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之政者,正也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39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实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解释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个共实际上念拱,共有向的意思,围绕、相向这个意思。
朱子在《集注》里面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为政的政,我们讲这是把持政治,这叫为政。
谁是为政的?这个国的领导人,这是为政者。
为政的意思,朱子说这个政就跟正邪那个正,就是准确那个正是一个字。
它的意思,「政者,正也」。
「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
这里面也有出处的,《论语》里面就有一章讲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三大家他是的一家大夫。
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要向孔子问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夫子就讲,「政者,正也」。
政治是什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
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
说您老人家「帅以正」,帅是表率,你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
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
「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了,都会做得正。
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
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
德这个字能够当那个得到的「得」那个字来讲。
什么意思?「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道德,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素说《论语》:为政篇(一)为政第二02.0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先师说:“为政者能够依据'仁之为人’的人伦秩序,行顺天时、相地利、安人和的'三才’和合之政,使民众百姓富庶安定而能有所得,从而成就为政者行仁道之善而有得于心的德性智慧。
这就象天极北辰一样,安居于天极之位,主动地为众星让出空间位置,使得众星能够自在无碍地守在各自的位置和轨道之上,循道依性地拱绕着自己运行,成就了和合不息的天道自然的德性。
”政《说文》:政:正也。
从攴从正,正亦声。
之盛切。
《广韵》:政:政化。
《释名》曰:“政,正也,下所取正也。
”亦姓。
之盛切。
汉字“政”从攴从正,攴为手持器械,表示惩不善使之归于正。
戴家祥认为:甲骨文正从口从止,口表示城邑,会征行戡伐之意。
征伐的目的是惩不善,使之归顺,故正引申义为正之是。
为了保持本义,加彳作征,强调征行,加攴旁作政,强调征伐。
古籍正、政通用,后世政又引申为治理之义。
金文政义与征通,用为正的本义。
《说文》:“政,正也。
从攴从正,正亦声。
”本义是征伐,凭借外力的引导、施行、督教,使其纠偏、校正而归顺于正,含有强制“有为”的教正含义。
引申指政事、政务、纠正、匡正等义。
以(㠯)《说文》:以:用也。
从反巳。
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
象形。
羊止切。
《广韵》:以:用也,与也,为也。
古作㠯。
羊己切。
汉字“以(㠯)”从反巳,甲骨文“㠯”像母亲的脐带和头朝下的胎儿相连之形,表示胎儿已经成形,要降生了。
章太炎《小学答问》中释:“巳即胎字,反巳为㠯,形少异民而音义同。
……古音巳、㠯本如胎。
……巳、㠯、胎、佀、嗣本㠯一文,衍为数意,更相孳乳,其体遂多。
”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朱希祖笔记二记:“反巳当作㠯(㠯)、胎、佀(古亦作巳)、嗣皆同,古只有巳字。
能左右之曰㠯,盖已怀妊未有手曰巳,已有手曰子。
未有左右手不能用,而我能左右之,故㠯训用。
” 林义光《文源》:“㠯即'始’之本字,象物上端之形。
诸子百家经典名句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解语: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
一个“正”字讲明了德的核心。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高管、孩子家长,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带好队伍,教育子女。
这个“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正则流清也。
2、近者悦,远者来。
《论语·子路》解语:使近处的人高兴,时远处的人归附。
这句话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高体现。
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能使身边的员工受益,是员工所乐见的;企业不忘社会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是大众所乐见的。
这一近一远,恰恰体现了受人尊重的企业的社会效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解语: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
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
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解语: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
譬如学习之道,必须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语:做好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帮你;做坏事多了,就有没有人帮你。
这个就是“道”的体现。
有人经常说,道太虚了。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出来,“多助”的便是顺应了道,“寡助”的便是违背了道。
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语:“反求诸己”就是说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
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1、《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译文《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及翻译孟子原文: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③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⑥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解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②孺子:小孩③怵惕:惊惧。
