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

  • 格式:wps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了蔡、朱两位先生的文章,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总的说来,觉得蔡仪对黄药眠的批评、朱光潜对蔡仪的批评,在揭露对方的错误这一方面,都比较准确和有力。但是,他们各自提出来的正面论点,却大都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的。而所以如此,是在于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意无意地不是否认美的存在的客观性(黄、朱),便是否认美的存在的社会性(蔡)。在他们那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不可统一的对立,以为如果承认了美的社会性就必需否认美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条件(意识、情趣等)的客观性;或者是以为承认了美的这种客观性,就必须否认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但实际并不如此,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却又是能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下面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

(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在这个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关键问题上,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的自我批评中,仍是坚持“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的主张的。并且“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中,朱光潜就把这种主张具体地以新的论点和新的方式提出来了:

“……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只是一种知识形式”……“这物乙(引者按:即指…物的形象‟,即指美)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点皆引者所加)。

这确是朱光潜最基本的思想,它从头到尾贯彻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提法、说法,文中到处可见。总括朱光潜的意思,是认为,作为美感对象的美,并不能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恰好相反,而是必须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而所谓“人的主观条件”就如朱光潜自己所标明,是指人的“意识形态”、“情趣”等等。所以,这就是说美(“物的形象”)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知识形式”,必须有人的主观意

识、情趣“影响”外物才能产生美,美是人的意识、情趣作用于外物的结果。这就是朱光潜这篇文章中所强调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基本要点所在。

但是,这种说法与朱光潜过去的说法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朱光潜过去曾提出“美是心借物的形相来表现情趣……凡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的理论,认为美固然需要客观外界的物质“材料”,但这些“材料”所以是美,则是人的主观直觉“创造”“表现”的结果,是“心”把自己的情趣“抒发”“传达”给“物”的结果。所以,朱光潜在这里的主要错误,过去在于现在就仍然在于取消了美的客观性,而在主观的美感中来建立美,把客观的美等同于、从属于主观的美感,把美看作是美感的结果、美感的产物。在文章中,朱光潜虽然提出了“美”和“美感”的两个概念,但却始终没有区分和论证两者作为反映和被反映者的主、客观性质的根本不同;恰好相反,朱光潜处处混淆了它们,处处把依存于人类意识的美感的主观性看作是美的所谓“主观性”,把美感和作为美感对象的美混为一谈。朱光潜所谓作为产生美的“某些条件”的客观的“物甲”,就实际上只是一种不起任何作用的康德“物自体”式的存在,它之成为“物乙”(美),完全依赖于、被决定于人的主观意识、美感。所以,在这里,美感、主观意识就是基元的,第一性的;美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下面这段话是朱光潜用以说明美感的,但若与文中关于美的说明对照一下,便可以看出,它们并无差别;“美感在反映外物界的过程中,主观条件却有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由此就当然会得出赤裸裸的美感决定美的逻辑结论:“美感能影响物乙的形成”。“由于……主观条件(美感能力)不够……不能产生美的形象(物乙)”,所以,这与“文艺心理学”中用“美感经验”来代替美、决定美,认为美是“美感经验”的结果和产物完全一样,朱光潜现在希望是“既唯物又辩证”的“主客观的统一”论就实际上仍然是美感决定美,主观决定客观、“心借物以表现情趣”的主观唯心主义。

但是,朱光潜现在的观点与以前的是不是完全相同呢?那也不是。除了朱光潜主观意图根本不同以外(即现在是希望建立唯物主义的美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过去朱光潜所强调的是美和美感超功利超社会的神秘的个人直觉性质,而现在朱光潜是承认和强调了美(实际上是美感、即意识形态、情趣等)的时代、阶级、民族的社会性质。因此,朱光潜所说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心物关系之间”的所谓“主观”,所谓“心”,如果说,在过去主要是指超社会的、神秘的个人的“主观”、个人的“心”;那末,现在则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的人的“主观”、社会的“心”,是指社会、时代、阶级的意识、情趣了。承认了人的主观意识和美感的社会性质,当然是一大进步。但这并未根本改变问题。因为即使承认了美(美感)的社会性而拒绝承认美是不依赖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就是说,即使承认了美是不依存于个人的直觉情趣,但却认为它依存于社会的意识、社会的情趣,就仍然不是唯物主义。所谓社会意识、社会

情趣,对社会存在来说,它仍然是主观的、派生的东西,它只能构成美感的社会性(这就是说,任何个人的美感是一定的社会意识、情趣的表现),而不能构成美的社会性。所以,朱光潜把美的社会性看作是因为它依存于人类社会意识、情趣的原故,把美的社会性看作是美的主观性,这就完全错误了,因为依存于、从属于社会意识(人的主观条件)的只是美感,而不是美。美具有社会性,但不具有如朱光潜说的这种“主观性”。

由此而来的朱光潜文章中的第二个重要论点也是第二个重要错误,是认为美感能“影响”美:“美可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在美感力日渐精锐化的过程中,事物的美不但在范围上而且在程度上都日渐丰富和提高起来”。我们坚决不能够同意这一论点。我们之不能同意美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简单说来,就正如不能同意认为社会存在是随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发展一样。社会存在的发展是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不是随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只是意味着加速或减慢这种发展。同样,美也并不是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而是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人类历史行程中,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完善,随着人的精神面貌的日益提高,社会生活的美也就日益增长、发展起来。原始公社没有社会主义生活的美,野蛮时代产生不了革命战士人格的美。所以,必须先有生活的发展、美的发展,然后,作为反映生活反映美的美感才有发展的可能,否则,美感的发展就没有它的基础和依据,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因此,并不是美随美感的发展而发展,恰好要倒过来,是美感随美的发展而发展。至于美感的“反作用”于美,“影响”美,这主要是说美感通过艺术反映了美,而艺术又能反过来丰富和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这就增进了社会生活的美,促进社会生活和美的发展。很清楚,这与朱光潜认为美感可以直接决定美的发展的所谓“反作用”是根本不同的。

朱光潜文章中还有一些错误(如对科学对象和艺术对象的割裂,对“艺术反映现实”的“现实”的理解、等等),因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能逐一批评了。黄药眠的错误大体与朱光潜相似,只是表现得隐晦些,蔡仪的文章已详细提出,这里也不谈了。

(二)美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