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我和我的家人》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3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和我的家人》主讲稿【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人》是第二单元“温暖的家”的第一课。
第二单元一家庭为主题,围绕家人展开一系列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应到学生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认识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对父母、亲人产生感恩之情,促进学生与家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1.认识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2.能准确、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3.能认真体会到家人的爱4.能感受到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家人给与自己的爱【教学重难点】1.通过介绍家庭成员,更全面的了解家庭成员2.能感受到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家人给与自己的爱【教法建议】要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最好准备好自己的全家福、难忘时光的照片等有关家人的材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研讨题】如何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精品教案】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师:同学们,平时你们都是在哪里吃饭、睡觉、写作业?(学生回答:家)2.师:是的,除了在学校的时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请问大家,你们的家里都有那些成员呢?(同学们各抒己见)1 / 23.师:每位学生的家庭成员都各不相同,现在向你的小伙伴介绍你的家庭成员。
4.请部分同学进行家庭成员的介绍二、晒晒照片,深入发现1.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让大家带来了自己的全家福,还有一些记录你们和家人难忘时光的照片。
2.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全家福和照片,回忆与家人在一起的难忘时光,认识到每位家人都是组成家庭的重要一员,说说为什么要选这张照片,这照片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三、观看案例,学学会感恩1.向同学们展示危险时刻父母保护孩子的报道2.引发话题:妲己是否听过这样的故事?有没有被这些故事所震撼?3.学生描述自己听过的故事,发表各自的言论。
4.通过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友情提示:方案范本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本范文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
我和我的家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3.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和习惯,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知“家”的含义,让学生体验亲人的爱,并学会关爱自己的家人。
教学难点:知道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厘清亲属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教学过程活动一:我来到我家导语:同学们好,我是实验小学的冯老师,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学习小伙伴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吧!他叫聪聪,今年跟你们一样也上一年级,请你也和聪聪打个招呼吧,告诉他你的名字!1.听一听:今天老师来上课的路上啊,听到聪聪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谈论得特别开心。
你们想知道他们在交流什么吗?他们在讲自己出生时的故事呢,我们也一起听一听吧!最先开始讲的是那个穿紫色衣服的小女孩,她叫峥峥。
(播放音频)2000年的冬季,我出生了。
听妈妈说,我出生时,是1月13日9时50分,护士阿姨给我量了身高体重后,就用小被子把我包好,放在妈妈的身边,妈妈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十分开心。
她说,我特别乖,瞪着小眼睛,一边吃着自己的小手,一边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
得知我出生的消息,亲戚们都来到了医院,围在摇篮边看我,祝福我茁壮成长,爸爸妈妈也因为我的到来非常高兴,他们笑得合不拢嘴,心里美滋滋的。
爸爸妈妈说,他们在我还没出生之前,就给我起好了名字。
因为知道我是正月出生的,“正”和“峥”是同音,所以就有了我名字里的“峥”字。
这就是我普通而又难忘的出生的故事。
我要感谢爸爸妈妈,因为他们为我付出了很多的爱。
听了峥峥的出生故事,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小伙伴聪聪也迫不及待地开始讲自己的出生故事了。
(播放音频)小朋友们,我是你们的好伙伴聪聪,我要给你们讲我的出生故事喽!我出生后,爸爸非常高兴,把我抱在怀里,一个劲儿地说我长得像他。
我和我的家人教学重点:1、通过介绍家庭成员,更全面的了解家庭成员;2、引导同学们感受家庭给予自己的爱,学会感恩与回报。
教学难点:1、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2、激发学生们对家庭成员的爱与对家人的感恩;课前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2、收集地震中母亲保护孩子、父母托举孩子等真实案例。
3、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全家福、难忘时光的照片等有关家人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师: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在哪里吃饭、睡觉、写作业?(学生回答:家)。
2、师:是的,除了在学校的时间,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那请问大家,你们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3、师:每位同学的家庭成员都各不相同,那么同学们可以向其他小伙伴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吗?4、有请学生进行家庭成员的介绍。
5、设计意图:通过对家庭成员的介绍,可以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人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可以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家人,感受不同的家庭氛围。
二、晒晒照片,深入发现:1、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让大家带来了自己的全家福,还有一些记录了你们和家人难忘时光的照片,大家都带来了吗?2、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全家福和其他照片,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这种照片背后有哪些故事。
3、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自己家庭的照片,回忆起与家人在一起的难忘时光,认识到每位家人都是组成家庭的重要元素,感受家人的爱。
三、观看案例,学会感恩:1、向同学们展示危险时刻父母保护孩子的报道。
2、引发话题:大家是否听过这样的故事?有没有被这些故事所震撼?3、学生描述自己听过的故事,发表各自的言论。
3、设计意图:通过这些让人震撼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到家人爱的伟大,激发同学们对家人的感激之情,并引导学生们学会感恩。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我和我的家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第二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家庭文化等方面展开。
本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与理解。
2.认识家庭文化,了解家庭传统,传承家族美德。
3.通过实践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人有基本的了解。
但在家庭关系处理、家庭成员沟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此外,学生对家庭文化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与理解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家庭文化的认识,了解家庭传统,传承家族美德。
3.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与理解的重要性,了解家庭文化,传承家族美德。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设置家庭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家庭故事,增进对家庭关系的认识。
3.案例分析:分析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家庭矛盾,提高沟通能力。
