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资本论》中工资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5.58 KB
- 文档页数:5
工资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作者:宋晶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03期摘要:工资决定或工资生成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热门话题。
从历史演进过程看,先后出现了以配第和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及流派众多的现代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
本文概述了有代表性的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及现代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简介了其产生背景和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维度比较了两种工资理论的异同,提出了对探索和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可资借鉴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工资理论;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3-0021-07收稿日期:2010-12-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改革路径与模式研究”(10YJA63013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小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L10BJY022)作者简介:宋晶(1965-),男,辽宁铁岭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E-mail:song827@都把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决定与生成、工资差异、工资的职能与作用等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经济学家试图对决定工资的因素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于是便形成了各种工资决定理论,而对各种工资决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无疑对探索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人类如何生存并发展下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而工资作为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之一,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和基础,其本质及标准如何决定等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研究经济问题时所必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无论是发端于17世纪的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及包含各种经济学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关于古典经济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指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经济学,包括配第、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理论,马克思对其中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而把其之后的学说称为庸俗经济学,包括马尔萨斯、萨伊等人的理论。
一、《资本论》的工资理论(一)劳动力价值理论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工资是劳动价值或价格转换的形式,工资的变化取决于劳动价值的变化。
正式和概念上的错误都表现在劳动本身的价值和价格上。
作为劳动价值转换的一种形式,工资由生产劳动的价值规律决定。
工人通过持续劳动获得生产资料的价值规定劳动自身的价值还是比较有争议的。
本文认为,除了规定工资的质以外,还应该包含劳动力的价值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剥削实质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两方面:劳动力的价值表示为错误工资的劳动价值;其次,工资形式表明所有劳动力都是有偿工作。
货币关系掩盖了招聘工人的无成本劳动力。
就是一种剥削。
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也绝对不一致。
如果利润是确定的,一方获得的越多,另一方获得的越少。
资本家是通过压榨工人的时间与劳动去获得财富,这本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使用生产函数。
将劳动视为与其他的生产要素别无二致的生产要素,并且与资本互相替代,将工人的时间划分为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通过两种时间带来效用的权衡取舍来决定劳动的供给。
斯密的二重性,第一,“劳动产品构成劳动力的自然回报或自然工资”,二是“需要工作和生活的人,他们的工资至少足以谋生”。
他认为工资数额是市场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工资理论的特征是工资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结合。
他从劳动力自然价格或价值的基础上正确地确定了工资的自然基础,这决定了工资的基础。
在边际革命后的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中,马歇尔的均衡工资理论认为,工资并不仅仅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但在一定的劳动力供给水平下,工资测量等于边际生产力。
三、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和《资本论》中工资理论的比较:(一)相同之处二者都强调实际工资水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关系,并且都认为名义工资对生产成本与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也都强调工资与就业、宏观经济形式的相互影响。
(二)不同之处1.研究方法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以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为基础,用科学抽象法进行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工资是社会所必需的,是按一定法则进行的活动的劳动的报酬。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工资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对工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对工资问题的看法。
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经济学界对工资问题的相关研究,这其中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不同流派的观点。
本文旨在对《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探讨其对当代经济现实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将对《资本论》中的工资理论进行分析。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解释了工资的本质。
他指出,工资是劳动者为雇主所提供的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是固定在一个常规价格上的商品。
在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是劳动者自己拥有的,而不是雇主的,雇主只能购买和利用劳动者的劳动力,因此雇主要支付给他们相应的报酬,这就是工资。
而劳动力的价值,则由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马克思还指出,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因为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尽量压低工资,导致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保障。
接下来,我们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进行梳理。
在古典经济学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而工资则应该取决于劳动力的价值。
而李嘉图则主张“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应当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决定。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马歇尔提出了“供求决定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而凯恩斯经济学则主张“有效需求决定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在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上存在着差异。
在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在工资理论上的异同。
马克思的《资本论》强调了工资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关系,指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强调了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
资本论中薪水的定义
在《资本论》中,卡尔·马克思对薪水的定义主要是指雇佣劳
动者所得到的报酬。
他将薪水视为雇佣劳动的一种形式,即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而获得的报酬。
马克思认为,薪水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而劳动力价
值则由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条件来决定。
因此,薪水实际
