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85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2. 熔化和凝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现象。
2.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表征方法。
3.了解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和从液态到固态的温度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5.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表征方法。
2.教学难点: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和从液态到固态的温度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8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固态物质的性质及表征方法。
2.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表征方法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表征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规律。
3. 实验操作(30分钟)1.实验1:将石蜡块放置在温度计上方,温度计的刻度盘朝上,观察石蜡块的状态变化。
记录石蜡块变化的温度。
2.实验2:将水放在一个装有温度计的烧杯中,用烧杯夹夹好温度计,在热板上进行加热,同时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4.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通过对比石蜡和水的状态变化,讨论物质从固态到液态和从液态到固态的温度变化规律。
5. 练习(15分钟)通过讲解案例和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温度变化规律的理解。
6. 安全知识(7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正确的解决方式,并告知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研究能力。
但教师应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限制学生进行危险实验操作。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合理时间分配,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不要比赛,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了解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3.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操作技能。
4.在学习过程中探究熔化和凝固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和转化。
2.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影响因素。
4.实验操作技能。
5.熔化和凝固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一个有趣的引子,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如魔法变彩虹等。
2.知识讲解3.1物质的三态和转化通过展示物质的三态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物质的三态,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三态转化的案例。
4.2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让学生观察石蜡、蜡烛等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引导学生讲述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3物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影响因素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制作冰激凌,并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6.实验操作通过多媒体、PPT等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
7.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知识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熔化和凝固对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并期待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8.教学总结通过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复述,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板书、多媒体、PPT等教学方式,系统讲解熔化和凝固的相关知识点。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3.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知识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凝练知识点,增强学习的合作性和互动性。
五、课堂设计1.教学环节划分清晰,有很好的逻辑关系。
2.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富有创意的引子,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教学知识。
4.在实验操作中注重安全和实践操作细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和挑战。
5.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分析生活实例,判断是熔化还是凝固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二)进行新课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3)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动画展示海波熔化和凝固视频、松香熔化和凝固视频分析论证: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5篇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高二年级物理课教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得出,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2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回顾,重点是与会考知识点的结合。
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
以会考要求为准。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选修3—2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三章《交变电流》,第四章《远距离输电》,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
在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
通过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
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2的教学。
在后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对高一必修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
旨在期未的会考考试中让学生以充足的知识与信心去通过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仔细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与会考要求,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初二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篇2一、指导思想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校备课组为主体,注重研究新教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物理教学质量。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和“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
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包括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想象晶体熔化时温度应该上升)。
教材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然后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
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的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熔化和凝固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惠山区陆区中学马建荣
设计理念
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熔化和凝固
师: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生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二、展开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假设与猜想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断上升。
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变。
……
设计实验论证
教师:为了让我们发挥团结协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探究实验整个班级组成一个科学研究组,老师作为组长,下面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每组推举一个小组长一个工程师。
(小组讨论推举小组长和工程师)
组长组织讨论 1.怎样组装这个实验装置?
2.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怎样作好分工使实验有条不紊?
(小组讨论并汇总给工程师)
教师:八个工程师组成一个工程组把每个组的讨论结果汇总。
(一)上讲台演示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
(二)讲述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
2.实验时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
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三)分工:报时一人,报温度值一人,报物质状态一人,记录一人,照顾仪器一人,搅拌物质一人。
(四)实验物质:海波和石蜡。
(五)进行实验。
1.海波与石蜡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如上图)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①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②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
③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
④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⑤石蜡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怎样变化?
熔点:
晶体(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叫做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像石蜡这样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的熔点叫做非晶体。
2.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和石蜡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和石蜡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上图的形状。
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①DE段。
海波是_____态,_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
③EF段。
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
③FG段。
海波是_____态,_____热,温度_____。
④石蜡在凝固是温度怎样变化?(不断降低)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凝固点。
3.学生练习
①读物质的熔点表。
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
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②学生回答
·温度是70℃的萘是____态。
·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水银在-30℃时是____态。
&
八年级物理教案
nbsp; ·酒精在-100℃时是____态。
·想想议议: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达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
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是固态的。
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4.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
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
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
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
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评估与交流)教师在这个实验中有些同学做的非常成功,但是也有些同学没有成功。
那么请那些没有成功的小组由组长带领自己分析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然后再跟成功的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
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
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①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总是0℃?(学生思考并回答)
②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学小结与延展
教学总结:本节课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掌握了晶体与非晶体熔化与凝固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了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
这次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延伸: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探究性学科来讲,不仅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真正体现社会──科学──社会三者的统一。
比如:利用这节课的知识学生应该能够解释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