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鉴赏-词与近体词和古体诗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23.86 KB
- 文档页数:4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
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
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1)字句要求。
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
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
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
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
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哪些不同
2021-09-14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二者在字数、句数、格律、用韵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具体区别如下。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有哪些不同
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1.字数不同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
2.句数不同
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基本上都在一百句到两百局;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多在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3.格律不同
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
受到格律限制。
4.用韵不同
古体诗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而近体诗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第一看押韵,望岳押韵是仄声,了、晓、鸟、小,近体诗一定是押平声韵,所以望岳是古体诗;另外近体诗押韵除了首句不可以用邻韵。
第二看句式,是不是律句,岱宗夫如何,仄平平平平,这不是近体诗的句式。
如果有一句不是近体诗的句式,整首诗都是古体诗。
第三看黏连,《春望》的第二句第二字“春”是平,第三句的第二字“时”也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别”是仄声,第五句第二字“火”是仄声;要么同时平要么同时仄,这就是黏连,否则叫做失黏,就不是标准的格律诗。
第四看对仗,标准的格律诗中,绝句不需要对仗,八句以上的格
律诗无论中间多少联,都需要对仗,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体诗和近体诗划分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如何划分近体诗一般是五言和七言,而古体诗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杂言,此诗中四、五、六、七、九言混杂,属典型的古体诗。
一、在字数上和句数上近体诗的句数相对是固定的,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排律句数不固定,但要10句以上。
关于每句字数,近体诗也相对是固定的,每句五字或七字。
而古体诗要自由的多,句数、字数均不固定,每句几字都有可能,每诗几句也都有可能,可谓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规律。
二. 押韵方面近体诗严格用平声韵,不能出韵,也不能中间换韵,必须一韵到底。
而古体诗用韵则宽的多,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甚至可以在一首诗中平、仄韵同用。
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甚至可以句句用韵,如柏梁体。
三. 平仄近体诗必须严格遵照平仄规律,句内平仄相间,联内两句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
古体诗对平仄没有任何规定,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平仄的问题。
四. 对仗近体诗中的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排律要求除首、末两联外的其他各联均要对仗。
近体诗则无对仗方面的要求,当然古体诗对仗也是可以的,但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而不是强制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分赏析《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上两首诗中,《望岳》属于古体诗,《登岳阳楼》属于近体诗,《望岳》不是五律,而《登岳阳楼》是五律。
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是典型的古体诗,用韵自由,前四句用的是仄声韵,后四句换韵,用的是平声韵。
而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这么用韵的。
激励高三学生加油的古诗1、《长歌行》汉?佚名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
近体诗也被称为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而唐以前的诗歌被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符合近体诗要求的诗歌也被称为古体诗。
这两种诗歌形式的区别可以从句法、用韵和平仄等方面来区分。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字数和句数可以不同,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在用韵上,古体诗可以用一个或多个韵,而近体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则十分注重。
律诗中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也有特定的句形和平仄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交互关系。
在近体诗形成之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被称为古诗或古风,古体诗的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和平仄,押韵宽松,篇幅长短不限。
而近体诗则更加注重对仗、平仄和韵律,形式更加规范。
在古体诗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近体诗的形式,如唐时的古绝句。
因此,古体诗和近体诗虽然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中,也有着相互影响和交融的关系。
在南北朝后期,一些诗人开始注重声律和对偶,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格律体系,这被称为“新体诗”,是古体和近体之间的过渡形式。
在唐代,一些古诗也有律化的倾向,例如___的《滕王阁》就是一首古体诗,但它在平仄和押韵上符合律诗的要求,全篇八句,近似于两首七言绝句,押仄和平两韵。
在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更多地将近体句式融入到古体作品中,例如___、___、___、___等人的五古中,常常出现律句和律联。
在___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许多入律的句子。