上是劳动者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所需而获得的报酬。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薪水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
义生产中,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其中一部分体现为薪水,而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这也体现了劳动者和资
本家之间的利益对立。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薪水不过是
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手段之一,劳动者只能获得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
总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薪水定义为雇佣劳动者为了
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获得的报酬,同时也强调了薪水与剩余价值之
间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受到剥削的本质。
浅析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和现实启示作用[摘要]马克思工资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深刻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今天经济发展和工资研究仍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和理实意义。
本文重点研究了该理论形成的整体过程、理论主要内容,以此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工资理论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理论的核心巨著,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重点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这本鸿篇巨著在发表150多年后的今天,时代早已变更,其理论与方法却继续发挥作用。
它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自己学习资本论的心得,主要阐释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是其经济学理论的重要部分,是其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的提出与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揭示工资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是理论的深刻内涵仍然影响着今后商品发展的各个国家。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经济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两个概念范畴,分析出资本家付工人工资的本质。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到 50 年代初期,马克思工资理论雏形初建。
19 世纪40 年代,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继承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工资观点与理论,他和恩格斯一起从研究雇佣工人的劳动与生活状况开始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原因,他反对蒲鲁东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商品的说辞,他分析得出劳动价值和劳动所创价值这两个概念在量上是有差异的。
他阐明工人出卖劳动以获得生活资料,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劳动是雇佣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一种商品。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才成为商品,工资实际上就是劳动力价格的特殊名称,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劳动商品基础上的。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中的工资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国家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也有自己的工资学说。
本文将对《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进行比较研究。
马克思对工资的定义是:“工资是由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代价,以购买劳动力。
”这个定义的重点是工资是雇佣劳动力的单价,而雇佣工人的劳动力是商品,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
因此,马克思认为工资收入不足以满足工人的生存需要,雇主通过买卖劳动力获得利润也便从工人那里得到了剩余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理论。
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拥有数种工资学说,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劳动生产率学说、垄断工资学说和人力资本学说。
劳动生产率学说认为工资水平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垄断工资学说则认为工人组织劳工联盟后便可以通过集体谈判增加工资。
人力资本学说则认为工资水平与工人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等人力资本相关,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状况越好,其工资收入也越高。
然而,这种区别的根本还是在于其基本观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财产化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这是经济系统中的普遍规律,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应该由市场作为独立机构去处理。
因此,他们提出的工资理论不仅有着根本不同的理论基础,而且与现实的生产关系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关注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生存问题、剩余价值问题等与工人自身有关的问题,而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工资学说则更多关注于经济增长与制度改革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两者恰当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应该在不同的视角下去全面掌握两种工资理论。
论《资本论》的工资论《资本论》的工资对《资本论》第六篇工资的认识学生:刘会艳班级:2011级1班我在学习《资本论》之前,总觉得工资是很神圣的,因为是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报酬,学习了《资本论》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我的父母,我的朋友,甚至是自己做兼职时得到的工资是否与我们的劳动等价?我就会考虑自己是否被压榨?所以《资本论》里的第六篇关于工资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开始思考生活与经济学的联系。
假如问我们的父母:“你们的工资是多少?”那么父母回答说:一千元“问自己的朋友回答说:“三千元左右”。
问他们对于工资是否满意时,他们都会说不满意,但是具体为什么不满意,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由于他们工作的劳动部门不同,他们获得的工资也就不同,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学习过《资本论》中关于工资的知识。
工资是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按时间或者生产数量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
工资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渠道,是维持劳动者以及劳动者家庭成员生活的基本费用来源,同时也是劳动者向社会所做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反映。
上面对工资的描述这只是我们按照日常生日经验对工资进行的一个简要概括。
那么,工资的真正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给出了答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形式及其市场定位。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内在关系,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与补充。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对我国探索工资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在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出现之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便已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
现在主流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工资理论、货币主义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模型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在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
第3期(总第328期) 2011年3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Number3(General Serial No.328)March,2011工资决定理论院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宋 晶(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工资决定或工资生成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热门话题。
