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和古体诗
- 格式:ppt
- 大小:402.52 KB
- 文档页数:7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
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
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1)字句要求。
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
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
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
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
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古体诗近体诗分类是: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按照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来区分的。
古体诗,也被称为古诗、古风,其格律自由,不拘泥于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等多种形式。
古体诗包括唐以前的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如“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也被称为今体诗或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诗体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
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
扩展资料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
(1)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
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
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
古体诗:古体诗是指在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形式上,根据乐府诗和唐宋诗歌的特点而创作出来的诗歌,以宋代张先、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歌最为熟知。
近体诗:近体诗是近代所创造的一种新体诗,它与古体诗有着本质的不同,以诗人舒婷的《春江花月夜》、鲁迅《北固山下》等最为有名。
律诗:律诗是指用一定的格律进行创作的一种诗歌体裁,律诗以五言律诗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将进酒》。
绝句:绝句是一种比较小而集中的诗歌体裁,其形式为七言或五言等结构,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典型的绝句。
自主招生积累篇近体诗与古体诗2013-01-16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类别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
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
特点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相关知识平仄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
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
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
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
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
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和近体诗【原创版】目录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2.古体诗的发展历程3.近体诗的发展历程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及区别5.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代表作品及作者正文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
古体诗是指在唐代以前创作的诗歌,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格律严谨,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体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诗经》中的诗歌。
在汉魏六朝时期,古体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唐代是古体诗的黄金时期,众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体诗作品。
近体诗的发展历程则始于唐代。
唐代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开始尝试用严格的格律来写作诗歌,这便是近体诗的雏形。
到了宋代,近体诗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此后,近体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流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和风格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古体诗形式自由,篇幅长短不一,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而近体诗则格律严谨,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古体诗的表达方式以叙事、抒情为主,而近体诗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和作者。
古体诗方面,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方面,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等。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