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1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定义与重要性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2.1 咬文嚼字的来源2.2 咬文嚼字的发展历程2.3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第三章:咬文嚼字的基本技巧与方法3.1 咬文嚼字的基本技巧3.2 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步骤3.3 咬文嚼字的实践练习第四章: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4.1 咬文嚼字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4.2 咬文嚼字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4.3 咬文嚼字在戏剧创作中的应用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5.1 咬文嚼字在演讲中的应用5.2 咬文嚼字在辩论中的应用5.3 咬文嚼字在日常对话中的应用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的应用6.1 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6.2 咬文嚼字在新闻写作中的技巧6.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第七章:咬文嚼字在广告与营销中的应用7.1 咬文嚼字在广告创意中的作用7.2 咬文嚼字在营销文案中的应用7.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在广告与营销中的成功案例第八章: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与网络交流中的应用8.1 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文案中的应用8.2 咬文嚼字在网络交流中的重要性8.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与网络交流中的应用第九章:咬文嚼字的误用与规避9.1 咬文嚼字的常见误用9.2 避免咬文嚼字误用的方法9.3 实际案例分析:咬文嚼字误用的典型例子及纠正第十章: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10.1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10.2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0.3 咬文嚼字的创新与拓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咬文嚼字的定义与重要性咬文嚼字的定义是理解课程的基础,它涉及到对词语的精确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重要性则体现在准确表达和沟通的效果上,尤其是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
重点二: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了解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发展历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增强对语言变化的敏感度。
有关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5篇《咬文嚼字》教案1一、教学三维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
_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
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③“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本文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的讲述,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做到准确无误。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教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咬文嚼字”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成语“咬文嚼字”的理解,以及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
4. 讲解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释成语“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成语:咬文嚼字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用法:谓故意卖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来源:根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的一段记载演变而来。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运用“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意义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的应用范围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2.1 咬文嚼字的起源2.2 咬文嚼字的发展历程2.3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第三章:咬文嚼字的分类与特点3.1 咬文嚼字的分类3.2 咬文嚼字的特点3.3 咬文嚼字与其他修辞手法的区别第四章:咬文嚼字的技巧与训练4.1 咬文嚼字的技巧4.2 咬文嚼字的训练方法4.3 咬文嚼字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5.1 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作用5.2 咬文嚼字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5.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1 咬文嚼字在广告中的应用6.2 咬文嚼字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6.3 咬文嚼字在个人品牌塑造中的应用第七章: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分析7.1 咬文嚼字在诗歌中的运用7.2 咬文嚼字在小说中的运用7.3 咬文嚼字在戏剧中的运用第八章:咬文嚼字与语文教学8.1 咬文嚼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8.2 咬文嚼字在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8.3 咬文嚼字在语文考试评价中的应用第九章:咬文嚼字的跨文化交际价值9.1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9.2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差异9.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对策略第十章: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咬文嚼字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10.2 咬文嚼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10.3 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建议第十一章:咬文嚼字与语言规范化11.1 咬文嚼字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11.2 咬文嚼字在语言规范化中的作用11.3 咬文嚼字在语言规范化中的实践案例第十二章:咬文嚼字与文学创作12.1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12.2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技巧与方法12.3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实际案例分析第十三章: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13.1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关联性13.2 咬文嚼字在修辞手法中的运用13.3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融合与创新第十四章:咬文嚼字在专业领域的应用14.1 咬文嚼字在法律领域的应用14.2 咬文嚼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4.3 咬文嚼字在科技领域的应用第十五章:咬文嚼字的综合素质提升15.1 咬文嚼字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15.2 咬文嚼字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作用15.3 咬文嚼字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涵盖了咬文嚼字的定义、意义、来源、发展、分类、特点、技巧、训练、应用、跨文化交际价值、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编号:__________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1.2 课文内容概述1.3 语言特点分析1.4 文学价值探讨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讲解5.4 小组讨论5.6 课后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设计6.2 板书形式设计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2 作业内容7.3 作业要求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反馈分析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9.2 语文知识拓展9.3 课堂活动延伸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咬文嚼字》是清代文学家周亮工所写的一篇文章,通过对字词的考究,揭示了文学创作中严谨用字的重要性。
1.2 课文内容概述课文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一次宴会上听到的一则故事,强调了在文学创作中,对字词的运用要严谨细致,不能马虎从事。
1.3 语言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幽默风趣,通过生动的例子,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文学创作的严谨性。
1.4 文学价值探讨本文通过咬文嚼字的故事,揭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特点。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创作的认知水平。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语言特点,领悟文学创作的真谛。
《咬文嚼字》教案最新9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
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
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三、提名阅读四、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明确:例子分析道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咬文嚼字》教案精选12篇[1]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完整版)《咬文嚼字》优秀教案咬文嚼字优秀教案导语:《咬文嚼字》是一本经典散文集,作者柳如是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华文化中字词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们思维和表达的影响。
本教案将以《咬文嚼字》为主题,通过深入解读文章的内涵,设计一堂精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意识,明白字词对思维和表达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咬文嚼字》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字词的观点。
2.掌握如何运用正确的字词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复印或准备《咬文嚼字》课文。
2.背景音乐素材(具有古典气息的音乐)。