从历史演进过程看,先后出现了以配第和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及流派众多的现代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
本文概述了有代表性的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及现代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简介了其产生背景和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维度比较了两种工资理论的异同,提出了对探索和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可资借鉴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工资理论;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3⁃0021⁃07人类如何生存并发展下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而工资作为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之一,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和基础,其本质及标准如何决定等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研究经济问题时所必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无论是发端于17世纪的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及包含各种经济学理论的现代经济学①都把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决定与生成、工资差异、工资的职能与作用等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经济学家试图对决定工资的因素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于是便形成了各种工资决定理论,而对各种工资决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无疑对探索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一、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从历史角度看,工资作为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之一,其出现是与雇佣关系的出现为前提的,而把工资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则是从古典经济学开始的。
古典经济学第一次把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它所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规律,研究的主要是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其研究必然涉及到工资。
1. 理论分析基础西方经济学以效用、边际和均衡分析为基础, 在厂商理论方面,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导出要素投入的均衡条件: 要素的边际生产率等于要素的价格。
由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呈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在通常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随工资的增加而增加, 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劳动力需求曲线与劳动力供给曲线或给定工资水平的交点即均衡条件下的就业量和工资水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 商品依照其价值等价交换。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西方经济学用想象中的生产函数关系代替了对价值、劳动过程的分析, 用主观心理因素———效用替代了使用价值, 用边际分析取代了逻辑归纳。
用生产函数分析产品价值和要素投入, 掩盖了价值创造的源泉, 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投入在形式上可以完全替代; 效用分析工资造成同等工资水平下的劳动供给因人而异, 更从根本上否定了工资作为工人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本质属性。
西方经济学的思路与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对工资的本质认识不足,但其数量化的分析方法仍值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和借鉴。
2. 价值的创造与分配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理论将劳动力和资本视为同等的生产要素投入, 两者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 创造国民收入。
资本和劳动力都对最终的产品有贡献, 两者在价值创造方面处于同等地位。
要素的价格由其边际产品价值决定, 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而与劳动的实际贡献无关。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是由西方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立场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 生产资料将自身的价值原封不动地转移到产品中去, 而劳动则创造新价值, 在补偿其自身价值之外还形成一个增加值———剩余价值, 为资本家无偿占有。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工资问题一直是社会和经济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
《资本论》作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对工资理论有着独特的阐述,其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争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理解和比较不同经济学派对工资问题的看法变得尤为重要。
工资不仅仅是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涉及到生产关系、社会分配、就业机会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资本论》中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工资形成机制的理解,还有助于找出其中的优劣势,为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不同理论观点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为实践中的政策制定和社会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深入探讨《资本论》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研究意义《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引言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在经济领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工资的研究不仅关乎劳动者的福利,也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通过对《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经济学派对于工资形成和变动的看法,有助于揭示不同学说下对工资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观念。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理论对工资问题的解释能力和实用性,为我们在现实中理解和解决工资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的比较分析,可以促进学术界对工资理论的深入讨论和交流,有助于拓展并丰富相关研究领域。
2. 正文2.1 《资本论》对工资理论的阐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探讨了工资理论,主要涉及工资的形成和变化。
马克思指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是雇佣劳动的一种报酬。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资本论》工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与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旨在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从工资的本质和工资形成机制来看,《资本论》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报酬。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的大小是由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
相对而言,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更强调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决定工资的高低。
他们认为,劳动者的工资是与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边际产品相对应的,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本身。
两种理论在分析工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资本论》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积累与再生产过程,指出工资的相对水平受到剩余价值的压制,工人阶级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这一观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心理预期理论不谋而合,心理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影响当前工资的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资水平的不均。
西方经济学更多地关注市场竞争和供给与需求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他们认为市场会自动实现工资的均衡。
两种理论对于工资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差异。