但有些诗人则有意识地与近体诗区别开来,多使用拗句,甚至散文化,像___、___、___等人都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注意到古诗中融入律句和使用拗句避免律的现象,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和近体声律有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忽视了古诗实际上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有些牵强,甚至被批评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古体诗是指按照古代诗体写作的诗歌,其形式包括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相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诗歌的两种重要形式。
古体诗是指古代诗歌形式,包括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乐府诗等;而近体诗则是指从唐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诗形式。
本文将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体诗的定义及特点古体诗是指古代诗歌形式,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体诗的特点是注重音韵、形式固定、句式简练、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等。
其形式多为五言、七言、律诗等。
1.古体诗的形式古体诗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是最为常见的两种。
五言古诗是指每句诗有五个字,共四句,每句都有平仄之分;七言古诗则是指每句诗有七个字,共四句,同样有平仄之分。
此外,还有律诗、绝句、词等形式。
2.古体诗的语言特点古体诗注重音韵,语言优美,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离骚》中“屈原之思,兼其后羿之悔”、“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等句,都是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古体诗的意象特点古体诗的意象丰富,常用自然景物、动物、人物等形象,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等句,都是通过自然景物、人物等形象,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二、近体诗的定义及特点近体诗是指从唐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诗形式,是中国诗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近体诗的特点是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等。
其形式多为五言、七言、绝句等。
1.近体诗的形式近体诗的形式相对自由,可以根据诗人的需要进行调整。
常见的有五言、七言、绝句等形式。
五言近体诗多采用抒情、写景等主题,七言近体诗则多用于叙事、议论等主题。
2.近体诗的语言特点近体诗的语言相对简洁,注重意境和节奏感。
诗人常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意境,以达到意境深远的效果。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句,就是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诗人豪放不羁的情感。
【导语】“近”这个字指的是唐,“古”对应的是唐以前。
因为近体诗的成熟,唐朝涌现出了⼀⼤批的诗⼈,如:李⽩、杜甫、王维、⽩居易等。
下⾯就给⼤家介绍下古体诗近体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有啥区别?欢迎阅读! 近体诗⼤概形成于隋朝,成型于唐初,⼜叫格律诗。
将球对仗,合辙押韵,有严格的诗韵。
对字数、平仄、句式都有⾮常严格的限制。
但是⾃从唐朝成型以后完全成为准绳,以前的乐府诗,古风诗都边缘化。
近体诗需要有极⾼的⽔平,更加⽂⼈化,所以只要你是唐朝的⼈,不写两⾸诗那就不好意思说你是唐朝的。
不论是⼈⾯桃花相映红还是⼀⽚孤城万仞⼭! 宋朝的诗则是吹⾯不寒杨柳风,满园春⾊关不住。
但是因为宋词的原因,诗被弱化,退居⼆线。
近体诗的出现使得诗歌这个词完全分离诗⾬歌⽆关了,也代表职业化。
古体诗是有了近体诗之后对应的叫法,有五⾔六⾔七⾔四⾔以及杂⾔等等,还有乐府诗。
甚⾄还参杂了六朝时期的骈⽂如李⽩的《梦游天姆吟留别》,他的特点就是不拘平仄,不管对仗,完全平民化的诗。
古体诗的韵则⽐较宽。
词,本来是乐府词,起源于南朝梁,起初是谱曲唱的,但是⼀开始格律要求就⽐诗的更加严格,虽然韵更加的宽阔,但是平仄⼀个都不能错。
在宋朝出现了⼀⼤批的词⼈,苏轼、⾟弃疾、李清照、李煜等。
但是也是因为职业⽂⼈的介⼊,最终词不搭调。
也步了诗的后尘。
词在唐朝开始成型,全盛于宋朝,故称宋词。
宋朝的⼈要么唱⼀唱春花秋⽉何时了?可惜⼤江东去浪淘尽,或者说说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忧愁。
取⽽代之的是曲,曲这种⽂学形式出现是因为五代时期,⾦元以来关外等地少数民族涌⼊,他们的⾳乐与内地的完全不⼀样,最后词演变成了散曲。
散曲在元朝⼤放光彩。
张养浩、⽩朴、马致远等都留下了不少佳作。
散曲也⼀样,没有逃过⽂⼈的⼿,曲⼜称元曲,⾔外之意就是元朝的曲⼦,由于元朝⽂⼈地位格外底下,所以⽆所事事的⽂⼈只好寄情于⼭⽔之间。
闲暇之余写⼀写古道西风瘦马,读书⼈⼀声长叹!扩展阅读:唐诗宋词成就 扩展阅读:唐诗宋词成就 宋词不同于⼀般宋诗的散⽂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
词与近体诗、古体诗的区别电信165 彭筱涵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的字数在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体裁的发展过程来看,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有时非常明显,有时却也不好区分。
一般情况下,会从最简单的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一、字、句规则上的区分。
近体诗(格律诗)每句由五个字或者七个字构成,而古体诗则没有这个限制。
一般情况下近体诗由四句或八句组成,超过八句的也是取“偶数句”,没有“奇数句”。
二、平仄规则上的区分。
近体诗每一句的平仄结构安排比较规律,其规律自成一套规则,违反规则的便不可称为“近体”。
这套准则流传至今又分为好几种细则,比如韵脚规则、相粘规则、相对规则等等。
三、韵部使用规则上的区别。
首先,由于古体诗所属的时期没有“官韵”(官方韵典)的概念,所以其经历的各个时期也没有指定用韵,也就不存在押什么韵部的事情,只是按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发音习惯押韵,或者不押韵。
其次,古体诗押韵时允许中途换韵,韵脚由平声换成另一平声,或者换成仄声均可,从第几句开始换韵也没有规定。
以上是通常意义上的区分。
但遍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各个时期,这些只能称作是形式上的区分。
并且诗人也没有“近体诗人”和“古体诗人”上的区分。
自古体诗从《乐府》中脱成之日起,历朝历代的诗人都有所涉及,直至今日也未曾断绝。
只是今人大多以为“古诗即格律诗”的认知偏差造成了一种古体诗早已消失的错觉。
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很多古体诗也是存在形式上的对仗和粘连的,特别是在古体向“格律诗”过渡期间产生的多种“诗体”,已经注重“四声八病”(句律)概念的运用了。
比如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和“山水诗”,如果单从句子的修辞结构方面考虑不从格律规则方面考校,很容易被人将其与“格律诗”(近体诗)等同。
简言之,在古时没有按格律规则限制进行创作的诗就是古体诗。
反之,按格律规则行诗的便是近体诗。
复杂一点说,熟悉格律规则之后,两者之间的区分还是非常直观的。
至于两者之间孰优孰劣谁难谁易的问题则不存在。
从形式上来说它们没有可比性;如从内容上来看,二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更是不同。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一、区别:近体诗确实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也称为今体诗。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讲能够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能够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能够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确实是说能够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能够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能够换韵。
