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语法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24
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与赏析技巧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尤其是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学习和欣赏古诗词,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还能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而要真正读懂古诗词,就需要了解其语言特点,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一、语文古诗词的语言特点1、精炼含蓄古诗词往往用极为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壮阔的景象、细腻的情感或深刻的哲理。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就展现出了边疆沙漠的雄浑与辽阔。
这种精炼的语言,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发挥想象力,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从而体会其中的韵味。
2、形象生动诗人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使诗词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表现出春风的灵巧与神奇。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音律和谐古诗词注重音韵格律,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韵脚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用典丰富诗人常常引用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加诗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哀怨。
5、多义性由于古诗词的语言简练,往往一个词、一个意象具有多种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诗人的身世背景来理解。
比如“月”这个意象,有时代表团圆,有时又象征着离别;“柳”有时表示挽留,有时又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二、语文古诗词的赏析技巧1、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词的内涵至关重要。
比如杜甫的《春望》,如果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他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就能更好地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解读题目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概括或提示。
初中语文古诗语法归纳总结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正因为如此,学习古诗成为了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还应该对其中的语法结构进行透彻的分析,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古诗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古诗。
一、韵律的运用古诗以其独特的格律和韵律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韵律是古诗的灵魂,也是古诗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在古诗中,我们常见以下几种韵律的运用:1.押韵古诗多采用押韵的形式,即将同一句或同一句的末尾音节用相同的韵母或相似的韵母表示。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和“霜”押韵。
2.平仄古诗在押韵的同时,还遵循平仄的要求。
平指声调平稳、声母韵尾没有变化的音节,仄指声调起伏、声母韵尾发生变化的音节。
古诗中,平仄相间、平仄结合,以助于诗句的韵律美。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依”和“河”为平声,而“日”和“入”为仄声。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古诗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语法技巧,通过巧妙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诗句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下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特点来形容事物,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作地上的霜,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动态和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太阳和黄河赋予了人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生动的意象。
3.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表述进行程度上的夸大,以达到烘托气氛的效果。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作霜,夸张了月光的明亮程度。
三、平仄和对仗的运用在古诗中,平仄和对仗是至关重要的。
平仄指声调的起伏和平稳,对仗指诗句中的韵音、韵律的呼应和对比。
诗词语法和词法的特点与应用技巧诗词的语法诗词的语法是关键是诗词提高表达的关键所在之一。
里面包括了诸多的技法,那么大家认真学习在今后的运用中逐渐熟练,知道驾驭纯熟。
语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词组,短语,句子和句群的结构规律。
它是语言三要素之一,语音词汇语法之一。
简单说,某种语言的语法,也就是这种语言的组词造句的法则。
中华传统诗词是用古汉语写成的,那么就不能用一些或某些现代的或外来的词汇来写古典诗词。
否则显得极不协调。
比如你不能用 Ilove you 来入诗词吧。
那么,相对现代汉语来说,古汉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单音词占了绝对优势,一字一音没有时态助词,除了之之外也没有其他结构助词。
古汉语没有量词,只有数词。
这与现代汉语是不同的。
比如一人是古汉语,而一个人是现代汉语。
这样,古汉语就相对现代汉语简介明了了。
判断句不用判断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独立成句,除了兮些【这个字古音 suo】以外很少语气词。
诗词的语言是存在这些特点的,相对于古代散文来说,由于诗词的篇幅小,句子的长短有一定的限制,而且要受平仄对仗押韵的制约,因此多用倒装句和省略句。
词类很多是活用的,比如名词活用动词等等。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诗词许多初学者很是困惑,为什么总是炼字不过关?这是因为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诗词语法,学习诗词语法有助于诗词表达,与用字的提高。
诗词很少用虚词,组词方式也是有灵活性的,组词是有一定的技法,而不是造词造词就是晦涩难懂了。
而按照技法组词,是非常完美的,比如春宽梦窄这样的组词是有一定的技法依据的,而不是凭借臆断来造词的。
我们先来讲,诗词句子的构造形式:与散文和其他文体相比,诗词的句子结构有所不同,而且这种不同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下五言诗句,通常是上二下三的结构形式。
具体可以是主谓,联合,偏正,动宾,介宾或者补充等各种结构类型。
比如,文章憎命达--这是主谓,其中文章是主语,憎命达是谓语,然而憎命达里面憎又是动词,与命达构成动宾,而命又是主语与达构成主谓,从整体看这是主谓。
中国书法家协会罗曼老师题名古诗鉴赏十大规律(二)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一)、古诗词语言风格( 1 )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王维、孟浩然)( 2 )平淡。