4.实践活动:设计亲子活动,让学生与家人共同参与,增进感情。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2.课件:相关家庭场景图片、案例分析、亲子活动方案等。
3.道具:家庭角色卡片、亲情树等。
4.视频资料:有关家庭关系处理的短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短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人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家庭场景图片,让学生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与理解。
《我和我的家人》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人》是第二单元——“温暖的家”中的第一课。
第二单元以家庭为主题,围绕家人展开一系列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引导同学们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认识到家的温暖和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对父母、亲人产生感恩之情,促进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2、能准确、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3、能认真体会到家人的爱;4、能感受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家人给予自己的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回忆、描述等不同环节,让同学们能够全面认识到家人的爱,感受爱的温暖和伟大,引导同学们对感恩家人的爱,并激发同学们对家人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自己的家人,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人成员有全面的了解;2、通过活动,感受到家人给自己带来的温暖与快乐;3、通过回顾照片与难忘的时光,认识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4、体会家人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家人的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介绍家庭成员,更全面的了解家庭成员;2、引导同学们感受家庭给予自己的爱,学会感恩与回报。
教学难点:1、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2、激发学生们对家庭成员的爱与对家人的感恩;课前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2、收集地震中母亲保护孩子、父母托举孩子等真实案例。
3、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全家福、难忘时光的照片等有关家人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师: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在哪里吃饭、睡觉、写作业?(学生回答:家)。
2、师:是的,除了在学校的时间,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那请问大家,你们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3、师:每位同学的家庭成员都各不相同,那么同学们可以向其他小伙伴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吗?4、有请学生进行家庭成员的介绍。
5、设计意图:通过对家庭成员的介绍,可以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人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可以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家人,感受不同的家庭氛围。
《我和我的家人》小学三年级上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和我的家人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2. 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3. 增强学生与家人的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家庭的定义和组成;2. 家庭的功能和作用;3.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4. 家庭责任感的培养;5. 家庭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6. 培养家庭情感的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家庭的定义和组成;2.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3. 家庭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2. 观察法:通过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3. 游戏法:通过游戏形式,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沟通能力;4. 组织学生进行家庭活动:组织学生与家人共同完成一项家庭活动,培养家庭情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家庭的定义和组成1.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家庭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定义;2. 引导学生讨论家庭的组成,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3.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组成。
第二课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1. 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让他们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和相互依赖性;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的互动经历。
第三课时:家庭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1. 通过故事或案例,讲解家庭沟通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讨论有效的家庭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感受等;3.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练习家庭沟通技巧。
第四课时:家庭责任感的培养1.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责任感的定义和重要性;2. 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过程;3. 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方法和途径。
第五课时:培养家庭情感的方法和意义1.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培养家庭情感的方法和意义;2.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3. 组织学生进行一项家庭活动,增强家庭情感。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上第5课《我和我的家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上第5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分类、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已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家庭成员的分类,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成员的分类,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2.教学难点: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家庭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家庭案例资料。
2.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家庭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家庭成员的分类,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支持。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并总结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形式。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上第5课《我和我的家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上第5课》是一篇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文章。
本课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责任的认知尚不明确,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互相支持缺乏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观念,促进亲子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庭关系,培养家庭责任感。
