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知觉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118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
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
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心理学知觉的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而知觉则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知觉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方式。
这篇文章将围绕心理学知觉展开讨论,深入探究其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
一、知觉的定义在心理学中,知觉被定义为通过感知与理解感官刺激来对世界进行意识化的过程。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通路,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经验、情感和行为。
知觉的过程包括刺激接收、感知筛选、意义组织和认知解释等环节,涉及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心理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知觉根据感官通道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视知觉、听觉和触觉。
视知觉指的是人们通过眼睛感知周围世界的信息,包括形状、颜色、运动等。
听觉则是通过耳朵接收声音刺激,感知语言、音乐等声音的特征和含义。
触觉包括皮肤、肌肉、关节等感知器官,能够感受到温度、压力、质地等外界刺激。
除此之外,还有嗅觉和味觉也是人们重要的感官通道,它们负责感知气味和味道等。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知觉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身体条件是影响知觉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等。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存在差异,儿童和老年人相对而言会受到一些限制。
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对某些刺激的感知和理解也有所差异。
此外,一些疾病或身体状况也会影响感官通路的正常功能。
认知因素也对知觉起到重要影响。
人们对于已有的经验、知识、文化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对刺激的感知和理解。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期望、注意、记忆以及情绪等因素都会对知觉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当我们具有某种期望时,可能会更容易注意到与这种期望相关的刺激。
四、知觉的实验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知觉过程和其影响因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其中,一些经典的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知觉现象。
例如,Gestalt心理学家进行的近距离倾斜线条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感知图像时候的整体性和整合性倾向。
第6章 知 觉一、单项选择题1.“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统考2007研]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C【解析】知觉选择性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B项,知觉整体性是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C项,知觉理解性是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D项,知觉恒常性是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
根据题意,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觉经验背景的人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觉经验也就会存在差异。
2.把图6-1知觉为圆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统考2007研]A.闭合原则B.连续原则C.相似原则D.邻近原则【答案】A【解析】知觉的闭合原则是指人倾向于将图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间有断缺之处,也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
B项,知觉的连续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活动。
C项,知觉相似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过程。
D项,知觉的邻近原则是人倾向于在视野中,把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知觉为整体。
根据题意,人在知觉过程中,常常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对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或简约,借以获取有意义的或合乎逻辑的知觉经验。
因此,人在知觉上图时,在心理上将断续的线条闭合起来,产生主观轮廓而形成了完整图形的知觉经验。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度知觉单眼线索的是()。
[统考2007研]A.空气透视B.结构梯度C.运动视差D.视轴辐合【答案】D【解析】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P8、心理、心理状态P5、认知过程P2、情感过程P3、意志过程P4、个性P4〔二〕思考题: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
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P7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P15-16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P18〔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基本概念:神经元P27、突触P29、本能、反射P49、反射弧P49、反馈P49、兴奋过程P47、抑制过程P47、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P50、第一信号系统P53、第二信号系统P53〔二〕思考题: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P29-30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P30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
P33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P48〔考过〕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P44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P46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P52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
心理学知觉名词解释
心理学知觉名词解释
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的整合和理解。
知觉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感知、记忆、理解和决策等方面。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输入的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图像或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定位和解释。
知觉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其中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知觉的主动程度来划分,主动知觉是指人们主动参与并控制的知觉,而被动知觉则是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发生的知觉。
此外,知觉还可以按照信息加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包括直接知觉、间接知觉和混合知觉。
在心理学中,知觉被广泛研究,因为它与许多心理现象密切相关,如记忆、学习、判断和决策。
知觉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还可以为许多应用提供支持,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推荐。
除了对知觉本身进行研究外,心理学还涉及到许多与知觉相关的应用领域。
例如,在教育领域,知觉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视觉语言处理领域,知觉的研究为机器翻译、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等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知觉是心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和有趣的概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还可以为许多应用提供支持。
未来,随着知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它还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收益。
心理学之知觉知识概要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perception)。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detection)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分辨(discrimination)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identification)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范畴。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 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加工(date driven processing)。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得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top downprocessing)或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 driven processing)。
三、知觉的生理体制•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他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做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对刺激性质的整合。
•我们可以把视觉系统粗略地分成腹侧和背侧系统。
腹侧系统从枕叶到颞下回,主要负责处理物体形状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at”系统,物体识别需要的形状加工就在这里发生。
背侧系统从枕叶到顶叶,主要负责处理空间和位置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ere”系统。
四、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
第六讲知觉第一节知觉一般概念一、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知觉形成:来自感觉器官信息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形状等个别属性,经头脑加工知觉几种作用:1觉察:发现事物存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2分辨: 把一个事物或事物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属性区别开来3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历与当前获得信息,确定知觉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范畴知觉与感觉联系与区别:二、知觉两种加工方式自下而上:对事物感觉特性加工叫自下而上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人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这些信息称作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三、知觉种类1、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特点〔是否属于人〕,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对人知觉〕。
2、按照知觉所凭借感觉信息来源〔知觉时起主导作用感官〕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可以说,有多少感觉,就有多少知觉〕3、根据事物具有时空与运动特性,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对物体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知觉〕、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持续性与顺序性知觉〕与运动知觉〔对物体静止与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知觉〕。
4、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分为正确知觉与错觉而下: 人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这些信息称作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第二节知觉特性一、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相互转换;知觉定势: 对一个物体知觉,不仅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特点,而且还要受到其发生背景与时间因素影响。
因此知觉是一个复杂过程。
知觉对象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知觉对象受背景制约,背景也影响知觉对象。
在均匀化知觉域中不可能有知觉对象,因而也不可能有知觉背景。
如空虚视野实验。
知觉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在双关图形〔也称可逆图形或两可图形〕中表现更为清楚。
二、知觉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知觉整合作用:整体优先. 知觉整体性作用:表达了知觉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能力,有时会忽略局部或细节特征三、知觉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知识经历,对现时感知事物进展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特性称为知觉理解性(sensory comprehension)。
第一章绪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务地特征与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2、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而后两者可以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第二章个性心理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是人的心理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是多种心理特征地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差异。
第三章暂时神经联系1、什么叫做“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本来对动物有机体没有意义的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引起了兴奋,同时无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的另一区域也引起了兴奋,经过不断反复,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2、心理活动的反映形式有哪些特征?(1)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做生物学上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
(2)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3)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的。
3、意识的概念是什么?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第六章知觉一、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来自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感性认知阶段;(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各样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成为感知觉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基础。
感觉的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知识和经验,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基本的原则。
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换。
图形组织还有其他一些原则:1. 邻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a;2.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b;3.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c;4.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成一个整体,图d;5.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图e;6. 封闭:可以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图f;7.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8.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
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
9、第一信号体系:用具体事物作为前提刺激而建立的前提反射体系。
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
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初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天下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