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word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5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所蕴含的感情。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了解反语的作用。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北京的圆明园,曾经是一个世界奇迹。
但现在是一片断瓦残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请同学介绍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
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
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
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它称为“万园之园”。
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
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圆明园被毁后,仍为皇家禁园。
同治年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试图择要重修。
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节选《火烧圆明园》录像圆明园资料图片)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奠定基调。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二十一课,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段落结构。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圆满无缺的圆,光明普照的明,万园之园的园。
圆满无缺的圆明园,光明普照的圆明园,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然而,它却毁灭了。
注意“毁”字的笔顺。
(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齐读课题。
2、现在同学们回顾一下,难道课文仅仅如题目所写,只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吗?还写了什么?(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就像这喜庆的红色一样,美轮美奂,令人骄傲,令人自豪。
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它昔日的风采。
现在请同学们再联系全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时是从哪三方面来写的?二、领略辉煌,直面毁灭,激荡情感。
过渡: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尘封的历史,走进《圆明园的毁灭》。
1、呼应首尾,激发情感。
①齐读课文第一段。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的心情怎样?(愤怒、痛恨、痛惜)在这段文字中哪个词深深地叩击着你的心?(不可估量)可以换哪些词?(无法计算、不可计数等)。
学生析词比较。
所有的词又怎能抵得过“不可估量”这一词的分量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齐读第一段。
读出它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损失之巨大。
②我们再来看一看,圆明园毁灭以后,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题目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将它化为灰烬。
题目《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设计学科年级五年级教学内容圆明园的毁灭个人信息设计者姓名单位肖美新圭峰箭竹小学1、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八册教材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情分析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态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对学习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开始意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2、学生在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与阅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养成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课文。
3、学生的情感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能通过阅读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课文思想感情的把握,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
3、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道德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教学过程一、直面毁灭??激发情感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2(同学们知道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课题。
3(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2.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结合资料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学习难点:1.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 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直击毁灭1.播放圆明园SD复原视频,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请学生找出短语的中心词——“毁灭”。
2.请同学围绕“毁灭”提出疑问:预设: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圆明园毁灭了会有多大损失?二、感悟毁灭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圆明园的毁灭相关的段落,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2.你了解到了什么?预设:毁灭元凶:英法联军毁灭时间:1860年10月6日、10月18日和19日毁灭过程:闯进,掠走、搬运、破坏、毁掉,放火(侵略者野蛮)毁灭细节:凡是、统统、任意(侵略者贪婪)毁灭损失: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多人感情朗读)我们的感情: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对侵略者的愤怒。
3.你从文章的哪里还看到了损失的巨大?预设:第1自然段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指名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为什么?(师感情诵读——全体诵读第一段——指名读)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教学目标:
1、掌握反语修辞在驳论文中的作用。
2、通过品读语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即:对圆明园的赞誉及仰慕之情,对英方联军毁灭这一世界奇迹的愤激之情。
3、归纳本文的习作手法。
教学内容重难点:
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品读语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品读语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既然是批驳信,作者为何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段中使用“赞誉”一词,你如何理解“赞誉”这一词的意思?
提问:像“赞誉”这样褒义贬用的语句还有哪些?用波浪线画出读一读,分析一
下?。
部编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等奖教学设计word模板最新拉到文末点击【了解更多】免费下载本文档到手机。
文本分析: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被毁灭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文章。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文本信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增强责任感。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4.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要点把握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导语: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呢?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驳论文,学生初次接触驳论文,我认为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本单元开篇文章《“友邦惊诧”论》,学生学起来较难,于是决定把《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文提到前面来讲,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初步认识驳论文的论证过程。
2、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和本文的生字词。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找出文章的驳论点。
2、学会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同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本文跌宕起伏
的感情。
1)体会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对比手法,体会其中的由衷赞美。
之情。
2)体会文中的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愤慨和谴责之情。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感受雨果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法设想(朗读法、讨论分析法)
雨果的作品语言精美,感情跌宕起伏,富有音乐美。
所以课上应注重“读”,采取各种形式来读:听读、默读、跳读、诵读、品读。
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用圈点法精读,体味其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充满睿智的反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美的语言,欣赏美的语言中激起情感的波澜。
在合作讨论中,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沟通作者与学者情感交流的目的。
最后和学生一起体悟作者的批驳过程。
其次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通过丰富的图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课题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法雨果)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初步认识驳论文的论证过程。
2、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和本文的生字词。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找出文章的驳论点。
2、学会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同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
受本文跌宕起伏的感情。
1)体会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对比手法,体会其中的由衷赞美
之情。
2)体会文中的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中的愤慨和谴责之情。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感受雨果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同能力目标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
教学难点
同情感目标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人
邓金玲
班级
二(3)班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及步骤
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教学环节)
教学意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还要有充足的理由来作支撑,前边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这样的文章(如典型的议论文《谈骨气》)。
但有时我们也会认为对方的观点不正确,这时我们就想反驳他,那怎么样才能驳倒对方而确立自己的正确的观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看看会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简介作者)
二、检测预习
字词检测
三、进入新课
1、师范读课文
生思考:本文是雨果给巴特雷上尉的回信,信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教学环节)
从生活入手,解决学生所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为已经学过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所以要学生简介作者
语文学习,基础知识很重要,通过预习排除生字难词,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范读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在听读中能感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也许不能很好的概括出作者的
观点,但可能能说出雨果的愤怒控
教学意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分析第一段,得出巴特雷上尉的错误观点(板书:简要写出错误观点)
3、既然雨果不同意巴特雷的观点,他是如何批驳的呢?品读第三段
思考:1、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2、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示例:
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是世界奇迹;
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可明确此段作者的观点: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3、如此令人惊骇的杰作却毁于一旦作为中国人,我们能不痛恨吗?能不记下这耻辱吗?作为侵略者的同胞——雨果,他明确的表述了自己对此的感情态度。
让我一起走进作者的心灵。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自读5-10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谴责英法的侵略罪行的
(可明确作者观点: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洗劫、放火是野蛮的强盗行径,将受历史制裁)
四、小结:依据板书概括本文论证过程,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批驳思路认识驳论文
五、作业(见课件)
诉与谴责,由此可引导学生看课文第一段
带领学生分析批驳过程
学生可能能答出赞美评价的词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学生自己分析,只要依据文本,能感受到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即可
对圆明园幻想的描写、对比手法以及重点语句的理解学生能分析多少分析多少,以鼓励为主,师点拨,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体悟的能力
出示圆明园被毁前的图片
可作简单介绍
出示圆明园被毁后的图片
通过图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有直言谴责的如:“强盗”、“洗劫”、“放火”、“行窃”等词语一针见血表达作者极度愤慨之情。
其次运用反语:“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词语讽刺揭露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揭露侵略者强盗罪行的实质是毁灭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
表达作者无比愤慨之情。
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句体会作者对英法政府的的强烈不满
板书: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
法雨果
错误观点间接批驳直接批驳
远征体面出色地位联军强盗行为
两国共同分享的光荣价值政府野蛮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