3.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4.提前准备或复印学生练习作文的纸张。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出古朴的氛围,并展示《咬文嚼字》的封面,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丽和深远。
2. 导入主题(5分钟)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汉字的重要性上,提问学生对汉字有什么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汉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阅读课文(10分钟)学生们轮流读课文,教师适时解释生词,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解读和讨论,逐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并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5. 讲解主题(10分钟)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咬文嚼字》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问。
6. 拓展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考,例如:a. 在现代社会中,字词的使用是否仍然重要?为什么?b. 在博物馆、古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汉字的展品和字画,你们对此有什么感受?7. 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写作练习的题目:“字词的力量”。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课文的启发,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字或词对他们产生过的深刻影响。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通用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二篇《咬文嚼字》。
文章由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提出“咬文嚼字,汉语之病”的观点入手,通过对汉字的音、形、义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汉字的基本特点,提高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这一理论。
2. 重点:掌握分析汉字的方法,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谜语引发学生对汉字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咬文嚼字》。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文章大意,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分析。
3. 课堂讲解:a. 讲解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
b. 分析文章中举例的汉字,讲解其含义和用法。
c. 引导学生运用汉字分析方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后作业:a.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汉字分析方法的记忆。
b. 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
2. 分析汉字的方法。
3. 汉字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分析一首古代诗歌中的汉字运用。
2. 答案: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中的汉字如“白日”、“依山尽”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汉字的分析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今后教学中,应更多选取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运用汉字分析方法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如广告、标语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咬文嚼字》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教材第五单元“语言的魅力”,详细内容为“咬文嚼字”章节。
该章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关键字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精细的文字运用,表达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认识到文字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关键词语,把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重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精细文字运用,学会咬文嚼字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学作品实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魅力。
教师展示两句描述同一事物的诗句,让学生对比分析,体会文字的美。
2. 讲解: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并结合文学作品实例进行分析。
(1)介绍“咬文嚼字”的定义及作用。
(2)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情感和意境。
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咬文嚼字地分析其中的一段文字。
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一段文学作品。
教师给出一段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关键词语,把握作者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内容:(1)咬文嚼字的含义(2)文学作品实例分析(3)关键词语的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湖面上,如一片泛着光的银色世界。
微风轻拂,水波荡漾,那如梦如幻的景象让人陶醉。
”2. 答案:关键词语:夜幕、月光、湖面、银色世界、微风、水波、如梦如幻。
作者情感:陶醉、宁静、美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一):《咬文嚼字》教案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资料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透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潜力目标透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潜力透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潜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潜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潜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潜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潜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潜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潜力六、教学过程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能够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迁移训练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咬文嚼字》详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现代文阅读》教材第四单元“咬文嚼字”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语的准确理解与运用,通过咬文嚼字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着重分析朱自清的《背影》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中的精彩片段,探讨作者如何巧妙运用词语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内涵,提升阅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灵活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技巧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黑色水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内容讲解:a. 分析《背影》中“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的句子,讲解如何通过咬文嚼字理解作者的情感。
b. 分析《长恨歌》中“她那娇滴滴的样子,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的句子,讲解如何通过咬文嚼字欣赏文学作品。
3.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段文学作品,尝试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分享心得。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的意义与作用2. 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3. 作品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写出你的感悟。
2. 答案:教师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灵活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
2.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段文学作品,尝试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进行分析。
《咬文嚼字》教案
九江县一中刘咏絮
学习目标: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 .主要著作有和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 概括,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系
正第二部分:讲的使用
负
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
四.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
二.深化理解:
1.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Α.尺牍剥琢有声学福五车刻苦自励
B.蕴藉点铁成金斟酌清沁肺腹
C.俗滥自鸣得意流涎索然无味
D.岑寂不即不离凝炼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惟陈言之务去.
③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 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zhūzúcén dúchéng yùn jièzǐ
词义:略
二.
1.略
2.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三.1.(见篇末)
2.略
3.一致。
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强调的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
3.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课时
导读导练:
一、
1、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
: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AC不符,BD符合。
2、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一层去想。
4、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5、由字的联想的意义形成新的意境。
6、(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略。
巩固知识:
1、C
2、分别是:谢灵运、韩愈、丘迟、王安石
3、略
4、提示:从展示的画面及意境方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