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信用社主任个人述职报告10篇信用社主任个人述职报告篇1尊敬的领导、同志们:一年的时间很快的过去了,这一年里,我在所长的带领下,在__信用社领导的关心及全体同志的帮助下,能够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本年度的述职报告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政治思想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方面能够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能遵纪守法,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二、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不断的去学习,积累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够从容的接待储户的咨询。
在业务技能、组织管理、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去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把党和国家的金融政策及精神灵活的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中能够采取积极主动,能够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认真遵守区行的规章制度,保证出勤,有效的利用工作时间。
四、工作数量和效益和方面能够及时完成制定的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储蓄工作中,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社里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许多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为__储蓄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结一年的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还不是做的很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在新的一年里,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上水平,为我们__信用社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致敬礼述职人:___20__年__月__日信用社主任个人述职报告篇2尊敬的领导:随着改革的春风,农村信用社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自2003年8月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下同)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显成果: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 整体经营实力显著增强,总体风险状况持续好转,风险补偿能力快速提升,“三农”金融服务不断改进,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体制、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风险,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金融安全。
一、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1.资本水平差距较大。
截至2008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3.5%,比监管标准低4.5个百分点,比银行业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
全国有十个省份资本充足率仍为负值。
2.资产质量令人堪忧。
2008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为15.9%,高出银行业11个百分点。
全国有6个省份不良贷款率超过25%。
3.盈利能力十分有限。
农村信用社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收入,随着利率下调,特别是服务“三农”的贷款利率逐步降低,利差逐步缩小,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较高,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
加之,农村信用社产品、服务、技术创新方面比较落后,中间业务拓展较慢,收入增长渠道狭窄、后劲不足。
4.风险拨备严重不足。
2008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拨备缺口1962亿元,拨备充足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低于监管要求60.6个百分点。
全国有27个省份不同程度地存在拨备缺口。
全国有4个省份拨备充足率低于20%。
5.历史包袱极其沉重。
2008年末,全国仍有821个县联社存在历年亏损挂账,占全部农村信用社机构的36.5%,亏损挂账金额637亿元。
从省份来看,全国20个省份存在历年亏损挂账,其中有7省历年亏损挂账超过50亿元。
6.案件形势依然严峻。
2008年农村信用社案件数量、涉案金额分别占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67%和66%,案件数量仍居银行业机构之首。
农信社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作者:邢桂君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3年第18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十年的历史,创造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历史。
通过十年改革,农村信用社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发展速度超过了前五十年的总和,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地方金融的骨干力量。
这里面,凝结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凝聚着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的协作支持,更是近80万农村信用社员工拼搏奋斗的伟大成果。
对于过去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考虑各方面因素,一个总的判断,农村信用社最为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农村信用社改革仍然处于负重爬坡的关键阶段。
做好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要树立发展为要、稳健为本、人才为基、特色为重的理念。
具体而言,要切实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要切实处理好功成和功夫的关系。
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
对待取得的成绩,对外要高调,目的是激发队伍士气,引领社会舆论,主动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大环境。
但是,自身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在位期间,要努力去做、去做好,不光要有想法,还要有办法;自己去做还不够,还要汇集各方力量,尤其是要带好队伍。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夫必在我。
第二,要切实处理好赶超和转型的关系。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各省份进展不一。
在快与慢、好与坏中间,充满着辩证法。
东部地区有东部地区的烦恼,西部地区有西部地区的困难。
总的看,改革落后省份已经失去了一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金融市场格局调整,必然会对银行业转型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相对于整个银行业,农村信用社既要赶超,还要转型。
赶超也好,转型也好,如果没有人才支持,没有有效的风险管控,不是空话,就是大话。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怎么改革、怎么转型,都不能改变农村信用社的“三农”市场定位和草根经营特色。
第三,要切实处理好内力和外力的关系。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七次体制变革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步入实质阶段,农信社管理体制问题一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有观点认为,我国农信社从未按照合作制原则经营过,是行政推动的产物,很难回归到合作制道路上;还有人说,刚开始是合作制,以后就变成“民有资本官营化”,走上了官办道路。
到底我国政治制度下的农信社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笔者最近整理中国信用合作发展历史,找到了较为清晰的线索,以供研究者参考。
农信社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这一过渡时期,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方针和政策,逐步实现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就是使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逐步过渡到先进集体农业的道路。
正如列宁所说的“工人阶级领导下,吸引千百万农民群众参加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农村合作化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即农业生产合作、农村供销合作和农村信用合作。
农业生产合作是农村合作化的根本,它是通过生产互助合作,逐步把劳动农民的个人所有制变为劳动农民的集体所有制,是农村几千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变更的一场深刻革命。
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是农村合作化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商业投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奴役盘剥下解放出来,使分散的集体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联系起来,限制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剥削,加强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促进了农业生产合作的发展。
供销合作社在后来还通过对农村手工业、小商业的改造,建立起了具有社会主义集体性质的农村流通体系。
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尽快恢复和发展,决定全面开展农村金融工作。
一方面积极建立区级银行机构——农村营业所,发放国家农业贷款,支援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在广大群众中,重点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通过组织与调剂农民群众之间的资金余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遭受高利贷的剥削。
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摘要: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揭开了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序幕。
但是这次改革总体上只是对原有农村信用体系的修补完善,没有从根本上重构农村信用社制度,还存在一系列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探讨,然后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问题;制度;产权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农村信用社初创以来,一直在不停地发展、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开始独立运行始于1996年的行社分离。
自2003年国务院发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但是改革尚未实现预期目标,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仍然处于关键时期,任重道远。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一)改革目标不明确,定位模糊。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在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时需要将信用社自身商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