古体诗能够在偶数句押韵,也能够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样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需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事实上三、四、五、六确实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类诗歌文体,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样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能够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转变,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样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适应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浅谈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有些是古体诗,有些是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容易混淆。
普遍认为,唐代以前的诗是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是近体诗。
如何帮助学生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呢?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并不能完全以诗歌创作年代的古近来区分,而是以这两类诗的体制形成的古近来区分。
古体诗主要分为两类: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古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中,有的句句都是七个字。
古体诗有的七字句中,也会杂有三字句、四字句、九字句。
这类古诗一般视为七言古诗,也可以称为杂言诗。
还有一类古体诗是四言的。
古体诗每句的字数,通常是整齐的;即使是杂言诗也是对称的,如《敕勒歌》。
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句子的字数有限制,而一首诗的句数则没有限制。
古体诗都要押韵,四声都可以入韵,而且不限于一诗一韵,中间可以换韵,如:《石壕吏》。
由此可见,古体诗用韵规则是:(一)双句必用韵;(二)可以转韵,多少不限;(三)唐以前的古体诗用上古韵,唐以后的古体诗多数用唐韵;(四)用韵仍分声部。
一般来说,四声不能通押。
近体诗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两大类。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
宋代和唐代相近,所以宋人就把隋唐以来形成的这种新体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如《钱塘湖春行》。
不难看出,从时间上说,隋唐以前的诗是古体诗,这是肯定的。
隋唐以来的诗,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隋代的诗,没有选入教材。
所以,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重点是唐以来的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一是以字数区别。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也有少数三言、六言;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比较流行,字数不得任意增减。
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言、四言、六言和字数不整齐的古诗是古体诗;五言、七言的古诗,就需要进一步进行区别。
二是以句数区别。
古体诗每首句数可多可少,从两句到数百句都有;近体诗诗句有定数,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有关古诗与词的区别
有关古诗与词的区别
古诗与词的区别
九年义务教育⼩学四年级第⼀课,《古诗词三⾸》。
前两⾸为古诗,后⼀⾸为词,对于古诗来说,学⽣们都很熟悉,词是他们第⼀次接触, “古诗”和“词”的区别是: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和七⾔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种叫做绝句,⼀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各有五⾔和七⾔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古体诗,七⾔古体诗,五⾔绝句,七⾔绝句,五⾔律诗,七⾔律诗。
古体诗对⾳韵格律的要求⽐较宽:⼀⾸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韵格律的要求⽐较严:⼀⾸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句,每句诗中⽤字的平仄声,有⼀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称它为格律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古体诗是诗歌体裁,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唐代以后,成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 近体诗以格律分类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以字数分类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以句数分类从两句到百句都有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以用韵分类 1.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 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 可以重复。
3.诗中用韵不限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 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都算是古。
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也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一) 古体诗: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一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
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
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
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什么区别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什么区别导语: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近体诗之前的诗歌一般为古体诗,那么两种诗有什么区别呢?一起了解一下吧!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近体诗是在南朝齐梁时期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1)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是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较为
古老的一种诗歌,而近体诗则是指近现代形式的诗歌,对于两种诗歌的韵律、格律、格式
等都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韵律
古体诗的韵律比较古老,一般采用古韵,如平水韵、上声韵等。
同时古体诗的韵律较
为简单,多采用七言、五言等韵脚。
与之相比,近体诗的韵律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随意组
