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25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绪论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
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缺陷(消极作用)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鲍桑葵《美学史》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柏拉图对美的定义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美是理念是指: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什么东西是美的” vs “美是什么”“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什么东西是美的” vs “美是什么”希提出的命题:“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
的反驳:“如果你说凡是美的那些东西真正是美,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美呢”,也就是说漂亮小姐身上的美就是那种使一切东西成其为美的。
由此提出如下命题:一匹漂亮的母马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是美的,一个美的汤罐是美的。
但是赫拉克里特说,最美的猴子比起人来还是丑,那么最美的汤罐比起年青小姐来还是丑。
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女神也还是丑的。
这样,前面提到的美岂不是又美又丑?再次明确问题: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就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希的回答:黄金。
一件本来是丑的东西如果镶上黄金,也显得美了。
的反驳:大雕刻家菲狄阿斯用象牙做雅典娜手足,为什么不用金子,两个眼珠子用的云石,为什么?结论:美是难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从柏拉图以来的几千年中,西方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1.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2.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说明美的本质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说明美的本质:1. 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柏拉图:美是理念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3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名词解释1.审美趣味答:审美趣味是指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
审美趣味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①本能性,审美感知是人的生理本能之一,审美趣味则是人类审美感知的外化;②直觉性,当人们评价一个审美对象时,只需唤醒大脑记忆中的各种审美评价因素,便可以在瞬间做出审美的评价;③情感性,人们在鉴赏审美对象时,完全由好恶的情感推动,而不是理性的思辨;④个体性,审美活动是一个个体的活动,她由每个人的综合因素:生理结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道德观念、思想感情政治立场等,这样就导致了主体审美趣味的差异性;⑤时代性、群体性,人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化,都留下了群体的特征与时代的烙印。
2.审美格调答:审美格调,又称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审美格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可以有种种区别,如高雅与低俗、健康与病态、纯正与恶劣、广阔与偏狭,等等。
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二、论述题1.随着艺术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发生了怎样的嬗变?答:艺术传播历经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媒介的变迁,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也随之发生一次次嬗变,如今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越来越趋于碎片化、娱乐化、体验化。
(1)口语媒介的交流性与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非理性口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传播媒介,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通过语言承载的信息内容进行交流。
民间说唱和传统戏曲是口语传播四大名著的主要形态。
说唱戏曲等口语传播形态对于名著内涵价值的认同和在社会群体中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目录什么是美学(一) (2)什么是美学(二) (3)什么是美学(三) (4)“美”是什么(一) (5)“美”是什么(二) (6)“美”是什么(三) (7)“美”是什么(四) (8)美感的分析(一) (9)美感的分析(二) (10)美感的分析(三) (12)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 (13)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二) (14)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三) (15)自然美(上) (16)自然美(下) (17)社会美(一) (19)社会美(二) (20)社会美(三) (21)艺术美(一) (22)艺术美(二) (23)艺术美(三) (24)艺术美(四) (25)大审美经济与文化产业(一).. 26《红楼梦》的意蕴(一) (27)《红楼梦》的意蕴(二) (28)《红楼梦》的意蕴(三) (29)审美范畴(上) (30)审美范畴(下) (31)美育(一) (32)美育(二) (33)美育(三) (34)人生境界(上) (36)人生境界(下) (37)什么是美学(一)1“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A、黑格尔∙B、康德∙C、鲍姆嘉通∙D、海德格尔正确答案:C2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B、生命∙C、唯心∙D、意趣正确答案:B3“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A、王国维∙B、梁启超∙C、鲁迅∙D、蔡元培正确答案:D4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1750年。
正确答案: ×5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A、《美学散步》∙B、《文艺心理学》∙C、《西方美学史》∙D、《谈美》正确答案:A6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正确答案:C7西方美学历史的创始是谁:∙A、苏格拉底∙B、鲍姆嘉通∙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正确答案:C 8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思维模式是:∙A、主客二分∙B、天人合一∙C、主客统一∙D、天人分离正确答案:A9宗白华的美学立足点是()。
美学期末复习资料绪论1.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提出Aestheica。
该年出版了《美学》第一卷,美学史上把1750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美学学科原初的意思也就是“感性学”此词源于希腊文aisthesne(感性)。
他使用这个词时用的是拉丁文Aesthetica。
在他看来,“美学(感性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2.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朱光潜,总体思想:主客二分的模式(他对“美”的定义)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研究深透,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
《诗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心理学的方法为主,局限是上升不到哲学的高度《文艺心理学》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20世纪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2)宗白华,现代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艺境》等。
思想立足点:中国哲学(他的美在“意象”观点)对中西方美学有很深的研究,倡导和追求中西美学的融合(3)丰子恺(4)张世英特点:把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融入美学研究代表作:《天人之际》、《哲学导论》、《境界与文化》研究方向:①黑格尔哲学的研究;②中西哲学的融通与批判;③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哲学(5)傅雷,其作品《傅雷家书》其中发表了许多有关美学、美育和艺术的深刻见解。
它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总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当代。