2003年出台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里明确提出:“一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则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要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①从这个《方案》里就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具有双重目标,一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需要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盈利成为其首要的商业目标;二是农村信用社有承担扶持“三农”的政策性金融义务,服务“三农”是其政策性目标。
如果政府将这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糅合在一起,将使得农村信用社出现无所适从、定位模糊、经营错乱等问题。
(二)产权主体缺位,产权模式难抉择。
做好一名合格信用社主任的条件农村信用社主任是一个班长,肩负着信用社经营管理与服务三农的重任,信用社经营好坏与社主任的各类素养及能力有着直接关系。
新时期农村信用社主任务必要与时俱进,具有四种能力、处理好四种关系与把握三个量度。
一、要具有四种能力(一)是认识能力。
所谓认识能力,就是要加强经济金融理论与政策、业务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掌握立场、观点与方法,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要学会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问题与坚持辩证进展的观点,具有政治敏锐感与驾驭全局能力(二)是应变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类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及时应对,及时处置。
信用社主任在工作中关于本单位倾向性的问题与事物,要把握动态,摸清规律,做好预测,及时加以规范与引导,对突发事件,要看准摸透,迅速稳妥处置。
(三)是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信用社主任综合素养的表达,因此,在工作中要掌握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好决策方法与艺术,确保决策民主性科学化,既要符合信用社的有关政策要求,又要善于结合本社实际,因地制宜,提出合乎实际的工作方法与各类办法,充分调动信用社职工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能力。
农村信用社已进入改革快速进展时代,作为信用社主任务必要与时俱进,顺应改革潮流,当好改革的先行者与创新能手,才能将信用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因此,信用社主任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的潜力,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审时度势,制造性地开展工作。
敢闯前人未曾涉及的盲区与难点,真正当好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二、要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主管部门的关系。
由于体制原因,目前,农信社主管部门要紧是县信用联社,银监局与人民银行尽管是监管部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当着主管部门的角色。
因此,农信社主任务必要处理好这些部门的关系。
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难题,要及时向主管部门领导汇报,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假如一时得不到领导支持,或者得不到解决的,但在组织上务必要绝对服从,不打折扣地做好工作或者完成工作任务。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中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方面关系。
一是处理好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目前,全国已有2 5个省(区、市)组建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由省级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应该紧密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优化信贷结构,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转变职能,尽快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处理好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二是要处理好与人民银行的关系。
虽然人民银行不再承担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
但是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仍然从利率政策、货币政策及资金清算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特别是在发放支农再贷款、票据清算、置换不良资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强与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联系,积极反映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争取中央银行的支持和业务指导。
三是要处理好与银监会的关系。
农村信用社要在银监会的监管下,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各项业务经营的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处理好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是农村信用社联系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但具有分布面广、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特点。
农村信用社应该从大局出发,从战略高度认识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支持“三农”的重要性,积极自觉地开展此项工作。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农户摸清底子,建立起完整的农户经济档案,根
据实际情况确定授信额度,认真开展信用等级评定活动;二是切实加强管理和检查工作,实事求是,以严格的管理来规避资产风险;三是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对评定的信用村、信用户凡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要摘牌,取消其资格,形成“讲信用光荣,失信用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处理好支持“三农"与非农的关系。
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就是支持“三农”、服务“三农”。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农业银行收缩乡镇营业网点后,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信用社已经在城市市区布点,如何处理好支持“三农”与非农的关系,农村信用社需要对自身市场定位进行调整、充实、完善。
一是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和方向不能改变;二是要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参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三是在立足“三农”的同时,积极巩固城镇业务,以城镇业务带动农村业
务的发展。
处理好传统信贷业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出发,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信用社的金融创新应坚持安全性、效益性原则,提高服务水平,以巩固和加强传统信贷业务为前提,以农村金融客户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开发适合自身的金融新产品,如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代理业务、中间业务、保险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等等。
二是大力加强金融电子化建设,加快
区域性、系统性大联网步伐,建立高效的金融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服务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是在信贷资金重点支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投资领域,实现信用社盈利来源的多样化,既增加信用社的收入,又有效降低信贷资金风险。
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加强成本核算的关系。
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的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信贷规模的不断壮大,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适当增加固定投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服务水平,是信用社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企业形象。
但是,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审慎的会计原则,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一是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信用社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按照行业管理部门的规定,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能贪大求洋,盲目上项目;二是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严格控制,量力而行,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客观需要相符合,实现信用社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处理好吸收存款与盘活贷款存量的关系。
信用社必须坚持揽储与扩股并重的原则,努力抓好组织资金工作。
同时,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力度,盘活贷款存量,做好“双降”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黄金新客户”,留住老客户,通过改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来争取储户。
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努力吸收企事业单位低成本存款和涉农部门的存款。
二是大力增资扩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本
充足率。
要通过改进对社员的金融服务吸引社员入股,要吸引有一定资本并对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有强烈需求的种养户、各类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多入股。
三是盘活不良贷款资金,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处理好业务发展与案件防范的关系。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生案件的数量较以前有所增加,呈现出内外勾结、作案手段隐蔽、涉案金额较大等特点,这些案件不仅给信用社集体资金造成严重损失,而且严重败坏了信用社的信誉。
对此,一是严把信用社进入关,加强教育,提高人员素质;二是强化内控制度建设,以制度来约束每位干部职工的行为;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查重处涉案人员,强化稽核、监察队伍建设。
金融监督部门和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信用社的监督检查,督促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内控制度,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确保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工作的稳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