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陶渊明)( 3 )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李商隐、李贺)( 4 )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白居易)( 5 )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唐人七绝)注意:其实一种语言风格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
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
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
例如:1 、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2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3 、质朴清新、淡雅、自然,4 、词藻华丽5 、明快:明白通畅。
6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二)、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 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三)、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 绿” 等等。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辛弃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
古诗词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句法结构:古诗词常采用对仗和押韵的方式,句法结构比较规整。
一般来说,句子短小简洁,常以四个字或者八个字为一句。
整体句法结构呈现对仗的韵律美。
2. 词序:古诗词在词序方面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状语、宾语或谓语提前的情况。
3. 典故和修辞: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这些手法可以提升古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词性和词义:古诗词中的词性和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时会有所区别。
例如,古代诗词中的名词和动词常常可以互换使用,名词可以作动词使用,动词也可以作名词使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总的来说,古诗词的语法结构相对简洁而规整,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典故,使得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对于读者来
说,了解古诗词的语法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诠释古代文学作品。
古诗词得语法特点由于近体诗受到得种种限制,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而且要求语言精炼,信息含量要大,这就使得在句法上显现出一些特点,以适应格律要求,加强艺术感染力。
近体诗得诗句,不同于其它文章或我们口语中得意义句,它就是以基本句式为单位得,也就就是说一个诗句不一定就能表达一个完整得意思,这就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就是,因为近体诗这种文学样式毕竟就是传统得诗歌题材,它得语言方式不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得口语相吻合,其语法仍然保留着古汉语得一些特征,所以词语活用、结构倒装、成分省略、语句紧缩等文言语法得规则仍占主导地位。
张相得《诗词典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王鍈得《诗词典语辞例释》,中华书局。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五律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
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zhuó)畬(yú)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
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
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渠:开渠。
沼:蓄为池沼。
——您在细石间开渠引水,我也使清泉流蓄为池沼。
“渠”本就是个名词,水渠,这里用作动词,“开掘水渠”得意思,我们姑且把“子能渠细石”当作一个省略句来理解;“沼”也就是个名词,池沼,这里用作动词,“拦成池沼”得意思,全句也可以瞧成就是一个省略句。
曲江二首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瞧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诗的语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炼传神,富有意境。
古诗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寥寥数语便能
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故古诗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2.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
有音乐感。
其音韵之美,主要表现在押韵、平仄和句式三个方面。
3.言简意赅,富含哲理。
古诗语言精炼,含义深刻,富含人生哲理。
古人通过独特的诗语表达,传递出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使人产生共鸣。
4.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诗中语言朴实无华,不刻意堆砌词藻,清
新自然的风格中又不失雅致。
5.豪放、雄浑:古诗中也有一些雄浑壮阔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豪
放气概,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沉郁、凝重:古诗中也有一些凄婉、沉郁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
沉重心情和深刻思考,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俊逸、婉约:古诗中也有一些俊逸、婉约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
清秀逸致和柔美情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冲淡、含蓄:古诗中也有一些冲淡、含蓄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的
淡泊名利和内敛性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总的来说,古诗的语言特点多种多样,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对古诗的语言特点产生影响。
但无论哪种特点,都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品味来深入理解。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特点独具特色,值得我们品味和传承。
古诗中字词的语法
古诗中字词的语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词类活用:在古诗中,有时为了押韵或者表达特定情感,诗人会故意改变某个词的词性或使用方式。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被用作动词,形象地表达了春意盎然的场景。
2. 语意双工:诗的语言要“意新语工”,要“语意两工”。
就是说写诗“意”要好,“语”也要好。
二者必须统一起来,王安石提出要用“诗家语”,就是这个意思。
3. 含蓄和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特点之一就是含蓄,诗的语言也不例外。
