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15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第一章:动物细胞融合概述1.1 动物细胞融合的定义与意义1.2 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1.3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第二章:细胞融合的诱导方法2.1 物理方法2.1.1 电融合法2.1.2 超声波融合法2.2 化学方法2.2.1 聚乙二醇(PEG)融合法2.2.2 灭活病毒融合法2.3 生物方法2.3.1 细胞表面分子的诱导2.3.2 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的诱导第三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3.1 杂交瘤技术的原理及流程3.1.1 杂交瘤技术的原理3.1.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克隆化3.1.3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纯化3.2 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3.2.1 抗体特异性鉴定3.2.2 抗体亲和力鉴定3.2.3 抗体效价测定第四章:单克隆抗体的应用4.1 诊断方面4.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1.2 免疫荧光技术4.1.3 免疫组化技术4.2 治疗方面4.2.1 抗体药物4.2.2 抗体介导的免疫治疗4.2.3 抗体工程第五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5.1 重组抗体技术5.1.1 重组抗体的制备方法5.1.2 重组抗体的应用5.2 抗体的人源化5.2.1 人源化抗体的制备方法5.2.2 人源化抗体的优势及应用5.3 抗体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5.3.1 抗体药物的联合应用5.3.2 纳米抗体技术5.3.3 抗体药物的个性化治疗第六章:细胞融合的效率与优化6.1 影响细胞融合效率的因素6.1.1 细胞类型与状态6.1.2 诱导方法的选择与优化6.1.3 融合条件与时间的控制6.2 提高细胞融合效率的策略6.2.1 细胞预处理技术6.2.2 融合诱导剂的浓度与处理时间6.2.3 融合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控制第七章: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克隆化7.1 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方法7.1.1 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7.1.2 HAT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与应用7.1.3 筛选过程中的计数与纯度评估7.2 克隆化培养技术7.2.1 有限稀释法7.2.2 显微镜手工分离法7.2.3 自动化克隆化技术第八章: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纯化8.1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8.1.1 体外培养体系的设计8.1.2 培养条件的优化8.1.3 细胞株的生产能力评估8.2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8.2.1 纯化方法的选择8.2.2 蛋白质A/G纯化法8.2.3 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第九章: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与质量控制9.1 抗体特异性分析9.1.1 抗原结合实验9.1.2 交叉反应分析9.1.3 抗体竞争实验9.2 抗体亲和力测定9.2.1 生物素-亲和力实验9.2.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9.2.3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9.3 抗体质量控制9.3.1 抗体产量与纯度的控制9.3.2 抗体稳定性的评估9.3.3 抗体生物安全性检测第十章:实验操作指南与常见问题解析10.1 实验操作指南10.1.1 实验材料与设备准备10.1.2 实验步骤与操作流程10.1.3 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10.2 常见问题解析10.2.1 细胞融合失败的原因10.2.2 杂交瘤细胞筛选困难的原因10.2.3 单克隆抗体产量低的原因10.2.4 抗体质量问题的排查与解决第十一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实验设计11.1 实验目的与意义的确定11.2 实验步骤的设计与优化11.3 实验条件的控制与调整11.4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第十二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案例分析12.1 案例一:治疗性抗体的研发与应用12.1.1 案例背景与问题陈述12.1.2 实验设计与方法12.1.3 结果分析与讨论12.2 案例二:诊断用单克隆抗体的开发12.2.1 案例背景与问题陈述12.2.2 实验设计与方法12.2.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十三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拓展应用13.1 抗体偶联药物(ADCs)13.1.1 ADCs的制备与性质13.1.2 ADCs的应用与挑战13.2 免疫调节剂的研究13.2.1 免疫调节剂的类型与作用机制13.2.2 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前景13.3 疫苗研发与免疫预防13.3.1 疫苗设计与制备13.3.2 疫苗的临床试验与评价第十四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未来趋势14.1 基因编辑技术在抗体研究中的应用14.1.1 CRISPR/Cas9技术在抗体基因克隆中的应用14.1.2 基因编辑技术在抗体亲和力增强中的应用14.2 与高通量技术在抗体发现中的应用14.2.1 在抗体设计中的应用14.2.2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抗体筛选中的应用14.3 细胞治疗与组织工程中的应用14.3.1 利用抗体技术促进细胞治疗的发展14.3.2 抗体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评价15.1 教学目标的回顾与评估15.2 学生反馈与教学改进15.3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15.4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重点包括细胞融合的方法、诱导手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第二节《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课前学习活动 ----------- 课中学习活动一、动物细胞融合(阅读课本P52~54,完成下列内容)1. 概念:是指或者动物细胞结合形成的过程。
2. 原理:细胞膜的3. 诱导融合的方法:(PEG)、、电激等诱导因素。
4. 过程:不同的两个体细胞→细胞(注意条件)5. 融合完成的标志:。
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细胞是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
6. 意义(优点):(1)克服了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肿瘤和等的重要手段。
(2)利用杂交瘤技术制造。
