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1
第一讲:写作基础理论一、应用文概说(一)应用文的产生应用文,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一种以说明为主,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用以处理事务,具有固定或惯用体式的实用性文体。
“应用文”一词始见于宋朝张侃《拙轩集·跋陈后山再任教官谢启》一文:“骈四俪六,特应用文耳,前辈直谓世间一种苛礼,过为谨细。
”应用文正式提出是在清朝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中以“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
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
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正式提出来的。
应用文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语言文字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尚书序》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这里的“书契”是指文字,而“文籍生焉”则是指应用文的产生。
我国最早的应用文产生在殷商时期,称甲骨卜辞,是殷代王室的公务文体,在甲骨上刻着占卜的时间、事件和结果,作为文书保存,以备日后验证。
如:乙巳卜,宾贞“三羌用于祖乙”。
(乙巳日占卜,卜人宾卜问:“是否杀三个羌人祭祖乙的事)。
《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里的百官以活,万民以察,是指应用文的上传下达作用。
夬是指决断、解决问题,即应用的意思。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上古远祖们用绳索打结的办法来记载治理社会的大事,后来有德行有知识的人把它改变成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记事,官员们和黎民百姓都用这种方法来记载生活实事。
到春秋时期,从《尚书》开始,把上古的应用文统称为《书》,又称《书经》,“尚”即“上”,《尚书》实际上就是上古的历史公务文书的汇编。
《周书·多士》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殷商时期还有典册文书。
到了西周,由于国家机关的强化,典章制度的完善,开始出现了“诰”、“命”、“誓”等一类上对下的应用文书种类。
现存资料表明,我国古代的文书,主要有甲骨文书、典册文书、金石文书、竹木文书、棉帛文书、纸张文书等不同的类型。
基础理论篇第一章应用写作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名词解释1、应用文:是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办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而使用的具有特定形式或惯用格式的文字。
2、文书:是所有文件材料的总称。
它包括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
3、文件:是指公务文书中格式完备、现行效用很强的、比较重要的文字材料。
包括版头文件和无版头文件。
4、应用写作:是运用文字、图、表、数字、符号等表述信息的行为过程。
5、模式化建构:指的是应用文的文种、格式、语体语境、布局等有大致相近的样式,有大体统一的形式要求。
6、法定使成:即文书的模式化是以规定或制度形式加以认定,这些规定或制度有些是强制性标准,有些是行业标准,在行业内、在管辖范围内普遍执行。
7、应用文体:应用文体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文章,如表格计划、带有表格的预决算报告、统计分析等,它们都以表、图形式为主,辅以文字说明;再如表格式合同、收据、借据等也不能成为“文章” ,但显然是应用文体。
8、公务文书:是指机关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一切文字材料,包括机关发出和收到的公文,内部使用的文件,以及其他书面或附注文字说明材料。
9、私人文书:即个人或群众在处理私人事务活动中形成的一切有应用价值的文字材料等。
10、“大公文说” :即机关产生的一切公务文书皆可称之为公文,公文即公务文书的简称。
11、“小公文说” :即《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及其他法规规定的用于行移公布的公文文种,这种观点认为:公文仅仅是公务文书中的一部分。
12、应用文材料的“三真” :一是选用的材料本身必须是真实的,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生活现实的;二是写作时运用材料的方式是得当的,反映给阅读者即受众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三是材料的选用与事实核心或实质是一致的。
简答1、应用文体、应用文、文书、公文、文件有何区别?答:这些概念首先是性质不同,其次是外延不同。
总的来说,应用文体的外延大于应用文,应用文的外延大于文书,文书的外延大于公文,公文的外延大于文件。
应用文的写作基础理论应用文书写作构思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的。
不同的文种,不同的写作意图,会运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来构思,小编收集了应用文的写作基础,欢迎阅读。
一、归纳和演绎思路(一)归纳归纳,是从两个以上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或道理的共同属性中,推出同一类事物或道理的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是从个别到全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应用文书写作运用这种思维方法便形成了归纳思路。
如对某类客观事物共同规律的探讨、对先进经验的提炼总结等,都可运用这种思路。
归纳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完全归纳法。
即穷究同类事物中所有个别事物的共同属性,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允许漏掉任何一个性质相同的个别事物。
例如《国务院关于表彰国家科委等单位长年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工作的通报》,它概括而重点不同地历数了国家科委等单位组成扶贫团(组)定点联系帮助贫困地区,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等情况,然后强调指出:“这些部门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受到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扬。
国务院特予通报表彰。
”如不采用这种完全归纳法,效果就不同了。
一般说来,运用归纳法来认识客观事物时,完全归纳法最可靠。
但实际上,只在少数情况下才能做到完全归纳。
在应用文书写作中,实际上较少用完全归纳法。
2、简单枚举法。
即根据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概括,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这实属不完全归纳法。
如《中共××县委员会关于向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学习的决定》一文,归纳出的结论是“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忠诚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们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
他们不愧是我党的优秀党员”。
而归纳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就是选择他们一生中一些典型事迹来介绍,而没有罗列出全部事迹(那样写没有必要也因篇幅所限而不可能)。
不少调查报告、总结、情况报告、表彰或处分的文稿,都运用这种方法或思路。
简单枚举法运用起来虽然方便,但它极容易出现轻率归纳,以致以偏概全,使结论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等错误。