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刘丽娜
- 格式:ppt
- 大小:858.00 KB
- 文档页数:20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并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理清文章的行文逻辑。
3.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理清文章的行文逻辑。
2、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2、纠正字音强调易错字音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3、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3、教师总结全文翻译。
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
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指名背诵课文;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1、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2、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有什么样的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千里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5、食马者怎么对待千里马的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意义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借物寓意、托物言志本文的特点,请从这一角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1)“伯乐”在文中喻作慧眼识才者;“千里马”指的是人才;“食马者”在文中是愚妄无知统治者的化身。
2)作者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
第23课《马说》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并巩固重点文言词句。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2学情分析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不喜欢,觉得翻译枯燥无味,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设想,如何既把文章讲透,又让学生有兴趣学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就是对千里马之死的探究,窃以为这一探究深入浅出,既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出了许多,又可以很好的将字词句的翻译落实渗透在里面,让文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得到巩固。
进而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结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并让同学们联系实际,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3重点难点1. 充分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联系作者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一)导入新课欣赏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八骏图》。
欣赏这幅图的时候,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学生回答有关马的成语)画面上的几匹马,它们昂首嘶鸣、纵横驰骋、显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而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这种马,它的遭遇却截然不同。
它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板书课题作者:《马说》韩愈)(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走入文本(1)学生齐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2)听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多媒体出示听读要求)(3)学生朗读课文(掌握节奏、控制语调、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四)自主学习,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饱含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一边朗读一边自主思考这些问题。
23 马说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环境,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3.拓展延伸法。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人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年龄已经很大了。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曲,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因为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朝文学家。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与孟东野书》《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都是很有名的文章。
题解“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具有“炜晔而谲诳”的特点,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山东省潍坊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潍坊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潍坊市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马说专题五标题托物言志——《马说》1课型新授教案序号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室、多媒体、笔记本、练习册专题学习目标(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深入理解名句的含义.2.课文背诵;识记重点字词,翻译课文3.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培养学生学生对人才的认识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学生活动设计一:预习检查组内交流预习内容:交流自己课前预习积累的有关作者韩愈的相关情况,文章写作背景及“说"的文体知识。
选好代表做展示准备.代表展示,组间互补,师板书重点并补充。
学生识记,师点名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2、写作背景,3、文体简介应放在教材处理栏,为了保证格式内容美观,故放在此处)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导入: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八下23《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体会作者的情感。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3.认识“千里马"的譬喻,理解托物寓意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韩愈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2.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教学难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
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凄凉之地;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二、诵读悟情(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二)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明确:【屏幕显示】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这里的“也"流露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表达对食马者的愤懑之情。
③“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凌厉,斩钉截铁,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千里马这不公平而又悲惨的命运是谁造成的?(食马者)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知人论世隔着遥远的时空,我们仿佛听到了千里马那无奈而又忧伤的叹息。
《马说》仅仅是为了说马吗?师:知人论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根据你查找到的韩愈生平资料,说说你所知道的韩愈?(学生自由介绍,教师补充)师:韩愈的这种亲身经历遭遇,正是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