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语法特点之欧阳家百创编
- 格式:doc
- 大小:51.01 KB
- 文档页数:22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欧阳家百(2021.03.07)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一般说来,诗歌语言常见的有以下一些特点:欧阳家百(2021.03.07)(1)、清新。
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2)、平淡。
也称质朴。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3)、绚丽。
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
如李商隐的《无题》等(4)、含蓄。
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如杜牧的《赤壁》、《泊秦淮》(5)、简洁。
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仅十个字即写出了环境的清冷,钩勒出空旷寥廓、幽寂冷漠的背景。
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十个字突出垂钓老人孤独傲岸,抗风斗雪的傲然之气和不屈精神,把诗人虽在逆境之中,虽觉孤独寂寞,但决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展露无遗。
这些作品均是简洁的典型。
一)语言的风格1.朴素与绮丽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绮错、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形象地概括。
2.直白与含蓄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直白诗风更显朴素、平淡。
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溶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于打油诗)。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炼、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3.沉郁与豪迈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
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等句利用俗语,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性。
写诗的技巧欧阳家百(2021.03.07)写诗,离不开技巧。
诗的技巧是诗的有效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并不在于眩耀技巧的本身,而在于能更好的表达诗中的意像与意旨,所以恰当地运用技巧对于做好诗是很有帮助的。
评论一个诗的技巧的好坏,不应评论诗中运用了什么,或是没有运用了什么技巧,而应在技巧在诗中运用的恰当与合理性上分析。
因此,从古到今,做诗的技巧虽然在不断地丰富着,但是,最古老的一些做诗的技巧仍具有很强的活力,它们与新的技巧相结合,使诗的整体更趋于完美,共同地支持着作者表达诗的意旨与形像,支持着读者对于一篇诗的理解与共鸣。
赋做诗的技巧很多,最古老的也最常用的当属“赋”了。
古代将“赋、比、兴”做为写诗的三个技巧,赋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直述出来。
但是,赋平不是平淡地表白事物,如果是这样,那也并不能成为做诗的技巧了,赋在于抓住要表现的事物的主要特征,直接而鲜明地表现出来。
像长河落日圆的“圆”字。
落日当然是圆的,这里用”圆”来描述落日,就是直述它的特征,这就是赋。
这里用圆字表明落日的形像,像落日的形像非常的鲜明贴切,与前面的长河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使意像空阔,雄壮,还带有那种岁月的苍凉的感觉。
与此类似的有大漠孤烟直句中的“直”字。
这里的直也运用了赋的手法。
在空旷的大漠上,一道孤烟直上青天,竖着的孤烟是线,空旷的大漠是面,它们在诗人的眼中交织成了一幅无比空远恒古的三维意境,而这又体现出了历史的沉重感,一个“直”字使短短五个字的一句话的意境饱满如此,大约也只有赋才能做到了。
准确地运用“赋”,可以直接体现事物的鲜明形像,使诗具有凝重的雕刻一样的效果。
比指的是比喻。
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还有引喻,转喻,讽喻等。
比喻是写诗的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为什么用比喻?那可以分为几种情况:有的是把不便直说的事或物做类比,使读者自明,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句,将剥削者比做大老鼠,来说明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永不休止地对人民进行剥削的本质。
学•习卷科目:语文设计者:张文娜高三年级班学生姓名欧阳家百(2021.03.07)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一、学习目标1、能赏析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2、能规范解答鉴赏古诗词语言题型的语言风格题。
二、考情透视1、赏析语言风格不同的诗人、或者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的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趣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简洁明快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2、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的高考题型:(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三、常见的语言风格(一)语言特点: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陶渊明的《饮酒》等。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即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感情。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的晶莹水珠。
如杨万里的《小池》。
4、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即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李清照《武陵春》。
5、绚丽飘逸这类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6、雄浑奔放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概恢宏,格调昂扬,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崇高壮美。
如李白的《将进酒》,王昌龄的《出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7、沉郁顿挫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音韵.如杜甫的《登高》。
古代汉语复习题欧阳家百(2021.03.07)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 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古诗词鉴赏技巧欧阳家百(2021.03.07)一、鉴赏诗歌的形象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炼句”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失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取代的修辞手法。