诗人常常使用象征和暗示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使诗意更加丰富和难以确指,即所谓“诗无达诂”。
4. 音韵和谐:古诗非常注重音韵的和谐,通过押韵和节奏感来增强语言的音乐性。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哀”和“回”形成了押韵。
5. 语言精炼: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往往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仅用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个寂静、清冷的夜晚。
以上是古诗中字词语法的一些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特点是书写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句式特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下面将为你总结并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1. 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被广泛使用。
主语通常位于句子开头,接着是谓语动词,最后是宾语。
例如:“吾以身犯险”,其中的“吾”为主语,“以身犯险”为谓语动词,宾语则未明确说明。
2. 并列句并列句是一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通过使用逗号或者“而”、“乃”等连词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但意义相关的句子。
例如:“斧钺之利,斤斫之厉”,其中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使用逗号连接。
3. 现象反问现象反问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作修辞手法,用于表达反讽或者强调的语气。
可以通过让一个事实与相反的情况对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外有暴风雨,而内能能安如山川乎?”4. 修辞问句修辞问句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见,用于增加修辞效果。
一般是通过提问来表达陈述句的意义,进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天地之气,见乎贞白;日月之处,见乎其光;人道之行,见乎相亲;于此可否乎?”5. 状语倒装状语倒装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特点。
通过将状语移动到句首,以突出某种感情或情绪。
例如:“如斯人者何!”中的“如斯”作为状语被放到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
6. 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句式特点,通过多个相同或类似结构的短句排列在一起,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凛冽寒风,淅淅沥沥冰雨,严寒刺骨,冰天雪地”。
7. 并列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之一是将两个或多个动词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生死考验,成败之判”。
8. 具体事例的描写古代文言文中,具体事例和描写被广泛运用。
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以突出文中的某个观点或意义。
这样的描写常常伴随着具体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总结起来,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初中语文古诗语法总结归纳古诗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它们以简练、深远的表达而为人所推崇。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也需要了解古诗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针对古诗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诗中的语法规则。
一、对仗结构古诗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是对仗结构。
对仗指的是诗句中的词句之间存在着相似的韵味或形式。
对仗结构往往是通过平仄、押韵和句子结构的对应来实现的。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句“千里共婵娟”,其中“千里”和“共婵娟”通过平仄和押韵来实现对仗。
二、平仄格律古诗中的平仄格律是指古诗句子中的音节的重音和轻音的搭配规律。
平仄格律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
通常,一句诗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仄,也叫五言绝句。
例如,杜甫的《登高》开篇即为“风急天高猿啸哀”,符合平平仄仄仄的要求。
三、典故运用古诗中常常会使用典故来丰富表达的内涵和意境。
了解古代文化、历史、神话故事等对于理解和赏析古诗非常重要。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表达自己凉爽的感受,并借用了床前明月和地上霜的典故,使诗中的意境更加深远。
四、象征手法古诗中常常使用象征手法来寄托情感或者表达主题思想。
象征是通过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来进行意义的转化。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中的“白日”和“黄河”是象征着人生中的渐渐消逝和流逝。
五、修辞手法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也是其独特之处,它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来营造意境和增强表达的深度。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设问等。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有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芳菲和寺院的桃花形容得像人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憧憬和期待。
总结: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丰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人耳目一新。
了解古诗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包括对仗结构、平仄格律、典故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内涵和艺术。
古诗词的语法特点由于近体诗受到的种种限制,如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而且要求语言精炼,信息含量要大,这就使得在句法上显现出一些特点,以适应格律要求,加强艺术感染力。
近体诗的诗句,不同于其它文章或我们口语中的意义句,它是以基本句式为单位的,也就是说一个诗句不一定就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因为近体诗这种文学样式毕竟是传统的诗歌题材,它的语言方式不可能与我们现代人的口语相吻合,其语法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一些特征,所以词语活用、结构倒装、成分省略、语句紧缩等文言语法的规则仍占主导地位。
张相的《诗词典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王鍈的《诗词典语辞例释》,中华书局。
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
第一节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五律白盐危峤北,赤甲古城东。
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
烟霜凄野日,粳稻熟天风。
