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地语法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25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历史。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理解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不少难点和易错点。
一、字词理解的难点与易错点古诗词中的字词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与现代语言有所不同。
1、古今异义许多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相差甚远。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则指的是妻子和子女。
如果按照现代的意思去理解,就会曲解诗词的原意。
2、一词多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以“可怜”为例,在“可怜九月初三夜”中表示“可爱”,而在“可怜身上衣正单”中则是“值得怜悯”的意思。
3、生僻字古诗词中会出现一些生僻字,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这些字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需要专门去查阅字典和注释才能明白其含义。
易错点在于容易想当然地用现代常用的词义去解释古代字词,或者对生僻字不求甚解,从而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
二、语法结构的难点与易错点古诗词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汉语不同,这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1、倒装句为了押韵、强调或符合格律要求,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倒装句。
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常语序应该是“欲目穷千里,更上楼一层”。
2、省略句诗词的篇幅有限,所以常常会省略一些成分。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里省略了问的内容和童子回答的详细过程。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较为常见。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使……变绿”。
易错点在于按照现代语法规则去分析古诗词的句子结构,导致理解错误。
三、意象与典故的难点与易错点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各种意象和典故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1、意象的多义性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可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比如“月”这个意象,有时象征团圆,有时又象征思乡。
2、典故的陌生一些诗词中会用到不常见的典故,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人的意图。
易错点在于对意象和典故的理解不够准确或片面,从而误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酒旗)。
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路来森(山东省、昌乐县第三中学、路来森、邮编:262409)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句法结构:古诗词常采用对仗和押韵的方式,句法结构比较规整。
一般来说,句子短小简洁,常以四个字或者八个字为一句。
整体句法结构呈现对仗的韵律美。
2. 词序:古诗词在词序方面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状语、宾语或谓语提前的情况。
3. 典故和修辞: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可以提升古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词性和词义:古诗词中的词性和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时会有所区别。
例如,古代诗词中的名词和动词常常可以互换使用,名词可以作动词使用,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使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总的来说,古诗词的语法结构相对简洁而规整,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使得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对于读者来
说,了解古诗词的语法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诠释古代文学作品。
古诗词得语法特点由于近体诗受到得种种限制,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而且要求语言精炼,信息含量要大,这就使得在句法上显现出一些特点,以适应格律要求,加强艺术感染力。
近体诗得诗句,不同于其它文章或我们口语中得意义句,它就是以基本句式为单位得,也就就是说一个诗句不一定就能表达一个完整得意思,这就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因为近体诗这种文学样式毕竟就是传统得诗歌题材,它得语言方式不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得口语相吻合,其语法仍然保留着古汉语得一些特征,所以词语活用、结构倒装、成分省略、语句紧缩等文言语法得规则仍占主导地位。
张相得《诗词典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王鍈得《诗词典语辞例释》,中华书局。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五律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
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zhuó)畬(yú)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
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
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渠:开渠。
沼:蓄为池沼。
——您在细石间开渠引水,我也使清泉流蓄为池沼。
“渠”本就是个名词,水渠,这里用作动词,“开掘水渠”得意思,我们姑且把“子能渠细石”当作一个省略句来理解;“沼”也就是个名词,池沼,这里用作动词,“拦成池沼”得意思,全句也可以瞧成就是一个省略句。
曲江二首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瞧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诗的特点是什么古诗的特点是什么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古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古诗的特点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指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音乐美,指古诗的押韵和节奏。
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形美,是指古诗的形式美与形象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古诗的字数诗行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
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
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
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
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
古诗的作诗要求汉字的象形性使古典诗歌富于形象性,比如,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汉字的“春”就是“太阳低伏在草木茁壮成长的枝干之下”,因此,由汉字组成的诗句,就像一组组活动的图画,使读者能摆脱语音语法而直接进入诗人描绘的境界。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理解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与易错点。
一、字词理解的困难古诗词往往运用古老而独特的词汇,这些字词的含义与现代常用义有所不同。