二、单克隆抗体1. 传统抗体的获得(1)方法: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动物产生,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
(2)特点:、、并且制备的抗体特异性差。
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原理:一种效应B 细胞产生一种,B 淋巴细胞在体外(能/不能)无限增殖,而骨髓瘤细胞具有增殖的特点,将单个B 淋巴细胞与融合,可以使杂种细胞(杂交瘤细胞)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特性,既能增殖,又能产生。
(2)制备过程:①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 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然后从小鼠内获得相应的B 淋巴细胞。
②获得杂交瘤细胞:先将鼠的与脾细胞中产生的融合。
③再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
该杂种细胞的特点是_。
④培养和检测,经多次筛选,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的细胞。
⑤将杂交瘤细胞在或注射到内增殖。
⑥提取单克隆抗体:从或小鼠的中提取。
3.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可大量制备。
4.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作为诊断试剂,准确识别各种物质并跟一定抗原特异性结合。
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简易、的优点。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制成“”。
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的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
★★预习检测1. 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决定于()A.细胞膜的流动性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细胞质的流动性D.细胞质酶的活性2. 只能使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诱导方法是()A.PEGB.灭活的病毒C.电刺激D.离心3. 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其中1 过程注射的物质和A 细胞的名称分别为( )A.抗体、T 淋巴细胞B.抗原、T 淋巴细胞C.抗体、效应B 淋巴细胞D.抗原、效应B 淋巴细胞4. 单克隆抗体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的()A.B 淋巴细胞B.T 淋巴细胞C.骨髓瘤细胞D.杂交瘤细胞5.单克隆抗体和血清抗体相比,其优越性在于()A.单克隆抗体能够制成“生物导弹”B.单克隆抗体能够在体外制备C.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
第2课时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动物细胞融合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2.概述细胞融合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重要技术。
1.生命观念:以细胞结构与功能为基础,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内涵。
2.科学思维:结合具体实例,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3.社会责任:说明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一、动物细胞融合技术1.概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2.诱导原理和结果(1)诱导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
(2)诱导结果:形成杂交细胞。
3.诱导方法: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4.意义: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5.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1)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等的重要手段。
(2)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1.制备原理(1)B淋巴细胞特点:一种B淋巴细胞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2)骨髓瘤细胞特点:能在体外大量增殖。
(3)杂交瘤细胞特点: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大量特定抗体。
2.制备过程3.单克隆抗体的优点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既有细胞膜融合也有核的融合。
(√) 2.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相比,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
(×) 提示: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因素为灭活的病毒。
3.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后,从小鼠脾脏中只能得到一种B淋巴细胞。
(×) 提示:免疫后的小鼠从脾脏中获取的是多种B淋巴细胞。
4.单克隆抗体是单个B淋巴细胞增殖并产生的抗体。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细胞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细胞融合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应用,为后续学习其他生物技术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基础知识,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可能还比较陌生。
高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但在理解抽象的生物技术原理和复杂的实验流程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示例和直观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方法。
(2)理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和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细胞融合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生物科技发展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严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和方法。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2、教学难点(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2)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等直观手段,展示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