恰本地运用借代手法,既可以突失事物的实质特征,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又可以避免用词的重复,使文章语言富于变更和有幽默感。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十分广泛,在解读时,要注意领略诗词运用此手法的妙处。
下面列举几种古诗词中罕见的借代手法加以阐发,所用例句均出自初高中课本。
1.以特征、标记代本体(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年夜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这里代指贫贱人家。
(2)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朱户”即朱门,代指贫贱人家。
(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军队。
(4)栏杆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栏杆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这里代指故国的宫殿。
(5)玉勒雕鞍游冶处(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玉制的马衔,精雕的马鞍;代指华贵的车马及乘坐的人。
(6)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杨炯《参军行》)“凤阙”,汉武帝曾在长安建造凤阙,凤阙成了长安的标记,这里代指长安。
(7)钟鼓馔玉缺乏贵,希望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鸣钟鼓,食精美的食物。
代指贫贱利禄。
(8)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晚秋》)“南冠”:戴着楚冠的楚国俘虏。
后代指囚徒或战俘。
(9)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姜夔《鬲溪梅令》)“玉钿”:用珠玉制成的花朵状的女子首饰。
这里代指落梅。
(10)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美人。
2.以颜色代本体(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鲁垛初中提优补差班教案(一)欧阳家百(2021.03.07)(二)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一、诗歌的分类:以故事的题材分类为例,介绍各自的特点。
1、山水田园诗主要描绘自然界的山水风光与从容和乐的田园生活,借以表现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隐逸之情、恬淡之意或排遣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孤寂凄苦等心境。
“一切景语言皆情语”,抓住景物的物像特点,分析意境,就可以探知诗人蕴藏于其中的情感。
写法上常常借助眼前景物来抒情,情景交融。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此类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咏物诗常常借助自然或社会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此类诗常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赏析此类诗要注意两点:一是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二是理解作者在描摹物中所托之情。
梅花梳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思考:梅花在诗中的形象;寄予作者何种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送别诗主要书写离情别恨、或者用以激励全面,或者表达深厚友情。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
下面一起看看鉴赏诗歌的答题技巧吧~欧阳家百(2021.03.07)(1)“诗眼”或“炼字”型题设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答] ①“阔”字更好。
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
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
下同。
)(2)句意型题设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古诗词鉴赏技巧欧阳家百(2021.03.07)一、读懂古诗词的七大关注: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辨析题材2、关注首尾句(联)3、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4、关注意象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7、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一)关注题目,读懂题眼,辨析题材 (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常见题材及常见主题1、【怀古诗】❖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写景咏物诗】❖ 1.形式特点(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1)以物象为题;(2)咏(题、赠、赞)+物象。
如:于谦<<石灰吟>>杜荀鹤《湘江秋夕》2.内容特点:①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②借景抒情,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③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④描绘山川美景,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3、【山水田园诗】如:《渭川田家》《春中田园》❖内容特点:①大多以自然风光、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生活为题材;②表达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
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④表达对宁静平和及隐逸生活的向往。
4、【送别诗】❖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基本主题: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离别时的伤感、凄切悲苦;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边塞诗】❖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从军行》少年行》❖2、基本主题:①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卫国家的决心;②对山河沦丧的痛苦,对战争罪恶的厌倦;③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无家可望的哀痛。
古诗词的语法特点欧阳家百(2021.03.07)由于近体诗受到的种种限制,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而且要求语言精炼,信息含量要大,这就使得在句法上显现出一些特点,以适应格律要求,加强艺术感染力。
近体诗的诗句,不同于其它文章或我们口语中的意义句,它是以基本句式为单位的,也就是说一个诗句不一定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因为近体诗这种文学样式毕竟是传统的诗歌题材,它的语言方式不可能与我们现代人的口语相吻合,其语法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一些特征,所以词语活用、结构倒装、成分省略、语句紧缩等文言语法的规则仍占主导地位。