例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并非我们现代所理解的“值得怜悯”,而是“可爱”的意思。
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对于这些古今异义词,如果不加以准确把握,就很容易误解诗句的原意。
另外,古诗词中还常常出现生僻字。
如李白《蜀道难》中的“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砯”字,读音和意思都较为陌生。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要注重积累常见的古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准确理解其含义。
二、语法结构的特殊性古诗词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比如语序倒装,“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这种倒装是为了满足韵律和意境的需要,但却给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还有省略现象,“愿君多采撷”,省略了主语“我”,完整的意思应是“(我)愿君多采撷”。
在理解诗句时,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和诗词的语境,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
三、意象与典故的隐晦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各种意象和典故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意象如“明月”常寄托思乡之情,“杨柳”多表示离别之意。
但对于不熟悉这些意象内涵的人来说,可能无法领会诗人的真正意图。
典故的运用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例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运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如果不知道这两个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邃思想。
四、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一首古诗词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
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环境、哲学思潮等,就很难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
比如,读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不了解唐代的贫富悬殊和社会矛盾,就难以深刻体会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批判。
古诗词的难点与易错点剖析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意境。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并非易事,其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和易错点。
一、语言理解的困难古诗词往往使用古代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
1、词汇含义的变化许多古代词汇的含义在现代已经发生了改变,或者变得不常用。
例如,“可怜”在古代有“可爱”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如果按照现代的理解去解读,就会产生误解。
2、语法结构的不同古诗词中的语法结构常常与现代语法不同。
比如倒装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欲穷千里目”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欲目穷千里”。
还有省略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省略了介词“于”,完整应为“两个黄鹂于翠柳鸣”。
3、典故的运用诗人为了表达丰富的内涵,常常引用典故。
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出处和含义,就难以理解诗词的真正意思。
比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就运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二、意境把握的挑战古诗词讲究意境的营造,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1、时代背景的差异每首诗词都有其特定的创作时代背景,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对古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了解有限,这就增加了理解诗词意境的难度。
2、诗人个人经历和情感诗人的经历和情感对诗词的意境有着重要影响。
不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就可能无法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3、象征和隐喻的运用古诗词中常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明月”常象征团圆或思乡,“梅花”常隐喻高洁的品质。
如果不能准确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就难以把握诗词的深层意境。
三、韵律和格律的复杂性古诗词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1、平仄的规则平仄是古诗词音律美的重要体现,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区分平仄以及按照平仄规则创作或欣赏诗词是有难度的。
2、押韵的技巧押韵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不同的诗词体裁有不同的押韵规则,如律诗要求偶数句押韵,且押平声韵,而词的押韵规则则更加多样化。
涪陵九中九年级语文古诗词专题复习第四章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构造是有亲密关系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和语法有亲密关系的。
因此,我们把节奏问题放在这里来讲.〔一〕诗词的一般节奏这里所讲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
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
假如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那么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
详细说来,如下表:三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四字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从这一个角度上看,"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楚"这两句口诀是根本上正确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可以不管;第二、第四、第六字在节奏点上,所以需要清楚[1].意义单位常常是和声律单位结合得很好的。
所谓意义单位,一般地说就是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构造〔介词及其宾语〕、或者一个句子形式、所谓声律单位,就是节奏。
就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试把诗句按节奏来分开,每一个双音节奏常常是和一个双音词、一个词组或者一个句子形式相当的。
例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HY〕指点--,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HY〕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HY〕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铁臂--摇. 〔HY〕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李益〕应当指出,三字句,特别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个音节的结合是比拟亲密的,同时,节奏点也是可以挪动的。
古诗词的语法特点由于近体诗受到的种种限制,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而且要求语言精炼,信息含量要大,这就使得在句法上显现出一些特点,以适应格律要求,加强艺术感染力。