当代美学的发展:两次美学热潮[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吕荧: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缺陷(消极作用)①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②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3.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①研究对象是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脱离了实物,是空泛的②研究对象是艺术③研究对象是美和艺术④研究对象是审美关系⑤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⑥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2)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①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学原理》题库绪论:什么是美学填空题美学学科的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
康德关于美学的一部名著书名叫(《判断力批判》)。
中国古典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和(清代前期)。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他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在唐、五代和宋元时期,中国古典美学除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这两条线之外,(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美学的三大家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
中国现代美学两大代表性人物是(朱光潜)、(宗白华)。
在中国当代美学第一次热潮中出现了四大美学流派,他们分别是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派)。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名词解释审美活动P13-15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美学P16-19(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从大范围来讲,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原理》教课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美学原理教师姓名: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课程种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时 / 学分:教课对象: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中外文学史等二、教材及参照文件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第一版社2009 年版。
参照文件: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第一版社,1979 年版。
2.宗白华《美学漫步》,上海:上海人民第一版社,1981 年版。
3.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1989 年版。
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第一版社,1981 年版。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第一版社, 1985 年版。
6.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第一版社,2008 年版三、核查方式考试(√)观察()《美学原理》课程第一讲教课设计1.主要内容:绪论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何要学习美学六、如何学习美学2.教课目的:经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美学学科的性质;同时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历程。
3.教课要点和难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
(2)美学的学科性质。
(3)如何学习美学。
4.教课要求:要修业生有必定的文史知识、基本美学书本的贮备与阅读量,必定的艺术作品的赏识和接受经验。
5.教课过程设计: 1. 复习()2.新授(√) 3.谈论()4.练习()6.讲课种类: 1. 理论课(√) 2. 实验课() 3. 实习课() 4. 上机() 5. 其余()7.教课方式: 1. 解说(√) 2. 谈论(√ ) 3. 演示(√ ) 4. 观光()5. 实验()6. 实习作业() 7. 练习()8.课堂教课与课外自学的比率:(4/2 )9.课堂思虑题或习题:(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美学学科的性质是什么?(3)学习美学的意义是什么?10.教课资源: 1. 多媒体(√)2.模型()3.挂图()4.其余()《美学原理》课程第二讲教课设计1.主要内容: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谈论二、 20 世纪 50 年月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实质的谈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乎象六、意象的解析七、审盛情象只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2.教课目的:经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厘清美与美感的基天性质,掌握“意象”这一美学看法的基本内涵,同时可以理解美学史中对美的实质的各种争鸣和商讨。
绪论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通(Baumgarten 1714—1762年)出版《美学》(Äesthetik)一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创立。
鲍姆加通也因此在美学史上被人称之为“美学之父”。
2.中国的美学:近代:(1)王国维的观点:境界说。
著作:《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2)蔡元培的观点:以美育代宗教,推行美育。
著作:《以美育代宗教说》。
现代:(1)朱光潜的观点:美在乎象。
著作:《诗论》、《谈美》、《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如:“花是红的”这里的“花”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对象,而“花是美的”这里的“花”则是客观自然景物与人的主观情思相交融而形成的审美意象。
(2)宗白华的观点: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出发,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
《美学散步》如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3)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3.什么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
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人。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体验活动中,人获得心灵的自由,”真“、”善“、”美“得到了统一。
第3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名词解释1.审美趣味答:审美趣味是指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
审美趣味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①本能性,审美感知是人的生理本能之一,审美趣味则是人类审美感知的外化;②直觉性,当人们评价一个审美对象时,只需唤醒大脑记忆中的各种审美评价因素,便可以在瞬间做出审美的评价;③情感性,人们在鉴赏审美对象时,完全由好恶的情感推动,而不是理性的思辨;④个体性,审美活动是个体的活动,它受每个人的综合因素影响:生理结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道德观念、思想感情、政治立场等,这样就导致了主体审美趣味的差异性;⑤时代性、群体性,人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化,都留下了群体的特征与时代的烙印。
2.审美格调答:审美格调,又称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审美格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可以有种种区别,如高雅与低俗、健康与病态、纯正与恶劣、广阔与偏狭,等等。
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二、论述题1.随着艺术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发生了怎样的嬗变?答:艺术传播历经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媒介的变迁,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也随之发生一次次嬗变,如今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越来越趋于碎片化、娱乐化、体验化。
(1)口语媒介的交流性与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非理性口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传播媒介,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通过语言承载的信息内容进行交流。
民间说唱和传统戏曲是口语传播四大名著的主要形态。
说唱戏曲等口语传播形态对于名著内涵价值的认同和在社会群体中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