吗?步骤二: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1.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a.距离原子核越远的层次能容纳的电子数越多;b.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c.每一层都要首先填满前一层后,才能填充更远离原子核的层次。
步骤三:示范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以氢(H)为例,展示幻灯片或黑板草图,给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即1s^12.解释:“1”代表第一层,即最里层的层次;“s^1”代表在s轨道中只有一个电子。
3.提问:根据规则,氢的电子还有其他可能的排布方法吗?学生讨论并回答。
4.给出其他可能的回答,如2s^1、2p^1等,解释为什么这些回答不是正确的。
步骤四:学生练习写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1.学生根据提供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式。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教师巡视并提供帮助。
步骤五:练习扩展1.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布规律,了解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2.学生针对周期表中的元素,通过观察其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
步骤六:总结1.回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则。
2.梳理学生对电子排布的常见错误,进行纠正和详细解释。
3.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排布对于物质性质的影响,如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导电性。
2.结合应用场景,讨论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进行实验验证。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的基本概念2. 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3. 能量最低原理4. 保里不相容原理5. 洪特规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发展,引出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问题。
2. 讲解:讲解电子的基本概念,阐述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3.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讲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保里不相容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洪特规则,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洪特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的重要性。
7.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介绍一些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电子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以及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3. 学生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意义和应用。
第二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让学生掌握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电子云的定义和特性。
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云的概念和特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轨道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章:泡利不相容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泡利不相容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四章:能量最低原理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量最低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五章:洪特规则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洪特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洪特规则在电子排布中的应用。
第六章: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图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6.2 教学内容电子排布图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电子排布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教案《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
2. 让学生掌握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规律,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2. 教学难点:电子排布的能级图的绘制,以及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采用示例法,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
3.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原理和规则的讲解。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概念和公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讲解能量最低原理:解释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
3. 讲解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在一个轨道上,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且它们的spin 值相反。
4. 讲解洪特规则:解释电子在相同能量的轨道上排布时,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5. 示例:展示电子排布的能级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6. 练习:让学生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原子的氧化态、化学键的形成等。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电子排布的能级图,并运用电子排布规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洪特规则的例外情况: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若这些轨道的能量相同,电子会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这就是洪特规则。
但在某些情况下,电子会违反洪特规则,例如铁原子的d轨道电子排布。
2. 介绍能级交错现象: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可能会出现能级交错的现象,导致某些能级的能量高于其他能级。
这种现象在解释某些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时具有重要意义。
七、案例分析1. 分析氢原子的电子排布: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解释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教学素材: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案例和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光谱、化学性质等现象。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核外电子排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第六章:核外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第七章:能量最低原理第八章:泡利不相容原理第九章:洪特规则第十章: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2.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与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案教案标题: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电子排布的规律,包括能级、轨道和电子填充顺序。
3. 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 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和电子排布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子是如何排布在原子周围的?探究(15分钟):1. 展示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解释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
2. 解释原子的能级和轨道概念,以及电子在能级和轨道中的排布规律。
3. 展示电子排布表,解释电子填充顺序的规律。
实践(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一些元素的电子排布表,让他们根据填充规律填写剩余的电子。
2. 引导学生观察电子排布的规律,例如,填充顺序和周期性表中元素的排布关系。
3. 让学生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例如,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和化学反应性。
总结(10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有影响?3.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相关知识。
拓展(5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更多有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2. 提供参考书籍或网站,让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生是否理解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原则?3. 学生是否能够将电子排布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4.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学习目标】1.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轨道能量顺序图;2. 学会用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表示原子结构;3. 运用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书写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学习重、难点】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法、探究总结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鲍林近似能级图多电子原子中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顺序如下规律: 1.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nP<nd<nf2.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2s<3s<4s ……3.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 、2p y 、2p z 轨道能量相等 *4.各原子轨道能量高低的顺序:ns<(n-2)f<(n-1)d<np (能级交错现象) 用鲍林近似能级图总结如下:指出:大多数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中填充顺序与能级图相符合,但有个别过渡元素例外(如:Cr 、Cu )[拓宽介绍]电子核外运动状态的三个参数:a 、主量子数n (主量子数n 相同的电子位于同一个电子层,n 主要决定着电子的能级)主量子数n 1、 2、 3、 4、 5、 6 … 电子层符号 K 、 L 、 M 、 N 、 O 、 P …b、角量子数l(角量子数l确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并和主量子数n一起决定电子的能级)角量子数l 0、 1、 2、 3 、4…相应原子轨道 s、 p、 d、 f 、g…c、磁量子数(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磁量子数m = 0,±1,±2…我国化学家徐光宪总结归纳出能级的相对高低与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的关系为:规律:(n+0.7l)愈大则能级愈高(n+0.7l)第一位数字相同的,能量相近,合并为同一能级组能级组的划分是导致周期表中化学元素划分为周期的原因[过渡]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涉及电子层、原子轨道和电子自旋。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 ( 离子 ) 的核外电子排布(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核电核数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 、“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教学重、难点 ], 尝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 ,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 ]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板书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交流与讨论1] 原子在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打开书 P78 页,阅读教材 , 核外电子是怎么排布的?用两个字概括。
【讲解】原子中的核外电子运动虽然没有固定的轨道(太阳系中的地球等有运动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
【过渡】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投影】讲解:核外电子最少的有 1 层,最多的有7 层,最靠近原子核的是第一层(K 层) ,, 第一层的能量最低,第七层能量最高。
[ 归纳 ] 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
( 能量由低到高 )KLMNOPQ1234567[ 交流与讨论3]P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n 代表电子层数 )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了解离子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展合作精神,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体会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离子的形成
教学媒体:教科书、教师讲授、板书
教学过程设计
中的蚂蚁距离体育场边缘有很大的空间,
层,听讲、观察图片
听讲、
思考、阅读课本,完成练习1(3分钟时间)
师:让学生说说练习1的答案
教师总结:
(2)
(2)
从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看出,第一层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容纳6个电子,那一共是多少个电子?质子数是多少个?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原子而言,质子与电子在数目上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
学生:电子一共8个,质子也是8个
学生: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观察四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找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师:鼓励学生回答,并点拨学生。
反馈练习
练习2:
(一)稀有气体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红色方框圈画的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老师的问题:
(1)这三种原子是什么原子?
(2)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相对稳定结构
(二)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红色方框圈画的三种原子的结构示
意图,回答老师的问题:
(1)这五种原子是什么原子?
(2)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3)是不是稳定结构?
(4)倾向于得电子还是失电子?
(三)非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红色方框圈画的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老师的问题:
(1)这五种原子是什么原子?
(2)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3)是不是稳定结构?
(4)倾向于得电子还是失电子?
总结:学生填表
师:观察所填表中农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你能发现什么?(1)金属原子
(2)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 (3)是不稳定结构
(4)易于失去电子
观察、思考
学生回答:
(1)非金属原子
(2)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 (3)是不稳定结构
(4)易于得到电子
学生根据以上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填表
生: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练习3:
观察下图,思考:
这两幅图分别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的示意图、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的示意图,数一数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得失电子后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此时粒子就带电了,我们把带电的粒子称为离子。
师: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是阳离子还是
阴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
师: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是阳离子,称为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是阴离子,称为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氯化钠这种物质,所以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总结: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练习4、5 回答: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是阳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是阴离子
学生听讲
学生根据以上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填表
学生完成练习4和5
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一、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离子
带负电阴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