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古典诗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代诗词中的句式:
1.并列式诗句。
这种诗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
2.主谓式诗句。
这种诗句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用来陈述、描写、说明前一部分。
3.动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宾语。
4.偏正式诗句。
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
5.补充式诗句。
此诗句也由两部分构成,前一个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后一部分是补语。
6.连谓式诗句。
又叫连动式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描述同一对象的连续的动词性词语构成。
7.意转式诗句。
又叫转折式诗句,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之间意义上有互相转折的关系。
8.因果式诗句。
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构成。
9.假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后一部分是说明此种情况下会怎样。
10.复指式诗句。
又叫同位式诗句,这种诗句前后部分都是指同一事物。
读懂诗词莫忘语法欣赏诗歌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诸如古典诗歌的分类及特点、诗词的格律和用韵、诗词中的修辞和用典等。
古典诗歌中的语法特点可能是被大家忽略的,其实,它是读懂诗歌的首要条件,不懂得诗词中的语法特点,不但读不懂诗词,还会闹出些笑话来。
一、词序的颠倒诗词中的词序颠倒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与古代散文一致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现象。
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都是属于宾语前置,前一个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应为“莫肯顾我”;后一个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应为“所思何”“所忆何”。
“肠断白蘋洲”应是“于白蘋洲肠断”,就属于状语后置的情况。
二是为了适应平仄、用韵和对仗的要求而颠倒词序的。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为了平仄而变化顺序的,后一句正确的顺序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是为了与该诗的“秋”“流”“留”押韵而交换顺序的,它的一般顺序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按这种顺序就没有了韵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就是为了对仗而把“纤纤”提前的,上句语法顺序是:擢纤纤素手,意思是摆弄着细巧柔美修长的手。
三是为了强调。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意思是:青山外是客路,绿水前有行舟。
为了强调游子漂泊江南思念故乡的心绪,有意将“客路”“行舟”提在开头两句的前面,让人顿置离愁别绪之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为了强调对明月的追问而将动词“问”的宾语提前,既总领全篇,又把思绪引向了对时空的探究,诗人大醉后,情感蓄积浓烈而突然爆发,一泄千里,高亢旷达,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二、词类的活用诗词中词类活用与散文是一致的。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中“日”“月”是名词,它们受副词的修饰就活用成动词“用日月来计算”。
“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是个名词,它带宾语就活用成了动词“购买”。
“低绮户,照无眠”中动词“无眠”在宾语的位置上活用成名词,意为:不能入眠的人。
初中语文古诗语法归纳总结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正因为如此,学习古诗成为了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还应该对其中的语法结构进行透彻的分析,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古诗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古诗。
一、韵律的运用古诗以其独特的格律和韵律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韵律是古诗的灵魂,也是古诗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古诗中,我们常见以下几种韵律的运用:1.押韵古诗多采用押韵的形式,即将同一句或同一句的末尾音节用相同的韵母或相似的韵母表示。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和“霜”押韵。
2.平仄古诗在押韵的同时,还遵循平仄的要求。
平指声调平稳、声母韵尾没有变化的音节,仄指声调起伏、声母韵尾发生变化的音节。
古诗中,平仄相间、平仄结合,以助于诗句的韵律美。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和“河”为平声,而“日”和“入”为仄声。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古诗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语法技巧,通过巧妙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诗句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特点来形容事物,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作地上的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太阳和黄河赋予了人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生动的意象。
3.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表述进行程度上的夸大,以达到烘托气氛的效果。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作霜,夸张了月光的明亮程度。
三、平仄和对仗的运用在古诗中,平仄和对仗是至关重要的。
平仄指声调的起伏和平稳,对仗指诗句中的韵音、韵律的呼应和对比。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古代汉语,在语法方面有许多特殊的现象,包括古汉语动词短语的分句结构、句子的排比结构、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古文中常用的打油诗、重复和对仗等等。
1.动词短语的分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常采用分句结构。
例如,“枯松老树舍翠苔,小草葱茏辘轳回。
”这个句子中,分词“枯松老树”是由主语“树”和动宾前置的动词“枯松老”两个部分组成的。
2.句子的排比结构古代汉语的排比结构可能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经典的语法现象之一。
排比句是指多个子句以相同的结构排列在一起的句子。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句子的两个子句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和语法。
3.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象声词和拟声词的使用。
象声词通过模拟声音,表达一定的感情、情节或者是描述某种状态。
例如,“咚咚咚”、“哗哗哗”、“嘶嘶声”等等。
拟声词则取材于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表现出对某种声音的模仿或者描述。
例如,“波涛汹涌”、“飞沙走石”、“轰轰隆隆”等等。
4.古文中常用的打油诗打油诗是指古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用在某个情景或者剧情的描述上,以增强文字的情感效果。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诗句常常被用在英雄壮烈牺牲的场合,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5.重复和对仗在古代汉语的写作中,重复和对仗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重复是指在某个句子或者段落中,多次使用同一词语或者相同的结构以起到加强作用,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例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对仗则是指把句子前后两个小分句的语法结构一致,从而达到视觉对称的效果。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种对仗可以增强文字的美感和节奏感。
