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与近体诗
- 格式:ppt
- 大小:279.00 KB
- 文档页数:10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
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
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
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
《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1)字句要求。
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
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
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
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
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古体诗近体诗分类是: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按照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来区分的。
古体诗,也被称为古诗、古风,其格律自由,不拘泥于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等多种形式。
古体诗包括唐以前的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如“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也被称为今体诗或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诗体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
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
扩展资料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
(1)字数固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
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
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
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
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
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实用文档中国古代诗歌分类一、.古代诗歌按体裁分:古体诗、近体诗。
(一)古体诗1.古体诗特点: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这种形式的诗歌。
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自由换韵,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2.古体诗包括:(1)古诗:古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诗经》开创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2)楚辞:六言为主开浪漫主义先河。
(3)乐府诗:五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基础。
(4)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均属古体诗。
(5)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唐以后以上这种形式的诗歌。
(二)近体诗1.近体诗特点:出现在唐朝,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 近体诗从体裁上分为:诗、词、曲。
诗:诗又按其体裁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是由(四)联(八)句组成,每联两句,第一联被称为(首联),第二联被称为(頷联),第三联被称为(颈联),第四联被称为(尾联)根据每联的字数,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
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根据每联的字数,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
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4)词在结构上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
(5)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曲:曲特点:(1)曲盛行于元代。
(2)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
我们鉴赏的元曲一般指散曲。
(3)曲有曲牌。
(4)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叶儿)和套数两种二、古代诗歌按题材划分:1、写景抒情诗;2、即事感怀诗;3、咏物言志诗;4、怀古咏史诗;5、边塞征战诗;6、惜别送别诗;7、思乡怀远诗;8、山水田园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原创版】目录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2.古体诗的发展历程3.近体诗的发展历程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及区别5.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代表作品及作者正文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
古体诗是指在唐代以前创作的诗歌,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格律严谨,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体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诗经》中的诗歌。
在汉魏六朝时期,古体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唐代是古体诗的黄金时期,众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体诗作品。
近体诗的发展历程则始于唐代。
唐代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开始尝试用严格的格律来写作诗歌,这便是近体诗的雏形。
到了宋代,近体诗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品。
此后,近体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流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和风格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古体诗形式自由,篇幅长短不一,语言古朴自然,表达方式多样。
而近体诗则格律严谨,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古体诗的表达方式以叙事、抒情为主,而近体诗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和作者。
古体诗方面,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方面,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等。
这些作品都展示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期间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治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期间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xx 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期间。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尽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尽,七言的简称七尽。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假如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展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尽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尽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近体诗古体诗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这两类的区别,是体裁上的区别。
即近体诗是讲究
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当然,这样讲是一种很粗略的说法。
)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它的特点是:
(1)字数紧固。
近体诗包含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就
是限量的。
也存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到。
也存有所谓“排律”,句数可以少于八句,最多可以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就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通常就是
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到。
所以,字数紧固可以说道就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
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
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古体诗就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
做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就是并不大讲究格律。
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必须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说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
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就是一种格律。
这些因素,古体诗都就是具有的.,所
以无法说道古体诗全然不谈格律。
但古体诗格律的建议不像是近体诗那么汪,即为前面所
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押韵四方面的建议,古体诗都没。
诗体裁的分类
古诗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新乐府。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包括:“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之杨若古兰创作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含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之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含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当前分歧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纷歧,每首诗的句数也能够纷歧样.而近体诗只要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出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能够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成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压韵,也能够在奇数句偶数句都压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压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普通只可用平声韵.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绝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古体诗是与“近体”绝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构成之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在,不拘对仗、平仄.压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压韵外,普通都是隔句压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是非不限.