近体诗的诗句,不同于其它文章或我们口语中的意义句,它是以基本句式为单位的,也就是说一个诗句不一定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因为近体诗这种文学样式毕竟是传统的诗歌题材,它的语言方式不可能与我们现代人的口语相吻合,其语法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一些特征,所以词语活用、结构倒装、成分省略、语句紧缩等文言语法的规则仍占主导地位。
相的《诗词典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王鍈的《诗词典语辞例释》,中华书局。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五律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
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zhuó)畬(yú)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
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
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渠:开渠。
沼:蓄为池沼。
——你在细石间开渠引水,我也使清泉流蓄为池沼。
“渠”本是个名词,水渠,这里用作动词,“开掘水渠”的意思,我们姑且把“子能渠细石”当作一个省略句来理解;“沼”也是个名词,池沼,这里用作动词,“拦成池沼”的意思,全句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省略句。
曲江二首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巢:筑巢。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辛弃疾《摸鱼儿》)化为尘土。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煜《相见欢》)东:东流。
二、形容词、副词等用作动词如杜甫《客亭》句: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犹”、“更”这些副词后面的动词有的能补出来,有的补不出来。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犹自呈现出。
空:徒然发出。
杜甫《秋兴》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虚:虚有。
三、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白《秋登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寒、老:使动用法。
第三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从写水边景色转而写地上风物:陵阳山下面丛林里,人家的炊烟袅袅地升上秋空;炊烟笼罩下深碧色的橘树柚树,呈现出一片苍寒,梧桐也已染上枯黄色。
这两句中,“人烟”、“秋色”,加上巧妙地用作动词的“寒”、“老”两字,不仅写出了秋色,而且写出了秋意。
我们在感染着秋光渐老的同时,也开始感受到诗人抑郁、孤独的心情。
王昌龄《从军行》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暗:使雪山暗淡无光。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秦观《踏莎行·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王武子《玉楼春》一声落尽短亭花。
如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句: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涧花使妇女的粉色也显得不足道了,山月夜使灯光显得不明亮了。
“轻粉色”就是“使粉色轻”的意思,“少灯光”就是“使灯光少”的意思。
在句中具有使动用法的词,以形容词为多。
用形容词(或他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岑参《登总持阁》句: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从寺上远眺,觉得槛外的秦岭低了,从窗中望去,觉得渭川也小了。
形象而精炼地写出总持寺之高。
“低秦岭”是“以为秦岭低”或“以秦岭为低”的意思;“小渭川”就是“以为渭川小”或“以渭川小”的意思。
同使动用法一样,意动用法也是形容词或其他的词用作谓语,表示“主语以为宾语怎样”或者“主语以宾语为什么样”的意思。
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耻:以向金称臣为耻。
以上这些活用的字往往是所谓的“诗眼”,是使一句乃至一篇生色的关键性的字。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为使动用法),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活用作动词的“绿”字而使得诗的意境清新活跃。
第二节成分的省略一、省略比喻句中的“如”“同”等白《渡送别》渡送别渡远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下如飞天镜,云生如结海楼。
白《秋登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两水如夹明镜,双桥如落彩虹。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如白居易《答客问》句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山名天竺如堆青黛,湖号钱唐如泻绿油。
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
二、省略主谓结构中的动词如白居易《渡淮》句: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
——每句都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组成,即“春浪高而棹声急,夕阳斜而帆影残。
”但每句的第一个谓语被省略了。
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每句都由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没有谓语动词,而且也很难补出动词。
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芳草长满江南岸三、把关联词和动词都省去只把一连串名词和名词性短语排在一起,创造意境。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陆游《书愤》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柳梢青·春感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第三节语序的变换一、主语后置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晴川:照耀下的江面。
历历:清清楚楚。
汉阳:今汉阳。
萋萋: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现在与汉阳陆地相连。
再如杜甫《遣意》句:云掩初弦月,小树花传香(“香传小树花”才是对的)。
——云彩遮掩了初弦的月芽,小树的花香向四外传播开来。
“香”是主语中心词却在宾语位置,为的是押ang韵。
二、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杜甫诗《月夜》赏析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如王维《春日上方即事》句: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柳色”“梨花”分别是“映”和“藏”的宾语,因为要做到合律就放在了主语的前头。
三、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风惊草四、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杜甫《秋兴》(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五、定语的位置。
(1) 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2) 定语挪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又如杜甫《赠翰林四学士垍(jì)》句: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
——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
“赤”与“青”都是定语,为适应格律要求都放在中心词之后(句脚)。
六、状语挪后又如杜甫《夔(kuí)州歌》句: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晴浴狎鸥处处分,雨随神女朝朝下。
“处处”“朝朝”本应做“分”和“下”的状语,但为了格律的需要却放在了补语的位置。
七、在主谓结构之间插进另一个词或短语如杜甫《客至》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ēi)。
——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盘飧无兼味”,从整体上看是一个主谓结构,为了格律的需要,将“市远”插在了主语“盘飧”和谓语“无兼味”之间:同样,原句中的“家贫”也是插在主谓之间的。
插进来的两个语词可以理解为省略了介词“因”的状语,分别修饰“无兼味”和“只旧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