总之,古代汉语具有许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些现象和方式不但为文学作品的表达增添了魅力,也为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风貌提供了一种窗口。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句法结构:古诗词常采用对仗和押韵的方式,句法结构比较规整。
一般来说,句子短小简洁,常以四个字或者八个字为一句。
整体句法结构呈现对仗的韵律美。
2. 词序:古诗词在词序方面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状语、宾语或谓语提前的情况。
3. 典故和修辞: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可以提升古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词性和词义:古诗词中的词性和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时会有所区别。
例如,古代诗词中的名词和动词常常可以互换使用,名词可以作动词使用,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使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总的来说,古诗词的语法结构相对简洁而规整,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使得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对于读者来
说,了解古诗词的语法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诠释古代文学作品。
古诗词得语法特点由于近体诗受到得种种限制,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而且要求语言精炼,信息含量要大,这就使得在句法上显现出一些特点,以适应格律要求,加强艺术感染力。
近体诗得诗句,不同于其它文章或我们口语中得意义句,它就是以基本句式为单位得,也就就是说一个诗句不一定就能表达一个完整得意思,这就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因为近体诗这种文学样式毕竟就是传统得诗歌题材,它得语言方式不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得口语相吻合,其语法仍然保留着古汉语得一些特征,所以词语活用、结构倒装、成分省略、语句紧缩等文言语法得规则仍占主导地位。
张相得《诗词典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王鍈得《诗词典语辞例释》,中华书局。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五律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
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zhuó)畬(yú)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
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
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渠:开渠。
沼:蓄为池沼。
——您在细石间开渠引水,我也使清泉流蓄为池沼。
“渠”本就是个名词,水渠,这里用作动词,“开掘水渠”得意思,我们姑且把“子能渠细石”当作一个省略句来理解;“沼”也就是个名词,池沼,这里用作动词,“拦成池沼”得意思,全句也可以瞧成就是一个省略句。
曲江二首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瞧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一、省略现象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别后如浮云”。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谈谈你最感兴趣的古汉语语法现象300字
作为一个语言学爱好者,我对古汉语的语法现象非常感兴趣。
古汉语是中文的古老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用法,让我着迷不已。
在古汉语的语法中,最令我着迷的是句序灵活性。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句序具有更大的变化空间。
基本的主谓宾结构可以进行灵活的排列,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例如,《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不亦说乎”可以放置在句首,句子的意思并未改变,只是表达方式更加变化丰富。
古汉语也以文言文闻名,其中最具魅力的特点是多音字和词性的转变。
在古汉语中,一个字可以有多种读音和意思,需要根据文境来确定具体的解释。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这种多义性给古文阅读带来了挑战,也让文言文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另外,古汉语的辞序倒装也是我情有独钟的现象之一。
倒装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
这种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但在古汉语中却是非常常见的句式。
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的“日出而作”,就是典型的倒装结构。
总之,古汉语的语法现象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探索乐趣。
句序灵活性、多音字和词性的转变以及辞序倒装等,都让我深刻感受到语言之美。
通过学习古汉语的语法,我不仅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现代汉语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
文言文语法现象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语法规则和现象。
理解这些语法现象对于我们读懂文言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及传承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语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名词可以用作动词,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像“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原本是动词,这里指“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变成了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的情况也不少见,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原本是形容词,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在这里用作名词。
再来说说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具有实际的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像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而虚词则没有实在的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起语法作用,比如“之”“乎”“者”“也”等。
以“之”字为例,它的用法就多种多样。
可以作动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意为“到、往”;作代词,“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作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也是一大特色。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来表示,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被动句常见的有“于”“为”“见”等表示被动的标志词,像“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中的“见……于”就是被动句的标志。
倒装句则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宾语前置又有多种情况,比如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就是“有何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时人莫之许也”应为“时人莫许之也”。
定语后置通常以“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等形式出现,比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状语后置则是“于”“以”等介词引导的短语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诗中字词的语法