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东屯复瀼西,一种住青溪。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
市喧宜近利,林僻此无蹊。
若访衰翁语,须令剩客迷。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zhuó)畬(yú)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牢落西江外,参差北户间。
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
幽独移佳境,清深隔远关。
寒空见鸳鹭,回首忆朝班。
渠:开渠。
沼:蓄为池沼。
——你在细石间开渠引水,我也使清泉流蓄为池沼。
“渠”本是个名词,水渠,这里用作动词,“开掘水渠”的意思,我们姑且把“子能渠细石”当作一个省略句来理解;“沼”也是个名词,池沼,这里用作动词,“拦成池沼”的意思,全句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省略句。
曲江二首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巢:筑巢。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辛弃疾《摸鱼儿》)化为尘土。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东:东流。
二、形容词、副词等用作动词如杜甫《客亭》句: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犹”、“更”这些副词后面的动词有的能补出来,有的补不出来。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犹自呈现出。
空:徒然发出。
杜甫《秋兴》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虚:虚有。
三、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寒、老:使动用法。
第三联“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从写水边景色转而写地上风物:陵阳山下面丛林里,人家的炊烟袅袅地升上秋空;炊烟笼罩下深碧色的橘树柚树,呈现出一片苍寒,梧桐也已染上枯黄色。
这两句中,“人烟”、“秋色”,加上巧妙地用作动词的“寒”、“老”两字,不仅写出了秋色,而且写出了秋意。
我们在感染着秋光渐老的同时,也开始感受到诗人抑郁、孤独的心情。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暗:使雪山暗淡无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王武子《玉楼春》一声落尽短亭花。
如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句: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
——涧花使妇女的粉色也显得不足道了,山月夜使灯光显得不明亮了。
“轻粉色”就是“使粉色轻”的意思,“少灯光”就是“使灯光少”的意思。
在句中具有使动用法的词,以形容词为多。
用形容词(或他动词)作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岑参《登总持阁》句: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从寺上远眺,觉得槛外的秦岭低了,从窗中望去,觉得渭川也小了。
形象而精炼地写出总持寺之高。
“低秦岭”是“以为秦岭低”或“以秦岭为低”的意思;“小渭川”就是“以为渭川小”或“以渭川小”的意思。
同使动用法一样,意动用法也是形容词或其他的词用作谓语,表示“主语以为宾语怎样”或者“主语以宾语为什么样”的意思。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耻:以向金称臣为耻。
以上这些活用的字往往是所谓的“诗眼”,是使一句乃至一篇生色的关键性的字。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为使动用法),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活用作动词的“绿”字而使得诗的意境清新活跃。
第二节成分的省略一、省略比喻句中的“如”“同”等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下如飞天镜,云生如结海楼。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两水如夹明镜,双桥如落彩虹。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如白居易《答客问杭州》句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山名天竺如堆青黛,湖号钱唐如泻绿油。
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
二、省略主谓结构中的动词如白居易《渡淮》句: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
——每句都可以看作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组成,即“春浪高而棹声急,夕阳斜而帆影残。
”但每句的第一个谓语被省略了。
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每句都由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没有谓语动词,而且也很难补出动词。
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芳草长满江南岸三、把关联词和动词都省去只把一连串名词和名词性短语排在一起,创造意境。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陆游《书愤》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第三节语序的变换一、主语后置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江面。
历历:清清楚楚。
汉阳:今武汉汉阳。
萋萋: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原在江中,现在与汉阳陆地相连。
再如杜甫《遣意》句:云掩初弦月,小树花传香(“香传小树花”才是对的)。
——云彩遮掩了初弦的月芽,小树的花香向四外传播开来。
“香”是主语中心词却在宾语位置,为的是押ang韵。
二、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杜甫诗《月夜》赏析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如王维《春日上方即事》句: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青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柳色”“梨花”分别是“映”和“藏”的宾语,因为要做到合律就放在了主语的前头。
三、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风惊草四、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杜甫《秋兴》(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五、定语的位置。
(1) 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2) 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又如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垍(jì)》句: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
——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
“赤”与“青”都是定语,为适应格律要求都放在中心词之后(句脚)。
六、状语挪后又如杜甫《夔(kuí)州歌》句: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晴浴狎鸥处处分,雨随神女朝朝下。
“处处”“ 朝朝”本应做“分”和“下”的状语,但为了格律的需要却放在了补语的位置。
七、在主谓结构之间插进另一个词或短语如杜甫《客至》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ēi)。
——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盘飧无兼味”,从整体上看是一个主谓结构,为了格律的需要,将“市远”插在了主语“盘飧”和谓语“无兼味”之间:同样,原句中的“家贫”也是插在主谓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