④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à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⑥贼:伤害、残害。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孔子说廉之一:政者,正也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意谓做官,就是首先端正自己,你自己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这是鲁国执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的话。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鲁国。
鲁国大权在握的季康子遵照其父季桓子“相鲁,必召孔子”(《史记·孔子世家》)的遗嘱,花钱把孔子请回国内,不时找他问政,这是其中一次。
回到鲁国后,年轻的哀公也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也从正己的角度作了回答:“政者,正也。
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
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他认为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人民就有了方向,也跟着正道直行。
如果管理者心术不正、行事不正,百姓怎么能遵守秩序和法律,怎么能正道直行?身正不怕影子斜。
身正,心里没鬼,说话办事方显浩然之气,自然有人愿意服从。
不正,心里总是有鬼,说话办事老让人觉得贼头贼脑,岂能让人心服口服?孟子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人格扭曲、行为乖张的人不可能引导别人做到行为正派。
他提出“正己而物正”(《孟子·尽心上》)的要求,意谓自己正了,所行的事也就正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儒家强调正己修身的立论基础,是以个人为开端。
在个人、家庭、国家一连串的关系中,个人“正心、修身”是起始,从这个点划出一条射线,向外延伸,接着是“齐家”,接着是“治国”,最后是“平天下”;“正心、修身”也是中心,中心确定了,从己身这个主体到家国天下,画出的是一个个同心圆,圆半径的大小则取决于天命。
也就是孟子说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03年,时任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在其精彩的演讲中,他引用孔子“政者正也”、“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等精辟名言,使得听讲者惊诧不已。
他说,这两句话“德国人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执政者依法治国的一种告诫”。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论语》及其教学一,《论语》的历史价值:《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1、一般来讲,《论语》是中国散文的开始——语录体散文:语录体、对话体散文(《论语》《墨子》)对话体、篇章式议论文(《孟子》《庄子》)专题性论辩文(《旬子》《韩非子》)2、口语性:上古时代人们的口语。
3、文学性:文学价值很高。
4、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性:5、文化长河中的经典性。
正是因为〈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哲学史等反面的经典性,〈论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论语》进入中学教学的意义:1、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势所趋: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的文化源头即在《论语》;⑵道德有继承性,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⑶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⑷国学传播机构渐渐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⑸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⑹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在此形势下,《〈论语〉选读》应运而生。
2、《论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3、《论语》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4、《论语》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5、《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6、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缺失。
《论语》是千年万年之经典,虽经波折,但始终存活,在国学兴起之时,《论语》有必要进入中学教学。
三、关于《〈论语〉选读》的编排问题1、初中教材中已经有的〈论语〉篇章,高中《〈论语〉选读》不再选入,避免重复;2、注释详细,附带翻译,降低学习难度;3、教材共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3、每课后面都有相关的文章链接:第一课:“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第二课:“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第三课:“中国知识分子:从政治到人生”第四课:“孔子的政治品格”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的内涵”第十五课:“孔子的价值本源观”《论语》进入语文教材,有特定的编排体系,当然,进入语文课程的《论语》,必有它特定的解读角度。
精选先秦古诗文名句汇总及解释精选先秦古诗文名句汇总及解释先秦名句(一)《论语》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学而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雍也篇》)孔子说:“至于仁人,自己要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
自己要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 别如克*《论语》为政篇1.子z ǐ 曰yu ē :“为w éi政zh èng 以y ǐ 德d é(1),譬p ì 如r ú北b ěi辰ch én(2),居j ū 其q í所su ǒ(3)而ér众zh òng星x īng共g òng(4)之zh ī。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z ǐ 曰yu ē :“诗sh ī 三s ān 百b ǎi (1),一y ī 言y án 以y ǐ 蔽b ì(2)之zh ī,曰yu ē :“思s ī 无w ú 邪xi é(3)。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 子z ǐ 曰yu ē :“道d ào (1)之zh ī 以y ǐ政zh èng,齐q í(2)之zh ī 以y ǐ刑x íng,民m ín免mi ǎn(3)而ér 无w ú 耻ch ǐ(4),道d ào 之zh ī 以y ǐ 德d é ,齐q í 之zh ī 以y ǐ 礼l ǐ ,有y ǒu 耻ch ǐ且qi ě 格g 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