古诗中字词的语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词类活用:在古诗中,有时为了押韵或者表达特定情感,诗人会故意改变某个词的词性或使用方式。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被用作动词,形象地表达了春意盎然的场景。
2. 语意双工:诗的语言要“意新语工”,要“语意两工”。
就是说写诗“意”要好,“语”也要好。
二者必须统一起来,王安石提出要用“诗家语”,就是这个意思。
3. 含蓄和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特点之一就是含蓄,诗的语言也不例外。
诗人常常使用象征和暗示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使诗意更加丰富和难以确指,即所谓“诗无达诂”。
4. 音韵和谐:古诗非常注重音韵的和谐,通过押韵和节奏感来增强语言的音乐性。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哀”和“回”形成了押韵。
5. 语言精炼: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往往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仅用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个寂静、清冷的夜晚。
以上是古诗中字词语法的一些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浅说古典诗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教学博苑
2010-08-05 1122
5d56b7b40100k8pd
浅说古典诗词中的一些语法现象
诗词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并要受到韵律的影响和约束,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效果,因而诗词的语法和其他文体的语法不是完全一样的。
(一)省略句式
在诗词中,省略句式是经常出现的。
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
所谓省略句式,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
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
例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将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李白的诗,清新得象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象鲍照的诗一样。
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
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
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与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
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就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芳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
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
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象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
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
“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毛泽东所写的《忆秦娥。
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月”并不是“叫”的宾语。
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
氛。
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
我们不能认为诗人们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
诗的语言本来就象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
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二)倒装句式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现在举出毛主席诗词中的几个例子来讨论。
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舜尧。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两字,“神州”放在第三四两字,“尧舜”说成“舜尧”。
“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
《浣溪沙。
1950年国庆观剧》后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思。
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所以“一唱”放在第一二两字,“雄鸡”放在第三四两字。
《西江月。
井岗山》后阕第一二两句“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壁垒森严”和“众志成城”都是成语,但是,由于第一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所以“森严”放在第三四两字,“壁垒”放在第五六两字。
《浪淘沙。
北戴河》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的《观沧海》原诗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依《浪淘沙》的规则,这两句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所以“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
倒装句式,有时也不能单纯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
它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有人以为就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皇栖老碧梧枝”。
那是不对的。
“香稻”、“碧桐”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桐,如果把“鹦鹉”、“凤皇”都挪到前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皇,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又如杜甫《曲江》(第一首)“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上句“经眼”二字好象是多余的,下句“伤多”(感伤很多)似应放在“莫厌”的前面,如果真按这样去修改,即使平仄不失调,也是诗味索然的。
这些地方,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就是不懂得诗词的艺术了。
(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诗词的对仗,出句和对句常常是同一句型的。
例如
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主语是名词前面加上动词定语,动词是单音词,宾语是名词前面加上专名定语。
毛泽东《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主语是颜色修饰的名词,“随心”、“着意”这两个动宾结构用作状语,用它们来修饰动词“翻”和“化”,动词后面有补语“作浪”和“为桥”。
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例如
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
韩愈《精卫填海》“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细”字是修饰语后置,“山石细”等于“细山石”;对句则是一个递系句“心里希望海波变为平静。
”我们可以倒过来说“口衔细的山石”,但不能说“心望平的海波”。
由上一些例子看来,可见对仗是不能太拘泥于句型相同的。
一切形式要服从思想内容,对仗的句型也不能例外。
以上所述,凡涉及省略(不完全句),涉及语序(包括倒装句),涉及词性的变化,涉及句型的比较等等,也都联系到语法问题。
古代虽没有明确地规定语法这个学科,但是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经常地接触到许多语法问题,而且实际上处理得很好。
我们今天也应该从语法角度去了解旧体诗词,然后我们的了解才是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