《资本论》认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导致工资低廉的主要原因,而西方经济学则强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工资水平得以提高。
他们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劳动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使工资得以提高。
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本家剥削的存在。
马克思的《资本论》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在对工资的本质、形成机制、收入分配不均以及劳动者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更加注重剩余价值的压制和劳动者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而西方经济学更强调工资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竞争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理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分析上的差异。
古典与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之比较刘娟【摘要】收入分配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古典、新古典的收入分配研究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基础之基础。
价值理论决定了收入分配理论,本文主要从古典、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入手,比较了其收入分配理论的不同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based on value theory is the basis of the economics study and classical and neo-classical income distribution research are the basis of the basis.This study compar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ies and a【期刊名称】《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1(009)003【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古典;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作者】刘娟【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4了解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了解其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里面斯密详细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用劳动说明了人类财富的来源,承认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
不过其在《国富论》里面所阐述的劳动概论又是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
在《国富论》里面至少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种,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第二种,交换中购买的劳动(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决定价值;第三种,工资、利润、地租决定价值。
[1]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斯密教条”,一方面,他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且不论是生产中耗费的劳动还是交换中购买的劳动),另一方面,他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正是其比较矛盾的价值理论决定了其比较矛盾的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
(一)经典工资理论梳理一、早期的工资学说1、生存工资论●创始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魁奈、杜尔阁奠定基础,后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时间是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初提出);●理论核心: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而这种自然价格包括以下两种:(1)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2)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
也就是说,工资是由生存资料决定的,因此,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持其生存的水平。
●自我理解:“生存工资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状况,工人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而这样有利于资本家或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形成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理论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低下,值得一提的是,生存工资理论其实也为现在的“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了理论基础。
2、工资基金论●创始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但在1869年穆勒自己撤回了该理论)●时间:19世纪中叶●理论核心:工资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的比例,这个理论有两个要点:(1)工人工资是一个固定的量,是全部工人工资的总和,这个量的多少不是由工人的生存资料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决定的,工资是资本所有者全部资本的一部分,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全部工资基金的高低;(2)在工资基金确定后,工人的工资水平就取决于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和工资总量确定,如果人口对资本的比例加大,工资即下降,如果资本对人口的比例加大,工资则上升。
●自我理解:“工资基金理论”比起“生存工资理论”有了一定的进步,工人的工资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上升空间,但事实上,由于工资基金的局限,工人工资的提高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还有,工人数量也比较难确定,因为人员会流动。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时间:19世纪后期●理论核心:(1)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在经济学领域,工资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关乎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社会的福利和经济的稳定。
对工资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被誉为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其中对工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而西方经济学也有其自身的工资学说,例如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
本文将比较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并对两者的理论进行评述。
我们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工资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的反映,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在生活过程中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和其家庭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食品、衣物、住房、教育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总和。
而工资的形式表现就是劳动者的收入。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足以满足其生存需求,这就是劳动者受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工资是在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水平之下的。
与马克思不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工资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工资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是指最后一单位劳动力所产生的产出,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则决定了工资的比较水平。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是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劳动力的供给受到劳动者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影响,而劳动力的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对工资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制度经济学也对工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制度经济学认为工资是由社会制度和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博弈关系决定的。
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劳动力的组织形式对工资的影响,比如工会的力量、劳动合同的制定和政府的干预等。