合不同的韵脚,常见的有押韵、缀韵、凌虚韵等。
二、格律
古体诗的格律也比较古老,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长短句等。
此外,古体诗
的格律还强调对仗、平仄等。
而近体诗的格律则更加灵活,不拘泥于传统格式,可以选择
不同的结构和长度,如自由诗、散文诗等。
三、格式
古体诗的格式也比较固定,通常采用四行或八行的形式,并且每行的字数也有固定之处。
例如五言绝句每行五个字,七言绝句每行七个字。
与之相比,近体诗的格式更加自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格式,例如自由诗格式、对话格式、环形格式等。
四、诗歌主题
古体诗多以情感、哲理、景物为主要主题,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则更加多样化,主题也更加广泛,涵盖生活、社会、人性、自然等
多个方面,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北国之春》等。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形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韵律、格律、
格式和主题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种不同形式的
诗歌。
课题1:词与近体诗、古体诗的区别
这里根据课堂讲解、推荐书籍和个人见解,简单回答了词与诗的一些区别。
我国的诗词文化的发展都曾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且历经千年而流行不衰,下面就具体由定义、内容、题材、流行时间四个方面对它们的区别分别展开探讨。
∙定义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百度百科)
∙内容
1. 语言特色
词作为诗歌的发展,来源于宴饮之时,起初只起到助兴、娱乐的作用。
因此词在语言要求上是和音乐、朗朗上口的。
词作为这样的文学,一方面固然没有诗那样教化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更加的生活化、接地气,更流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有呈现社会百态,传递喜怒哀乐,引起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共鸣的效果。
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这一点与词比较类似,另外,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体现普通人民感情生活和《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样返璞归真的诗句。
近体诗在格律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了,《人间词话》中有言:“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在对规则的要求更加严格后,诗人创作的方向比较固化了,不能再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就在深度上多做文章,比拼在思想感情上谁更高尚、更深远。
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句。
2.思想感情
词在思想感情上以境界为上,王国维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例如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语言精美,意境旷远。
在语言的华丽精致方面,柳永当属大家,《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佳。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用华丽的语言,流畅的笔调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而李煜的赤子之心和才华横溢则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l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故言: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古体诗语言精练,善于从极简的文字中展现无穷的意境,风格含蓄隽永,《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笔法多变精炼,表现出强烈的忧伤。
近体诗,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把我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题材
发展到宋代,词的类型大概可分为两种:豪放派和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的豪放派将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报国热血融入词中,语言大气,格局广阔,“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组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
”学姜夔、陆游的词相对好学,而学南宋辛弃疾宏大壮阔的格调却十分不易。
故又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参见《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婉约派,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其代表人物是: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这类词语言优美、诗情画意、擅长以景抒情。
描写人间烟火,儿女情长,体现人对生活的美的追求和纯真情感的向往,柴米油盐、市井街坊、喜怒哀乐、江南的繁华似锦,情人的心心念念,亲人的牵肠挂肚皆可由经由词流露真情。
故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诗的题材较为繁多,具体地说,可以分成爱情诗、山水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讽喻诗、哲理诗、送别诗等等。
既然诗的题材繁多,种类广泛,此处就不详细展开讨论。
不过诗的一个共性则是:“思无邪”,诗的目的主要是:“以诗言志”,这里就主要仅论杜甫一例,毕竟“诗史”的称号不是夸夸其谈的。
说到杜甫,有人说:“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知乎),其实杜甫在年轻的时候,同样青春激昂:“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同样志存高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是面对冰冷的现实,在终于明白了世间的错综复杂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三吏》《三别》,又有哪个朝代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权贵们总是“朱门酒肉臭”,似乎全然不知:“路有冻死骨”,简简单单就是生命的蔑视,更无所谓尊严,无所谓自由。
战乱流离中的他更是直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丰富的经历使他了解了生活的真相,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他的诗俞发沉郁顿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堪称现实主义的顶峰。
前期的山水诗,之后的讽喻诗,晚年的咏史怀古而又暗含哲理,一步一步走过来,他的生活过成了历史。
∙流行时间
词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代,由于苏轼的创新而大大拓展了深度、广度,以北宋最为兴盛。
以华美的语言,通俗的风格,强大的旋律性长盛不衰,至今仍有传唱。
诗源于《诗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于唐代到达顶峰,诞生了诸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众高水平的诗人,盛极一时,此后趋于衰落。
∙结语
以上就是本次课题所讨论的全部内容,碍于能力有限,见解浅薄,多有疏落谬误之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