2.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观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故事,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准备家庭故事视频,用于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
3.准备作业素材,便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家庭故事视频,让学生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观看完毕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互相启发。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家庭责任、亲情观念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体会。
讨论结束后,选取部分小组进行汇报。
《我和我的家人》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人》是第二单元——“温暖的家”中的第一课。
第二单元以家庭为主题,围绕家人展开一系列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引导同学们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认识到家的温暖和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对父母、亲人产生感恩之情,促进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2、能准确、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3、能认真体会到家人的爱;4、能感受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家人给予自己的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回忆、描述等不同环节,让同学们能够全面认识到家人的爱,感受爱的温暖和伟大,引导同学们对感恩家人的爱,并激发同学们对家人的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自己的家人,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人成员有全面的了解;2、通过活动,感受到家人给自己带来的温暖与快乐;3、通过回顾照片与难忘的时光,认识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4、体会家人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家人的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介绍家庭成员,更全面的了解家庭成员;2、引导同学们感受家庭给予自己的爱,学会感恩与回报。
教学难点:1、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2、激发学生们对家庭成员的爱与对家人的感恩;课前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2、收集地震中母亲保护孩子、父母托举孩子等真实案例。
3、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全家福、难忘时光的照片等有关家人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师: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在哪里吃饭、睡觉、写作业?(学生回答:家)。
2、师:是的,除了在学校的时间,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那请问大家,你们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3、师:每位同学的家庭成员都各不相同,那么同学们可以向其他小伙伴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吗?4、有请学生进行家庭成员的介绍。
5、设计意图:通过对家庭成员的介绍,可以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人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可以通过了解其他同学的家人,感受不同的家庭氛围。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我和我的家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第一课时)》这一课的内容主要围绕家庭关系展开,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家庭关系中的相处之道。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学会关心和尊重家人,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家庭背景知识,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分工可能存在差异,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家庭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心和尊重家人的意识,学会在与家人相处中承担相应责任。
3.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爱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处理方式。
2.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体现对家人的关心和尊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家庭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家庭中的经历和感悟,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家庭关系。
3.案例分析法: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案例、图片等。
2.安排课堂活动所需的时间和场地。
3.准备与家庭关系相关的小礼品,用于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家庭?家庭有哪些成员?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情况,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种家庭情境,如父母照顾孩子、兄弟姐妹相互帮助等,引导学生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在家庭中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悟,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家庭关系。
精选讲课讲课设计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讲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讲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讲课讲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我和我的家人》教材剖析:《我和我的家人》是第二单元——“暖和的家”中的第一课。
第二单元以家庭为主题,环绕家人张开一系列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经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指引同学们感觉家人对自己的爱,认识到家的温暖和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对父亲母亲、亲人产生感恩之情,促进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讲课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2、能正确、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3、能仔细意会到家人的爱;4、能感觉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家人恩赐自己的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回忆、描述等不同样环节,让同学们可以全面认识到家人的爱,感觉爱的温暖和伟大,指引同学们对感恩家人的爱,并激发同学们对家人的爱。
【感神情度价值观目标】1、经过介绍自己的家人,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人成员有全面的认识;2、经过活动,感觉到家人给自己带来的暖和与快乐;3、经过回顾照片与难忘的岁月,认识到家人的爱无处不在;4、意会家人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家人的爱。
讲课重难点:讲课要点:1、经过介绍家庭成员,更全面的认识家庭成员;2、指引同学们感觉家庭恩赐自己的爱,学会感恩与回报。
讲课难点:1、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2、激发学生们对家庭成员的爱与对家人的感恩;课前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2、采集地震中母亲保护孩子、父亲母亲托举孩子等真实事例。
3、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全家福、难忘岁月的照片等有关家人的资料。
讲课过程:一、创办状况,激情导入:1、师:同学们,平常你们都在哪里吃饭、睡觉、写作业?(学生回答:家)。
2、师:是的,除了在学校的时间,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那请问大家,你们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