制度经济学指出,工资的确定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谈判能力和社会制度的约束,而不是单纯由市场决定的。
《资本论》中工资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中工资理论与新古典
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抽象法,通过对资本主义工资的表象进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示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
新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学说以边际理论和供给均衡价格论为主,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价格均衡的角度对工资的决定和分配进行了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工资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中,常常有各种假象阻碍人们去认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其中最迷惑人的就是工资形态所产生的假象。
从表面上来看,工人像是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而工资则是“劳动的价格”。
但是,这完全是一种假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根本不能当作商品来出卖的;其次,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是在工人完成了他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换行为、进入生产过程后才实施的。
因此,马克思认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
”
(二)工资的决定因素与工资变动规律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维持劳动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其次,劳动力的
、培训费用和
费用;最后,劳动力的自然差别也是决定工资水平。
正如马克思认为“男劳动力和女劳动力,成年劳动力和未成年劳动力的自然差别”。
因此,工资的决定因素包含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教育培训费和劳动力的
自然差别。
与此同时,市场的供求关系也能影响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从长期来看,劳动力的价格将围绕劳动力的价值上下波动。
(三)工资的国民差异
在马克思的工资国民差异理论中,马克思研究了工资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异,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马克思认为:“在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工人的教育费,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
在对日工资作了这样换算以后,还必须把计时工资换算为计件工资,因为只有计件工资才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内含量的尺度。
”
由此,马克思对国民工资差异
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相比,名义工资前者比后者高;其次,发达国家工人的名义工资虽然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比不发达国家高。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工资理论\xa0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主要包括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市场机制决定理论。
(一)边际生产力理论
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克拉克把经济分为静态经济和动态经济,他认为分配理论属于静态经济。
该理论在分析工资时,从生产要素和生产力递减规律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追加一单位工人所增加的产量是工人的边际生产力。
如果继续增加工人人数,每增加一个工人所带来的产量增加是递减的。
这种劳动边际生产力不仅决定边际劳动的工资,而且还能够决定其他所有与其技术熟练程度
相似的工人工资。
边际生产力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工资理论的先驱,同时该理论适用于短期工资水平的确定。
但是,无法解释就业市场的波动。
(二)供求均衡工资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供求均衡工资论。
他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就是劳动这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的供给决定的。
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而劳动的供给方面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的生产成本,即劳动力养活、训练和维持有效劳动的成本所决定的;另一个是劳动力的闲暇效用。
马歇尔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会使得劳动力市场出清,均衡工资就得以实现。
供求均衡工资理论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工资的决定和分配,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工资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一)工资本质上的不同
马克思工资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传统,该理论强调了生产的重要性和首位性,强调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去理解和分析工资运动,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色彩。
工资在表象上虽然体现为劳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但本质上却是劳动力价值的歪曲的实现形式。
与其有着鲜明不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中边际生产力理论与均衡价格理论尽管在论述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以分析市场交易双方的需求与供给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劳动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来分析工资的。
新古典工资学说企图说明资本主义
收入的分配“受着一个自然规律的支配”,工人和资本家都得到了自己所创造的产品,公正合理,不存在任何剥削。
这与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工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主张。
(二)现象上的不同
马克思工资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学说在分析工资的现象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不同。
新
古典经济学工资学说把工资的决定和分析放到了交易活动中去,工资的决定过程仅仅在于市场中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的均衡和市场机制,工资就是在这样抽象的劳动市场中决定的。
但是,这样的分析局限在现象层面,就忽略了决定劳动市场交换行为的根本因素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与此不同,马克思工资理论是市场交易表象上的超越。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自己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资本家无偿占有。
工人获得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使得工资表象上为全部报酬,而真正掩盖了工资背后隐藏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三)研究方法不同
马克思在对古典
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与改造的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将工资理论建立在唯物观的基础上,以充分的现象材料为依据,运用了一系列辨证方法和抽象法研究工资问题;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经济问题。
深刻的揭露了工资的本质。
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主要以局部分析方法把工资的决定问题放到了简化的市场均衡中去分析。
忽略了劳动市场的特征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并且从静态的分析方法中来进行研究,忽略了长期的工资运动趋势。
(四)得到的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工资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学说进行比较,为我国工资制度的建设得到几点启示:首先,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工资是需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工资本质差异很大。
我们需要科学的界定我国的工资本质,社会主义工资是国家或集体经济
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以货币形式分配给劳动者的那部分价值。
社会主义的工资是按劳分配的主要实现形式,体现着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其次,通过马克思工资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后发现,工资除了受到供给、需求、市场等很多因
素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制定工资制度时需考虑影响工资的诸多因素,同时考虑工资的非经济属性及工资的长期运动趋势,以便建立更加合理、公平、有预见性的工资制度;最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制度需要从动态的角度与我国当前就业市场的波动情况和失业现状相结合,有效的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来制定适应国情的工资决定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