句子可以划一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是非句,随意变更,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普通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气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分歧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之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分歧,也属古体诗一种.2、联系: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构成完好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方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以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很多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认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明,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盲目留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景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因而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讨古诗声调.他们的研讨,对于诗歌创作时盲目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因为忽视古诗实以天然音节为主,是以颇有牵强,以致被讥为“不见觉得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古体诗和近体诗!什么是古体诗?简单地说是指按照古代的诗体写的诗.看到这里大家就可能会问到“古代的诗体”的成绩.按照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古体诗就是唐代当前指和近体诗(律诗、绝句)分歧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方式,句数没无限制,每句的字数也能够不相等,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在.也叫“古诗”或“古风”.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这里有须要说明一下“庾信”,精确来说庾信是闻名的诗人,他与徐陵创造了“徐庾体”是一种诗歌方式.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出名.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亦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徐陵后来仕陈,继续写作艳体诗.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后期诗风有所变更,显得凄凉刚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有类似的地方.唐代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曾概括“徐庾”的特色为“流丽”,这是就诗来说的.就骈文而论,则专指徐陵和庾信两人.他们比前辈沈约、任昉等,更讲究用典,写得更丽逸,但因为过份拘泥于典故,有时个别词句欠通顺,影响了文章的流畅.) 都属于古风的范围;唐代当前构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跟“古体诗”相区别,句数、字数和用韵等都有比较严酷的请求,就叫近体诗.即使是近代,甚至古代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也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在压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很多讲究.因为格律很严,所以称之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限制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普通只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地位也有规定.有一种超出八句的律诗,叫做长律.长律天然也是近体诗.长律普通是五言的,常常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七言长律也有一些,如杜甫的《清明》而首等,不过数量很少.这类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联两联)以外,一概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另外还有一种一首四句的诗,叫做绝句.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要二十字,七言绝句只要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声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与近体诗平仄规则分歧.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律绝不单押平声韵,而且要按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方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总括起来说,普通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含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有的属于古体,有的属于近体.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以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是非句杂在一路,主如果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和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普通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好没有七字句,只如果是非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气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根据,大家可以在进修的过程中本人体会.。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音律上。
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等,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尽句和律诗两种。
律诗格律极严,每句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楚辞体是一种诗歌形式,它是战国期间楚国___所创,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楚辞》是东汉___编辑的一部诗集,全书十七篇,以___作品为主,而___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治理音乐机构,___期间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虽然有一些学者认为乐府诗的起源不是___期间,但是乐府诗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尽句和律诗两种。
尽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尽,七言的简称七尽;而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格,每句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3)词,也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具有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的特点。
根据字数可以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还可以分为单调和双调,双调分为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而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称为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分为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分为后阕、下阕、下片。
4)曲,也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朝,兴盛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
散曲的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由两曲组成,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4、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是什么初学古诗的人往往有一种困惑,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其实,“古体诗”和“近体诗”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都是古诗,所谓的“古体诗”与“近体诗”是唐人的一种说法。
下面我们就加以详细的说明:1、什么是“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咏怀【晋】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
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格律分明,所以又叫格律诗。
近体诗的形式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
请注意:在唐以前的诗自然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具体的格律要求我们在后面还要讲到。
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别是什么?总的来说,古体诗与近体诗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近体诗和古体诗辨法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辨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从字数上看:近体诗一般为五言、七言的整齐形式,句数较少,以绝句、律诗为主;古体诗则字数较多,句数较多,且不拘泥于对仗工整,如古风、长歌等。
2. 从句式上看:近体诗要求严格,句式整齐划一,如律诗的每句字数相同,且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古体诗则较为自由,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且句式变化多样。
3. 从用韵上看:近体诗要求严格,一般要求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而古体诗则较为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甚至可以中途转韵。
4. 从格律上看: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严格,每首诗的音韵、字数、句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和限制;而古体诗则不受格律限制,较为自由。
5. 从表现手法上看:近体诗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细腻感受,常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而古体诗则更注重表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常采用铺陈、对比等手法。
总之,近体诗和古体诗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在辨别时,可以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初步判断。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也称为今体诗。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汉语诗歌发展历史中的两种主要诗体,它们在形式、格律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以下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和特点:
古体诗:
古体诗是指古代汉诗,主要包括骈文、风雅、赋、比兴等不同类型的诗歌。
古体诗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的演变。
古体诗的特点包括:
1.格律自由:古体诗的格律相对宽松,多种字数和韵脚的诗歌形式都被接受,例如五言、七言、九言等。
2.字数不固定:在古体诗中,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固定,但通常保持平衡,以求抑扬顿挫。
3.比兴修辞:古体诗常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增强表达效果。
4.主题广泛:古体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政治、社会、爱情、自然等各个方面。
近体诗:
近体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以及后续文人的创作。
近体诗对古体诗的格律要求更为严格,有着更固定的字数和韵脚,特点包括:
1.固定字数和韵脚:近体诗的字数和韵脚格律要求更加严格,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2.形式规范: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使得每句的字数、声脚、韵脚都需要符合规定,具有更高的形式规范性。
3.情感抒发:近体诗注重情感抒发,往往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作者的情感、思考和感悟。
4.意境深远:尽管有严格的形式限制,近体诗仍追求表达深刻的意境,借助有限的文字传递更多的意义。
古体诗和近体诗各有其特点和魅力,代表了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格和发展趋势。
古体诗注重修辞的华丽和主题的广泛,而近体诗则更注重形式的严谨和情感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