张相的《诗词典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王鍈的《诗词典语辞例释》,中华书局。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五律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
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zhuó)畬(yú)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
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
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渠:开渠。
沼:蓄为池沼。
——你在细石间开渠引水,我也使清泉流蓄为池沼。
“渠”本是个名词,水渠,这里用作动词,“开掘水渠”的意思,我们姑且把“子能渠细石”当作一个省略句来理解;“沼”也是个名词,池沼,这里用作动词,“拦成池沼”的意思,全句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省略句。
曲江二首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巢:筑巢。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辛弃疾《摸鱼儿》)化为尘土。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东:东流。
二、形容词、副词等用作动词如杜甫《客亭》句: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犹”、“更”这些副词后面的动词有的能补出来,有的补不出来。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犹自呈现出。
空:徒然发出。
杜甫《秋兴》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虚:虚有。
三、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寒、老:使动用法。
第三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从写水边景色转而写地上风物:陵阳山下面丛林里,人家的炊烟袅袅地升上秋空;炊烟笼罩下深碧色的橘树柚树,呈现出一片苍寒,梧桐也已染上枯黄色。
这两句中,“人烟”、“秋色”,加上巧妙地用作动词的“寒”、“老”两字,不仅写出了秋色,而且写出了秋意。
我们在感染着秋光渐老的同时,也开始感受到诗人抑郁、孤独的心情。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暗:使雪山暗淡无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王武子《玉楼春》一声落尽短亭花。
如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句: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涧花使妇女的粉色也显得不足道了,山月夜使灯光显得不明亮了。
“轻粉色”就是“使粉色轻”的意思,“少灯光”就是“使灯光少”的意思。
在句中具有使动用法的词,以形容词为多。
用形容词(或他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岑参《登总持阁》句: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从寺上远眺,觉得槛外的秦岭低了,从窗中望去,觉得渭川也小了。
形象而精炼地写出总持寺之高。
“低秦岭”是“以为秦岭低”或“以秦岭为低”的意思;“小渭川”就是“以为渭川小”或“以渭川小”的意思。
同使动用法一样,意动用法也是形容词或其他的词用作谓语,表示“主语以为宾语怎样”或者“主语以宾语为什么样”的意思。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耻:以向金称臣为耻。
以上这些活用的字往往是所谓的“诗眼”,是使一句乃至一篇生色的关键性的字。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为使动用法),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活用作动词的“绿”字而使得诗的意境清新活跃。
第二节成分的省略一、省略比喻句中的“如”“同”等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下如飞天镜,云生如结海楼。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两水如夹明镜,双桥如落彩虹。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如白居易《答客问杭州》句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山名天竺如堆青黛,湖号钱唐如泻绿油。
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
二、省略主谓结构中的动词如白居易《渡淮》句: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
——每句都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组成,即“春浪高而棹声急,夕阳斜而帆影残。
”但每句的第一个谓语被省略了。
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每句都由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没有谓语动词,而且也很难补出动词。
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芳草长满江南岸三、把关联词和动词都省去只把一连串名词和名词性短语排在一起,创造意境。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陆游《书愤》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第三节语序的变换一、主语后置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江面。
历历:清清楚楚。
汉阳:今武汉汉阳。
萋萋: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现在与汉阳陆地相连。
再如杜甫《遣意》句:云掩初弦月,小树花传香(“香传小树花”才是对的)。
——云彩遮掩了初弦的月芽,小树的花香向四外传播开来。
“香”是主语中心词却在宾语位置,为的是押ang韵。
二、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杜甫诗《月夜》赏析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如王维《春日上方即事》句: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柳色”“梨花”分别是“映”和“藏”的宾语,因为要做到合律就放在了主语的前头。
三、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风惊草四、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杜甫《秋兴》 (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五、定语的位置。
(1) 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2) 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又如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垍(jì)》句: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
——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
“赤”与“青”都是定语,为适应格律要求都放在中心词之后(句脚)。
六、状语挪后又如杜甫《夔(kuí)州歌》句: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晴浴狎鸥处处分,雨随神女朝朝下。
“处处”“ 朝朝”本应做“分”和“下”的状语,但为了格律的需要却放在了补语的位置。
七、在主谓结构之间插进另一个词或短语如杜甫《客至》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ēi)。
——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